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二十三 (1)
卷二十三 (1)
1. 卷二十三
2. 腳氣門
3. 辨南方腳氣所得之由
孫真人云凡四時之中皆不得久坐久立濕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脫衣跣足當風取涼,皆成腳氣。若暑月久坐久立濕冷之地者,則濕熱之氣蒸人經絡,病發必熱而四肢痠疼煩悶。若寒月久坐久立濕冷之地者,則濕冷之氣上入經絡,病發則四肢皆酷冷轉筋。世有勤工力學之士,久坐久立於濕地,冷風來入經絡,不覺成病也。
若欲使之不成病者,初覺則灸所覺處二三十壯,則愈不復發熱。黃帝云:「當風取涼,醉以入房,能成此疾也。」
東垣云:「千金外臺總錄所錄,皆謂南方卑濕霧露所聚之地,其民腠理疏,陽氣不能外固,因而履之,則清濕襲虛,病起於下。此由血氣衰弱,受清濕之邪氣與血並行於膚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澀澀,則痹;虛則弱,故令痹弱。後人名曰腳氣。」針經云:「有道以來,有道以去治之,多以炙𤋲為佳,以導引濕氣外出,及飲醪醴以通經散邪。所制之方,寒藥少,熱藥多,用麻黃、川烏、姜附之屬。
內經云:『濕淫於內,以苦發之。麻黃苦溫發之者也。』川烏辛熱走而不能守,通行經絡。姜附辛甘大熱,助陽退陰,亦散清濕之邪。又察足之三陰三陽是何經絡所起,以引用藥為主治。復審六氣中何氣客之,治以佐使之藥。孫真人云:『醫者意也,隨時增損,物無定方。』真知言哉。
」
辨北方腳氣所得之由
發明曰:「異法方宜論云:『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俗飲潼酪而肉食。凡飲潼酪者,以飲多速飲為能。經云:「因而大飲則氣逆。」又云:「食入於陰,長氣於陽。今乃反行陰道,是為逆也。」夫乳酪醇酒者,濕熱之物飲之屬也。加以奉養太過,亦滋其濕。水性潤下,氣不能呴,故下疰於足脛,積久而成腫滿疼痛。
此飲食下流之所致也。」通評虛實論云:「谷入多而氣少,濕居下也。況潼酪醇酒之濕熱甚於谷者也。」至真要大論云:「太陰之勝,火氣內菀,流散於外,足脛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下,此之謂也。」故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若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則胃氣不能施行,脾氣不能四布,故下流乘其肝腎,濕流於足脛。加之房事不節,陽盡陰盛,遂成腳氣。」孫真人云:「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冠之人多有之,亦此意也。」
按此言,北方腳氣為脾之濕氣下乘,加之房事不節而致,當作內因處治,可謂發病機之秘。然南方是證,亦莫不為下虛邪氣乘之故也。以陳無擇所論外感當分風濕寒熱,內臟虛實,所因為治,迥出千金之文。何此理又復具焉?蓋北方此證殊少耳
白話文:
孫真人說,無論四季,都不該在潮濕寒冷的地方長時間坐或站,也不能酒醉出汗後脫衣赤腳吹風取涼,這些行為都可能導致腳氣病。如果在炎熱月份,在潮濕寒冷的地方長時間坐或站,濕熱之氣會滲透經絡,發病時會感到身體發熱,四肢痠痛煩悶。如果在寒冷月份,同樣的情況會讓濕冷之氣進入經絡,發病時四肢極冷且抽筋。有些勤奮工作或學習的人,長期在濕地上坐或站,冷風侵入經絡,不知不覺間就形成了病。
想要避免這種情況,一發現症狀,就在感覺到不舒服的地方進行艾灸二三十次,這樣可以治癒不再復發。黃帝說:「面對風取涼,酒醉後進入房間,這些都能導致這種疾病。」
東垣先生說:「《千金方》和《外臺祕要》總錄中記載,南方是低窪潮濕,霧露聚集的地方,那裡的居民皮膚腠理鬆弛,陽氣無法保護體表,因此,他們踩踏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會被清濕之氣侵襲,疾病從腳部開始。這是由於血液氣息衰弱,受到清濕邪氣的影響,與血液一起在皮膚腠理中流動,邪氣旺盛,正氣不足,所以血液流動緩慢,形成痹症;虛弱則乏力,所以產生了痹弱的症狀。後人稱之為腳氣。」
北方的腳氣病則是因地理環境和飲食習慣引起的。北方地勢高,風大寒冷,當地人習慣飲用乳酪和大量肉食。乳酪和醇酒是濕熱的食品,加上過度飲食,也會加重濕氣。水性向下流動,氣無法溫暖它,所以濕氣會在腳部積聚,長久下來就形成腫脹和疼痛。這是飲食向下流動導致的結果。飲食過量,脾胃受傷,胃氣無法運行,脾氣無法分佈全身,濕氣就會流向肝腎,進而影響腳部。加上性生活過度,陽氣耗盡,陰氣過剩,最終導致腳氣病。
孫真人說,古人很少得這種病,但自從永嘉南渡後,很多士人都患上了這種病,也是這個道理。北方的腳氣病是由脾臟濕氣下乘,加上性生活過度導致的,應從內部因素治療,這可謂揭示了疾病的祕密。然而,南方的腳氣病,也是由於下部虛弱,邪氣乘虛而入造成的。陳無擇認為外部感染應分為風濕寒熱,內部臟器的虛實,根據病因治療,這與《千金方》的觀點有很大不同。為什麼這裡的道理又再次出現呢?可能是因為北方這種病比較少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