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四十六 (1)
卷四十六 (1)
1. 內經敘霍亂所因
經曰歲土不及風乃大行(云云)民病飧泄、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並。
按此言土運不及木乃太過,木乘土而為病。宜詳玩本文。
白話文:
經文中提到,當年土運不足,而風氣盛行,則會引起人民罹患飧洩、霍亂、身體沈重、腹痛以及筋骨疼痛等疾病。
根據這段話,可以理解為土運若不足,而木氣過盛,木勢乘凌土氣,導致疾病產生。讀者應仔細研讀此段原文。
2. 論霍亂脈證
內經曰脈伏者霍亂
傷寒論曰病嘔吐而利名曰霍亂,或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或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皆是霍亂證。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
保命集云:傷寒霍亂轉筋身熱脈長,陽明本病也。脾胃受濕熱,中焦氣滯,或因冷飲,或傷冷水,或感濕氣,冷熱不調,水火相干,陰陽相搏,上下相離,榮衛不能相維,故轉筋攣痛,經絡亂行,暴熱吐瀉,中焦胃氣所主也。
謹按:傷寒傳變為霍亂者殊少,惟夏秋之間暄熱,人腠理疏,感風濕暍之氣而生此證,多有陰陽虛實不同,脈來浮洪者可治,微而遲,氣少不語者為難治。
白話文:
《內經》說脈象沉伏者,屬於霍亂。
《傷寒論》記載,病人嘔吐腹瀉,稱為霍亂。有時伴隨發熱、頭痛、肢體疼痛、畏寒、嘔吐腹瀉,或先嘔吐腹瀉後停止,又再次發熱,這些都是霍亂的症狀。傷寒病脈象微澀,原本是霍亂,現在是傷寒,若四五天後病邪轉入陰經,必會腹瀉,原本就嘔吐腹瀉的病人,就難以治療了。
《保命集》說:傷寒轉變成霍亂,伴隨抽筋、發熱、脈象浮長,屬於陽明經的病變。脾胃受濕熱影響,中焦氣機阻滯,可能是因喝冷飲,或喝冷水,或感受濕氣,冷熱失調,水火不平衡,陰陽相互搏鬥,上下分離,營衛氣血不能相互維持,因此出現抽筋攣痛、經絡亂行、發熱嘔吐腹瀉,這些都是中焦胃氣所主宰的。
總結來說,傷寒轉變成霍亂的案例不多,主要發生在夏秋季節,天氣炎熱,人體腠理疏鬆,感受風濕暑濕之氣而導致。病人的陰陽虛實狀況各不相同,脈象浮洪者可治,脈象微弱遲緩,氣息微弱不語者則難以治療。
3. 論霍亂分三因
陳無擇曰霍亂者,心腹卒痛,嘔吐下利,增寒壯熱,頭痛眩暈。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利,心腹俱痛,吐利並作,甚則轉筋入腹則斃,霍亂惡證無越於斯。蓋陰陽反戾,清濁相干,陽氣暴升,陰氣頓墜,陰陽痞膈上下奔逸。治之惟宜溫暖,更詳別三因以調。外因諸風則惡風有汗,傷寒則惡寒無汗,胃濕則重著,傷暑則熱煩。
內因九氣所致,郁聚痰涎飲,痞膈不通,遂致滿悶,隨其勝復必作吐利。或諸飽食膾炙恣飧,乳酪冰脯寒漿旨酒,胃既䐜脹,脾臟停凝,必內郁發,遂成吐利。當從不內外因也。
按此具霍亂三因稍備,但立方未能以盡其變,學者自宜推格。
白話文:
陳無擇曰:霍亂者,症狀為心腹突然疼痛、嘔吐腹瀉、寒戰發熱、頭痛頭昏。若先出現心痛,則先吐;先出現腹痛,則先瀉;心腹皆痛,則吐瀉並發。病情嚴重者,會四肢抽搐、腹痛不止而亡,霍亂的惡劣症狀莫過於此。
這是因為陰陽失調,清濁交雜,陽氣暴漲,陰氣驟降,陰陽阻塞,上下奔竄所致。治療霍亂需溫暖之法,並根據三種原因進行調整。
外因:
- 受到風邪侵襲,則畏風且有汗。
- 傷寒侵襲,則畏寒且無汗。
- 胃寒濕氣過重,則身體沉重。
- 暑熱侵襲,則感到煩躁發熱。
內因:
- 九氣所致,鬱積痰涎飲,阻塞胸膈,導致胸悶氣脹,隨其盛衰而引起吐瀉。
- 或因過食生冷、肥膩、辛辣等食物,如乳酪、冰脯、寒漿、醇酒等,導致胃部脹滿,脾臟積滯,內郁發作,最終引起吐瀉。
