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1. 卷四十八
2. 痹證門
3. 內經敘痹
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以冬遇此為骨痹,以夏遇此為筋痹,以夏遇此為脈痹,以至陰遇此為肌痹,以秋遇此為皮痹。
按:本論備五臟等痹甚詳,宜玩本文。
白話文:
經典裡說:風、寒、濕這三種氣候因素混雜一起作用於人體,共同導致了痹症的產生。其中如果風的影響較大的,會形成行痹;若是寒的影響較大的,則會形成痛痹;如果是濕的影響較大的,就會形成著痹。如果在冬天遭遇這些,會造成骨痹;在夏天遭遇,則會是筋痹;而在夏天的熱度下遭遇,會形成脈痹;在極度陰冷的環境下遭遇,會形成肌痹;若是在秋天遭遇,則會形成皮痹。
補充說明:本篇對於五臟以及各類痹症的討論非常詳細,值得深入研讀理解。
4. 脈法
脈經曰:脈澀而緊,痹病。
白話文:
根據《脈經》所述,如果脈搏感覺澀且緊,這可能是患有痹症的徵兆。在這裡,"澀"和"緊"是描述脈搏質感的詞彙,而"痹病"則是一種中醫學中的疾病名稱,通常與關節疼痛或肌肉僵硬有關。
5. 論痹證所因不同
陳無擇曰:雖三氣合痹,其用不同。三氣襲人經絡,入於筋脈、皮肉、肌骨,久而不已,則入五臟。煩滿喘而嘔者,是痹客於肺;煩心上氣、嗌乾、恐噫、厥脹滿者,是痹客於心;多飲數小便、小腹痛如懷妊、夜臥則驚者,是痹客於肝;善脹尻以代腫脊以代頭者,是痹客於腎;四肢懈墮、發咳、嘔沫上為大寒者,是痹客於脾。
又有腸痹、胞痹及六腑各有俞,風寒濕所中,治之隨其腑俞,以施針灸之法,仍服逐三氣、發散等藥,則病自愈。大抵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脾則寒。逢寒則急,逢熱則縱。又有血痹,以類相從。
外有支飲作痹。
謹按:痹之為證,有筋攣不伸、肌肉不仁者,與風證絕相似。故世俗多類於風痿,痹證通治,此千古之弊也。徐先生已於卷首分出痿證一門。大抵固當分其所因,風則陽受之,痹感風寒濕之氣則陰受之。為病多重痛沉著,患者難易得去。如錢仲陽為宋之一代明醫,自患周痹,止能移於手足為之偏廢,不能盡去,可見其為難治也。況今世俗多類於風證通治,宜乎不能得其病情也。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儘管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都能導致痹證,但他們的作用方式並不同。這三種氣候因素侵襲人體的經絡,進入筋脈、皮肉、肌骨,如果長期未能痊癒,就會進一步影響五臟。如果感到煩躁、呼吸困難、噁心嘔吐,這可能是肺部受到痹證的影響;如果感到心煩、上氣、咽喉乾燥、恐懼、打嗝、腹部脹滿,這可能是心臟受到痹證的影響;如果頻繁喝水、頻繁小便、下腹疼痛像懷孕一樣、夜晚睡眠時容易驚醒,這可能是肝臟受到痹證的影響;如果臀部和脊椎部位腫脹,這可能是腎臟受到痹證的影響;如果四肢乏力、咳嗽、嘔沫、感覺極度寒冷,這可能是脾臟受到痹證的影響。
另外,還有可能出現腸道或子宮的痹證,以及六腑各自可能出現的問題。當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侵襲人體時,應針對具體腑臟的穴位進行針灸治療,同時服用驅除三氣、發汗解表的藥物,這樣病狀就能得到緩解。一般來說,痹證這種疾病,寒氣過多會導致疼痛,風氣過多會導致病狀蔓延,濕氣過多會導致病情加重。若影響到骨骼,會使人感覺沉重難以舉動;若影響到脈絡,會使血液凝滯不流通;若影響到筋腱,會使人無法伸展;若影響到肌肉,會使人失去知覺;若影響到脾臟,會使人感到寒冷。遇到寒冷時,病情會加重;遇到溫暖時,病情會減輕。此外,還有一種叫做「血痹」的病症,會根據人體的特質產生不同的反應。
