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九 (3)

1. 惡寒非寒惡熱非熱論

丹溪曰:經云「惡寒戰慄者皆屬於熱」,又云「禁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惡寒者,雖當炎月,若遇風霜重綿在身,自覺凜凜,戰慄禁慄,動搖之貌如喪神守,惡寒之甚。原病式曰「病熱甚而反覺其寒」,此為病熱實非寒也。或曰:往往見有得熱藥而少愈者何也?予曰:病熱之人,其氣炎上,郁為痰飲,抑遏清道,陰氣不升,病熱尤甚。積痰得熱,亦為暫退,熱勢助邪,其病益深。

或曰:寒勢如此,誰敢以寒涼與之,非殺而何?予曰:古人遇戰慄之證,有以大承氣湯下燥糞而愈,有惡寒戰慄,明是熱證,但有虛實之分耳。經曰「陰虛則發熱」,夫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為陽之守,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於肌表之間而惡熱也。實非有熱,當作陰虛治之,而用補養之法可也。

或曰:惡寒非寒,宜用寒藥;惡熱非熱,宜用補藥,甚駭耳目,明示我治之之法可乎?予曰:進士周本道年逾三十,得惡寒病,服附子百數而病甚,求予治,診其脈弦而似緩,予以江茶入薑汁香油,些小吐痰一升許,病減大半,又與防風通聖散去硝黃加地黃當歸百餘帖而安。

周甚喜,予曰:未也,燥熱已多,血傷亦深,須食淡以養胃,內觀以養神,則水可生火可降,也不從吾言,附毒必發。彼勇於仕進,一切將外不守戒忌,予曰:若多與補血涼藥亦可稍安,內外不靜,腎水不生,附毒必發。病安之後,官於婺城,巡夜冒寒,非附子不可以療,而性怕生薑,只得以豬腰作片煮附子與三帖而安。予曰:可急歸,知其附毒易發。

彼以為迂,半年後果發背而死。又司丞叔平生腳自踝以下常覺熱,冬不可加綿於上,常自言曰:我資稟壯,不怕冷。予曰:此足三陰之虛,宜早斷欲事以補養陰血,庶乎可免。笑而不答,年才五十,患痿半年而死。觀此二人治法,或可知矣。或曰:傷寒病惡寒惡熱者亦若是耶?予曰:若病傷寒者,自外入內,先賢言之詳矣,愚奚庸贅。

謹按東垣曰:發熱惡熱,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者,或無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當以當歸補血湯主之。又有火鬱而熱者,如不能食而熱,自汗氣短者虛也,以甘寒之劑瀉熱補氣,非如能食而熱,口舌乾燥,大便難者,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瀉熱補水之比,當細分之,不可概論,與以上皆宜參考。

如言煩躁,虛煩亦與實煩不同,如傷寒煩者為真陽內郁,陰中伏陽之證,與陰虛躁熱病本亦異。

白話文:

丹溪說:古經典記載「感覺寒冷到打顫的都是因體內過熱導致」,再說「像失去心神那樣顫抖的都屬於火氣旺盛」。感覺寒冷的人,就算是在炎熱的月份,只要遇上冷風或是穿著厚重衣物,就會覺得格外寒冷,身體會不由自主的顫抖,這種情況就是極度的寒冷感。在《原病式》中有提到「疾病非常嚴重時,人反而會感到寒冷」,這其實並不是因為真正的寒冷,而是因為體內的熱度過高。

有人問:但有時候看到服用熱藥後病情稍微好轉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丹溪回答:體內有熱病的人,體內的氣會往上升,形成痰飲,阻塞了身體的清道,使得陰氣無法上升,因此熱病更為嚴重。體內的痰遇到熱,也會暫時消退,但是熱氣幫助了病邪,反而使病情更加深。

有人問:既然體內這麼寒冷,誰敢使用寒涼的藥物,這不是要置人於死地嗎?丹溪回答:古人遇到打顫的病症,有用大承氣湯來治療燥熱糞便的狀況,也有在惡寒打顫的情況下,明確是熱病的症狀,只是有虛和實的區別罷了。古經典記載「陰虛就會發熱」,陽氣在外面保護著陰氣,陰氣在裏面守護著陽氣,如果精神外放,對感官的慾望沒有節制,陰氣就會耗散,陽氣也就失去了依附,最終導致在肌肉和皮膚之間飄散,使人感到熱。

