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5)

1. 論腸癰

陳無擇云:癰疽初無定處,隨其所發即命名。在外則為發背、發腦;在內則為腸癰。內癰有心癰、肺癰、臍癰等。證得其法則生,失其法則死。外證易識,內證難明,不可不備述也。腸癰為病,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聚積,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膿,久積陰冷所成也。

故金匱有用附子溫之。小腹腫痞,按之狀如淋,小便自調,發熱,身無汗,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此以內結熱所成也。故金匱有用大黃利之。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出,或大便出膿血,不治必死。

其如五內生瘡,亦止分利陰陽而已,不比外癰,須依四節八事之次第也。脈經引官羽林婦病醫診之,其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濁敗。少腹痞堅,小便或澀,或時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即為瘀血。

血下即愈。更內經所載有息積病。此見有得之二三年,遍身微腫,續乃大腸與臍連日出膿,遂致不救。此亦腸癰之類也。不可不審。

按此言內癰、腸癰等候語約而精。脈經與此大同小異,宜並詳審可也。

白話文:

陳無擇說:癰疽一開始並沒有固定的發生位置,根據它爆發的地方來命名。如果在身體外部發生,可能被稱為背部癰、頭部癰;如果在內部,則可能是腸癰。內癰的種類包括心癰、肺癰和臍癰等。如果治療方法正確,病人有可能康復,但如果錯誤,則可能導致死亡。外部癰疽的症狀容易辨認,但內部癰疽的症狀卻較難理解,因此有必要詳細描述。

腸癰這種疾病,會使患者皮膚出現凹凸不平,腹部皮膚緊繃,按壓下去感覺像腫脹的樣子,腹部並無硬塊,全身也沒有發熱的現象,但脈搏頻率加快。這表示腸道內有膿液,是由長期陰冷積累所致。

因此,《金匱要略》中有使用附子來溫暖身體的治療方式。如果患者感到小腹腫脹且堅硬,按壓下去像尿瀦留的感覺,但小便正常,伴隨發熱、無汗且怕冷,若脈搏緩慢緊繃,表示膿液尚未形成,可以進行瀉下治療。如果脈搏快速且血液呈現紅色,表示膿液已形成,不能瀉下。這是因為內部熱結所導致的。因此《金匱要略》中也有使用大黃來幫助排泄。

嚴重的腸癰會導致腹部極度膨脹,甚至能聽到水聲,或者肚臍周圍長出瘡,甚至膿液或從肚臍流出,或隨大便排出,如果不治療,必定會死亡。

對於內臟生瘡的情況,只是區分陰陽的問題,不像外部癰疽,必須按照四季和八個步驟來治療。《脈經》中提到過一個例子,一位名叫官羽林的婦人患病,醫生診斷其脈搏滑而快。滑表示實症,快表示熱症,滑表示營氣旺盛,快表示衛氣旺盛。衛氣下降,營氣上昇,營衛相互幹擾,使得血液變得渾濁。小腹堅硬,小便可能困難,偶爾會出汗,也可能再次感到寒冷。這些都是膿液已形成的徵兆。如果脈搏緩慢且緊繃,表示有瘀血存在。

一旦血液排出,病情就會好轉。《內經》中記載一種叫做息積病的疾病。這種病可能持續兩到三年,全身輕微腫脹,然後大腸和肚臍附近每天都會排出膿液,最終無法救治。這也是腸癰的一種。我們不能忽視這種情況。

總結而言,以上講述了內癰和腸癰的各種症狀和後果,描述簡潔而精確。《脈經》和這裡的描述大致相同,但也有些許差異,應仔細審閱。

2. 瘡瘍治法

純早年居淮南於陳復初契家齋堂得東原郭文才甫家傳瘡科心要二卷,持行四方,按法每擇用之,多獲奇效,故不敢湮沒其道,因取東垣先生諸試效法,雜以古今名方,於下每附丹溪先生外科精要發揮之旨,以為通變之義,亦學者之一助云。辛涼發散之劑

東垣黃連消毒散治癰疽發於腦項或背太陽經分,腫勢外散,熱毒焮發,麻木不痛者,宜先灸之,或痛而發熱,並宜服此。

黃連(制) 羌活(各一錢) 黃芩 黃柏(各半錢,酒製) 生地黃 知母(制) 獨活 防風 當歸尾 連翹(各四分) 藁本 防己 桔梗(各半錢) 黃耆 蘇木 陳皮 澤瀉(各二分) 人參 甘草(各三分)