總之,霍亂發病原因來自內外,學者應當從內外因分析病情。
按: 以上內容已概括霍亂的三種發病原因,但處方並未盡善盡美,學者應當根據病情的變化,自行推演處方。
4. 論霍亂轉筋
陳氏曰:轉筋者,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今暴吐下,津液頓亡,外感四氣,內積七情,飲食甜膩,攻閉諸脈,枯削於筋。宗筋失養,必致攣縮,甚則卵縮舌卷,為難治。
按此言,霍亂者多轉筋,大抵冷熱不調,陰陽相搏,故筋攣痛,甚者遍體轉筋。此實陰陽之氣反戾,風寒乘之,筋失氣血所榮而為攣縮急痛也。
白話文:
陳氏說:轉筋是因為陽明經負責滋養宗筋,而陽明經又與胃和大腸相連。現在突然嘔吐腹瀉,津液大量流失,加上外感風寒暑濕,內積七情,飲食過甜油膩,導致經脈阻塞,筋脈失養而枯竭。宗筋失去滋養,就會收縮,嚴重時會導致舌頭捲縮,難以治療。
根據這個道理,霍亂患者常出現轉筋,主要原因是冷熱失調,陰陽相搏,所以筋脈收縮疼痛,嚴重時全身都會轉筋。這是因為陰陽之氣逆亂,風寒乘虛而入,導致筋脈失去氣血滋養而收縮疼痛。
5. 論乾霍亂
陳氏曰乾霍亂者忽然心腹脹滿,絞刺疼痛,蟲毒煩冤,欲吐不吐,欲利不利,狀若神靈所附,頃刻之間便致悶絕,亦涉三因,或臟虛,或腸胃素厚,故吐利不行。
按此謂人腸胃素厚,形氣實者,故感四氣則吐利不行而干揮霍撩亂也。大抵熱勝痰鬱則悶亂,濕勝飲鬱則吐下,形氣虛者禍不旋踵。嚴氏謂胃中諸食結而不消,陰陽二氣擁而反戾,揮霍之間變成吐利。然飲食致者亦有有餘不足,如飲食自倍,外感濕暍而乾霍亂者,宜吐之或下之,過傷者宜消導之,痰者劫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要在適事為故也。
白話文:
陳氏說,乾霍亂的人會突然出現心腹脹滿、絞痛刺痛,感覺有蟲毒在身體裡,想吐吐不出來,想拉拉不出來,就像被神靈附身一樣,頃刻之間就會昏迷。這也跟三種原因有關:可能是臟腑虛弱,也可能是腸胃本來就厚實,所以吐瀉不順暢。
按理說,這是因為人的腸胃本來就厚實,身體氣血充實,所以受到四氣的影響,就會出現吐瀉不順暢,而導致乾霍亂。總體來說,熱氣過盛導致痰濕鬱結就會造成昏亂,濕氣過盛導致飲水鬱結就會造成嘔吐腹瀉,身體氣血虛弱的人就會很快出現危險。
嚴氏說,胃裡積存的食物無法消化,陰陽二氣相互衝突,就會導致乾霍亂,最終出現嘔吐腹瀉。但飲食導致乾霍亂也分為過度和不足,比如飲食過量,或外感濕熱而導致乾霍亂,就應該用吐瀉的方法治療;過度損傷就應該用消導的方法治療;有痰就應該用劫痰的方法治療;寒症就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熱症就應該用清熱的方法治療。總之,要根據具體情況對症下藥。
6. 論霍亂煩渴
陳氏曰:煩渴者,以陰陽反戾,清濁相干,水與谷並,小便秘澀,既走津液,腎必枯燥,引水自救,煩渴必矣。
按:吐利必竭,況腎水竭者乎?與水者,唯宜溫暖,熱甚者,天水輩,以甘緩火也。
白話文:
陳氏表示:對於口渴和焦躁的情況,通常是因為陰陽之氣失調,清與濁相互交錯,飲食與水分混雜,導致小便困難且有阻滯感,當身體流失了津液,腎臟自然會變得乾燥。為了補充水分以救濟自己,因此會產生口渴和焦躁的症狀。
根據陳氏的說明:嘔吐和腹瀉必定會使得體液大量流失,那麼腎水已經枯竭的情況下,就更需要特別注意了。在提供水分時,應選擇溫暖的飲料,而非過熱的,因為過熱的飲料可能會刺激胃腸,加重病情。像天水這類藥物,由於其性質甘甜,可以起到緩解過熱的火氣的作用。
7. 霍亂治例
保命集云霍亂陽明證宜和中平胃建中輩或四君子湯,脈浮自汗四君子加桂主之,脈浮無汗四君子加麻黃。吐利轉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剋土也故痛甚,平胃加木瓜五錢或建中加柴胡木瓜。吐利轉筋腹中痛體重脈沉而細者,四君子加白芍良薑。吐利四肢拘急脈沉而遲,此少陰霍亂四君子加姜附厚朴。
