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二十八 (3)
卷二十八 (3)
1. 論小便不禁或癃為下焦虛實不同
內經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注曰:膀胱為津液之腑,水注由之。然足三焦脈實,約下焦而不通,則不得小便。足三焦脈虛,不約下焦,則遺溺也。靈樞經曰:足三焦者,太陽之別也,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王海藏曰:因有盧氏醫鏡,見姜附石脂硃砂丹一藥,味數分兩,皆同。惟丹砂一味,用伏火者,及治病有瘥。所治者,小便數而不禁,怔忡多忘,魘夢不已之不同耳。其不同者,審而詳之,乃得此之治,決不瘥耳。泛舉之言:腎主大便,肝主小便淋溲。難經云:小腸為赤腸,是面赤色,及便溺赤色者,皆出心與小腸。
南方赤色,顯於外也。經言下焦如瀆者,正謂大小便也。大便為陰,為有形,乃下焦之下者也。腎臟為病,主大便,不言大腸者,明矣。子行父之道。小便為氣所化,乃下焦之高者也。謂肝主小便淋溲,亦是子行父道,為腑病。諸氣化者,皆腑。諸有形血化者,皆臟病所主。
此腑言膀胱病。此二證俱在下焦,則同藥。有形無形,及在臟在腑,有殊。俱是丹田衰憊,不言心火者,以其相火化行君之令故也。細分之則膀胱壬水勝丙,小腸者,是不傳陰,則陰不病,何為有形病。此為陰之體也,為腑之用也。天地陰陽,反為體用,以斯可見是明。五臟者,為六腑所用。
六腑者,為五臟所用,明矣。是有形皆為傳陰也。夫小便不禁是膀胱不約,為遺溺,此不傳陰,也是丹田胞絡受寒,為壬所克。大抵諸腑皆盛有形物,有形病皆在腑,責其所來,皆在臟也。用伏火硃砂者,去其寒邪耳。治法同者,以其俱在下焦,補諸無形,同在胞絡耳。以其胞與腎相對,有時相連,故也。
腎主大便,肝主小便,所治安得不殊。
按此論遺溺為經虛之本病也。然亦有誤服涼劑太過而致者。如東垣曰:立夏前誤用白虎湯過多,致遺溺者,宜溫藥升陽以解之。是也。故用藥者,當審誅罰無過之戒。
謹按丹溪先生曰:淋證多主於氣虛,亦有死血作淋者。小便不通,實熱者,當利之。因氣者,宜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下。蓋氣承載其水也。痰多者,用二陳湯,先服後吐痰。氣閉塞者,二陳加木通香附,探吐。一男子病小便不通,醫用利藥而加劇。先生曰:此積痰病也。
積痰在肺,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乃以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然此可見癃淋又不獨主於經病也。
淋閟治法(小便不禁附)
白話文:
內經指出,若胞宮將熱邪轉移到膀胱,會導致小便困難甚至尿血;膀胱功能失調會導致小便困難,無法控制則會出現尿失禁。膀胱負責管理身體的水分,但當足三焦的脈絡過度充實,緊縮下焦部導致通道不通,就會造成小便困難。反之,如果足三焦脈絡虛弱,無法控制下焦部,就會發生尿失禁。靈樞經記載,足三焦是太陽脈的分支,與太陽脈正脈一同進入膀胱。當足三焦脈絡過於充實,就會導致小便困難,虛弱則會尿失禁。
王海藏提到,他從盧氏的醫學鏡中看到一個名叫姜附石脂硃砂丹的藥方,各種成分的比例都相同,除了硃砂這一味藥,使用了經過火煉的,治療效果良好。這個藥方適用於頻繁小便且無法控制、驚悸健忘和噩夢連連等症狀。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反應,但仔細研究,就可以找到適合的治療方法。一般來說,腎臟掌控大便,肝臟影響小便排泄。難經中寫到,小腸是紅色的,臉色紅潤和尿色偏紅,都是心臟和小腸的問題。
