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二十二 (3)
卷二十二 (3)
1. 滲泄之劑
五苓散
方見濕門
按此太陽經表之裡藥也
宣明葶藶木香散
方見濕門
按此太陽手足二經藥又表裡藥也
大橘皮湯治濕熱內甚心腹脹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方見濕門
按此太陽藥又氣分藥也
澹寮五皮散治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脹上氣喘急
陳皮 桑白皮 生薑皮 大腹皮 茯苓皮
白話文:
【五苓散】 在濕病門中可以看到的方子,這是用於太陽經的裏面藥物。
【葶藶木香散】 在濕病門中可以看到的方子,這是用於太陽經的手足二經的藥物,也是裏面藥物。
【大橘皮湯】 用來治療濕熱嚴重、心腹脹水腫、小便不順利、大便滑洩的情況。 在濕病門中可以看到的方子,這是用於太陽經的氣分藥物。
【五皮散】(澹寮) 用來治療臉部和四肢浮腫、心腹脹大、呼吸急促的情況。
【陳皮】(九八六) 【桑白皮】(一一五四) 【生薑皮】(一三○○) 【大腹皮】(一零○一) 【茯苓皮】(一零三三)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服
按此手足太陰藥也出太陽例
拔萃楮實子丸治水氣鼓脹潔淨府
白丁香(一兩) 茯苓(二兩) 楮實(一斗五升熬膏)
上為末用膏子為丸梧子大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消為度後服中治調養藥
按此足太陽少陰藥也
機要茯苓湯治泄瀉後通身腫或胕腫或水氣者
方見泄瀉門
按此足太陽陽明藥也
燥濕之劑
局方平胃散治脾經受濕泄而胕腫
白話文:
-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服」:指將藥材先細切,然後每次服用半兩,用水煎煮後飲用。
-
「按此手足太陰藥也出太陽例」:這是指治療手足太陰經的藥物,類似於太陽經的療法。
-
「拔萃楮實子丸治水氣鼓脹潔淨府」:這是一種丸劑,主要用於治療因水氣引起的腹部脹滿和腫脹。
-
「白丁香(一兩) 茯苓(二兩) 楮實(一斗五升熬膏)」:這段列出藥物的用量,包括白丁香一兩、茯苓二兩、以及楮實熬製成膏。
-
「上為末用膏子為丸梧子大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消為度後服中治調養藥」:這表示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與膏狀物混合製成丸狀,每次服用量以小便清澈、腹部脹滿消失為準,後續再服用調養藥物。
-
「按此足太陽少陰藥也」:這段指出是治療足太陽少陰經的藥物。
-
「機要茯苓湯治洩瀉後通身腫或胕腫或水氣者」:這是一種湯劑,主要用於治療腹瀉後出現全身浮腫、膿腫或水氣等症狀。
-
「方見洩瀉門」:詳細的配方和用法可參考「洩瀉門」。
-
「按此足太陽陽明藥也」:這段指出是治療足太陽陽明經的藥物。
-
「燥濕之劑」:這是一類用於祛除濕氣的藥物。
-
「局方平胃散治脾經受濕洩而胕腫」:這是「平胃散」這種藥方,主要用於治療脾經受濕引起的腹瀉和膿腫等症狀。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炙)
按此足陽明太陰藥也
胃苓湯治脾胃濕勝傷冷泄瀉胕腫如水氣者
方見泄瀉門
按此足太陽太陰藥也
濟生實脾散治陰水發腫用此先實脾土
厚朴(薑製) 白朮 木瓜 木香 乾薑(炮各一兩)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炙)】
按照這組藥物,它們屬於足陽明與太陰經的藥材。
「胃苓湯」用於治療脾胃溼氣過盛導致的傷寒腹瀉和腫脹,如同水腫的情況。
具體用法可見於「腹瀉門」中的相關說明。
【按照這組藥物,它們屬於足太陽與太陰經的藥材。】
「濟生實脾散」用於治療陰水引發的腫脹,使用此方首先需要強化脾土。
其中包含的藥材有:厚朴(姜制)、白朮、木瓜、木香、乾薑(炮製)、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白茯苓、甘草(炙),每種藥材的用量均爲半兩。
上㕮咀每四錢入薑棗水煎服
按此手足太陽足三陰藥也
三因復元丹治脾腎俱虛發為水腫四肢虛浮心腹堅脹小便不通兩目下腫
附子(炮二兩) 木香 茴香(炒) 川椒(炒) 獨活 厚朴 白朮 陳皮 吳茱萸(炒) 桂枝(各一兩) 澤瀉(一兩半) 肉果(煨) 檳榔(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紫蘇湯下
白話文:
「取每四錢的藥材,與薑和棗一起煎煮,然後服用。
這組藥方是針對手足太陽及足三陰的治療。
三因復元丹用於治療脾腎功能虛弱所引發的水腫症狀,四肢浮腫、腹部堅硬脹滿、小便不通暢、雙眼下方腫脹。
所需藥材如下:
- 為炮製後的附子(二兩)
- 木香
- 炒過的茴香
- 炒過的川椒
- 獨活
- 厚朴
- 白朮
- 陳皮
- 炒過的吳茱萸
- 桂枝(各一兩)
- 澤瀉(一兩半)
- 肉果(煨制後)
- 檳榔(各半兩)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並加入糊狀物調和,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水煎好的紫蘇湯送服。」
請注意:此藥方僅供參考,若要使用,應由專業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診斷並開方。不適宜自行使用任何藥物。
