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發表攻裡之劑

也宣明雙解散,治一切風熱積熱。

益元散、防風通聖散(各一兩)。

上每三五錢,入蔥白鹽豉五十粒,薑三片煎服。

按:此足太陽、陽明、少陰、厥陰、手足太陰藥也。治風熱鬱熱甚捷。但本論云:「治風寒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無問雜病,便可通解。」然斯意混同主治,而寒濕何以得散?內傷不足之證,何以抵受?邪實實虛虛,不無致逆。故潘思敬云:「是仲景調胃承氣湯,後人一變加連翹、梔子、薄荷、黃芩,謂之涼膈。至河間又一變,於涼膈中加防風、川芎、當歸、芍藥、麻黃、石膏、桔梗、滑石、荊芥、白朮,謂之防風通聖,古之複方也。」今復之又複製法,蓋可知矣。而學者識之。

大柴胡湯,治傷寒雜證,發熱脈沉實弦數,熱日數多,或有表復有裡,脈洪頭痛而譫妄,或濕熱自利,表裡證已急,宜此下之。

柴胡(四錢)、黃芩、芍藥(各一錢半)、半夏(一錢二分)、枳實(二錢)、大黃(二錢半)。

上㕮咀,入薑棗煎。

按:此足少陽、陽明、太陰、厥陰藥也。出太陽例也。

白話文:

[發表攻裏的藥劑]

詳細解釋了雙解散的效用,可以治療所有因風熱或積熱引發的疾病。

益元散與防風通聖散(各爲一兩)。

以上藥材每次取三到五錢,加入蔥白、鹽豉五十粒及三片姜,煎煮後服用。

註釋:這屬於足太陽、陽明、少陰、厥陰以及手足太陰經絡的藥物。對於治療風熱和鬱熱效果顯著。但是,根據原本的論述,此藥可治療由風、寒、暑、溼、飢、飽、勞役等內外因素引起的病症,不論雜病,皆可通解。然而,這種說法將各種病症混爲一談,寒溼如何得以驅散?對於內傷不足的病證,又如何能承受?若實證誤補,虛證誤泄,可能會導致病情逆轉。因此潘思敬提到:“這是仲景調胃承氣湯,後人變其方,加連翹、梔子、薄荷、黃芩,稱爲涼膈。到了河間再一變,在涼膈的基礎上加上防風、川芎、當歸、芍藥、麻黃、石膏、桔梗、滑石、荊芥、白朮,稱爲防風通聖,是古時候的複方。”如今,再復之又復的製作方法,就可以理解了。學者應該對此有所認識。

大柴胡湯,用於治療傷寒雜症,如發熱且脈象呈現沉實弦數的狀態,發熱時間較長,或有表證又有裏證,脈象洪大伴有頭痛和譫妄症狀,或溼熱導致腹瀉,表裏證狀已經急迫,適合使用此藥進行下法治療。

所需藥材包括:柴胡(四錢)、黃芩、芍藥(各一錢半)、半夏(一錢二分)、枳實(二錢)、大黃(二錢半)。

以上藥材研磨成末,加入姜棗煎煮服用。

註釋:這屬於足少陽、陽明、太陰、厥陰的藥物。此方不遵循太陽例則。

2. 清氣之劑

局方人參白虎湯,治氣熱心煩發渴。

石膏(四錢) 知母(一錢半) 甘草(一錢) 人參(半錢)

上㕮咀,入粳米一合煎。

按:此足陽明、少陰、手太陰藥也。

清心蓮子飲,治發熱口乾,小便白濁,夜則安靜,晝則發熱。

黃芩 麥門冬 地骨皮 車前子 甘草(各三錢半) 蓮肉 茯苓 黃耆 柴胡 人參(各二錢半)

上㕮咀,水煎。

按:此足少陽、少陰、手足太陰藥也。

宣明柴胡飲子,解一切肌熱、蒸熱、積熱,或汗後餘熱,脈洪實弦數。

黃芩 甘草 大黃 芍藥 柴胡 人參 當歸(各二錢半)

上㕮咀,入姜煎。

按:此足少陽例,又表裡血藥也。寶鑑附於氣分熱例下,今姑從之,學者宜取擇焉。

機要云:若膚如火燎,而熱以手取之不甚熱,為肺熱,目睛赤,煩燥或引飲,黃芩一味主之。晝則行陽二十五度,此言氣分熱也。

白話文:

