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七 (5)
卷七 (5)
1. 溫熱燥脾之劑
寶鑑交解飲子治痰瘧闢瘴氣。
肉豆蔻、草豆蔻(各二個麵裹煨熟一個生用)、厚朴(二寸半生半薑汁製)、大甘草(二寸生炒各半)、生薑(二塊一生一濕紙煨熟)。
上等分銀石器內水煎發日空心服未愈再服必效。
局方常山飲治瘧疾發散不愈漸成勞瘵。
知母、川常山、草果(各二斤)、良薑(二十兩)、甘草(炙一斤)、烏梅(去核一斤)。
上咀姜五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易簡七寶飲治一切瘧疾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不問鬼瘧食瘧。
常山、厚朴、青皮、陳皮、甘草、檳榔、草果仁(等分)。
上咀每服半兩於未發隔夜用水一碗酒一盞煎至一大盞濾出露一宿再將滓如前煎另放亦露一宿來日當發之早蕩溫面東先服頭藥少歇再服藥渣大有神效。
人參養胃湯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四時溫疫或飲食傷脾發為痎瘧(方見局方)。
平胃散加人參茯苓半夏草果藿香生薑烏梅煎。
按此平胃散加減法也,出太陰厚朴例,以上諸方悉是溫脾燥烈之藥,蓋認此疾為脾寒故也。然人用之亦或有效,遂指為治瘧之良方,殊不知偶值病者陰陽相併,脾氣鬱結,暫得溫散則氣易行,濁液凝痰,中脘閉塞,因得燥熱亦以暫開,所以氣通而疾止,《內經》所謂「勇者氣行則已」是也。此古人為病氣淺而厚質者設也。
若中氣虛弱之人,內有鬱火之證,復用燥熱,愈劫愈虛,咎將誰執。
嚴氏清脾湯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大小赤澀。
青皮、厚朴、白朮、草果、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甘草(炙等分)。上咀姜五片煎。
按此小柴胡湯加減也,治口苦咽乾大小赤澀,則是內熱之證,用柴胡黃芩,所以瀉少陽之熱,乃前方溫脾之一變也。方名清脾,其義可知,然後以草果等藥寒熱兼用,則是未能俗也。
三因四獸飲治五臟氣虛,七情兼併結聚涎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兼治瘴瘧。
半夏、茯苓、人參、草果、陳皮、甘草、烏梅肉、白朮(各等分)。
上咀同棗姜等分以鹽少許淹食,須厚皮紙裹煨令香熟焙乾,每服半兩水煎未發前並進三服。
按此四君子加減也,出太陰藥例。
七棗湯治五臟氣虛陰陽相勝,乍為痎瘧,不問寒熱先後並治。
附子(一枚炮以鹽水浸再炮如此七次去皮臍)。
上銼水一碗姜七片棗七個煎至八分,當發日空心溫服。
按陳無擇謂七情感動,鬱氣成瘧,故此二方以治五臟氣虛結聚涎飲等證。未審孰為補虛,孰為散結郁,孰為導痰,學者宜自詳之。
白話文:
[溫熱燥脾的藥方]
【寶鑑交解飲子】治療痰瘧,用以避瘴氣。
藥材包含:肉豆蔻、草豆蔻(各取兩個,其中一個裹麵粉後煨熟,另一個生用)、厚朴(取二寸半,一半生用,另一半用薑汁製成)、大甘草(取二寸,一半生用,另一半炒過)、生薑(取兩塊,其中一塊生用,另一塊用濕紙包裹後煨熟)。
將上述藥材均分,在銀石器皿中用水煎煮,空腹在發病日服用,若病情未好轉可再次服用,必定有效。
【局方常山飲】治療瘧疾,對於發散性瘧疾久治不愈,逐漸演變成勞瘵(肺結核)。
藥材包含:知母、川常山、草果(各取二斤)、良薑(取二十兩)、甘草(取一斤,需炙過)、烏梅(取一斤,去核)。
將藥材切碎,加五片薑和一顆棗,用水煎煮,溫熱時服用。
【易簡七寶飲】治療各種瘧疾,無論是先寒後熱或是先熱後寒,不管鬼瘧或食瘧。
藥材包含:常山、厚朴、青皮、陳皮、甘草、檳榔、草果仁(均等量)。
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半兩,於未發作的前一天晚上,用水一碗、酒一盞煎煮至一大盞,過濾後放置一夜,再將殘渣依同樣方式煎煮,也放置一夜。第二天早晨,即將發病前溫熱面向東方先服用第一次煎煮的藥液,稍事休息後再服用第二次煎煮的藥渣,效果非常神奇。
【人參養胃湯】治療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四季溫疫,或是飲食傷脾導致的痎瘧。(此方可在局方中找到)
在平胃散基礎上加入人參、茯苓、半夏、草果、藿香、生薑、烏梅煎煮。
關於平胃散的加減法,出自太陰厚朴例,以上所有方子都是溫熱燥脾的藥物,因為認為這種疾病是由脾寒引起的。然而,人們使用後可能也會有效,於是將其視為治療瘧疾的良好處方,卻不知這是偶然間病者陰陽相併、脾氣鬱結,暫時得到溫暖散寒,使得氣血運行,渾濁的液體和痰得以排解,因此疾病停止。這符合內經所說的勇者氣行則已。這是古人為病氣淺且體質壯實的人設定的。對於中氣虛弱、體內有鬱火的人來說,再用燥熱的藥物會使身體更加虛弱,責任該由誰承擔呢?
