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四十八 (1)
卷四十八 (1)
1. 內經敘痹
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以冬遇此為骨痹,以夏遇此為筋痹,以夏遇此為脈痹,以至陰遇此為肌痹,以秋遇此為皮痹。
按:本論備五臟等痹甚詳,宜玩本文。
白話文:
經書上說: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交雜在一起,就會造成痹症。其中,風氣佔優勢的叫做行痹,寒氣佔優勢的叫做痛痹,濕氣佔優勢的叫做著痹。
如果在冬天遇到這種病症,就叫做骨痹;在夏天遇到,就叫做筋痹;在夏季遇到,就叫做脈痹;在陰寒的冬天遇到,就叫做肌痹;在秋季遇到,就叫做皮痹。
注釋:本論對於五臟等各部位的痹症都有詳細的說明,值得仔细研究。
2. 脈法
脈經曰:脈澀而緊,痹病。
3. 論痹證所因不同
陳無擇曰:雖三氣合痹,其用不同。三氣襲人經絡,入於筋脈、皮肉、肌骨,久而不已,則入五臟。煩滿喘而嘔者,是痹客於肺;煩心上氣、嗌乾、恐噫、厥脹滿者,是痹客於心;多飲數小便、小腹痛如懷妊、夜臥則驚者,是痹客於肝;善脹尻以代腫脊以代頭者,是痹客於腎;四肢懈墮、發咳、嘔沫上為大寒者,是痹客於脾。
又有腸痹、胞痹及六腑各有俞,風寒濕所中,治之隨其腑俞,以施針灸之法,仍服逐三氣、發散等藥,則病自愈。大抵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脾則寒。逢寒則急,逢熱則縱。又有血痹,以類相從。
白話文:
陳無擇曰:
雖然三氣合而導致痺症,但其作用各有不同。三氣侵襲人體經絡,深入筋脈、皮肉、肌骨,久治不愈,就會侵入五臟。
- 若出現煩悶、喘息、嘔吐等症狀,則痺症停留在肺部;
- 若出現心煩、氣上、咽喉乾燥、恐懼、脹滿等症狀,則痺症停留在心臟;
- 若出現多飲、頻尿、小腹疼痛如懷孕、夜間睡覺驚恐等症狀,則痺症停留在肝臟;
- 若出現臀部脹痛、脊背痠痛、頭部疼痛等症狀,則痺症停留在腎臟;
- 若出現四肢無力、咳嗽、嘔吐泡沫、身體冰冷等症狀,則痺症停留在脾臟。
此外,還有腸痺、胞痺,以及六腑各自的俞穴。風寒濕邪入侵,治療時應根據其所屬的腑俞,施以針灸方法,同時服用驅逐三氣、散寒發散等藥物,疾病自然會痊癒。
總而言之,痺症的病理,寒氣較重則疼痛,風氣較重則遊走,濕氣較重則停滯。
- 痺症在骨骼則感到沉重難以舉起;
- 痺症在血管則血脈凝滯不通;
- 痺症在筋腱則屈伸不利;
- 痺症在肌肉則失去知覺;
- 痺症在脾臟則感到寒冷。
遇到寒冷就加重,遇到溫熱就緩解。
另外還有血痺,其症狀與上述痺症相似。
外有支飲作痹。
謹按:痹之為證,有筋攣不伸、肌肉不仁者,與風證絕相似。故世俗多類於風痿,痹證通治,此千古之弊也。徐先生已於卷首分出痿證一門。大抵固當分其所因,風則陽受之,痹感風寒濕之氣則陰受之。為病多重痛沉著,患者難易得去。如錢仲陽為宋之一代明醫,自患周痹,止能移於手足為之偏廢,不能盡去,可見其為難治也。況今世俗多類於風證通治,宜乎不能得其病情也。
白話文:
外部有支飲引起的痹症。
嚴格來說,痹症的表現為筋絡攣縮不能伸展,肌肉失去知覺,與風證非常相似。因此,世俗通常將其歸類於風痿,用治療風證的方法來治療痹症,這是千百年來的弊端。徐先生已經在卷首將痿證單獨列為一門。總體而言,應該根據病因區分:風證是由陽氣受傷引起的,而痹症則是由風寒濕氣入侵導致陰氣受損。痹症的發病特點是疼痛沉重且難以消退,患者很難痊癒。例如,錢仲陽是宋代的一代名醫,他本人患有周痹,只能勉強挪動手腳,肢體功能部分喪失,無法完全治癒,可見痹症的難治性。再加上世俗多將其歸類於風證進行治療,自然也就難以準確地掌握病情了。
4. 論痹因虛所致
嚴氏曰:痹證因體虛,腠理空疏,受之而成,逢寒則急,蓬熱則縱,隨所受邪氣而生證也。診其脈大而澀為痹,脈來急亦為痹,脈澀而緊者亦為痹。又有風血痹,陰邪入於血經故也。
謹按:人感三氣為痹者,正因形虛、血虛爾,但有在肌皮、血脈、淺深之異,故入臟者死。雖陳氏具經論頗詳,而其方未能以盡其變,學者自宜充擴也。
白話文:
嚴氏說:痺證是因為身體虛弱,腠理空疏,受到外邪而導致。遇寒則病情加劇,遇熱則病情緩解,隨著所受邪氣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症狀。診斷時,脈象大而澀者為痺,脈來急者亦為痺,脈澀而緊者亦為痺。此外,還有風血痺,這是陰邪侵入血脈所致。
謹按:人體受到三氣而導致痺證,正是由於形體虛弱、血氣不足所致,只是病症在肌膚、血脈、淺表或深層部位有所不同,因此痺證入臟則危及生命。雖然陳氏所著經論已十分詳盡,但其方劑未能涵蓋所有變化,學者應當自行充實擴展,以更完善地治療痺證。
5. 溫經勝濕之劑
