《玉機微義》~ 卷一 (30)
卷一 (30)
1. 理氣之劑
澹寮煮附丸治經候不調,血氣刺痛,腹脅膨脹,頭暈噁心,崩漏帶下,並宜服之
香附子(擦其皮,不以多少,米醋浸一日,用瓦銚煮,冷醋盡)
上醋糊為丸,梧子大,日乾,每五十丸,淡醋湯下
一方香附一斤,艾葉四兩,當歸二兩,制同名艾附丸。嚴氏抑氣散治婦人氣盛於血,變生諸證,頭暈膈滿
香附(四兩) 茯神 甘草(炙各一兩) 陳皮(二兩)
上為末,每二錢,食前沸湯調下
按此方主於氣,煮附丸則氣中之血藥也,然氣鬱甚者,宜於氣證門選用,不必拘此
東垣益胃升陽湯治婦人經候不調,或血脫後,脈弱食少,水泄日三二行
黃耆(二錢) 人參 甘草(炙) 當歸身 陳皮(各一錢) 白朮(三錢) 升麻 柴胡(各半錢) 炒曲(一錢半) 黃芩(半錢,秋去之)
上㕮咀,每半兩水煎,腹痛加芍藥
補中益氣湯治婦人室女經候不調,脈微食少,體倦或熱
方見熱門
按此二方氣血之藥,血脫益氣之大法也
紺珠正氣天香湯治婦人一切氣氣上湊心,心胸攻築,脅肋刺痛,月水不調
臺烏藥(二錢) 香附子(八錢) 陳皮 蘇葉(各一錢) 乾薑(半錢)
上㕮咀,每七八錢水煎服
謹按婦人經病,多有因於七情六郁致者,故集以上例以備其義,大抵氣行不失其常則經血亦行也
白話文:
【理氣之劑】
澹寮煮附丸適用於經期不順、血氣疼痛、腹部脹痛、頭暈噁心、崩漏及白帶等症狀。
使用香附子,數量不限,先去掉外皮,再用米醋浸泡一天,然後放入瓦罐中煮至醋被吸收完畢。
將香附子與醋糊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曬乾後,每次服用五十粒,以淡醋湯送服。
另一個配方是香附一斤,艾葉四兩,當歸二兩,製成艾附丸。嚴氏抑氣散適用於婦女血氣失衡,導致的各種症狀,如頭暈和胸悶。
成分包括香附四兩,茯神、炙甘草各一兩,陳皮二兩。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前以沸水沖服。
此方主要針對氣血問題,而煮附丸則是專門針對氣血中的血液問題。然而,對於氣鬱嚴重的人,應在氣證門類中選擇合適的療法,不必侷限於此。
東垣益胃升陽湯適用於婦女經期不順,或血崩後脈搏虛弱、食慾不振、每日水瀉二到三次。
成分包括黃耆二錢,人參、炙甘草、當歸身、陳皮各一錢,白朮三錢,升麻、柴胡各半錢,炒麴一錢半,黃芩半錢(秋季時可省略)。切碎後,每次取半兩用水煎煮,若腹部疼痛,可加入芍藥。
補中益氣湯適用於婦女及處女經期不順,脈象微弱、食慾不佳、體力疲倦或發熱。
詳細配方請參考熱門。
這兩個方子都是針對氣血問題,對於血崩後的補氣有很好的效果。
紺珠正氣天香湯適用於婦女所有氣血問題,如氣血上衝心臟,心胸緊繃,脅肋疼痛,月經不調。
成分包括臺烏藥二錢,香附子八錢,陳皮、蘇葉各一錢,乾薑半錢。切碎後,每次取七八錢用水煎煮服用。
根據經驗,婦女的月經問題常常是由於情緒壓力或氣血鬱結所導致,因此整理上述的療法供參考。總的來說,只要氣血運行正常,經血也能順利排出。
2. 通經之劑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煎服良方通經丸治婦人室女經候不通臍腹疼痛或成血瘕
川椒(炒) 蓬朮 乾漆(炒) 當歸(一錢半) 青皮 乾薑 大黃 桃仁(炒) 川烏 桂心(各一錢)
上為末,將一半用米醋熬成膏,和余藥成劑,臼中杵之,丸如梧子大,陰乾,每三五十丸,醋湯下。
嚴氏方無川烏,有紅花。
加味四物湯(嚴氏名六合湯)治婦室經事不行,腹中結塊疼痛,腰痛。
本方加桂、蓬朮(各等分)。
上㕮咀,每四錢,水煎服。
紅花當歸散治婦人血臟虛竭,或積瘀血,經候不行,時作腹痛,腰胯重疼,小腹堅硬,及室女經不通。
紅花 當歸尾 紫葳 牛膝 甘草 蘇木(銼各三兩) 白芷 桂心(各一兩半) 赤芍(九兩) 劉寄奴(五兩)
上為細末,空心熱酒調三錢,一名凌霄花散。
桂枝桃仁湯治經不通,繞臍寒疝痛,其脈沉緊,此由寒客於血室,血凝不行。
桂枝 芍藥 生地黃(各二兩) 桃仁(五十個) 甘草(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入薑棗。
地黃通經丸治經不行,結積成塊,臍下如覆杯。
熟地黃(三兩) 虻蟲(去頭足炒) 水蛭(糯米炒) 桃仁(各五十個)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下五丸,未知加至七丸。
嚴氏琥珀散治婦人室女月事凝滯,腹脅脹痛,及血逆攻心,眩暈不省。
劉奇奴 牡丹皮 熟地黃 玄胡索 烏藥 赤芍 莪朮 三稜 當歸 桂心(各一兩)
上用前五味,用烏豆一升,生薑半斤,切片,米醋四升,同煮豆爛為度,焙乾,入後五味,同為細末,每服二錢,用溫酒調服,空心食前。
戴人玉燭散治經候不通,腹脹或痛。
四物湯對調胃承氣湯
上㕮咀,水煎服。
