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二十九 (1)
卷二十九 (1)
1. 卷二十九
2. 眼目門
3. 論目為血脈之宗
內經曰:諸脈者皆屬於目,目得血而能視。針經曰:五臟六腑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則為約束里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繫,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岐,故見兩物。
目者五臟六腑之精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主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發於陽,故陰陽合傳而為精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東垣曰: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走於面而走空竅,其清陽氣上散於目而為精,其氣走於耳而為聽。
因心煩事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致脾胃虛弱,心火大盛,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空竅,失明則日月不明矣。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貫於目。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故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
相火化行其令,相火者包絡也,主百脈皆榮於目。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又因邪氣所並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按此論,目為腑臟血脈精氣之宗,至為詳悉,豈但世俗拘之於五輪八廓而已也。
白話文:
【討論眼睛為血液脈絡的總匯】
根據內經所述:所有身體的脈絡最終都連接至眼睛,有了血液的供應,眼睛才能看見事物。針經亦提及:五臟六腑的精華和氣息全都向上聚集到眼睛,形成眼睛的精華。眼眶中的精華為眼球的骨質部分,即黑色的眼球;血液的精華則為連接眼眶的血管;氣息的精華為白色的眼球;肌肉的精華則成為約束、連接筋骨血氣的韌帶,這些與脈絡一同構成連接,向上延伸至腦部,再從頸項後方穿出。因此,當頸項受到邪氣侵襲,若遇上身體虛弱,邪氣會深入,跟著眼脈進入腦部,導致腦部運作失調;腦部失調牽動眼脈緊張;眼脈緊張便出現視覺眩暈、視物旋轉的現象。如果邪氣侵襲到眼睛的精華,且未能得到及時的抵抗,精華就會四散;精華四散會造成視覺分岔,因此會看到兩個物體。
眼睛是五臟六腑精華的集中地,也是魂魄經常停留的地方,由神氣主宰。因此,當神氣過度消耗,魂魄就會散開,意志也會混亂。瞳孔和黑色眼球代表陰性,白色眼球和紅色血管代表陽性,陰陽二氣協調運作,共同形成眼睛的精明。眼睛是心臟的使者,心臟是神氣的住所,所以當神氣紊亂,無法正常運轉,突然看到異常景象,精神魂魄散亂,無法相互協調,這就是所謂的迷惑。東垣先生指出:人體十二條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其血液和氣息都會上行至面部,進而進入頭部空腔,其中清純的陽氣上散到眼睛,成為眼睛的精華,氣息進入耳朵,形成聽覺。
由於心情煩躁,事情繁多,飲食不規律,勞累過度,導致脾胃虛弱,心火旺盛,使得全身脈絡沸騰,血脈逆流,邪氣侵害頭部空腔,導致視力衰退,如同日月不再明亮。五臟六腑的精華全來自脾臟,再向上貫通至眼睛。脾臟是陰性臟器的領導,眼睛則是血液脈絡的總匯。因此,一旦脾臟虛弱,五臟六腑的精華就失去管理,無法將光亮傳遞至眼睛。心臟是君火,主宰人的精神,應該保持平靜和安寧。
相火(包絡)執行其功能,相火主管全身的脈絡,使其滋潤眼睛。過度勞累或運動,會導致相火亂行,再加上邪氣侵擾,損壞脈絡,各種疾病隨之而來。醫生如果不注重調理脾胃,養血安神,只治標不治本,那就是不明白醫學的真正道理。
根據這個理論,眼睛是腑臟、血液脈絡和精華氣息的總匯,講解十分詳細,不僅僅是世俗常見的五輪八廓概念。
4. 論目昏赤腫翳膜皆屬於熱
原病式曰目昧不明,目赤腫痛,翳膜皆瘍,皆為熱也。及目膜,俗謂之眼黑,亦為熱也。或平白目無所見者,熱氣鬱之甚也。或言目昧為肝腎虛冷者,誤也。也是以妄謂肝生於目,腎主瞳子,故妄言目昧為虛而冷也。然腎水冬陰也,虛則當熱;肝木春陽也,虛則當冷。腎陰肝陽,豈能同虛而為冷者歟?或通言肝腎之中陰實陽虛而無由目昧也。
