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1. 卷四十六
2. 霍亂門
3. 內經敘霍亂所因
經曰歲土不及風乃大行(云云)民病飧泄、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並。
按此言土運不及木乃太過,木乘土而為病。宜詳玩本文。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根據古籍記載,若一年之中土氣的力量不足,風氣就會特別旺盛。在這樣的年份裡,人們容易患上急性腹瀉、霍亂,感覺身體沉重,腹部疼痛,以及筋骨痠痛等症狀。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當土氣的運行力量不足時,木氣會變得過於強盛,從而導致各種疾病。對於這個觀點,應深入理解其原意。」
4. 論霍亂脈證
內經曰脈伏者霍亂
傷寒論曰病嘔吐而利名曰霍亂,或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或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皆是霍亂證。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
保命集云:傷寒霍亂轉筋身熱脈長,陽明本病也。脾胃受濕熱,中焦氣滯,或因冷飲,或傷冷水,或感濕氣,冷熱不調,水火相干,陰陽相搏,上下相離,榮衛不能相維,故轉筋攣痛,經絡亂行,暴熱吐瀉,中焦胃氣所主也。
謹按:傷寒傳變為霍亂者殊少,惟夏秋之間暄熱,人腠理疏,感風濕暍之氣而生此證,多有陰陽虛實不同,脈來浮洪者可治,微而遲,氣少不語者為難治。
白話文:
【討論霍亂的脈象和症狀】
根據內經所述,脈象隱伏不見時,患者可能罹患霍亂。
在傷寒論中有提到,若病人出現嘔吐與腹瀉的情況,這種病症被稱為霍亂。霍亂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身體疼痛及畏寒,並伴隨嘔吐和腹瀉,或者病人先自行嘔吐或腹瀉,後腹瀉停止但再度發燒,這些都是霍亂的典型症狀。如果傷寒的病人脈象微弱且略帶澀象,那原本應診斷為霍亂,現在雖轉為傷寒,但在四到五天後會轉移到陰經上,再轉入陰經必然導致腹瀉,對於原本就嘔吐和腹瀉的病人,治療上會較為困難。
保命集中記載:當傷寒轉變為霍亂,且伴有轉筋、身熱、脈象延長的症狀,這是由於陽明經的原發疾病所致。當脾胃受到濕熱影響,中焦氣機運作受阻,可能因飲用冷飲,或接觸冷水,或感受濕氣,導致冷熱調節失衡,水火互相干擾,陰陽互相衝突,上下氣機分離,營養和防禦機能無法相互協調,因此產生轉筋疼痛,經絡運行紊亂,突然高燒並嘔吐腹瀉,這些都由中焦的胃氣主導。
仔細分析,傷寒轉變為霍亂的情況極為罕見,尤其在夏秋季節,天氣溫暖,人體毛孔開放,感受風濕暑熱的氣候影響,才易產生此病,且該病有陰陽虛實不同的類型。如果脈象浮大且洪壯,病情較易控制;反之,如果脈象微弱且遲緩,病人精神萎靡,無法正常說話,則病情較難以治療。
5. 論霍亂分三因
陳無擇曰霍亂者,心腹卒痛,嘔吐下利,增寒壯熱,頭痛眩暈。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利,心腹俱痛,吐利並作,甚則轉筋入腹則斃,霍亂惡證無越於斯。蓋陰陽反戾,清濁相干,陽氣暴升,陰氣頓墜,陰陽痞膈上下奔逸。治之惟宜溫暖,更詳別三因以調。外因諸風則惡風有汗,傷寒則惡寒無汗,胃濕則重著,傷暑則熱煩。
內因九氣所致,郁聚痰涎飲,痞膈不通,遂致滿悶,隨其勝復必作吐利。或諸飽食膾炙恣飧,乳酪冰脯寒漿旨酒,胃既䐜脹,脾臟停凝,必內郁發,遂成吐利。當從不內外因也。
按此具霍亂三因稍備,但立方未能以盡其變,學者自宜推格。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所謂的霍亂,就是突然間心腹部劇烈疼痛,伴隨著嘔吐和腹瀉,還有忽冷忽熱的情況,甚至會頭痛和眩暈。如果先是心痛,那麼可能先出現的是嘔吐;如果是先腹痛,那可能先發生的是腹瀉。如果心腹都痛,那麼嘔吐和腹瀉可能會同時發生。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肌肉抽搐,如果這種情況進入到腹部,就可能致命,這就是霍亂最糟糕的情況。因為身體的陰陽失調,清濁混亂,陽氣突然上升,陰氣瞬間下降,導致陰陽在膈肌處堵塞,上下無法順暢運行。
