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十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5)

1. 論傷食宜吐

解云:盛食填塞於胸中,為之窒塞。兩手寸脈當主事,兩尺脈不見其理。安在胸中有食,故以吐出之。食者物也,物者坤土,也是足太陰之號也。胸中者肺也,為物所傷。肺者手太陰金也,金主殺伐也,與坤土俱在於上而旺於天。金能剋木,故肝水生髮之氣伏於地下。非木鬱而何吐去上焦陰土之物?木得舒暢則鬱結去矣。

食塞於上,脈絕於下。若不明天地之道,無由違此至理。水火者陰陽之徵兆,天地之別名也。故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之用在於地下,則萬物生長矣。地之用在於天上,則萬物收藏矣。此乃天地交而萬物通矣。此天地相根之道也。故陽火之根本於地下,陰水之源本於天上。

故曰:水出高源。故人五臟主有形之物。物者陰也,陰者水也。上三部脈主之。偏見於寸口。食塞在上,是絕五臟之源。源絕則水不下流,兩尺竭絕。此其理也。何疑之有?

白話文:

【討論食物過量導致的應嘔吐情況】

解釋如下:當過量的食物堆積在胸口,會造成堵塞感。這種情況下,手腕部位的脈搏會特別顯著,但手腕下方靠近手肘的脈搏卻不會有明顯的反應。這說明食物堵在胸口,所以需要透過嘔吐來排出食物。食物是實質的物質,屬土性,這對應到足太陰脾經。胸口內的是肺部,被食物所傷。肺部對應手太陰肺經,屬於金性,金性具有剋制力量,與土性一同在身體上方且強盛。金能剋制木,因此肝臟的生發氣息被壓制在身體下方。若非木氣被壓抑,為何要嘔吐以排除上焦的陰土之物呢?當木氣得到舒緩,那麼鬱結的情況就會消失。

食物堵塞在上部,脈象在下部消失。如果不明白天地運作的道理,就無法理解這其中的原理。水和火是陰陽的表現,同時也是天地的別稱。因此說:單純的陽無法生長,單純的陰無法成長。天的作用在地之下,那麼萬物就能生長。地的作用在天之上,那麼萬物就會收斂。這就是天地交感,萬物得以流通。這是天地互為根基的道理。所以,陽性的火源於地底,陰性的水源於天空。

因此說:水源於高地。人體的五臟主管有形的物質。物質是陰性的,陰性是水性。上部的三個脈象主導這種情況,特別在手腕的脈象上表現出來。食物堵塞在胸口,等於切斷了五臟的源頭。源頭被切斷,水份就不能往下流,兩側的手腕下方的脈象也就會消失。這就是其中的道理,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2. 論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

內傷飲食,付藥者、受藥者,皆以為瑣末細事,是以所當重者為輕,利害非細,殊不思胃氣者,營氣也、衛氣也、穀氣也、清氣也,資少陽生髮之氣也。人之真氣衰旺,皆在飲食入胃,胃和則穀氣上升,穀氣者,升騰之氣也,乃足手少陽元氣始發生長萬化之別名也。

飲食一傷,若消導藥的,對其所傷之物既消,則胃氣愈旺,五穀之精華上騰,乃清氣為天者也,精氣神氣皆強盛也,七神衛護,生氣不乏,增益大旺,氣血周流,則百病不能侵,雖有大風苛毒弗能害也。

此一藥之用,其利博哉!易水張先生嘗戒不可用峻利食藥,食藥下咽,未至藥丸施化,其標皮之力始開,便言空快也,所傷之物已去,若更待一兩時辰許,藥盡化開,其峻藥必有情性,病去之後,脾胃安得不損乎?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常時用枳朮丸一藥,消化胃中所傷,下胃不能即去,須待一兩時辰許食,則消化,是先補而後化其所傷,則不峻利矣。

因用荷葉燒飯為丸,荷葉一物,中央空虛,象震卦之體,震者動也,人感之生足少陽甲膽也,甲膽者風也,生化萬物之根蒂也。左傳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人之飲食入胃,營氣上行,即少陽甲膽之氣也。其手少陽三焦經,人之元氣也,手足經同法,便是少陽元氣生髮也。胃氣、穀氣、元氣、甲膽上升之氣,一也,異名雖多,止是胃氣上升者也。

若內傷脾胃以辛熱之物,酒肉之類,自覺不快,覓藥於醫者,此風習以為常,醫者亦不問所傷,付之以集香丸、巴豆大熱藥之類,下之,大便下則物去,遺留食之熱性藥之熱性,重傷元氣,七神不熾,經云熱傷氣,正謂此也。其人必無氣以動,而熱困,四肢不舉,傳變諸疾,不可勝數,使人真氣自此衰矣。

若傷生冷硬物,世醫或用大黃牽牛二味大寒藥,投之,物隨藥下,所傷去矣,遺留食之寒性藥之寒性,重瀉其陽,陽去則皮膚筋肉血脈無所依倚,便為虛損之證,論言及此,令人寒心。

夫辛辣氣薄之藥,無故不可亂服,非止牽牛而已,至人要大論云五味入口,各先逐其所喜攻,攻者克似瀉也,辛味下咽,先攻瀉肺之正氣,正氣者,真氣元氣也,其牽牛之辛辣猛烈,奪人尤甚,飲食所傷脾胃受邪,當以苦味泄其腸胃可也,肺與元氣何罪之有?夫牽牛不可用者,有五,此其一也。況胃主血,為物所傷,物者,有形之物也,皆血病,血病瀉氣,此其二也。