上㕮咀,水煎。

按元好問記云:素飲酒於九月中患腦之下項之上,出小瘡,後數日,腦項麻水腫,勢外焮瘍,醫遂處五香連翹,至八日不下,而云不可速療,十八日得膿,俟膿出,用藥或砭刺,三月乃可平,四月如故。予記醫經,凡瘡見膿,九死一生。果如醫言,則當有束手待斃之悔矣。

乃請明之,診視且謂膏粱之變,不當投五香,五香已無及,當先用火攻之策,然後用藥,以大艾炷如兩核許者,攻之至百壯,乃痛覺。次為處方云:是足太陽膀胱之經,其病逆當反治,脈中得弦,緊按之洪大而數,又且有力,必當仗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如,可使必已,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以時言之,可收不可汗,經與病禁下法,當結者散之,咸以蟧之。然寒受邪而禁咸。

諸苦寒為君為用,甘寒為佐,酒熱為因用為使,以辛溫和血,大辛以解結為臣,三辛三甘,益元氣而和血脈,淡滲以導酒濕,扶持秋令,以益氣瀉火,以入本經之藥,和血且為引用,既以通經為主,用君以黃芩,連柏,生地黃,知母(酒製)之本經,羌活,獨活,防風,藁本,防己,當歸連翹以解結,黃耆,人參,甘草配諸苦寒者三之一,多則滋營氣,補土也。

生甘草瀉腎之火,補下焦元氣,人參,橘皮以補胃,蘇木,當歸尾去惡血,生地黃補血,酒製防己除膀胱留熱,澤瀉助秋去酒之濕熱,凡此諸藥,必得桔梗為舟楫,乃不下沉。投劑之後,疽當不痛,不拆,食進,體健。如言服之,投床大鼾,日出乃寤,以手捫瘡腫減七八,至瘡痂斂,都十四日而已。

世醫用技,豈無取效者?至於治效之外,乃能歷數體中不言之秘,平生所見,惟明之一人而已。詳見試效方。

內托羌活湯治足太陽經中,左右尺脈俱緊,按之無力,尻臀生癰,堅硬腫痛大作。

羌活 黃柏(酒製各二錢) 防風 藁本 當歸尾(各一錢) 肉桂(三分) 連翹 甘草(炙) 蒼朮 陳皮(各半錢) 黃耆(一錢

白話文:

[治療瘡傷的方法]

純早年住在淮南,在陳復初契家的書房裡,得到東原郭文才甫家傳的「瘡科心要」二卷,他帶著這套書行走四方,依照書中的方法選擇使用,常常獲得奇效。因此,他不敢讓這些知識埋沒,於是取東垣先生各種實驗有效的療法,再加入古今名醫的配方,並且在下面附加了丹溪先生在外科方面的精華理論,用以闡述靈活變通的意義,也是學者的輔助資源。

接下來介紹一種辛涼散發的藥方:

東垣黃連消毒散,適用於腦部或背部太陽經區長出的癰疽,如果腫脹且散開,熱毒爆發,感覺麻木無痛,應該先進行灸療,或者有疼痛並發燒的症狀,都適合服用此藥。

藥方成分包括:黃連、羌活、黃芩、黃柏、生地黃、知母、獨活、防風、當歸尾、連翹、藁本、防己、桔梗、黃耆、蘇木、陳皮、澤瀉、人參、甘草等。

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

根據元好問的記載:他曾在九月喝酒後,腦後項上出現小瘡,幾天後,腦部和頸部出現麻痺和腫脹,醫生開了五香連翹的藥方,但效果不佳,醫生表示不能急著治療,需等待膿包形成,才能進一步處理,預計需要三個月才能恢復。然而,根據醫書記載,一旦瘡口出現膿包,往往九死一生。

後來請來明之醫生,他認為此情況是由於飲食過度所致,不應使用五香連翹。他建議先用火療,再用藥物治療,使用大艾炷灸療,直到病人感到疼痛,然後再開立藥方。他認為這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問題,需要逆向治療,並強調藥物的搭配和作用,最後病況果然有所改善。

另一個藥方是內託羌活湯,適用於足太陽經區,左右腳踝脈搏緊繃,按壓無力,臀部長出堅硬腫痛的大癰。

藥方成分包括:羌活、黃柏、防風、藁本、當歸尾、肉桂、連翹、甘草、蒼朮、陳皮、黃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