俗妄謂肝腎之氣衰少而不能至於目也。不知經言熱甚目瞑眼黑也,豈由寒乎?又如仲景言傷寒病熱極則不識人,乃目盲也。正理論曰:由熱甚怫鬱於目而致之,然也。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密,而致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鬱結微甚而有病之輕重也。
故知熱鬱於目,無所見也。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玄府閉小也。隔縑視物之象也。或視如繩翼者,玄府有所閉合者也。或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甚而發之於目,亢則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氣液昧之。以其至近,故雖微而亦見如黑花也。及衝風泣而目暗者,由熱甚而水化制之也。
故經言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氣並於下則足陰足陰則脹也。夫一水不能勝五火,故目眥而盲,是以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於目也。陽氣內守於睛,是火氣燔目,故見風泣下。
按此論,熱甚怫鬱,陰陽並厥,玄府閉密,緻目病之由為詳。蓋一主於火熱之化也。若由飲食辛熱,七情所動,六氣淫鬱,氣血虛實,則東垣子和陳無擇輩論亦已詳然。然亦有痰熱、濕熱,與夫服食金石燥熱之藥致者。或久病後榮衛虛弱,肝氣腎陰不足,或元氣精氣虛衰,及脫營為病,皆有虛熱實熱之殊,並宜分治。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眼睛模糊、紅腫以及長有翳膜等症狀,皆是由於體內熱氣過盛所致。
原文中提到,如果眼睛模糊看不清楚,或是眼紅腫痛,甚至長了翳膜,這些都是因為熱氣過多造成的。所謂的「眼黑」,也就是眼睛膜,同樣也是由於熱氣所致。有些人明明眼睛看不見東西,這也是因為熱氣在體內鬱積過多的緣故。
有人認為眼睛模糊是因為肝臟和腎臟虛弱且寒冷導致的,這是錯誤的理解。一些人誤以為肝臟主宰眼睛,而腎臟主宰瞳孔,所以才會認為眼睛模糊是因為虛弱且寒冷。然而,腎臟屬水,在冬天是陰性,若是虛弱應該會表現為熱;肝臟屬木,在春天是陽性,若是虛弱應該會表現為冷。腎臟的陰性和肝臟的陽性,怎麼可能同時虛弱並且都表現為寒冷呢?
一般的說法認為,肝臟和腎臟中的陰性實質而陽性虛弱,但這種說法無法解釋眼睛模糊的原因。人們通常誤解為肝臟和腎臟的氣力衰退,無法達到眼睛,卻忽略了經典中指出,熱氣過盛才會導致眼睛模糊,這怎麼可能是因為寒冷呢?
例如,張仲景曾說,傷寒病熱度極高時,病人會認不出人,甚至失明,這正是因為熱氣鬱積在眼睛中所致。如果眼睛什麼都看不到,耳朵什麼都聽不到,這全都是因為熱氣鬱積,導致身體的玄府(指毛孔)關閉,使得氣液、血液、營養、精神無法正常運行。病情的輕重,取決於熱氣鬱積的程度。
由此可知,熱氣鬱積在眼睛中,就會導致視力模糊。稍微有些模糊的人,即使近處的物品也會變得難以辨認,這是因為眼睛的玄府(指眼球的組織)關閉了。這就像是隔著薄紗看東西一樣。有些人看東西像是透過紗窗,這是因為眼睛的玄府有所關閉。有些人眼睛模糊,看到的都是黑色斑點,這是因為熱氣過盛,從眼睛中爆發出來,太過亢奮反而受到抑制,結果淚水流了出來,氣液混濁。因為距離很近,所以即使只是微小的斑點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就像看到黑色花朵一樣。
遇到強風吹來,淚水流個不停,眼睛也變暗淡,這是因為熱氣過盛,水氣來制衡的緣故。
經典中說,如果出現「厥」的情況,眼睛就會什麼都看不見。「厥」是指體內的陽氣集中在上方,陰氣集中在下方。陽氣集中在上方,就會像火光一樣明亮。陰氣集中在下方,腳部的陰氣就會產生腫脹。一滴水無法抵擋五團火,所以眼睛會因過度疲憊而失明,因此遇到強風就會淚流不止。風吹進眼睛裡,體內的陽氣會保護眼睛,但是火氣會燒灼眼睛,所以一遇到風就會流淚。
根據這段論述,熱氣過盛、陰陽失調、玄府關閉,這些都是導致眼睛疾病的詳細原因。主要問題在於體內的火熱。如果因為飲食辛辣、情緒波動、六氣過盛、氣血虛弱等因素,東垣子、和陳無擇等人也有詳細的論述。當然,也可能因為服用燥熱的金石藥物,或是長時間生病後營養不良,肝氣和腎陰不足,或是元氣和精氣虛弱,以及脫離營養而生病,這些情況都會有虛熱和實熱的不同,應當分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