且飲食傷於中焦,止合克化,消導其食,重瀉上焦肺中已虛之氣,此其三也。食傷腸胃,當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實大黃苦寒之物,以治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牽牛散瀉真氣,犯大禁四也。殊不知針經有云外來客邪風寒傷人五臟,若誤瀉胃氣必死,誤補亦死,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若內傷腸胃反

白話文:

[論內部飲食傷害用藥的適宜與禁忌]

當飲食造成內部傷害時,無論是開藥的人還是服藥的人都認爲這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因此將本應重視的事情輕視了。其實,這當中的利害關係非常重大。要知道,胃氣就是營氣、衛氣、谷氣、清氣,它依靠少陽之氣來生長髮展。人的真氣強弱都取決於飲食進入胃部。胃部和諧則谷氣上升,谷氣是升騰之氣,也就是足手少陽元氣開始發生作用併產生變化的別名。

一旦飲食受到傷害,如果使用消導藥物,對傷害的物質進行消除,那麼胃氣會更加旺盛,五穀的精華會上升,這就是清氣爲天的含義,精神、氣力都會增強,七神護衛,生命力不會缺乏,增加的活力會很大,氣血周流,那麼疾病無法入侵,即使有大風或苛毒也無法傷害你。

這種藥物的使用,其利益是非常大的!易水張先生曾告誡我們不要使用強烈的食藥,食藥下嚥後,未到藥丸完全消化,其表皮的力量就開始發揮作用,人們就以爲空腹吃藥更快。但是,被傷害的物質已經去除,如果再等待一兩個小時左右,藥物全部消化,那麼強烈藥物必定會有副作用,疾病離去後,脾胃怎麼能不受損呢?脾胃受損,意味着真氣、元氣的破壞,這會縮短人的壽命。

通常使用枳術丸這種藥物,可以消化胃中受到的傷害。消化過程不能立即完成,需要等待一兩個小時左右,這樣先補充然後消化所受的傷害,就不會有劇烈的副作用。

因爲使用荷葉燒飯製成的藥丸,荷葉這個物品,中間是空虛的,象徵着震卦的形態,震是運動的意思,人們感受到這種運動就會產生足少陽膽汁,膽汁是風的來源,是萬物生長的基礎。《左傳》說“履端於始序則不愆”,也就是說,人們的飲食進入胃部,營氣上升,就是少陽膽汁的氣。手少陽三焦經絡是人體的元氣,手足經絡相同,就是少陽元氣的生長發育。胃氣、谷氣、元氣、膽汁上升的氣,都是一樣的,儘管名字不同,但都是胃氣上升的體現。

如果內傷脾胃,食用辛辣熱的食物,如酒肉之類,自己感到不舒服,尋求醫生開藥,這已經成爲習慣,醫生也不會詢問傷害的具體情況,只會開出集香丸、巴豆等大熱藥物,讓患者服用,大便排出後,雖然傷害的物質被排除,但是食物的熱性和藥物的熱性會對元氣造成二次傷害,七神不再活躍,《黃帝內經》說“熱傷氣”就是這個意思。這個人肯定沒有力氣動彈,被熱困住,四肢無力,可能會引發各種疾病,數不勝數,使人的真氣從此衰弱。

如果受到生冷硬物的傷害,世上的醫生可能使用大黃、牽牛子這兩種大寒藥物,讓患者服用,傷害的物質隨藥物一起排出,雖然傷害已經被消除,但是食物的寒性和藥物的寒性會對陽氣造成嚴重的傷害,陽氣消失後,皮膚、肌肉、血液和脈搏失去依靠,就會出現虛弱的症狀,說到這一點,真是讓人寒心。

辛辣、氣味淡的藥物,如果沒有必要,絕對不可以亂用,不僅僅牽牛子如此。《至人要大論》說:“五味入口,各自追逐自己喜歡的攻擊對象。”攻擊意味着剋制,就像瀉藥一樣。辛辣的味道下嚥後,首先會攻擊肺部的正氣,正氣就是真氣、元氣。牽牛子的辛辣猛烈,對人的傷害尤其嚴重。飲食傷害脾胃,受到邪氣的侵害,應該使用苦味藥物來清除腸胃內的毒素,肺部和元氣有何罪過?牽牛子不應該使用的原因有五個,這是其中之一。況且,胃部主管血液,被物質傷害,物質是有形的,都是血液的問題,血液問題會導致氣的流失,這是第二個原因。

而且,飲食傷害的是中焦,只適合通過克化來消除,消化食物,但是卻過度消耗上焦肺部已經虛弱的氣,這是第三個原因。食物傷害了腸胃,應該採用"塞因塞用"和"寒因寒用"的原則,使用枳實、大黃這些苦寒的物質來治療有形的傷害,但是卻反其道而行之,使用辛辣的牽牛子來散發真氣,這是違反大禁的第四個原因。不知道《針經》中有句話說:"外來客邪風寒傷害人的五臟,如果誤瀉胃氣必然死亡,誤補也會死亡。"他們的死亡,是因爲沒有力氣動彈,所以靜止不動。如果內傷腸胃,反而

(注:最後一句未完整,無法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