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3)

1. 滲泄之劑

五苓散

方見濕門。

按:此太陽經表之裡藥也。

宣明葶藶木香散

方見濕門。

按:此太陽手足二經藥,又表裡藥也。

大橘皮湯,治濕熱內甚,心腹脹,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方見濕門。

按:此太陽藥,又氣分藥也。

澹寮五皮散,治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脹,上氣喘急。

陳皮 桑白皮 生薑皮 大腹皮 茯苓皮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服。

按:此手足太陰藥也,出太陽例。

拔萃楮實子丸,治水氣鼓脹,潔淨府。

白丁香(一兩) 茯苓(二兩) 楮實(一斗五升熬膏)

上為末,用膏子為丸,梧子大,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消為度,後服中治調養藥。

按:此足太陽少陰藥也。

機要茯苓湯,治泄瀉後通身腫,或胕腫,或水氣者。

方見泄瀉門。

按:此足太陽陽明藥也。

燥濕之劑

局方平胃散,治脾經受濕,泄而胕腫。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炙)

按:此足陽明太陰藥也。

胃苓湯,治脾胃濕勝,傷冷泄瀉,胕腫如水氣者。

方見泄瀉門。

按:此足太陽太陰藥也。

濟生實脾散,治陰水發腫,用此先實脾土。

厚朴(薑製) 白朮 木瓜 木香 乾薑(炮,各一兩)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四錢,入薑棗,水煎服。

按:此手足太陽,足三陰藥也。

三因復元丹,治脾腎俱虛,發為水腫,四肢虛浮,心腹堅脹,小便不通,兩目下腫。

附子(炮二兩) 木香 茴香(炒) 川椒(炒) 獨活 厚朴 白朮 陳皮 吳茱萸(炒) 桂枝(各一兩) 澤瀉(一兩半) 肉果(煨) 檳榔(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紫蘇湯下。

按:此太陽例藥也。然脾為太陰,腎為少陰,陰氣既虛,故不能化,而此藥恐不合是理。但宜與脾腎受寒濕為病,則可。故以上諸方,從燥濕例,庶名實不紊。若前云滲泄者,滲為利毛竅,泄為利水竅也。

白話文:

[滲透利尿的藥方]

五苓散: 參考濕症門的處方。 說明:這是用於太陽經絡表層與內層的藥物。

宣明葶藶木香散: 參考濕症門的處方。 說明:這適用於太陽經的手部和腳部兩條經絡,同時也是表層和內層的藥物。

大橘皮湯,治療濕熱過重,心腹脹痛,水腫,小便不通暢,大便滑瀉。 參考濕症門的處方。 說明:這是太陽經的藥物,同時也是用於調理氣分的藥物。

澹寮五皮散,治療面部虛浮,四肢腫脹,心腹脹痛,呼吸急促。 包括:陳皮、桑白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 使用方法: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半兩,用水煎煮後服用。 說明:這是手部和腳部太陰經的藥物,出現在太陽經的範疇。

楮實子丸,治療水氣引起的鼓脹,清理腎臟。 配方:白丁香(1兩)、茯苓(2兩)、楮實(1鬥5升熬膏) 使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粉末,加入楮實膏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服用至小便清利和腹部脹痛消除,之後再服用調養藥物。 說明:這是足太陽和少陰經的藥物。

茯苓湯,治療泄瀉後全身腫脹,或是水氣。 參考泄瀉門的處方。 說明:這是足太陽和陽明經的藥物。

平胃散,治療脾經受濕,泄瀉和腫脹。 配方: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炙) 說明:這是足陽明和太陰經的藥物。

胃苓湯,治療脾胃濕氣過盛,受寒引起泄瀉,腫脹如水氣。 參考泄瀉門的處方。 說明:這是足太陽和太陰經的藥物。

實脾散,治療陰水引起的腫脹,使用此藥先實脾土。 配方:厚朴(薑製)、白朮、木瓜、木香、乾薑(炮)、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白茯苓、甘草(炙) 使用方法:將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加入薑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說明:這是手足太陽和足三陰經的藥物。

復元丹,治療脾腎虛弱導致水腫,四肢虛浮,心腹堅硬脹痛,小便不通,雙眼下部腫脹。 配方:附子(炮)、木香、茴香(炒)、川椒(炒)、獨活、厚朴、白朮、陳皮、吳茱萸(炒)、桂枝、澤瀉、肉果(煨)、檳榔 使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粉末,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紫蘇湯送服。 說明:這是太陽經的藥物。然而脾屬於太陰,腎屬於少陰,陰氣虛弱時無法轉化,因此這藥物可能不符合這個道理。但適合用於脾腎受寒濕引起的疾病。因此以上的各種藥方,都屬於燥濕類別,這樣可以確保名稱和實際效果不會混淆。前面提到的滲透利尿的藥物,滲透是指利於汗腺排汗,利尿是指利於腎臟排水。

