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六 (1)

1. 治積聚之劑

澹寮三稜煎丸治心腹堅脹脅下緊硬胸中痞塞喘滿

京三稜(半斤為末,以酒三升銀器內熬成膏) 青皮 蘿蔔子(炒) 神麯(炒,各二兩) 麥櫱(炒,三兩) 硇砂(一兩) 乾漆(炒) 杏仁(炒,各半兩)

上為末,以膏子丸如梧子大,每三十丸,食後溫米飲下。

導氣丸治諸氣痞塞關膈不通,腹脹如鼓,大便虛秘

青皮(用水蛭炒) 莪朮(虻蟲炒) 三稜(乾漆炒) 檳榔(斑蝥炒) 茱萸(牽牛炒) 乾薑(䗯砂炒) 附子(鹽炒) 赤芍(川椒炒) 胡椒(茴香炒) 石菖蒲(桃仁炒)

上各銼,與所同炒藥熟,去水蛭等不用,只以青皮等十件為末,酒糊為丸如梧子大,每五丸至七丸,空心紫蘇湯下。

塌腫神應丸治諸蠱毒腹脹

(方見積聚門)

按此並治積聚,導氣散郁之劑也,又能入血分。

謹按以上攻治諸方,皆有輕重所宜之制,宜對證選用,不得少差,致有實實虛虛之失也。

發明曰:禁服論云:「約方猶約囊也,囊滿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氣俱未滿,而知約之,可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此聖人所以退太過而進不及,以平為期也。大凡氣味者,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是以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餘以穀肉果菜食養盡之。至如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耦之制也。近而奇耦制小其服,遠而奇耦制大其服。大則數少,小則數多矣。多則九之,少則二之。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下不以耦,汗不以奇。隨其邪之所在,高下淺深,輕重虛實,影響無間,萬舉萬全,是謂中行,故可為師也。假如病大而湯劑小,則邪氣少屈而藥力已乏,欲不復治其可得乎?猶一杯之水救一車薪之火,竟不能滅,是謂不及,故不可為師而可以為工矣。小而湯劑大,則邪服已盡而藥有餘力,欲不傷正何所容哉?猶火炎昆岡,玉石俱焚,莫之能止,是謂太過,此又不可以為工,是乃粗醫也。三者之論,惟中而已。過與不及皆為偏廢,然而太過尤甚於不及。何以明之?蓋失之於姑息,邪復勝正者,止於勞而無益,猶可勉而適中。或失於苛暴,則正氣被傷,因而羸瘠者有之,危殆者有之,滅亡者有之,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此所謂尤甚,也可不戒哉?嘗見仲景之書,於承氣條下,攻裡則曰:「若更衣止後服,於桂枝湯後發表,乃云漐漐微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本乎軒岐之微旨,有所得耳。

白話文:

[治療積聚疾病的藥方]

澹寮三稜煎丸能治療心臟腹部堅硬脹痛、脅下緊繃堅硬、胸口堵塞、呼吸困難。

配方如下:京三稜(半斤,磨成粉後,用三升酒在銀器內熬成膏狀)、青皮、蘿蔔籽(炒熟)、神麯(炒熟)、麥芽(炒熟)、硇砂、乾漆(炒熟)、杏仁(炒熟)。將所有材料磨成粉末,和京三稜膏混合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飯後服用三十粒,用溫熱的米湯送服。

導氣丸能治療各種氣滯引起的腸胃阻塞、腹部膨脹如鼓、大便不通。

配方如下:青皮(用水蛭炒熟)、莪朮(用虻蟲炒熟)、三稜(用乾漆炒熟)、檳榔(用斑蝥炒熟)、茱萸(用牽牛炒熟)、乾薑(用蟬砂炒熟)、附子(用鹽炒熟)、赤芍(用川椒炒熟)、胡椒(用茴香炒熟)、石菖蒲(用桃仁炒熟)。所有材料分別炒熟後,去掉水蛭等配料,只保留青皮等十種主料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空腹服用五到七粒,用紫蘇湯送服。

塌腫神應丸能治療各種毒素導致的腹部脹大。

這些藥方均能治療積聚疾病,引導氣血流通,解除鬱結,且具有調節血液循環的作用。

重要的是,以上提到的治療方法都應根據病情輕重來調整,需根據具體症狀選擇合適的藥物,不可有任何差錯,以免造成病情加重或虛弱。

發明曰:禁服論中提到,開藥方就像繫袋子一樣,袋子滿瞭如果不紮緊,袋中的東西就會漏出。同樣地,如果藥方已經開好卻不考慮是否合適,那麼病人的氣血可能無法達到平衡。這就是為什麼聖人會降低過度治療,增加不足的治療,以求達到平衡。一般來說,藥物的毒性,無論有無毒性,都應該有常規的控制。因此,大毒的藥物治療疾病時,只能去除病徵的60%,常毒的藥物治療疾病時,可以去除70%,小毒的藥物治療疾病時,可以去除80%,無毒的藥物治療疾病時,可以去除90%,剩下的10%需要通過食物來調理。例如,主藥一份,輔藥兩份,這種配比適合輕微的病症;主藥兩份,輔藥四份,這種配比適合較重的病症。對於近處的疾病,配比較小,對於遠處的疾病,配比較大。用量大的藥物,次數就少,用量小的藥物,次數就多。用量多的藥物,可以服用九次,用量少的藥物,可以服用兩次。治療上部疾病的藥物,用量要少,治療下部疾病的藥物,用量要多。用量多的藥物,味道濃厚,用量少的藥物,味道清淡。對於下部疾病的治療,不需要使用輔藥,對於出汗的治療,不需要使用主藥。根據疾病的位置,高度,深度,輕重,虛實,治療效果立竿見影,萬無一失,這就是中庸之道,所以才能成為良醫。假設疾病嚴重但藥量小,那麼邪氣可能只是稍微受到抑制,但藥力已經耗盡,如果不再治療,怎麼可能痊癒呢?這就像用一杯水來撲滅一車柴火的火焰,根本無法熄滅,這是不足,所以只能成為工匠,而不能成為良醫。如果疾病輕微但藥量大,那麼邪氣可能已經被消滅,但藥力仍有剩餘,這樣很可能會傷害正氣,這就像火災蔓延到整個山崗,玉石俱焚,無法阻止,這是過度,這甚至不能成為工匠,只是庸醫罷了。總的來說,只有中庸之道纔是最好的。過度和不足都是偏離正道的,但是過度比不足更嚴重。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果只是稍微放任,讓邪氣再次佔據優勢,那只是勞而無功,但還可以勉強達到中庸之道。但如果過度苛刻,那麼正氣可能會受到傷害,導致身體瘦弱,危急,甚至死亡,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有害。這就是為什麼過度比不足更嚴重,我們必須警惕。我曾經看到張仲景的書,在承氣湯的條目下,他提到如果大便通暢後再服用,或者在桂枝湯後服用,以達到微微出汗的效果,但不能讓病人像淋雨一樣大汗淋漓。這是他對黃帝和岐伯微言大義的理解,他從中獲得了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