按此太陽例藥也然脾為太陰腎為少陰陰氣既虛故不能化而此藥恐不合是理但宜與脾腎受寒濕為病則可故以上諸方從燥濕例庶名實不紊若前云滲泄者滲為利毛竅泄為利水竅也
白話文:
"這段話是在討論太陽經的藥物,以及脾為太陰、腎為少陰的情況。如果陰氣已經虛弱,那麼它們就無法轉化。然而,這種藥物可能不符合這個理論原則。但對於脾和腎因為受寒濕而生病的情況,這種藥物可能是適當的。因此,以上的許多方子都按照燥濕的原則來使用,這樣可以使名稱與實際效果保持一致。先前提到的利尿作用,其中'滲'指的是利尿於毛竅,而'洩'指的是利尿於水竅。"
2. 消導之劑
金匱枳朮湯
枳實(半兩) 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楊氏消腫丸治水氣腹脹頭面四肢陰囊皆腫喘急咳嗽睡臥不安小便赤澀
淡豉(二兩) 巴豆(一兩水半升煮去油) 京三稜(泡) 大戟 杏仁(燒存性各半兩) 五靈脂(一分)
白話文:
金匱枳朮湯:
枳實(半兩) 白朮(二兩)
以上兩種藥材用水五升煎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溫和服用。
楊氏消腫丸:
用於治療水氣腹脹、頭面四肢及陰囊的浮腫、喘息急促、咳嗽、睡眠不安、尿液赤黃混濁。
淡豉(二兩) 巴豆(一兩,加水半升煮後去除油質) 京三稜(浸泡) 大戟 杏仁(燒後保留性質) 五靈脂(各半兩) 五靈脂(一分)
上為末以生面和杵千百下丸如綠豆大每五十丸煎桑皮白湯下
東垣中滿分消丸治水氣熱脹
方見痞脹門
溫白丸治十種水病
方見積聚門
按以上諸方並太陽例藥有輕重不同宜隨證選用
白話文:
上級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然後與生麵粉混合並用杵頭擊打千百次,做成像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50個,用桑葉皮和白湯來煮服。
東垣的「中滿分消丸」治療水氣熱脹的病症。
詳細的方法請參見「痞脹門」一節。
「溫白丸」治療十種水病。
詳細的方法請參見「聚門」一節。
根據以上各個方子,以及太陽類的藥物有輕重之別,應依照病情選擇適合的藥方使用。
3. 調理之劑
三因當歸散水腫之疾多由腎水不能攝養心火,心火遂不能滋養脾土,故土製水,水氣盈溢,氣脈閉塞,滲透經絡,發為浮腫之疾。
木香 赤茯苓 當歸 桂 木通 赤芍 牡丹皮 檳榔 陳皮 白朮
上等分㕮咀,每半兩入紫蘇五葉,木瓜一片煎服。
白話文:
《三因當歸散》是治療水腫的藥方,其病因主要是因為腎水無法滋養心火,心火不能滋養脾土,導致脾土製造水氣,水氣過多,氣脈受阻,滲入經絡,進而引起浮腫的症狀。
藥物組成如下:
- 木香:調和中焦,行氣消食。
- 赤茯苓:利水滌濕,健脾安神。
- 當歸:活血調經,補血養心。
- 桂:溫陽散寒,助心火。
- 木通:利水通淋,清熱解毒。
- 赤芍:活血止痛,涼血散瘀。
- 牡丹皮: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 檳榔:消積殺蟲,行氣止痛。
- 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 白朮:健脾燥溼,固表止汗。
以上各味藥材等份,打成細末,每次服用半兩,加入紫蘇葉五片和一片木瓜一同煎煮飲用。
濟生加味腎氣丸治腎脾虛損,腰重腳腫,小便不利
白茯苓(三兩) 附子(半兩) 澤瀉 桂 川牛膝 車前子 山藥 山茱萸 牡丹皮(各一兩) 熟地黃(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按此二方並出太陽例。丹溪曰:治水腫脾胃虛者,宜行濕利小水,使脾氣得實則自能健運,自能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非五苓之行水也,切不可下,蓋慎之也。然雖無所出之法,學者觀此例則思過半矣。
白話文:
"濟生加味腎氣丸"是一種治療腎脾虛弱、腰痠腿腫、尿液不順的中藥配方。
成分包括:
- 白茯苓(三兩)
- 附子(半兩)
- 澤瀉
- 桂枝
- 川牛膝
- 車前子
- 山藥
- 山茱萸
- 牡丹皮(各一兩)
- 熟地黃(四兩)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後,再用蜂蜜煉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日服用七十丸,於空腹時以米湯送服。
此方源自「太陽」案例。李東垣指出,對於水腫和脾胃虛弱的情況,應通過調理濕氣、利尿,讓脾氣變得充實,這樣自然能夠健壯運轉,上下協調。這就像水會自動流動,而不需要使用「五苓散」那樣強力的排水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切記不可進行下利,這是為了謹慎起見。然而,即便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學習者通過觀察這個案例也能理解其大意。
雜方
嚴氏塗臍膏治水腫小便絕少
地龍 豬苓(去皮) 針砂(各一兩)
上為細末擂蔥涎調成膏,敷臍中約一寸高闊,絹帛束之,以小便為度,日兩易。
白話文:
【雜方】
嚴氏【塗臍膏】治療水腫、小便量極少。
【地龍】、【豬苓】(去除外皮)和【針砂】(各一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再與蔥涎混合調成膏狀,敷在肚臍周圍,高度和寬度約一寸,用絹布包紮固定,以小便的量作為換藥的標準,每天更換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