2. 消導之劑

金匱枳朮湯

枳實(半兩) 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楊氏消腫丸,治水氣腹脹,頭面四肢陰囊皆腫,喘急咳嗽,睡臥不安,小便赤澀。

淡豉(二兩) 巴豆(一兩,水半升煮去油) 京三稜(泡) 大戟 杏仁(燒存性,各半兩) 五靈脂(一分)

上為末,以生面和杵千百下,丸如綠豆大,每五十丸,煎桑皮白湯下。

東垣中滿分消丸,治水氣熱脹。

方見痞脹門。

溫白丸,治十種水病。

方見積聚門。

按以上諸方,並太陽例藥,有輕重不同,宜隨證選用。

白話文:

[消食導滯的藥方]

金匱枳朮湯

藥材:枳實(15克)、白朮(30克)

做法:將上述兩味藥材用水750毫升煮,煮至剩450毫升,分三次溫服。

楊氏消腫丸,適用於治療水氣導致的腹部脹大,頭部、面部、四肢及睪丸都出現浮腫,伴有喘息急促、咳嗽,睡眠不穩,以及小便顏色深紅且排尿困難。

藥材:淡豆豉(30克)、巴豆(20克,用水250毫升煮去油脂)、京三稜(泡)、大戟、杏仁(燒過後仍保留一定性質,各15克)、五靈脂(3克)

做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加入生麵粉攪拌均勻,反覆搗杵數百次,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50粒,以煎好的桑皮白湯送服。

東垣中滿分消丸,適用於治療因水氣引起的腹部熱脹。

此藥方可參考"痞脹門"中的相關記載。

溫白丸,適用於治療十種水病。

此藥方可參考"積聚門"中的相關記載。

以上各種藥方,都屬於太陽經的常用藥物,雖然其功效強弱有所不同,但應根據具體症狀來選擇使用。

3. 調理之劑

三因當歸散水腫之疾多由腎水不能攝養心火,心火遂不能滋養脾土,故土製水,水氣盈溢,氣脈閉塞,滲透經絡,發為浮腫之疾。

木香 赤茯苓 當歸 桂 木通 赤芍 牡丹皮 檳榔 陳皮 白朮

上等分㕮咀,每半兩入紫蘇五葉,木瓜一片煎服。

濟生加味腎氣丸治腎脾虛損,腰重腳腫,小便不利

白茯苓(三兩) 附子(半兩) 澤瀉 桂 川牛膝 車前子 山藥 山茱萸 牡丹皮(各一兩) 熟地黃(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按此二方並出太陽例。丹溪曰:治水腫脾胃虛者,宜行濕利小水,使脾氣得實則自能健運,自能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非五苓之行水也,切不可下,蓋慎之也。然雖無所出之法,學者觀此例則思過半矣。

雜方

嚴氏塗臍膏治水腫小便絕少

地龍 豬苓(去皮) 針砂(各一兩)

上為細末擂蔥涎調成膏,敷臍中約一寸高闊,絹帛束之,以小便為度,日兩易。

白話文:

[調整身體機能的藥方]

大多數水腫疾病是由於腎臟無法有效調節心臟功能,進而導致心臟無法提供足夠營養給脾臟,因此脾臟無法正常控制水分,造成水分過剩,氣血循環受阻,滲入肌肉組織,形成水腫病狀。

藥方成分包括:木香、紅茯苓、當歸、肉桂、木通、紅芍、牡丹皮、檳榔、陳皮、白朮。這些藥材需等量混合後研磨成粉,每次取半兩,加入五片紫蘇葉和一片木瓜一同煎煮服用。

另一個藥方是增強版的濟生腎氣丸,用於治療腎脾虛弱導致的腰部沉重、腳部水腫及尿量減少的症狀。

藥方成分有:茯苓(三兩)、附子(半兩)、澤瀉、肉桂、川牛膝、車前子、山藥、山茱萸、牡丹皮(各一兩)、熟地黃(四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以蜂蜜製成梧桐籽大小的藥丸,每次空腹時服用七十粒,用水送服。

根據太陽例中的兩個藥方,丹溪先生提到:對於脾胃虛弱引發的水腫,應著重於排除濕氣和促進排尿,讓脾臟功能得以恢復,自然能夠提升整體消化能力,進而改善水腫情況。這並不是通過五苓散來利尿,切記不可輕易嘗試。即使沒有具體的方法,學習者從這個例子中應該已經得到一半的知識了。

[綜合藥方]

嚴氏的臍帶膏用於治療嚴重水腫,且小便極少的情況。

藥方成分為:地龍、豬苓(去皮)、針砂(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與蔥汁攪拌成膏狀,敷在肚臍上約一寸高寬,再用布條固定,根據小便量調整使用時間,每日更換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