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四十八 (1)
卷四十八 (1)
1. 內經敘痹
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以冬遇此為骨痹,以夏遇此為筋痹,以夏遇此為脈痹,以至陰遇此為肌痹,以秋遇此為皮痹。
按:本論備五臟等痹甚詳,宜玩本文。
2. 脈法
脈經曰:脈澀而緊,痹病。
3. 論痹證所因不同
陳無擇曰:雖三氣合痹,其用不同。三氣襲人經絡,入於筋脈、皮肉、肌骨,久而不已,則入五臟。煩滿喘而嘔者,是痹客於肺;煩心上氣、嗌乾、恐噫、厥脹滿者,是痹客於心;多飲數小便、小腹痛如懷妊、夜臥則驚者,是痹客於肝;善脹尻以代腫脊以代頭者,是痹客於腎;四肢懈墮、發咳、嘔沫上為大寒者,是痹客於脾。
又有腸痹、胞痹及六腑各有俞,風寒濕所中,治之隨其腑俞,以施針灸之法,仍服逐三氣、發散等藥,則病自愈。大抵痹之為病,寒多則痛,風多則行,濕多則著。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不仁,在脾則寒。逢寒則急,逢熱則縱。又有血痹,以類相從。
外有支飲作痹。
謹按:痹之為證,有筋攣不伸、肌肉不仁者,與風證絕相似。故世俗多類於風痿,痹證通治,此千古之弊也。徐先生已於卷首分出痿證一門。大抵固當分其所因,風則陽受之,痹感風寒濕之氣則陰受之。為病多重痛沉著,患者難易得去。如錢仲陽為宋之一代明醫,自患周痹,止能移於手足為之偏廢,不能盡去,可見其為難治也。況今世俗多類於風證通治,宜乎不能得其病情也。
4. 論痹因虛所致
嚴氏曰:痹證因體虛,腠理空疏,受之而成,逢寒則急,蓬熱則縱,隨所受邪氣而生證也。診其脈大而澀為痹,脈來急亦為痹,脈澀而緊者亦為痹。又有風血痹,陰邪入於血經故也。
謹按:人感三氣為痹者,正因形虛、血虛爾,但有在肌皮、血脈、淺深之異,故入臟者死。雖陳氏具經論頗詳,而其方未能以盡其變,學者自宜充擴也。
5. 溫經勝濕之劑
三因附子湯治風寒濕痹,骨節疼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四肢緩縱
附子(生) 白芍 桂心 甘草 白茯苓 人參(各三分) 白朮(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服。
按此太陽例藥,溫中解表之劑。
6. 疏風養血之劑
三因黃耆五物湯治人骨弱肌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以微風遂作血痹脈當陰陽俱微尺中少緊身體如風痹狀
黃耆 芍藥 桂心(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五錢入薑棗煎
嚴氏蠲痹湯治身體煩疼項背拘急或痛或重舉動艱難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脈無力
當歸 芍藥 黃耆 片子薑黃 羌活(各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五錢入薑棗煎
黃耆酒治風濕痹身體頑麻皮膚瘙癢筋脈攣急言語謇澀手足不遂時覺不仁
黃耆 防風 桂 天麻 萆薢 石斛 虎骨(炙) 白芍 當歸 雲母粉 白朮 茵芋葉木香 仙靈脾 甘草 川續斷
上銼如麻豆大以生絹袋盛好酒一斗浸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服一盞溫服之不拘時
防風湯治血痹皮膚不仁
防風(二兩) 川獨活 川當歸 赤茯苓 秦艽 赤芍 黃芩(各一兩) 桂心 杏仁 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四五錢入姜煎
獨活寄生湯治肝腎虛弱感風濕致痹兩脛緩縱痹弱不仁
方見腳氣門
謹按以上方多太陽例藥也大抵痹證有兼風兼濕寒熱獨勝腑臟所受不同用者自宜擴充然此證因虛而感既著體不去須制對證藥日夜飲之雖留連不愈能守病禁不令入臟庶可扶持也如錢仲陽取茯苓其大逾鬥者以法啖之閱月乃盡由此雖偏廢而氣骨堅悍如無疾者壽八十二而終惜乎其方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