外部可能會有由水飲引起的痹證。
詳細來看,痹證的症狀包括筋腱收縮無法伸展、肌肉失去知覺,這些症狀和風邪引發的病症非常相似。因此,民間常將兩者混淆,把所有痹證都當作風邪來治療,這是千百年來的誤區。徐先生已在書的開頭部分,將風邪引發的病症單獨列為一類。總體來說,我們應該分辨清楚病因,風邪影響的是人體的陽性部分,而痹證則是由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影響人體的陰性部分。痹證的病人通常會感受到沉重的疼痛和深深的病感,很難完全康復。例如,宋代名醫錢仲陽自己就患有全身痹證,他只能讓病情轉移到手腳,使其成為偏癱,卻無法根治,由此可見痹證的治療有多困難。更何況,現在民間仍普遍存在將所有痹證都當作風邪來治療的情況,這當然無法真正掌握病人的病情。
6. 論痹因虛所致
嚴氏曰:痹證因體虛,腠理空疏,受之而成,逢寒則急,蓬熱則縱,隨所受邪氣而生證也。診其脈大而澀為痹,脈來急亦為痹,脈澀而緊者亦為痹。又有風血痹,陰邪入於血經故也。
謹按:人感三氣為痹者,正因形虛、血虛爾,但有在肌皮、血脈、淺深之異,故入臟者死。雖陳氏具經論頗詳,而其方未能以盡其變,學者自宜充擴也。
白話文:
嚴先生表示:痹症是因為身體虛弱,皮膚毛孔鬆散,受到外邪入侵而形成。遇到寒冷天氣病情會加重,遇到溫熱天氣則病情會稍微緩解,根據所受到的不同邪氣而產生不同的病狀。從脈象上來看,脈象大且滯澀,或來得急促,或既滯澀又緊張,都是痹症的表現。另外還有一種風血痹,這是因為陰性邪氣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所導致的。
謹慎地說:人因為感受天地間的三種氣候因素而引發痹症,主要是因為身體和血液都處於虛弱狀態。只是邪氣可能侵襲肌肉皮膚、血液脈絡等不同部位,程度有淺有深,如果邪氣深入內臟,病情就會危及生命。雖然陳先生對此病症的經典理論講解得很詳細,但是他的療法並不能涵蓋所有可能的變化,學習醫術的人應該進一步擴展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7. 痹證治法
8. 溫經勝濕之劑
三因附子湯治風寒濕痹,骨節疼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四肢緩縱
附子(生) 白芍 桂心 甘草 白茯苓 人參(各三分) 白朮(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服。
按此太陽例藥,溫中解表之劑。
白話文:
[溫經去濕的藥方]
三因附子湯用於治療由風、寒、濕引起的關節痛,症狀包含關節疼痛、皮膚感覺遲鈍、肌肉沉重,以及四肢無力。
藥材如下:生附子、白芍、桂心、甘草、白茯苓、人參(每種藥材各三分),以及白朮(一兩)。
這些藥材應先進行切碎處理,每次服用時取四錢,用水煎煮後飲用。
進一步說明,此方是太陽經常用的藥方,主要功能為溫暖身體中間部位,同時有助於解除表徵的病狀。
9. 疏風養血之劑
三因黃耆五物湯治人骨弱肌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以微風遂作血痹,脈當陰陽俱微,尺中少緊,身體如風痹狀。
黃耆 芍藥 桂心(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五錢,入薑棗煎。
