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五十 (8)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 (8)

1. 灸癖積法

寶鑑云治小兒癖氣久不瘥:中脘一穴,章門二穴,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側臥屈上足舉臂,取之,各灸七壯。臍後脊中,灸二七壯。

治小兒脅下滿瀉利,體重四肢不收,痃癖積聚,腹痛不嗜食,寒熱:取脾俞二穴,在第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可灸七壯。又治腹脹黃疸:可灸三壯。

白話文:

【灸癖積法的現代譯文】

根據寶鑑中的記載,治療兒童長久未愈的癖氣問題:可以選擇中脘穴以及兩側的章門穴,章門穴位於大橫穴的外側,與肚臍水平對應季脅的位置。讓孩子側躺,彎曲上方的腿並抬高手臂,就能找到章門穴,每個穴位灸七次。

在脊椎正中、肚臍後方的部位,可以灸十四次(二七壯)。

針對兒童有脅下脹滿、腹瀉、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痃癖(腹部腫塊)、食物積聚、腹痛、食慾不佳、以及寒熱交錯的症狀:可以選擇脾俞穴,此穴位於第一胸椎下方,兩邊離脊椎各一寸五分處,每個穴位灸七次。此外,對於腹部脹大和黃疸的情況,可以灸三次。

2. 治瀉痢之劑

門) 錢氏白朮散

藿香葉 白朮 木香 白茯苓 甘草 人參(各一錢) 乾葛(二錢)

上為末,每一錢至二錢,水煎服。

異功散

四君子湯加陳皮,一方只用參朮甘草三味,名溫中湯。

按此二方,補脾湯加減法也。

益黃散

陳皮(一兩) 青皮 訶子肉 甘草(炙) 丁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二錢,水煎服。

沒石子丸

木香 黃連(各二分) 沒石子(一個) 豆蔻仁(二個) 訶子肉(三個)

上為末,飯丸麻子大,米飲下十五丸,量大小與之。

按此二方,兼止澀藥也。

五苓散,治瀉而渴。

(方見濕門)

羌活膏,治小兒泄瀉發搐。

(方見前)

溫白丸,治小兒脾氣虛困,泄瀉瘦弱,冷疳洞利或驚。

天麻(半兩) 殭蠶(炒) 白附子 乾蠍 南星(浸各一錢)

上為末,浸寒食麵為丸,如綠豆大,每五七丸至二三十丸,薑湯下,仍於寒食麵內養七日,取出。

回生散,治小兒吐瀉。

大南星(八九錢以上者)

上用地坑子一個,深三寸,燒赤,入好酒半盞,下南星,卻用炭火三兩條,蓋候南星微裂,取出銼,再炒,放冷,為細末,每半錢或一字,濃煎生薑防風湯調下。

按此二方,升肺脾之氣藥也。

金液丹,治吐利日久,脾胃虛損,手足厥逆,神昏睡,多露睛,口鼻氣冷,欲成慢驚,或身冷,脈微,自汗,小便不禁。舶上硫黃十兩,去砂石為末,砂合子盛八分滿水,和赤石脂封,繼鹽泥固濟,曬乾,再入水罐內,泥固濟,火煆過,候冷。

上於乳缽內研為細末,水浸蒸餅丸,桐子大,或如綠豆大,每五十丸至百丸,米飲下。

按此厥陰例藥也。

玉露散,治傷熱吐瀉黃色。

寒水石 石膏(墜白者各半兩) 生甘草(一分)

上同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溫湯調下。

按此陽明例藥也。

豆蔻香連丸,治泄瀉腹痛腸鳴。

黃連(三分炒) 肉豆蔻 木香(各一分)

上為細末,粟米飯丸,米粒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五服,米飲下。

二聖丸,治小兒臟腑或瀉或好久不愈。

黃連 黃柏(去皮各一兩)

上為末,入豬膽內煮熟,丸如綠豆大,每二三十丸,米飲下。

按此解毒湯變法也,與前方不同,宜選用。

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治肚熱體重而瀉。

(方見前)

茯苓半夏湯,治風瀉而嘔。

(方見痰門)

白話文:

[治療腹瀉與痢疾的藥方]

錢氏白朮散

使用藿香葉、白朮、木香、白茯苓、甘草、人參各一錢,乾葛二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取一到二錢用水煎煮服用。

異功散

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入陳皮,另一種配方僅使用人參、白朮和甘草三種藥材,稱為溫中湯。

這兩個藥方都是從補脾湯變化而來。

益黃散

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炙甘草、丁香各二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每次取二錢用水煎煮服用。

沒石子丸

木香、黃連各二分、沒石子一個、豆蔻仁二個、訶子肉三個。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做成如綠豆大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丸,根據病患年齡調整用量。

五苓散,用於治療腹瀉且口渴的情況。

羌活膏,用於治療兒童腹瀉引起的抽搐。

溫白丸,用於治療兒童脾氣虛弱、腹瀉消瘦、冷疳洞利或驚嚇的症狀。

回生散,用於治療兒童嘔吐和腹瀉。

金液丹,用於治療長期嘔吐和腹瀉、脾胃虛弱、手腳冰冷、精神恍惚、眼睛常露出眼白、口鼻氣息冰冷、可能成為慢性驚嚇、或身體冰冷、脈搏微弱、自汗、無法控制小便等情況。

玉露散,用於治療因熱傷導致的黃色嘔吐和腹瀉。

豆蔻香連丸,用於治療腹瀉、腹痛和腸鳴。

二聖丸,用於治療兒童長時間不愈的臟腑問題或長期腹瀉。

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用於治療腹部熱感、身體沉重並有腹瀉的情況。

茯苓半夏湯,用於治療因風邪引起的腹瀉和嘔吐。

3. 治咳嗽之劑

兒久咳嗽痰多氣急

杏仁(炒) 貝母(各一兩) 甘草(半兩) 大黃(一分)

上為末三歲兒一錢水煎服

按此手太陰之瀉藥也

白話文:

[治療咳嗽的藥方]

對於兒童長期咳嗽、痰多且呼吸急促的情況,

所需藥材有:炒過的杏仁、貝母(各約30公克)、甘草(約15公克)、大黃(約3公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對於三歲大的兒童,每次服用約3公克,用水煎煮後飲用。

註解:這是針對手太陰肺經的泄熱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