有人問:感覺寒冷並非真正的寒冷,應該使用寒藥;感覺熱並非真的熱,應該使用補藥,這些聽起來讓人驚訝,能否告訴我具體的治療方法?丹溪回答:有個叫周本道的進士,年齡超過三十歲,得了感覺寒冷的病,他吃了上百次附子,病情反而更嚴重,後來找我治療,我診斷他的脈象有些緩慢,我讓他喝加入薑汁和香油的江茶,吐出了一升左右的痰,病情減輕了一大半,然後我又讓他服用了防風通聖散,去掉了硝黃,加上地黃和當歸,他吃了上百帖後病情穩定下來。

周本道非常高興,但我告訴他:還不行,你的燥熱已經很多,血液也受損嚴重,你必須吃清淡的食物來養胃,內觀以養神,這樣才能讓水氣生成,火氣下降。如果不聽我的話,附子的毒性一定會爆發。他雖然勇敢追求事業,但是一切都不遵守禁忌,我告訴他:如果你多服用補血涼藥,也可以稍微安穩一些,但如果內外都不能保持安靜,腎臟的水氣不能生成,附子的毒性還是會爆發。他在病情康復後,在婺城擔任官員,一次夜晚巡邏時受寒,非得用附子不可治療,但他害怕生薑,所以我就用豬腰煮附子,讓他喝了三次,病情才穩定下來。我告訴他:你應該馬上回家,因為我知道附子的毒性很容易爆發。

他認為我說的話很迂腐,半年後,果然背上的毒瘡爆發,最後死了。另一個例子是司丞叔平,他一生從腳踝以下經常感覺熱,冬天也不能在上面加棉被,他總是說:我身體強壯,不怕冷。我告訴他:這是足三陰的虛弱,你應該盡早停止性生活,以補養陰血,這樣或許可以避免死亡。他只是笑笑,沒有回答,他在五十歲時,患上了痿症,半年後就去世了。從這兩個案例中,或許可以看出治療方法。

有人問:傷寒病感覺寒冷和熱的情況也是這樣嗎?丹溪回答:如果得了傷寒,病情是由外向內發展,前輩們已經詳細描述過了,我就不多說了。

接下來,根據東垣的說法:發熱並且感覺熱,非常口渴,焦躁不安,肌肉熱得不想蓋衣服,脈象洪大,但是按下去卻無力,或者沒有眼睛痛和鼻子乾的症狀,這並不是白虎湯的證狀。這是因為血液虛弱導致的焦躁,應該用當歸補血湯來治療。另外,還有因為火氣鬱結導致的熱,比如不能吃飯但是熱,自汗氣短的,這是虛弱的表現,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清熱補氣。但是如果是能吃飯但是熱,口舌乾燥,大便困難的,就應該用苦辛大寒的藥物來清熱補水。這兩種情況需要仔細區分,不能一概而論,以上所有的治療方法都值得參考。

至於說到焦躁,虛煩和實煩是不同的,比如傷寒病的焦躁,是因為真陽內鬱,陰中伏陽的證狀,和陰虛躁熱的病源是不同的。

2. 虛中有熱宜灸論

衛生寶鑑云:奧屯周鄉之子,年二十三,病發熱,肌熱消瘦,四肢困倦,嗜臥,盜汗,大便溏多,不思飲食,腸鳴,舌不知味,懶於言語,時來時去,近半載。其脈浮數,按之無力,正應脈訣云:「臟中積冷,榮中熱,欲得精,要補虛,先灸中脘,引清氣上行,肥腠理,又灸氣海穴,乃生髮元氣,滋榮百脈,灸三里,助胃氣,撤上熱,使下於陰分,以甘寒之劑,瀉熱火,佐以甘溫,養其中氣,又食粳米、羊肉之類,固其胃氣,以慎言語,節飲食,至數月,病減得平復。」

按此證治,乃陽虛而胃氣不足,陰陽不升降,致發熱者,宜灸之以助陽,藥以甘寒瀉血中之大熱,又非止陰虛之例也。

白話文:

根據《衛生寶鑑》記載,奧屯周鄉的兒子,今年23歲,開始出現發熱症狀,肌肉消瘦,四肢無力,常想躺臥,夜間盜汗,大便稀且次數多,食慾不佳,腸鳴,舌頭對味道無感,言語懶散,這種狀況時好時壞,已經持續了半年左右。他的脈象浮數,但按壓時感覺無力,這正好符合脈訣所述:“臟腑中寒積,血脈中熱,想要精氣充盈,首先要補虛,首先應灸中脘穴,引導清氣上行,增強肌膚的緊密度,再灸氣海穴,可以激發元氣,滋養全身血脈,灸足三里穴,能幫助胃氣,驅除上部的熱氣,使其下降到陰分,再配合使用甘寒的藥物,來清除體內的熱火,同時輔以甘溫的食物,調養中氣,再食用如粳米、羊肉等食物,穩固胃氣,還要注意言語不要過多,飲食要有節制,經過幾個月的調理,病情會逐漸減輕並恢復健康。