按以上諸方,並出厥陰例藥也,然有本於氣虛、氣鬱、血虛、痰積等因不同,宜於前調經理氣諸方內選用。
治崩漏之劑
生地黃散治經漏下血,脈虛洪,經水紫黑。
方見血證門。
簡易黃芩湯治崩中下血,陽乘陰經,水沸溢。
黃芩 不以多少
上為末,每一二錢,燒秤錘淬酒調下。
按此二方,治熱之劑也。
一法用此味,治天癸當住,每月卻行,或過多不止,出瑞竹堂方,名芩心丸。
伏龍肝散治氣血勞傷,衝任經虛,血非時崩下,臍腹冷痛,脈遲弱,食少,或赤白帶下。
伏龍肝 赤石脂 麥門冬(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川芎(三兩) 當歸 乾薑(七錢半)桂(半兩) 艾葉(二兩) 熟地黃(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通經之劑]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服,這是治療婦女及未婚女子月經不通、肚臍周圍腹部疼痛,或是形成血瘤的良方。
藥材包括:炒過的川椒、蓬朮、炒過的乾漆、一錢半的當歸、青皮、乾薑、大黃、炒過的桃仁、川烏、桂心(各一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取一半用米醋熬成膏狀,再和剩餘的藥材混合攪拌,搓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晾幹。每次服用三五十粒,用醋湯送服。
嚴氏的配方中沒有川烏,但有紅花。
加味四物湯(嚴氏命名為六合湯)用來治療婦女月經不順,腹部結塊疼痛,腰痛。
在基礎配方上加入桂、蓬朮(各等份)。
將所有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服。
紅花當歸散可治療婦女血液虛弱,或是積存瘀血,月經不順,偶爾腹部疼痛,腰部沉重疼痛,小腹堅硬,以及未婚女子月經不通。
藥材包括:紅花、當歸尾、紫葳、牛膝、甘草、蘇木(切片各三兩)、白芷、桂心(各一兩半)、赤芍(九兩)、劉寄奴(五兩)。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空腹時用熱酒調三錢服用,另一種名稱是凌霄花散。
桂枝桃仁湯用於治療月經不通,肚臍周圍寒冷疝痛,脈象沉緊,這是因為寒氣入侵血室,導致血液凝固。
藥材包括:桂枝、芍藥、生地黃(各二兩)、桃仁(五十個)、甘草(一兩)。
將所有藥材切碎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加入薑棗。
地黃通經丸可治療月經不順,結塊成團,肚臍下部像蓋了一個杯子一樣。
藥材包括:熟地黃(三兩)、去除頭腳炒過的虻蟲、用水稻米炒過的水蛭、桃仁(各五十個)。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製的蜂蜜搓成梧桐籽大小的丸子,空腹時用溫酒吞下五丸,如果效果不明顯可增加到七丸。
嚴氏的琥珀散可治療婦女及未婚女子月經滯留,腹部脹痛,以及血逆攻心,眩暈不醒。
藥材包括:劉奇奴、牡丹皮、熟地黃、玄胡索、烏藥、赤芍、莪朮、三稜、當歸、桂心(各一兩)。
取前五種藥材,用一升黑豆、半斤切片的生薑、四升米醋一起煮至豆子軟爛,烤乾後,加入後五種藥材,一起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調服,空腹時飯前服用。
戴人的玉燭散用於治療月經不順,腹部脹痛。
配方為四物湯加上調胃承氣湯。
將所有藥材切碎,用水煎服。
以上各種配方都出自厥陰類藥物,但根據不同的原因如氣虛、氣鬱、血虛、痰積等,應選擇適合的調經理氣配方使用。
治療崩漏的配方
生地黃散可用於治療月經大量出血,脈象虛弱,經血呈紫黑色。
該配方請參照血證門。
簡易黃芩湯可治療崩中出血,這是因為陽氣過剩,陰經水份過多。
黃芩不限量。
將黃芩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二錢,用燒熱的秤錘淬酒調服。
這兩個配方都是治療熱症的。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這種藥材,用於治療月經應該停止,但每月仍持續,或是出血過多不停止,出自瑞竹堂的配方,名為芩心丸。
伏龍肝散可治療氣血勞損,衝任經絡虛弱,非月經期間出血,肚臍周圍腹部冷痛,脈象遲緩虛弱,食慾不佳,或是出現赤白帶下。
藥材包括:伏龍肝、赤石脂、麥門冬(各一兩)、炙甘草(半兩)、川芎(三兩)、當歸、乾薑(七錢半)、桂(半兩)、艾葉(二兩)、熟地黃(二兩)。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