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九 (3)

1. 論內障外障

龍木論曰:眼疾有七十二般,內障二十三候,外障四十九候,病狀一一不同。據其疾狀認識既不差錯,治療必有所憑。

謹按諸候詳見本論。然內障為黑水,神光昏翳。外障則有翳膜者。是今論中雖具諸候,而所用藥多本風熱,故並略去。然內障有因於痰熱,氣鬱,血熱,陽陷,陰虛,脫榮所致,種種病因皆略之不議。況外障之翳,有起於內眥,外眥,睛上,睛下,睛中。當視其翳色從何經而來。

如東垣治例,魏邦彥夫人目翳從下而上,病自陽明來也。綠非五色之正,殆肺腎合而為病也。乃就畫家以墨調膩粉合成色,諦視之與翳色同矣。肺腎為病者無疑。乃瀉肺腎之邪,而以入陽明之藥為之。使既效而他日復病,作者三。其所從來之經與翳色各異。因詢此必經絡不調,目病未已。

問之果然如所論治之疾遂不作。若此憑其色,究其所兼,所本之因,處治而不愈者,蓋邪蘊日久而實元氣陰氣不足所致也。當以王道論治庶可。但世俗不能守此理,遂致失明者多矣。悲夫!

白話文:

龍木論述說:眼睛疾病共有七十二種類型,其中內障有二十三種症狀,外障則有四十九種症狀,每種病症的表現都不相同。根據病症的特徵來辨識,就能避免診斷錯誤,治療也就有了依據。

詳細地說,各種症狀在本論中都有詳細的說明。然而,內障通常影響的是眼睛的黑色部分,導致神光昏暗。而外障則常伴有翳膜等症狀。在本書中雖然列舉了所有可能的症狀,但因為大多數使用的藥物都是針對風熱病因,因此我們在此略過不談。然而,內障的產生可能因為痰熱、氣鬱、血熱、陽氣下陷、陰虛、以及脫榮等多種原因,這些因素在這裡我們都不深入討論。至於外障的翳,可能發生在內眼角、外眼角、眼球上方、下方或中央。應該觀察翳的顏色,以判斷它是由哪個經絡引起的。

比如,東垣先生在治療的例子中,魏邦彥夫人的目翳是由下往上擴散,顯示病源來自陽明經。綠色並非常見的正常顏色,可能是肺和腎的問題共同造成的。於是,他利用畫家的方法,將墨汁與膩粉混合製成顏色,仔細對比後發現,這種顏色與病人的翳色完全一樣。由此可以確定,病源確實在肺和腎。於是,他使用清肺腎的藥物,同時搭配進入陽明經的藥物。結果,這種方法非常有效。但幾天後,病人的病情再次復發,而且每次復發的經絡和翳色都不同。因此,他認為這必定是經絡運行不順,導致眼睛疾病一直無法痊癒。

經過詢問,病人的確如他所預料。按照這種理論進行治療,病情終於不再復發。如果僅僅依靠表面的顏色,而不深究其根源和病因,治療效果往往不佳,這可能是因為邪氣長期積聚,導致正氣和陰氣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應當遵循王道的治療原則,或許才能奏效。然而,現實中,大多數人並不能堅持這一原則,導致許多人最終失明,這真是令人悲傷!

2. 論瞳子散大

東垣曰:瞳子散大者,由食辛熱之物太甚故也。所謂辛主散熱,則助火上乘於腦中其精,故散精。散則視物亦散大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者也。今視物不真,則精衰矣。蓋火之與氣勢不兩立,故經曰:壯火食氣,壯火散氣。手少陰足厥陰所主風熱連目系,邪入中人,各從其類,故循此道而來攻頭目腫悶,而瞳子散大,皆血虛陰弱故也。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則愈矣。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瞳孔散大的情況,主要是因為食用過多辛辣燥熱的食物所致。辛辣的食物本質上具有散熱的作用,食用過量會助長火氣,使火氣上升到腦部,影響腦中的精華,導致精華散失。一旦精華散失,看東西也會出現放大散亂的情況。

要知道,精明是用來辨識萬物的。如果看東西不清不楚,就表示精華已經開始衰退。火氣和正氣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因此古書有記載:旺盛的火氣會消耗正氣,使正氣散失。手少陰和足厥陰這兩個經絡主導風熱,當風熱侵襲身體,就會循著這些經絡進入頭目,造成頭目腫脹悶痛,並使瞳孔散大,這都是因為血液不足、陰氣虛弱所致。

