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1)

1. 卷十八

2. 內傷門

按此一門東垣先生內外傷辨法也,議論方制精備,故不取他書。但其間不繫內傷法,皆節而不錄。內論暑證者,附入暑門。

白話文:

「這一章是李東垣先生對於內傷與外傷的辨別方法,他的討論和配方製作非常精確周全,因此我們未參照其他文獻。然而,其中不涉及內傷治療的部分,我們都做了省略並沒有收錄。至於關於暑熱症狀的討論,則被附加編入了專門討論暑熱的章節。」

3. 辨脈法

古人以脈上辨內外傷於人迎氣口,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傷,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此辨固是,但其說有所未盡耳。外感風寒皆有餘之證,是從前客邪來也。其病必見於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陽二十五度。內傷飲食及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不足之病也。必見於右手,右手主裡,乃行陰二十五度。

故外感寒邪,則獨左手人迎脈浮緊,按之洪大,緊者急甚於弦,是足太陽寒水之脈。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見手少陰心火之脈,丁與壬合,內顯洪大,乃傷寒脈也。若外感風邪,則人迎脈緩而大,或大於氣口一倍,或兩倍,三倍。內傷飲食,則右寸氣口脈大於人迎一倍,傷之重者過在少陰,則兩倍,太陰則三倍。

此內傷飲食之脈。若飲食不節,勞役過甚,則心脈變見於氣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挾心火之勢,亦來薄肺。經云:「侮所不勝,寡於畏者是也。」故氣口脈急大而數,時一代而澀也。澀者肺之本脈,大者元氣不相接,脾胃不及之脈洪大而數者,心脈刑肺也。急者肝木挾心火而反克肺金也。

若不甚勞役,惟右關脾脈大而數,謂獨大於五脈數,中顯緩時一代也。如飲食不節,寒暑失所,則先右關胃脈損弱,甚則隱而不見,惟內顯脾脈之大數,微緩時一代也。宿食不消,則獨右關脈沉而滑,經云:「脈滑者有宿食也。」

白話文:

[脈診方法]

古人在脈搏上判斷內傷和外傷,認為人迎脈(頸部的大動脈)比氣口脈(手腕處的徑動脈)強表示外傷,反之,氣口脈比人迎脈強則是內傷。這種辨別方式確實存在,但其理論還有些許不足。

外感風寒都是身體出現過剩的症狀,是由於過去的外來邪氣所致。這種病症通常會在左手的脈象上呈現,因為左手的脈象反應的是表層的問題,一天之中陽氣行走二十五度。內傷,如飲食失調或過度勞累導致的傷害,屬於身體能量不足的病症,會在右手的脈象上顯現,因為右手的脈象反應的是身體內部的問題,一天之中陰氣行走二十五度。

所以,如果受到寒冷的影響,左手的人迎脈會顯得浮動且緊繃,用力按下去會感覺到洪大的脈象,緊繃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弦狀脈象,這就是足太陽寒水脈象。用力按下去洪大且有力,顯示出手少陰心火的脈象,丁與壬的結合,內部顯現出洪大的脈象,這是傷寒的脈象。若受到風邪影響,人迎脈會緩慢而大,或者比氣口脈大一倍、兩倍、三倍。飲食過量的脈象,則是右寸氣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如果傷害嚴重到影響到少陰,則會大兩倍,影響到太陰則會大三倍。

如果飲食失調,過度勞累,心臟的脈象會在氣口脈上顯示,這是心火對肺部的傷害,肝臟也會夾帶著心火的力量來影響肺部。經典中說:「侮辱不能勝過自己的,就是缺乏敬畏之心。」因此,氣口脈會急促、大且頻率高,偶爾會有一個脈搏跳動緩慢且不流暢。不流暢的脈象是肺部的基本脈象,大的脈象顯示元氣無法連接,脾胃的脈象洪大且頻率高的原因是心臟對肺部的傷害。急促的脈象是肝臟夾帶著心火反過來剋制肺部。

如果勞累程度不是非常嚴重,只有右手關部的脾脈會大且頻率高,也就是比其他五個脈象都大,中間會偶爾出現緩慢且一個脈搏跳動不流暢的情況。如果飲食失調,冷熱失調,則右手關部的胃脈會先受損變弱,嚴重的話甚至會隱藏不見,只有內部顯示脾脈的大且頻率高的脈象,偶爾會有一個脈搏跳動緩慢。如果食物沒有消化完,右手關部的脈象會沉且滑,經典中說:「脈象滑的,是有未消化的食物。」

4. 辨內傷諸證與外感不同

>

上辨內外證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脈必沉細無力,外傷風寒,其脈必洪大有力,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脈象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舌必淡白,外傷風寒,其舌必紅赤,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舌色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小便必赤黃,外傷風寒,其小便必清白,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小便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大便必秘結,外傷風寒,其大便必通利,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大便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腹中必不和,外傷風寒,其腹中必和,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腹中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口必不欲食,外傷風寒,其口必和而能食,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口欲食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身必不熱,外傷風寒,其身必熱,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身熱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手足必不熱,外傷風寒,其手足必熱,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手足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語必怯弱,外傷風寒,其語必高大,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語言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胸中必不痛,外傷風寒,其胸中必痛,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胸痛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心下必不痞,外傷風寒,其心下必痞,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心下痞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咽中必不痛,外傷風寒,其咽中必痛,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咽痛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鼻中必不塞,外傷風寒,其鼻中必塞,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鼻塞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頭必不痛,外傷風寒,其頭必痛,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頭痛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目必不痛,外傷風寒,其目必痛,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目痛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耳必不痛,外傷風寒,其耳必痛,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耳痛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四肢必不痛,外傷風寒,其四肢必痛,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四肢痛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腰必不痛,外傷風寒,其腰必痛,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腰痛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背必不痛,外傷風寒,其背必痛,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背痛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項必不痛,外傷風寒,其項必痛,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項痛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手必不痛,外傷風寒,其手必痛,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手痛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足必不痛,外傷風寒,其足必痛,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上辨足痛