【清氣之劑】

局方人參白虎湯,用來治療因氣熱導致的心煩及口渴。

藥材包含:石膏四錢、知母一錢半、甘草一錢、人參半錢。

以上藥材切碎,加入一杯粳米一起煎煮。

註解:這是專治足陽明、少陰、手太陰病症的藥方。

清心蓮子飲,適用於發燒口乾、小便色白混濁,夜晚平靜但白天發熱的情況。

藥材有:黃芩、麥門冬、地骨皮、車前子、甘草各三錢半,蓮肉、茯苓、黃耆、柴胡、人參各二錢半。

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

註解:這是專治足少陽、少陰、手足太陰病症的藥方。

宣明柴胡飲子,能解一切肌肉熱、蒸熱、積熱,或是出汗後的餘熱,以及脈搏洪實弦數的情況。

藥材包含:黃芩、甘草、大黃、芍藥、柴胡、人參、當歸各二錢半。

以上藥材切碎,加入薑片一同煎煮。

註解:這是足少陽的常規治療,也是表裡血液相關的藥方。在寶鑑中被列在氣分熱的範疇,現暫時依從此分類,學習者應自行選擇判斷。

機要記載:如果皮膚摸起來像被火燒一樣,但實際上手觸並不太熱,這表示是肺部有熱,可能會有眼睛紅、煩躁或是口渴的症狀,單純使用黃芩即可治療。白天時陽氣運行二十五度,這裡所說的是氣分熱的情況。

3. 涼血之劑

清涼飲子治大人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面赤煩渴,睡臥不寧。

大黃 芍藥 當歸 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

按此足太陰厥陰之的藥也

元戎四物二連湯治血虛虛勞發熱,五心煩熱,晝則明瞭,夜則發熱。

當歸 生地黃 白芍 川芎 黃連 胡黃連

上㕮咀水煎服

按此足太陰厥陰手少陰經藥也

機要云:若夜發熱主行陰,夜則行陰二十五度。若脅肋熱或一身盡熱或日晡肌熱者,皆血病也。宜以上方及桃仁承氣選而用之。

白話文:

【涼血藥方】

清涼飲子適用於大人和小孩因血液循環過盛,內臟產生熱氣,臉色紅赤、口渴心煩,睡眠不安定的情況。

藥方成分:大黃、芍藥、當歸、甘草(各等量)

將以上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服用。

此方是針對足太陰和厥陰兩條經絡的專門藥方。

元戎四物二連湯主要治療因血虛導致的虛弱疲勞及發熱,心煩手腳心熱,白天精神狀態良好,夜晚則發熱。

藥方成分:當歸、生地黃、白芍、川芎、黃連、胡黃連

將以上藥材切碎後用水煎煮服用。

此方是針對足太陰、厥陰以及手少陰三條經絡的藥方。

有資料指出:如果夜晚發熱,是因為身體在夜晚執行陰性運作。夜晚時,人體會進行二十五次的陰性運作。若感到側腹熱或全身發熱,或是在傍晚時感到肌肉熱,這都是血液問題。建議使用上述的藥方,或是選擇桃仁承氣湯來服用。

4. 清氣涼血之劑

局方桔梗湯治上焦熱結胸膈煩熱口渴咽乾舌燥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片) 大棗(二枚)

上四味水煎服

按此手太陰少陰足太陰陽明藥也輕者宜用涼膈散母犯上二焦也局方清暑益氣湯治暑熱煩渴頭痛身重胸悶氣短

黃連(一錢) 黃芩(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三片) 大棗(二枚)

上七味水煎服

按此手太陰少陰足太陰陽明藥也輕者宜用涼膈散母犯上二焦也局方清暑益氣湯治暑熱煩渴頭痛身重胸悶氣短

黃連(一錢) 黃芩(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三片) 大棗(二枚)

上七味水煎服

白話文:

【清氣涼血的藥方】

使用桔梗湯來治療上焦熱導致的胸部和膈肌部位結熱、感到煩躁及熱渴、咽喉乾燥、舌頭乾澀。

所需材料:桔梗(約37.5公克)、甘草(約75公克)、生薑(三片)、大棗(兩顆)。

以上四種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個方子是適用於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的病症。若病情較輕,可考慮使用涼膈散,這也是針對上二焦的問題。

另一個方子,清暑益氣湯,用來治療因暑熱導致的煩躁、口渴、頭痛、身體沉重、胸悶、呼吸短促。

所需材料:黃連(約3.75公克)、黃芩(約3.75公克)、白朮(約3.75公克)、茯苓(約3.75公克)、甘草(約3.75公克)、生薑(三片)、大棗(兩顆)。

以上七種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

同樣的,這個方子也是適用於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的病症。若病情較輕,也可考慮使用涼膈散,這也是針對上二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