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2)

1. 論諸證似水氣

發明曰:夫腳氣之疾,實水濕之所為也。(云云,見濕門。)河間曰:結陽病,主四肢脛腫。四肢熱勝則腫。(云云。)

白話文:

發明者說:腳氣這種疾病,其實是水溼所導致的。(詳情請見關於濕氣的部分。)河間氏說:結陽病會導致四肢和小腿腫脹。當四肢熱度超過正常範圍時,就會出現腫脿的現象。(詳情請參照相關部分。)

2. 論濕證似水氣

詳見濕門

謹按濕者水氣之漸也,故治有輕重,所殊爾。

3. 論水氣繆刺法

內經曰經脈滿則絡脈溢,絡脈溢則繆刺之,以調其絡脈,使形容如舊而不腫,故曰繆刺其處,以復其形也。

謹按繆刺謂不分隧穴而刺之也,故此水熱穴論無刺水穴分大法,水溢於表,或腹脹,或四肢雖腫而氣稍實,脈浮洪者,宜行此,至病氣孤危,脈微弱而四肢水氣盛實者,今人往往繆刺之,禍不旋踵,蓋不審經言脈滿絡溢宜繆刺之理也。

白話文:

《內經》提到,經脈充盈時,絡脈會溢出,絡脈溢出後,應使用「繆刺」方法來調節絡脈,讓人的外觀和形狀恢復到原先的狀態,不再腫脹,所以稱為「繆刺」,以恢復其形狀。

繆刺指的是不分開穴位而直接進行針灸的方法。因此,在「水熱穴論」中,並沒有分類針灸水穴的規則。當水分在體表積聚,或是腹部脹滿,或是四肢雖有腫脹但氣息仍顯得強健,脈搏顯得浮大洪大的情況下,適合使用繆刺的方法。然而,當病情孤獨危急,脈搏微弱且四肢積水嚴重的情況下,現代人常常誤用繆刺,導致災難接踵而至。這都是因為他們未仔細理解《內經》中提到的,脈滿絡溢時應使用繆刺的道理。

4. 論水氣證治大法

內經曰「不從毫毛,病生於內者,陰氣內盛,陽氣竭絕,不得入於腹中,故言五臟陽以竭也。」津液者水也,充廓皮中,陰蓄於內,水氣脹滿,上攻於肺,肺氣孤危,魄者肺神,腎為水害,子不救母,故云其魄獨居也。夫陰精損削於內,陽氣耗減於外,則三焦閉溢,水道不通,水滿皮膚,身體痞腫,故云形不可與衣相保也。凡此之類,皆四肢脈數急而內鼓動於肺中也。

肺動者,謂氣急而咳也。如是者,皆水氣格拒於腹膜之內,浮腫施張於身形之外,欲窮標本,其可得乎?平治權衡,謂察脈浮沉也。脈浮為在表,脈沉為在裡,在裡者泄之,在表者汗之,故云開鬼門潔淨府也。去宛陳莝,謂去積久之水物,猶如草莝之不可久留於身中也。

白話文:

《內經》提到,疾病由內產生時,是因為陰氣過盛,陽氣衰竭,無法進入腹部,這就是說「五臟陽氣已經枯竭」。津液,也就是水分,填充在皮膚中間,陰性物質聚集在內部,水分過多導致脹滿,向上沖擊肺部,使肺部處於孤立危急的情況。肺的靈魂(魄)受到影響,而腎是水的傷害源頭,子不救母,所以稱為「靈魂獨自居住」。

當陰精在內部損失,陽氣在外逐漸耗盡,三焦閉塞溢出,水路不通,水積聚在皮膚,造成身體腫脹,這就是「形體無法與衣服保持適當的合適度」。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四肢脈搏頻率加快,且在肺部內部跳動所導致。

肺部出現問題,通常表現為呼吸急促和咳嗽。這表明水分被阻擋在腹膜內部,使得身體外部浮腫。想要確定疾病的本質和表象,難道不是困難的嗎?

