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四十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五 (2)

1. 論內傷發黃

略例云內感傷寒,勞役形體,飲食失節,中州變寒之病,生黃,非傷寒壞之而得,只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不必用茵陳也。

按此言內傷不足,故宜補益。惟其有餘,新病必須消導之,久病從谷疸施治可也。

白話文:

「談到因內在因素導致的黃疸問題,舉例來說,像是感受風寒、過度勞累身體、飲食沒有節制、脾胃功能受損而發冷的情況下產生黃疸,並不是由外感風寒轉化而來的,只需要使用建中湯、理中湯、大建中湯等藥方即可,無需使用茵陳蒿湯。

根據這樣的觀點,是因為身體內部受到傷害且能量不足,所以適合補充能量。只有當體內有過剩的廢物時,對於新發病症應該採用消導法處理,而對於長時間的慢性病,則可以依照谷疸的方式進行治療。」

2. 論發黃治例

難知云色如熏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色如橘子黃乃黃病也,一身不痛;干黃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飲者,梔子柏皮湯;濕黃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飲者,大茵陳湯;若大便自利而黃者,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

按一身盡痛而黃者,濕勝在表;也不痛者,病在裡也;乾燥者,熱勝也。故後證皆有表裡之分。殊東垣云:傷寒當汗不汗即生黃。邪在表者宜急汗之;在表之裡宜滲利之;在半表裡宜和解之;在裡者宜急下之。若以上諸證及略例云:男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若黃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除熱必噦小半夏湯,皆不必拘於茵陳也。

白話文:

在討論黃疸病症的治療原則時,提到如下內容:

若皮膚呈現出像被煙燻過的黃色,這是濕氣所導致的病症,患者全身會感到疼痛。而若是皮膚像橘子一樣的黃色,則是黃疸病,但不會感到身體疼痛。如果是乾黃色,代表身體內熱氣旺盛,患者雖小便順暢,四肢不覺沉重,且口渴想喝水,這時適用梔子柏皮湯。

若是濕黃色,通常是由脾臟問題引起,患者小便不順,四肢感覺沉重,看似口渴卻不想喝水,這時可用大茵陳湯。若大便通暢但仍出現黃疸,則適用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如果出現寒熱交替,全身都呈黃色,則需用小柴胡加梔子湯。

進一步講解,全身疼痛且皮膚黃,表示濕氣主要在體表;不疼則表示病在體內。乾黃色顯示體內熱氣較重。因此,後續的診斷都有表裡之分。

此外,李東垣指出,若感冒未及時出汗,可能會引發黃疸。對於表症,應立即發汗;對於表裡交界的病症,應採用滲透利尿法;對於半表半裡的病症,應採取調和法;對於內症,則應立即使用瀉下法。

另外,對於男性患者,若黃疸且小便順暢,可考慮用虛勞小建中湯。若黃疸顏色不變,有想要自行排便的感覺,腹部脹滿並伴有喘息,這種情況不宜使用清熱藥物,因為清熱可能會導致嘔吐,這時可用小半夏湯。在這些情況下,不一定非得使用茵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