吐利四肢厥冷脈微緩屬厥陰建中加歸附。吐利頭痛而身熱熱多欲飲水者五苓,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元戎云太陰證霍亂者理中加橘紅名治中湯。若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理中去白朮加熟附名四順湯。若吐利後轉筋者理中加火煆石膏一兩。
霍亂治法
和中之劑
白話文:
保命集記載,霍亂陽明證宜用和中平胃建中類藥物,例如四君子湯;脈浮自汗者,四君子湯加桂枝;脈浮無汗者,四君子湯加麻黃。吐利轉筋,脅下疼痛,脈弦者,木剋土,故疼痛劇烈,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湯加柴胡、木瓜。吐利轉筋,腹痛,體重,脈沉而細者,四君子湯加白芍、良薑。吐利四肢拘急,脈沉而遲,此屬少陰霍亂,四君子湯加薑、附子、厚朴。
吐利四肢厥冷,脈微緩,屬厥陰,建中湯加桂枝、附子。吐利頭痛,身體發熱,很想喝水者,用五苓散;寒多,不欲飲水者,用理中丸。元戎記載,太陰證霍亂,理中湯加橘紅,稱為治中湯。若吐下,心腹疼痛,手足逆冷,理中湯去白朮,加熟附子,稱為四順湯。若吐利後轉筋,理中湯加火煅石膏。
霍亂治療方法:
和中之劑
8. 平胃散
建中湯並治證見前
方見虛損門
白話文:
"建中湯"是一種用於治療見到虛弱症狀的藥方。在「虛損門」一章中可以看到這個方子。
9. 治寒之劑
機要漿水散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盡冷,脈弱,不能語言,甚者加吐
半夏(二錢) 附子 乾生薑 炙甘草 桂(各半錢) 良薑(三分半)
上為末作一服,漿水煎服之
姜附湯治霍亂,轉筋,手足厥冷,汗嘔逆多
乾薑(一兩) 附子(一個生用)
通脈四逆湯治霍亂,多寒,身冷,脈絕
白話文:
漿水散主治暴瀉如水,全身冒汗,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無法言語,嚴重者還會嘔吐。配方:半夏二錢,附子、乾薑、炙甘草、桂枝各半錢,良薑三分半。將藥物研磨成粉末,用漿水煎服。
姜附湯治療霍亂,肌肉抽搐,手腳冰冷,出汗、嘔吐逆流。配方:乾薑一兩,附子一個,生用。
通脈四逆湯治療霍亂,體寒,手腳冰冷,脈搏微弱。
吳茱萸(三兩炒) 附子(炮一兩) 桂心 通草 細辛 白芍 甘草(炙各半兩) 當歸(三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酒各半,加生薑煎
理中湯治過食生冷,遂成霍亂,吐下,脹滿,食不消,心腹痛
方見寒門,加橘皮名橘皮治中湯
嚴氏曰:若臍上築動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吐多者,去朮加生薑半夏;利多者,仍用術;心悸者,加茯苓;腹痛者,加乾薑;腹滿者,去朮加附子厚朴
白話文:
吳茱萸三兩炒,附子炮一兩,桂心、通草、細辛、白芍、甘草炙各半兩,當歸三錢,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半杯水和半杯酒煎煮,加入生薑。此方名為理中湯,用於治療因過食生冷而引起的霍亂,症狀包括嘔吐、腹瀉、腹脹、消化不良、心腹疼痛。若症狀見於寒門,可加入橘皮,稱為橘皮治中湯。嚴氏說:如果肚臍上方有跳動,是腎氣不調,可去術加桂;如果嘔吐頻繁,可去術加生薑半夏;如果腹瀉不止,則繼續使用術;如果心悸,可加茯苓;如果腹痛,可加乾薑;如果腹脹,可去術加附子、厚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