「平治權衡」指的是觀察脈搏的浮沈。「脈搏浮現」代表病情在表面,「脈搏深沈」代表病情在內部。在內部的病情需要用藥物排出,在表面的病情需要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這就是「打開鬼門,清潔府庫」的比喻。

「去宛陳莝」指的是去除積存已久、像草堆一樣不能長期留在體內的水分和其他物質。

謹按經論水氣證治,至為機密,故云開鬼門潔淨府。然鬼門者,猶幽玄之謂,有毛竅而不見其開闔,邪氣感入,邪與正相搏,毛竅閉塞,而寒熱作為病客於表,故宜發汗遣邪氣以開鬼門也。此亦發汗之別稱,泄諸病在表之通例也。淨府者,謂膀胱內無入孔而外有出竅,為清淨津液之府,馮腎氣臟氣化水穀之精而滲入脬中,氣約成溺出也。夫腎主下焦,司開闔關竅,二陰肺脾之氣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氣化水行而自清淨。

否則便澀或濁或淋,為水氣溢於腠理,為膚腫諸病,若宛屈陳莝,壅滯於身中,當泄去是物而淨潔。宜此二法,在表者汗之,在裡者泄之,權衡於治也。雖然經雲水病本之於肺腎二經,而古今方論並不以治水獨瀉腎氣為說者,何蓋腎陰奉行降令,為生化之源,而常不足,至陰精損削於內,生氣不能運化,至為胕腫其氣索矣。

白話文:

根據經典理論,關於水氣病的治療方法非常微妙,所以我們可以說是「打開鬼門,清潔府庫」。這裡的「鬼門」指的是幽深難測的地方,有毛細孔卻看不到它的開合。邪氣入侵,邪氣和正氣相抗,毛細孔閉塞,導致寒熱病徵現於表面,因此需要發汗來驅除邪氣,打開鬼門。這也是發汗的一種方式,通常用於表症的治療。 「淨府」指的是膀胱內無入口但外有出口,是一個清潔體液的庫存地。它接收腎和肺等臟器轉化的精華,並將這些精華轉化為尿液排出。腎主理下焦,負責控制各部位的開合,二陰、肺、脾等器官協調水路,向下輸送到膀胱,使水氣得以流通,保持清潔。

如果出現尿道不暢、尿色混濁或頻尿等情況,可能是水氣在皮膚表面積聚,導致皮膚浮腫等病狀。如果這些積聚物在體內堵塞,就需要排除這些物質,保持體內清潔。治療原則是,對表症使用發汗法,對裡症使用排泄法,要根據病情進行適當調整。然而,經典中提到水病的根本原因在於肺腎兩經,但古往今來的醫學理論並未單純認為治療水病就是單純洩腎氣,這是因為腎主陰精,是生命能源的源泉,常常處於不足狀態,若陰精在內部損失,則生命能量無法正常運作,導致體內氣血不足。

況肺弱而母氣孤危者,故東垣曰:「若治以甘淡滲泄,陽藥獨陽無陰,其欲化得乎?」此深擷以上治例之妙也。如積飲留飲傷脾,若土之於雨中,則為泥矣。或因七情所致,手足太陰俱病,身面浮腫,似水氣者,用燥脾導氣之劑,即愈。一則若泥土之得和風暖日,水濕去而陽化,自然萬物長生。

一則肺氣開泄,滲道通利,水氣不濡於脾矣。此正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而與陰陽為病,水氣機之不同,故亦不待開鬼門潔淨府而已也。

白話文:

對於肺功能衰弱且母親之氣質單薄的狀況,李東垣曾說:「如果用甘淡的藥物來滲洩,陽性的藥物卻沒有陰性成分,那它想要轉化為有益之物能辦得到嗎?」這段話精確地概括了治療方法的巧妙之處。例如,當積存的飲食和飲水損傷脾臟,就好比土地在雨水中的情況,會變得像泥一樣。或者,如果是由情緒因素導致,手和腳的太陰經系統都有病,身體和臉部出現浮腫,類似水氣的情況,使用調理脾臟和導引氣血的藥物,就能使病情痊癒。就像泥土在和風暖日的照耀下,水汽被驅散,陽氣得以生發,自然萬物得以長生。

同樣地,當肺氣開放,滲透的通道暢通無阻,水分就不會滯留在脾臟中。這說明瞭濕氣和腫脹都與脾土有關,各種氣體的凝結都與肺有關,這些與陰陽的疾病狀態以及水分運轉的不同,所以並非僅需打開門窗,清潔房舍就能解決問題。

5. 發表之劑

金匱越脾湯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

麻黃(四錢) 石膏(四錢半) 生薑(二錢) 大棗(二枚) 甘草(二錢)

上㕮咀水煎作一服惡風加附子古今錄驗加白朮防己伏苓湯治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

防己 黃耆 桂枝(各三錢) 茯苓(六錢) 甘草(二錢)