治療上,應該採用溫暖的方式,但要詳細區分是哪種原因導致的,再進行調理。如果是外部因素,比如風邪,就會怕風且有汗;如果是寒邪,就會怕冷且無汗;如果是濕邪影響了胃,就會感到沉重;如果是暑邪,就會感到熱和煩躁。
內部因素,可能是由九種氣所導致,鬱結的痰涎飲,使得膈肌堵塞不通,因此產生滿悶感,隨病情發展,必然會引發嘔吐和腹瀉。或者因為過度飲食,如吃太多肉類、乳酪、冰冷的食物,以及飲酒,導致胃部脹滿,脾臟功能停滯,這些情況也會引發嘔吐和腹瀉。這種情況,就要考慮非內非外的原因。
對於此,霍亂的三個病因已經講得相當全面,但是治療方法並未完全涵蓋所有可能的變化,學習醫學的人應該進一步研究和理解。
6. 論霍亂轉筋
陳氏曰:轉筋者,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今暴吐下,津液頓亡,外感四氣,內積七情,飲食甜膩,攻閉諸脈,枯削於筋。宗筋失養,必致攣縮,甚則卵縮舌卷,為難治。
按此言,霍亂者多轉筋,大抵冷熱不調,陰陽相搏,故筋攣痛,甚者遍體轉筋。此實陰陽之氣反戾,風寒乘之,筋失氣血所榮而為攣縮急痛也。
白話文:
陳氏表示:轉筋的情況,是因為足陽明胃經負責滋養宗筋,而這宗筋連結著胃和大腸。如果突然間大量嘔吐或腹瀉,身體的津液會立即流失,再加上外在環境的四時氣候變化,以及內在情緒的起伏,加上過度攝取甜膩的食物,導致脈絡堵塞,使筋骨失去滋潤。當宗筋無法得到充分的滋養,就會產生攣縮,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睪丸收縮、舌頭捲曲的情況,這就變得非常難以治療。
根據這樣的描述,霍亂患者多數會有轉筋的現象,大都是由於冷熱調節失衡,陰陽兩種能量互相衝突,因此造成筋肉的攣縮疼痛,嚴重的甚至全身都會出現轉筋。這實際上是因為陰陽兩種氣息反常,被風寒侵襲,筋骨失去了血液和氣的滋養,所以會出現攣縮和劇烈疼痛。
7. 論乾霍亂
陳氏曰乾霍亂者忽然心腹脹滿,絞刺疼痛,蟲毒煩冤,欲吐不吐,欲利不利,狀若神靈所附,頃刻之間便致悶絕,亦涉三因,或臟虛,或腸胃素厚,故吐利不行。
按此謂人腸胃素厚,形氣實者,故感四氣則吐利不行而干揮霍撩亂也。大抵熱勝痰鬱則悶亂,濕勝飲鬱則吐下,形氣虛者禍不旋踵。嚴氏謂胃中諸食結而不消,陰陽二氣擁而反戾,揮霍之間變成吐利。然飲食致者亦有有餘不足,如飲食自倍,外感濕暍而乾霍亂者,宜吐之或下之,過傷者宜消導之,痰者劫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要在適事為故也。
白話文:
陳氏提到的乾霍亂,指的是突然間心臟和腹部感到脹滿,劇烈的疼痛像被針刺,身體因毒素感到極度不適,想嘔吐卻吐不出來,想要排泄又排不出來,就像被什麼東西附身一樣,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讓人感到極度窒息,這種病可能涉及三個原因:一是臟器虛弱;二是腸胃功能一向強壯,所以即使受到刺激也不會輕易吐瀉。
進一步解釋,對於那些腸胃功能一向強壯,身體狀況良好的人來說,當受到四季氣候的影響時,就不會輕易出現吐瀉的反應,而是呈現出一種混亂的狀態。基本上,如果體內熱氣太盛導致痰液凝滯,就會感到混亂;若是濕氣過重,飲食積滯,就會引起嘔吐或腹瀉。而對於身體機能較弱的人來說,病情可能在瞬息之間就會惡化。
嚴氏認為,胃裡的食物結塊無法消化,體內的陰陽兩氣互相衝突,就在這混亂的瞬間,轉變為嘔吐和腹瀉。然而,因飲食引起的病症也有過剩或不足的情況,比如飲食過量,再受到外界濕氣影響而引發乾霍亂,這時應該讓患者嘔吐或排泄,如果過度消耗,應使用助消化的藥物,有痰的要清除,有寒的要溫暖,有熱的要冷卻,關鍵是要根據具體情況採取適當的治療方法。
8. 論霍亂煩渴
陳氏曰:煩渴者,以陰陽反戾,清濁相干,水與谷並,小便秘澀,既走津液,腎必枯燥,引水自救,煩渴必矣。
按:吐利必竭,況腎水竭者乎?與水者,唯宜溫暖,熱甚者,天水輩,以甘緩火也。
白話文:
陳先生表示:感到極度口渴,是因為身體內的陰陽失調,清濁物質混亂相擾,水分和食物混在一起,小便變得困難不通暢。當身體流失大量水分,腎臟必然會乾燥,為了自救,身體會渴望攝取水分,因此必然會感到極度口渴。
再進一步解釋:嘔吐和腹瀉必然會使身體水分耗盡,何況是腎臟的水分已經枯竭的情況呢?對於需要補充水分的人,應該給予溫暖的水,如果是因為過熱導致的,可以使用像是淡鹽水這類的飲品,用甜味來緩和體內的火氣。
9. 霍亂治例
保命集云霍亂陽明證宜和中平胃建中輩或四君子湯,脈浮自汗四君子加桂主之,脈浮無汗四君子加麻黃。吐利轉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剋土也故痛甚,平胃加木瓜五錢或建中加柴胡木瓜。吐利轉筋腹中痛體重脈沉而細者,四君子加白芍良薑。吐利四肢拘急脈沉而遲,此少陰霍亂四君子加姜附厚朴。