對策是去除風熱,涼血補血,收斂已散失的氣,這樣病情就能得到改善。

3. 論倒睫赤爛

東垣曰:夫眼生倒睫拳毛者,兩目緊急皮縮之所致也。蓋內復熱,致陰氣外行。當去其內熱併火邪,眼皮緩則眼毛立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內臉向外,速以三稜針出血,以左手爪甲迎其針鋒,立愈。

目眶歲久赤爛,俗呼為赤瞎是也。當以三稜針刺目眶外,以瀉濕熱而愈。

按以上所論,可謂深達病情。然此證亦多是血熱陰虛火動所致。蓋血所以滋經脈養毛髮者也。故當外治以瀉其瘀熱,內治以杜絕其源,可也。

白話文:

[討論倒睫赤爛問題]

東垣先生說:眼睛長出倒生的睫毛和捲曲的毛髮,通常是因為雙眼肌肉緊繃、眼皮收縮所導致的。這是由於體內過熱,使得陰氣往外散發。應當消除體內的熱氣及火邪,一旦眼皮恢復正常,睫毛就會自然伸出,眼睛上的翳障也會消退。治療方法是用手把內眼瞼往外拉,然後迅速地用三稜針刺出血來,以左手的指甲擋在針尖前,疾病就能立刻痊癒。

若眼睛框長期紅腫腐爛,一般稱之為"赤瞎"。應使用三稜針在眼睛框外部刺血,藉此排除體內的濕熱,即可痊癒。

按照以上的理論,可見對病情的理解十分深入。然而這種病狀多數是因血液過熱、陰虛火旺所致。血液本質上是滋養經脈和毛髮的。因此,應當從外在治療,排除體內的淤積熱氣;同時,從內部調理,截斷疾病的根源,這樣纔能有效治療。]

4. 論目不能遠視為陰氣不足

東垣曰:能遠視不能近視者,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也。乃氣虛而血盛也。血盛者,陰火有餘;氣虛者,氣弱也。此老人桑榆之象也。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有餘,陰氣不足也。乃血虛氣盛。血虛氣盛者,皆火有餘,元氣不足。火者,元氣、穀氣、真氣之賊也。元氣來也,徐而和,細細如線。邪氣來也,緊而強,如巨川之水,不可遏。

謹按:陽氣者,猶日火也。陰氣者,金水也。先儒所謂:金水內明而外暗,日火內暗而外明者也。然人目眼備臟腑五行精華相資而神明,故能視,即此理之常也。雖經曰:目得血而能視,殊不言氣者,蓋血得氣為水火之交,而能神明之也。否則陰虛不能視遠,陽乏不能視近,是為老人桑榆之漸然。然學者於目病能求諸此,則思過半矣。

白話文:

【對於視力不佳的探討,指出是因體內陰氣不足】

東垣先生說:如果一個人能看到遠處,但看不清近處,這代表他體內的陽氣不足,陰氣過剩,也就是氣力虛弱而血液過多的情況。血液過多,表示陰火過旺;氣力虛弱,顯示氣力不夠強壯。這類情況常見於老年人,像日落時分的光景。反之,如果一個人能看到近處,卻看不清遠處,那表示他體內的陽氣過剩,陰氣不足。這意味著血液量少,而氣力旺盛。血液量少,氣力旺盛,都是因為體內的火氣過旺,而元氣不足。元氣來臨時,其運行緩慢且平和,就像細線一般。邪氣來臨時,其勢頭緊湊且強大,如同奔騰的大河,無法阻擋。

詳細來說,陽氣就像是太陽或火,陰氣就像是金屬和水。古人曾說過,金屬和水在內部明亮,外部昏暗;而太陽和火在內部昏暗,外部明亮。然而,人的眼睛之所以能看清楚事物,是因為它集中了臟腑和五行的精華,互相補助,使得視覺功能得以正常運作。雖然古籍上記載「眼睛獲得血液才能看見」,但並未提到氣的作用,這是因為血液必須得到氣的調節,才能使水火交感,進而產生視覺。若非如此,陰氣不足便無法看遠,陽氣不足則無法看近,這正是老年人視力逐漸衰退的現象。然而,如果學習醫學的人能夠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眼疾,那麼他的理解程度已經超過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