白話文:

【金匱越脾湯】治療風水症狀,包括全身浮腫,脈象浮現,不口渴,持續自汗,沒有高燒。

  • 麻黃(四錢)
  • 石膏(四錢半)
  • 生薑(二錢)
  • 大棗(二枚)
  • 甘草(二錢)

以上材料切碎後加水煮沸,製成一劑藥。若症狀出現風寒之感,可加入附子。《古今錄驗》中有一個加了白朮、防己和茯苓的方子,稱為「伏苓湯」,適用於治療皮水病,表現為四肢浮腫,水氣聚集在皮膚中,導致四肢抽搐。

  • 防己
  • 黃耆(三錢)
  • 桂枝(三錢)
  • 茯苓(六錢)
  • 甘草(二錢)

以上藥物均需切片後加水煮沸,製成一劑藥。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

越脾加朮湯治里水 前越脾湯加白朮(四錢)

甘草麻黃湯治里水濟生云治水腫從腰以上俱腫宜此汗之

甘草(半兩) 麻黃(一兩)

上㕮咀水煎作一服

麻黃附子湯治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

麻黃(三錢) 甘草 附子(各二錢)

上㕮咀水煎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治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脈自沉

黃耆(五錢) 芍藥 桂枝(各三錢)

上㕮咀水煎入苦酒相和作一服

按以上諸方並足太陽例藥也

白話文:

  1. 越脾加朮湯:治療內水病。在前越脾湯中加入白朮(四錢)。

  2. 甘草麻黃湯:治療內水病。根據濟生雲,對於腰部以上都腫的水腫,適合用此法出汗治療。配方為:甘草(半兩),麻黃(一兩)。

  3. 麻黃附子湯:治療由水引起的病症,脈象沈小,屬於少陰。配方為:麻黃(三錢),甘草,附子(各二錢)。

  4. 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治療黃汗症,身體腫脹、發熱、出汗且口渴,狀如風水,脈象自沈。配方為:黃耆(五錢),芍藥,桂枝(各三錢)。

  5. 按照這些方劑,都是按照足太陽的常規藥物來配製的。

6. 攻裡之劑

仲景十棗湯治水氣四肢浮腫,上氣喘急,大小便不通。三因方作丸:三花神佑丸。

方並見痰飲門。

按此並少陰例藥也。義見痰飲例中。

局方神助散治十種水氣,面目四肢浮腫,以手按之隨手而起,咳嗽喘急,不得安臥,小便赤澀,大便不利。

椒目(一兩半) 澤瀉 黑牽牛末(各一兩) 豬苓(二兩) 葶藶(三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蔥白三莖,水煎入酒調服。

白話文:

《張仲景的十棗湯》用於治療水氣導致的四肢浮腫、呼吸困難及排尿困難。在「三因方」中,它被改為丸劑,名為「三花神佑丸」。詳細內容可參閱「痰飲門」。

此藥方的理論基礎與少陰類藥物相同,在「痰飲例中」有詳細解釋。

《局方神助散》用於治療十種水氣病,症狀包括面部和四肢浮腫,用手按壓後能迅速恢復,咳嗽和呼吸困難,難以躺下休息,尿色深且混濁,大便不順暢。其配方如下:

  • 椒目(一兩半)
  • 澤瀉(一兩)
  • 黑牽牛(研磨後的一兩)
  • 豬苓(二兩)
  • 葑藶(三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並加入三莖蔥白,用水煎煮後加入酒調和服用。

按此太陰例藥也。

宣明導水丸治濕熱腫滿。

方見濕門。

按此陽明例藥也。

浚川散。

方見濕門。

大戟散治水腫腹大如鼓,或遍身皆腫。

大戟 白牽牛末 木香(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以豬腰子一對,批開摻藥在內,燒熟,空心食之。如食左腰子,左臂塌消;右消右如腫不盡,於腹繞塗甘遂末,飲甘草水少許,其腫盡去。

白話文:

根據太陰理論,這是一個用於治療濕熱腫脹的藥方。

請參考濕氣部分的治療方法。

根據陽明理論,這是一個用於治療濕氣的藥方。

請參閱濕氣部分的治療方法。

大戟散用於治療水腫,腹部膨脹如鼓,或者全身浮腫。

大戟、白牽牛末和木香(等量)