根據這個病例的治療,是由於陽氣虛弱並且胃氣不足,陰陽無法正常升降,導致發熱症狀,適合用灸法來增強陽氣,藥物方面則使用甘寒的藥物來瀉除血中的大熱,這並非只適用於陰虛的情況。

3. 論骨蒸勞熱用吐下法

子和曰:皮膚枯乾,痰涎稠黏,四肢疼痛,面赤唇乾,煩躁,睡臥不寧,或時喘咳,飲食少味,困弱無力,虛汗黃瘦等證,先以茶調散輕湧訖,次以導水禹功輕瀉三兩行,後服柴胡飲子、桂苓甘露飲、搜風丸、白朮調中湯、人參散之類,量虛實用之。如咯血、吐血、便血,此亡血也,並不宜吐,吐則神昏。

不可峻服熱藥,大忌炙爆酒面。宜食疏菜、水、水涼物,亦慎不可過忌,則胃口閉,形瘦,脈大,乃死候也。諸勞仿此。

謹按:一切病候,必憑脈驗證施治,則自切當也。詳以上勞熱,未必不兼陰陽兩虛,濕熱自甚,或陰虛,或勞傷形氣,或脾胃虛損為熱之證,吐去痰涎及開提郁陷之氣,次以調養之法治之,猶可。若便利與禹功導水重峻之劑,吾恐實實虛虛,不善用而藥之太過,多致殺人。且如積熱蓄熱有餘之證,非汗吐下法則不能已者,不善用而藥之不及,亦致誤人矣。

當必憑脈驗證施治,庶不致藥有太過不及之失。

白話文:

子和說:如果出現皮膚乾燥,痰液濃稠粘滯,四肢痠痛,臉色紅潤但嘴脣乾燥,心情煩躁,睡眠不安穩,偶爾會喘息咳嗽,對食物沒什麼胃口,感到疲憊無力,虛汗頻出,身體黃瘦等症狀,應先使用茶調散來輕微催吐,接著用導水禹功來輕微瀉下二到三次,之後服用柴胡飲子、桂苓甘露飲、搜風丸、白朮調中湯、人參散這類藥物,根據實際病情的虛實程度來決定用量。

如果出現咯血、吐血、便血,這是因為體內血液流失,不適合使用催吐的方式治療,催吐可能會導致精神混亂。

不可大量服用熱性藥物,應該避免食用燒烤、油炸、酒類和麵食。應多吃蔬菜,喝水,吃些涼性的食物,但也需注意不要過度忌口,否則會導致胃口閉塞,身體變瘦,脈搏加速,這都是死亡的徵兆。對於各種勞損疾病都可以參考這種處理方式。

詳細來說,所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必須根據脈象和症狀來進行,這樣才能做到恰當的治療。以上提到的勞損和發熱,可能不僅僅是陰陽雙虛,也可能因為濕熱過盛,或是陰虛,或是勞損形氣,或是脾胃虛弱導致的發熱。先通過催吐去除痰液,再調整氣血,然後再進行養生的治療,這樣還算合理。但如果隨意使用強烈的利尿藥物,我擔心會讓病情實者更實,虛者更虛,如果不懂得如何正確使用藥物,反而會造成藥物過量,導致嚴重後果。例如對於體內熱量積聚過多的情況,如果不使用出汗、催吐或瀉下的方法,就不能有效治療,如果不懂得如何正確使用藥物,也會導致誤診誤治。

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這樣才能避免藥物使用過量或不足的問題。

4. 論虛熱發汗之誤

東垣曰:仲景論內外不足,發熱自汗之證,大禁發汗。若飲食勞倦,雜病發熱自汗,表虛之證,認作有餘,便用麻黃髮之,汗大出則表益虛也。

謹按仲景論傷寒分例,不可發汗者三十餘條。至一證有二禁者,若寒熱有血弱氣虛者也,況雜病乎?然誤則致逆,為禍至速,所謂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矣。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張仲景在討論人體內外虛弱,出現自發性出汗伴隨發燒的情況時,他強烈禁止使用發汗療法。如果因飲食不節、勞累疲倦或是其他各種疾病導致的自發性發燒與出汗,這屬於表虛的症狀,如果誤認為是實熱,就使用麻黃來發汗,這樣會導致體表更加虛弱。

根據張仲景對於傷寒的分類和條例,有超過三十種情況是不可以使用發汗療法的。而有些病症有兩種以上的禁忌,例如體內血液不足、氣虛的情況,更何況是一般的雜病呢?然而,一旦治療方式錯誤,後果就會迅速顯現,非常嚴重,所謂的一次錯誤可能延長病情,二次錯誤可能縮短壽命,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