吐利四肢厥冷脈微緩屬厥陰建中加歸附。吐利頭痛而身熱熱多欲飲水者五苓,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元戎云太陰證霍亂者理中加橘紅名治中湯。若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理中去白朮加熟附名四順湯。若吐利後轉筋者理中加火煆石膏一兩。
霍亂治法
和中之劑
白話文:
[霍亂治療案例]
在《保命集》中提到,對於霍亂這種疾病,如果呈現出陽明證狀,應採用調和中氣、平復胃部的藥方,如建中湯或是四君子湯。若病患脈象浮動且自汗,則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桂枝;若脈象浮動但無汗,則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麻黃。
若出現嘔吐、下瀉、轉筋、脅下疼痛且脈象弦的情況,這是肝木過盛剋制脾土所致,因此疼痛會特別劇烈。這時,可以選擇在平胃散中加入木瓜五錢,或者在建中湯中加入柴胡與木瓜。
若嘔吐、下瀉、腹部疼痛、身體沉重且脈象沉細,應使用四君子湯加白芍與良薑。若嘔吐、下瀉、四肢拘急且脈象沉遲,這屬於少陰型的霍亂,應使用四君子湯加生薑、附子和厚朴。
若嘔吐、下瀉、四肢冰冷且脈象微弱緩慢,這屬於厥陰型的霍亂,應使用建中湯加當歸和附子。若嘔吐、下瀉、頭痛且身體發熱,想喝水的,應使用五苓散;若身體寒冷不想喝水的,應使用理中丸。
《元戎》一書中提及,對於太陰型的霍亂,應使用理中湯加橘紅,又稱為治中湯。若嘔吐、下瀉、心腹疼痛、手足冰冷,應使用理中湯去掉白朮,加熟附,又稱為四順湯。若嘔吐、下瀉後出現轉筋,應使用理中湯加煅燒過的石膏一兩。
以上就是霍亂的治療方法,主要採用調和中氣的藥物進行治療。
10. 四君子湯
11. 平胃散
建中湯並治證見前
方見虛損門
白話文:
對於[平胃散]的描述,其內容提及的建中湯的治療範圍和見效情形可參考先前的說明。
至於配方和使用方法,請參閱"虛損門"一節中的相關介紹。這意謂著,如果想要了解平胃散的具體配方與用法,需要去查看有關治療虛弱損傷部分的章節。
12. 治寒之劑
機要漿水散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盡冷,脈弱,不能語言,甚者加吐
半夏(二錢) 附子 乾生薑 炙甘草 桂(各半錢) 良薑(三分半)
上為末作一服,漿水煎服之
姜附湯治霍亂,轉筋,手足厥冷,汗嘔逆多
乾薑(一兩) 附子(一個生用)
通脈四逆湯治霍亂,多寒,身冷,脈絕
吳茱萸(三兩炒) 附子(炮一兩) 桂心 通草 細辛 白芍 甘草(炙各半兩) 當歸(三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酒各半,加生薑煎
理中湯治過食生冷,遂成霍亂,吐下,脹滿,食不消,心腹痛
方見寒門,加橘皮名橘皮治中湯
嚴氏曰:若臍上築動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吐多者,去朮加生薑半夏;利多者,仍用術;心悸者,加茯苓;腹痛者,加乾薑;腹滿者,去朮加附子厚朴
白話文:
[治療寒症的藥方]
機要漿水散主治突然嚴重腹瀉,像水一樣,全身冒汗,身體極度冰冷,脈搏微弱,甚至無法說話,病情嚴重時可能伴隨嘔吐。
藥材有半夏二錢、附子、乾生薑、炙甘草、桂各半錢、良薑三分半。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做成一帖,用漿水煎煮後服用。
姜附湯主治霍亂,肌肉抽搐,手腳冰冷,以及大量流汗和嘔吐。
藥材有乾薑一兩、附子一個(生用)。
通脈四逆湯主治霍亂,體內寒氣過多,身體冰冷,脈搏微弱或無脈。
藥材有吳茱萸三兩(炒)、附子一兩(炮)、桂心、通草、細辛、白芍、甘草(炙)、當歸。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和酒各半,加入生薑一起煎煮。
理中湯主治過量食用生冷食物導致的霍亂,出現嘔吐、下痢、腹部脹滿、消化不良、心腹疼痛等症狀。
若臍周部位跳動,表示腎氣活動,此時應去除白朮,增加桂枝;若嘔吐頻繁,則應去除白朮,添加生薑和半夏;若下痢嚴重,仍需使用白朮;若有心悸現象,可加入茯苓;若腹部疼痛,則應添加乾薑;若腹部脹滿,則應去除白朮,並添加附子和厚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