內傷飲食勞役等病,其腹必不痛,外傷風寒,其腹必痛,此又內外證之不同也。

白話文:

在區分內傷與外感的各種徵狀:

因飲食過量或勞累引起的疾病,脈搏會顯得沉細且無力;而由風寒引起的外感,脈搏則會變得洪大且有力,這就是內傷與外感在脈象上的不同。

在觀察舌頭顏色:

飲食過量或勞累引發的疾病,舌頭通常會呈現淡白色;而風寒外感,舌頭則會變為紅赤色,這是內傷與外感在舌色上的差異。

在判斷小便顏色:

飲食過量或勞累導致的疾病,小便往往偏黃赤;風寒外感,小便則會清澈偏白,這是內傷與外感在小便顏色上的分別。

在查看大便狀況:

飲食過量或勞累造成的疾病,大便通常會有便祕的現象;風寒外感,大便則會較為通暢,這是內傷與外感在大便情況上的不同。

在判讀腹部狀態:

飲食過量或勞累引發的疾病,腹部往往會有不適感;風寒外感,腹部則相對平和,這是內傷與外感在腹部感覺上的差異。

在察覺食慾變化:

飲食過量或勞累導致的疾病,往往會影響食慾;風寒外感,則通常不會影響到食慾,這是內傷與外感在食慾上的不同。

在評估體溫:

飲食過量或勞累引發的疾病,身體不會出現發燒;風寒外感,則會有發燒的症狀,這是內傷與外感在體溫上的分別。

在觀察手腳溫度:

飲食過量或勞累導致的疾病,手腳溫度不會升高;風寒外感,則手腳可能會感到發熱,這是內傷與外感在手腳溫度上的不同。

在聽取病患說話:

飲食過量或勞累引發的疾病,說話聲調可能變得微弱;風寒外感,則說話聲音可能變得較為宏亮,這是內傷與外感在言語表現上的差異。

在診斷胸部疼痛:

飲食過量或勞累導致的疾病,胸部通常不會感到疼痛;風寒外感,則可能會有胸部疼痛的現象,這是內傷與外感在胸部疼痛上的不同。

在判斷胃部脹滿:

飲食過量或勞累引發的疾病,胃部不會有脹滿感;風寒外感,則可能會有胃部脹滿的現象,這是內傷與外感在胃部脹滿上的分別。

在檢查咽喉疼痛:

飲食過量或勞累導致的疾病,咽喉通常不會感到疼痛;風寒外感,則可能會有咽喉疼痛的現象,這是內傷與外感在咽喉疼痛上的不同。

在觀察鼻子是否堵塞:

飲食過量或勞累引發的疾病,鼻子通常不會堵塞;風寒外感,則可能會有鼻子堵塞的現象,這是內傷與外感在鼻子堵塞上的差異。

在判斷頭痛:

飲食過量或勞累導致的疾病,頭部通常不會感到疼痛;風寒外感,則可能會有頭痛的現象,這是內傷與外感在頭痛上的不同。

在評估眼睛疼痛:

飲食過量或勞累引發的疾病,眼睛通常不會感到疼痛;風寒外感,則可能會有眼睛疼痛的現象,這是內傷與外感在眼睛疼痛上的分別。

在觀察耳朵疼痛:

飲食過量或勞累導致的疾病,耳朵通常不會感到疼痛;風寒外感,則可能會有耳朵疼痛的現象,這是內傷與外感在耳朵疼痛上的不同。

在判斷四肢疼痛:

飲食過量或勞累引發的疾病,四肢通常不會感到疼痛;風寒外感,則可能會有四肢疼痛的現象,這是內傷與外感在四肢疼痛上的差異。

在診斷腰部疼痛:

飲食過量或勞累導致的疾病,腰部通常不會感到疼痛;風寒外感,則可能會有腰部疼痛的現象,這是內傷與外感在腰部疼痛上的不同。

在評估背部疼痛:

飲食過量或勞累引發的疾病,背部通常不會感到疼痛;風寒外感,則可能會有背部疼痛的現象,這是內傷與外感在背部疼痛上的分別。

在觀察頸部疼痛:

飲食過量或勞累導致的疾病,頸部通常不會感到疼痛;風寒外感,則可能會有頸部疼痛的現象,這是內傷與外感在頸部疼痛上的不同。

在判斷手部疼痛:

飲食過量或勞累引發的疾病,手部通常不會感到疼痛;風寒外感,則可能會有手部疼痛的現象,這是內傷與外感在手部疼痛上的差異。

在診斷腳部疼痛:

飲食過量或勞累導致的疾病,腳部通常不會感到疼痛;風寒外感,則可能會有腳部疼痛的現象,這是內傷與外感在腳部疼痛上的不同。

在評估腹部疼痛:

飲食過量或勞累引發的疾病,腹部通常不會感到疼痛;風寒外感,則可能會有腹部疼痛的現象,這是內傷與外感在腹部疼痛上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