【嚴氏清脾湯】治療癉瘧,脈象弦數,只有熱象沒有寒象,或是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大小便色赤且不通暢。
藥材包含:青皮、厚朴、白朮、草果、柴胡、茯苓、半夏、黃芩、甘草(炙過,均等量)。將藥材切碎,加五片薑煎煮。
這是小柴胡湯的加減方,用於治療口苦咽乾、大小便色赤且不通暢的內熱症狀。使用柴胡和黃芩可以清除少陽的熱,這是前面提到溫熱燥脾的一種變化。方名為清脾,其含義可知。後續使用草果等藥物,寒熱兼用,顯示出作者的創新。
【三因四獸飲】治療五臟氣虛、七情兼併,形成痰飲與衛氣相搏,導致瘧疾,同時也治療瘴瘧。
藥材包含:半夏、茯苓、人參、草果、陳皮、甘草、烏梅肉、白朮(均等量)。
將藥材切碎,與等量的棗和薑一同煎煮,加入少量鹽,用厚皮紙包裹後煨至香熟,烘乾。每次服用半兩,用水煎煮,在發病前連續服用三次。
這是四君子湯的加減方,出自太陰藥例。
【七棗湯】治療五臟氣虛、陰陽相勝,突然成為痎瘧,不論先後出現寒熱,均可治療。
藥材包含:附子(取一枚,炮製後以鹽水浸泡,再炮製,重複七次,去除外皮和中心)。
將藥材切碎,用水一碗、薑七片、棗七個煎煮至八分,空腹在發病日溫熱服用。
陳無擇認為七情影響導致鬱氣形成瘧疾,因此這兩方針對五臟氣虛、結聚涎飲等症狀。不清楚哪一方是補虛,哪一方是散結鬱,哪一方是導痰,學習者應自行詳細研究。
2. 消瘧之劑
仲景鱉甲煎丸治瘧不瘥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方見金匱)
嚴氏鱉甲飲子治瘧久不愈,腹中結塊,名曰瘧母
鱉甲(醋炙) 白朮 黃耆 草果 檳榔 芎藭 橘紅 白芍 甘草(炙) 厚朴(等分)
上咀,生薑七片,棗一枚,烏梅少許,煎。
按:痎瘧多成癖於左脅之下,名曰瘧母,乃肝之積也。瘧屬少陽病,少陽東方之氣,故同歸於肝,又況久瘧病在血分,血亦屬肝所主也。當以鱉甲君佐使之藥,隨證虛實用之,不必泥此也。
白話文:
[消除瘧疾的藥方]
張仲景的鱉甲煎丸,適用於瘧疾未能痊癒,病情發展成腹部有硬塊的情況,這種情況被稱為"瘧母"。(該藥方詳情請參閱《金匱要略》)
嚴氏的鱉甲飲子,專治長期瘧疾未能康復,腹部形成硬塊的情況,這同樣被稱為"瘧母"。
所需藥材包括:醋製的鱉甲、白朮、黃耆、草果、檳榔、芎藭、橘紅、白芍、炙甘草、厚朴(以上藥物等量使用)。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再與生薑七片,大棗一顆,少量烏梅一同煎煮。
說明:大部分瘧疾最終會在左側肋骨下形成固結,這就是所謂的"瘧母",這是肝臟功能失調所致。瘧疾屬於少陽病,而少陽病是東方的氣象,所以和肝臟功能相關,況且長期瘧疾會影響血液循環,血液也是肝臟主管的部分。應該以鱉甲作為主要及輔助的藥物,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的虛弱或強壯來調整用量,不必過於拘泥於此處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