以上材料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取豬腰子兩對,切開後在裡面撒上藥粉,然後燒熟,在空腹時食用。如果吃左邊的腰子,左臂的浮腫會消退;如果右邊的腰子吃完但浮腫沒有完全消失,可以將甘遂粉塗在腹部,再喝一點甘草水,這樣浮腫就能完全消退。

按此並出厥陰例藥也。

葶藶丸治湧水證,如溢囊裹里漿,或遍身腫滿,按腹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或喘咳不定、葶藶(炒) 澤瀉 椒目 桑白皮 杏仁(炒) 木豬苓(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二三十丸,蔥白湯下,不拘時,以利為度。

雄黃神金散

雄黃 葶藶(一兩糯米和炒熟,去米不用) 澤瀉 椒目(減半) 大戟 巴戟 茯苓 芫花(醋浸一日炒) 甘遂 桑白皮(各一兩)

白話文:

按下指示,這段文本是關於厥陰理論的藥方說明。

  1. 葨藶丸用於治療溢水症狀,例如像水袋包裹在內臟,或是全身浮腫,按壓腹部不會感到堅硬,快速移動會聽到沙沙聲,或者喘息咳嗽不穩定。配方包括:炒葶藶、澤瀉、椒目、桑白皮、杏仁(炒)、木豬苓(各半兩)。

製作方法: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然後用煉製的蜂蜜做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籽。每次服用約20-30個丸子,用水煎的蔥白湯送服,無特定時間限制,以達到排泄效果為目標。

  1. 雄黃神金散,包含以下成分:雄黃、炒熟的葶藶(去除米粒)、澤瀉、椒目(減少一半份量)、大戟、巴戟、茯苓、醋浸一天後再炒的芫花、甘遂、桑白皮(各一兩)。

使用方式未詳細說明,但通常藥散需以適量的熱水沖服,請依醫師指示使用。

上為末,空心用井花水調下,每一錢,加至五錢,以利為度。忌鹽醋生冷油膩之物。從腳腫加葶藶;肚腫加椒目;從陰腫加澤瀉;面腫加桑白皮;從四肢腫加茯苓;從心腫根在肋加雄黃;從肢腫根在脾加甘遂;從口腫根在小腸加巴戟;從腰腫根在腎加大戟;從膝腫根在肝加芫花。

按此並太陽例藥也。宣明論此類方甚多,宜選用之。東垣續隨子丸治肺經有濕,通身虛腫。

方見濕門。

按此手太陰藥也,出太陽例。

三因消腫丸治水腫喘滿小便不利。

滑石 木通 白朮 黑牽牛(炒) 通脫木 茯苓 茯神 半夏 陳皮(各一錢) 木香 瞿麥穗 丁香(各半錢)

白話文:

上部的藥物研磨成粉末,空腹時用井花水調和服用,每次服用量從一錢開始,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增加到五錢,直至達到通暢排尿的效果為止。需避免食用鹼、醋、生冷、油膩的食物。

如果從腳部開始腫脹,可加入葶藶;腹部腫脹加入椒目;從陰部腫脹加入澤瀉;面部腫脹加入桑白皮;四肢腫脹加入茯苓;心部腫脹根部在肋骨加入雄黃;四肢腫脹根部在脾部加入甘遂;口部腫脹根部在小腸加入巴戟;腰部腫脹根部在腎部加入大戟;膝部腫脹根部在肝部加入芫花。

按照上述方式,這類藥方與太陽經的藥方類似。宣明論述了這類方子有很多,應選擇適合自己的使用。東垣的續隨子丸用於治療肺經有濕氣,導致全身虛腫。

詳情見濕氣門。

這是屬於手太陰的藥方,出自太陽經的例子。

三因消腫丸用於治療水腫、喘息、小便不順等症狀。

成分包括:滑石、木通、白朮、炒黑牽牛、通脫木、茯苓、茯神、半夏、陳皮(各一錢)、木香、瞿麥穗、丁香(各半錢)。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燈芯麥門冬湯下。按此太陽例藥也。以上諸方世俗多用之,故收入。然行者宜斟量其證輕重深淺寒熱,選使則不致少有差失也。

白話文:

將草藥研磨成粉末,然後用米酒和麵粉調製成糊狀,做成大小如梧桐子般的丸狀,每次服用五十粒,並且搭配麥門冬湯一起飲用。這類藥方遵循了太陽經的治療原則。這些方子在民間廣泛使用,因此我們將它們收錄在這裡。然而,在實際應用時,人們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病徵的深淺以及患者體質的寒熱來選擇適合的藥方,以避免產生微小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