三因附子湯治風寒濕痹,骨節疼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四肢緩縱
附子(生) 白芍 桂心 甘草 白茯苓 人參(各三分) 白朮(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服。
按此太陽例藥,溫中解表之劑。
白話文:
三因附子湯用於治療風寒濕痺,導致骨節疼痛、皮膚麻木、肌肉沉重、四肢无力等症狀。方劑包括附子(生)、白芍、桂心、甘草、白茯苓、人參(各三分)、白朮(一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服。此方屬於溫中解表藥,具有溫暖中焦、解表散寒的功效。
6. 疏風養血之劑
三因黃耆五物湯治人骨弱肌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以微風遂作血痹脈當陰陽俱微尺中少緊身體如風痹狀
黃耆 芍藥 桂心(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五錢入薑棗煎
嚴氏蠲痹湯治身體煩疼項背拘急或痛或重舉動艱難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
當歸 芍藥 黃耆 片子薑黃 羌活(各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五錢入薑棗煎
白話文:
三因黃耆五物湯用於治療人體骨骼虛弱、肌肉沉重、疲勞出汗、臥床難以翻身,稍微吹風就出現血痹,脈象虛弱,尺脈緊,身體感覺像風痹。
藥方:黃耆、芍藥、桂心(各等份)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五錢,加入生薑、大棗煎服。
嚴氏蠲痹湯用於治療全身疼痛、項背僵硬、疼痛或沉重、行動困難、手足冰冷、腰腿沉重、筋脈無力。
藥方:當歸、芍藥、黃耆、片子薑黃、羌活(各一兩半)、甘草(炙半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五錢,加入生薑、大棗煎服。
黃耆酒治風濕痹身體頑麻皮膚瘙癢筋脈攣急言語謇澀手足不遂時覺不仁
黃耆 防風 桂 天麻 萆薢 石斛 虎骨(炙) 白芍 當歸 雲母粉 白朮 茵芋葉木香 仙靈脾 甘草 川續斷
白話文:
黃耆酒是用來治療風濕痺症,症狀包括身體麻木、皮膚癢、筋脈緊縮、說話困難、手腳無力、感覺遲鈍。
其藥材包括:黃耆、防風、桂枝、天麻、萆薢、石斛、虎骨(炙)、白芍、當歸、雲母粉、白朮、茵芋葉、木香、仙靈脾、甘草、川續斷。
上銼如麻豆大以生絹袋盛好酒一斗浸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服一盞溫服之不拘時
防風湯治血痹皮膚不仁
防風(二兩) 川獨活 川當歸 赤茯苓 秦艽 赤芍 黃芩(各一兩) 桂心 杏仁 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四五錢入姜煎
獨活寄生湯治肝腎虛弱感風濕致痹兩脛緩縱痹弱不仁
白話文:
將防風切成麻豆大小,用生絹袋裝好,浸泡在一斗好酒中,春天五天,夏天三天,秋天七天,冬天十天,每次服用一盞溫酒,不拘時間。這道防風湯用於治療血痹,症狀為皮膚麻木無知覺。
藥方:防風二兩,川獨活、川當歸、赤茯苓、秦艽、赤芍、黃芩各一兩,桂心、杏仁、甘草(炙)各半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到五錢,加薑煎服。
獨活寄生湯用於治療肝腎虛弱、感受風濕所致的痹症,表現為雙腿軟弱無力,麻木無知覺。
方見腳氣門
謹按以上方多太陽例藥也大抵痹證有兼風兼濕寒熱獨勝腑臟所受不同用者自宜擴充然此證因虛而感既著體不去須制對證藥日夜飲之雖留連不愈能守病禁不令入臟庶可扶持也如錢仲陽取茯苓其大逾鬥者以法啖之閱月乃盡由此雖偏廢而氣骨堅悍如無疾者壽八十二而終惜乎其方無傳
白話文:
方見腳氣門
謹慎參考以上所列藥方,多為治療太陽病的藥物。總體而言,痹證(關節疼痛)常兼具風、濕、寒、熱等症狀,或因體虛感邪,或因臟腑受損而致病,用藥需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並可根據此方擴充應用。
然而,此類疾病因體虛而感邪,邪氣一旦入侵身體便難以去除,需要以制對證的藥物日夜服用,方能遏制病邪入侵臟腑。即使病情反覆難愈,也要堅持服用藥物,避免病邪深入臟腑,以此來扶持身體。
正如錢仲陽曾以大如斗的茯苓,持續服用數月才吃完,雖然偏食,但其氣血充足,骨骼強健,如同無疾之人,壽命達到八十二歲才逝去。可惜的是,他的藥方並未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