嚴氏蠲痹湯治身體煩疼,項背拘急,或痛或重,舉動艱難,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
當歸 芍藥 黃耆 片子薑黃 羌活(各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五錢,入薑棗煎。
黃耆酒治風濕痹,身體頑麻,皮膚瘙癢,筋脈攣急,言語謇澀,手足不遂,時覺不仁。
黃耆 防風 桂 天麻 萆薢 石斛 虎骨(炙) 白芍 當歸 雲母粉 白朮 茵芋葉 木香 仙靈脾 甘草 川續斷
上銼如麻豆大,以生絹袋盛好酒一斗浸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服一盞,溫服之,不拘時。
防風湯治血痹皮膚不仁。
防風(二兩) 川獨活 川當歸 赤茯苓 秦艽 赤芍 黃芩(各一兩) 桂心 杏仁 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四五錢,入姜煎。
獨活寄生湯治肝腎虛弱,感風濕致痹,兩脛緩縱,痹弱不仁。
方見腳氣門。
謹按以上方多太陽例藥也。大抵痹證有兼風兼濕,寒熱獨勝,腑臟所受不同,用者自宜擴充。然此證因虛而感,既著體不去,須制對證藥,日夜飲之,雖留連不愈,能守病禁,不令入臟,庶可扶持也。如錢仲陽取茯苓其大逾鬥者,以法啖之,閱月乃盡,由此雖偏廢而氣骨堅悍如無疾者,壽八十二而終,惜乎其方無傳。
白話文:
[疏風養血的藥方]
三因黃耆五物湯用於治療因疲勞而出汗,睡覺時不自主地扭動,再受到輕微的風吹後導致的血痹症狀。脈象會呈現陰陽兩微,尺脈略帶緊繃,身體會像被風濕纏繞一樣。
主要成分為黃耆、芍藥和桂心,這三種藥材等量使用。使用時,每次取四到五錢,加入薑和棗一同煎煮。
嚴氏蠲痹湯用於治療全身疼痛,頸部和背部僵硬,或者感到疼痛或沉重,活動困難,手腳冰冷麻木,腰部和腿部沉重,筋脈缺乏力量。
藥方包含當歸、芍藥、黃耆、片子薑黃、羌活、甘草。使用時,每次取四到五錢,加入薑和棗一同煎煮。
黃耆酒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身體麻木,皮膚瘙癢,筋脈抽搐緊繃,語言不清,手腳不靈活,偶爾感覺不到知覺。
藥方包含黃耆、防風、桂、天麻、萆薢、石斛、虎骨、白芍、當歸、雲母粉、白朮、茵芋葉、木香、仙靈脾、甘草、川續斷。將這些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放入布袋中,浸泡在一斗好的酒中。春天浸泡五天,夏天三天,秋天七天,冬天十天。每次服用一杯,溫熱飲用,不限時間。
防風湯用於治療血痹,皮膚失去知覺。
藥方包含防風、川獨活、川當歸、赤茯苓、秦艽、赤芍、黃芩、桂心、杏仁、甘草。使用時,每次取四到五錢,加入薑一同煎煮。
獨活寄生湯用於治療肝腎虛弱,感受風濕後導致的痹症,兩腿肌肉鬆弛,失去知覺和力量。
該方在腳氣門中可以找到。
經過詳細研究,以上的藥方多數是太陽經絡的常規藥物。大體上,痹症可能同時伴隨風濕,或是單純的寒熱,不同臟腑受影響的情況也不相同,使用者應自行擴展應用範圍。然而,此症狀是由虛弱引起,一旦發病便不易消除,需對症下藥,日夜飲用,即使病情延綿不愈,只要遵守病中的禁忌,防止病情進一步侵害臟腑,才能保持健康。例如,錢仲陽採用了大於鬥的茯苓,依法食用,一個月後才吃完,因此雖然偏癱但氣色和骨骼依然堅韌,如同未患病一樣,享年八十二歲。可惜的是,他的療法未能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