南方代表紅色,這是外在的表現。經典中提到下焦像污水一樣,就是指大小便。大便是陰性,有形的,屬於下焦的底層。腎臟生病會影響大便,而不是大腸,這是很清楚的。兒子遵循父親的道路,小便是氣化而成,屬於下焦的上層。肝臟影響小便排泄,也是兒子遵循父親的道路,這是腑的疾病。所有氣化過程都與腑有關,所有血液形成和變化的問題都歸屬臟的疾病。
這裡提到的腑是指膀胱的疾病。這兩個症狀都在下焦,所以可以使用相同的藥物。有形與無形,以及在臟或腑之間,存在差異。這些都是丹田衰弱的結果,沒有提到心火的原因是因為相火代行君主的命令。進一步分析,膀胱的壬水剋制丙火,小腸不傳遞陰氣,因此不會產生有形的疾病。這是陰性的實體,腑的功能。天地陰陽的關係,可以看到這是明確的。五臟被六腑所利用。
六腑被五臟所利用,這是明確的。有形的東西都是傳遞陰氣的。小便失禁是膀胱失去控制,導致尿失禁,這是丹田胞絡受寒,被壬水剋制。大體上,所有腑都充滿有形的物質,有形的疾病都在腑,追根溯源,根源都在臟。使用經過火煉的硃砂,是為了去除寒邪。治療方式相同,因為它們都在下焦,補充無形的東西,都在胞絡。因為胞絡與腎臟相對,有時相互連接,所以是這樣。
腎臟掌控大便,肝臟影響小便,治療方式當然不同。根據這個理論,尿失禁是經絡虛弱的根本原因。但是,也可能因為誤用過量涼性藥物導致。例如,東垣提到,在立夏前誤用過多白虎湯,導致尿失禁,應該使用溫熱藥物提升陽氣來解決問題。因此,使用藥物時,必須謹慎遵循適當的原則。
丹溪先生說,淋病多由氣虛引起,也有由瘀血引起的淋病。小便不通,如果是實熱,應該使用利尿劑。如果是氣滯引起,應該嘔吐以提昇氣機。氣機上升,水分自然下降。因為氣機能承載水分。痰多的人,可以使用二陳湯,先服用再嘔吐痰液。氣閉塞的人,可以在二陳湯中加入木通和香附,然後嘔吐。有一個男性病人小便不通,醫生使用利尿藥物反而病情加重。丹溪先生說,這是積痰病。
積痰在肺部,肺部是上焦,膀胱是下焦,上焦堵塞,下焦也會阻塞。就像滴水器,必須上孔通暢,下孔的水才能流出。於是使用大量嘔吐的方法。嘔吐後,病情消失。然而,這顯示出小便困難不僅僅是經絡疾病。
淋閟治療方法(包括小便失禁)]
2. 治淋澀之劑
生附子(炮)、生薑(切)、大黃(酒洗)、甘草(炙)。
上為末,每三錢水煎服。金匱腎氣丸,治腎虛小便淋澀及婦人子淋。(方見補虛門)
錢氏導赤散,治心經蘊熱,小便赤澀或成淋痛。(方見熱門)
局方五淋散,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澀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沙石,或如膏,或熱怫便血。
赤茯苓(六錢)、赤芍、山梔子(各二錢)、當歸、甘草(各五錢)。
上㕮咀,每半兩入燈芯水煎。
本事火府丹,治小便赤少及五淋澀痛。
木通、黃芩(各一兩)、生地黃(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木通湯下。
濟生小蘇飲子,治下焦結熱,尿血成淋。
生地黃、小薊根、通草、滑石、山梔仁、蒲黃(炒)、淡竹葉、當歸、藕節、甘草。
上等分為㕮咀,每半兩水煎,空心服。
琥珀散,治五淋澀痛,小便膿血。
琥珀、海金沙、沒藥、蒲黃(各研)。
上各一兩,和勻,每三錢食前煎萱草根湯調下,日二服。
按:以上諸方,並血分藥也。
局方八正散,治小便熱淋澀痛。
清心蓮子飲,治小便濁或澀。
(方並見熱門)
立效散,治下焦熱結,小便黃赤淋閟疼痛或有血出。
瞿麥穗(一兩)、甘草(三分)、山梔(炒去皮半兩)。
上為末,每五錢入蔥白、燈芯、姜煎,食前時時服。
濟生地膚子散,治諸病後體虛觸熱,熱結下焦,遂成淋病,小便赤澀數起,少出。
豬苓、地膚子、知母、黃芩、海藻、通草、瞿麥、枳實(炒)、升麻、葵子。
上㕮咀,每半兩水煎,入姜。
按:以上方,又氣中之血藥也。
海金沙散,治小便淋瀝,及下焦濕熱氣不施化,或五種淋疾癃閉不通。
海金沙(研)、木通、瞿麥穗、滑石、通草(各半兩)、杏仁(去皮尖一兩)。
上為末,每五錢水煎,入燈芯二十根。
寶鑑茯苓琥珀湯,治小便數而欠淋澀,脈沉緩時時帶數。
五苓散加琥珀(半兩)、滑石(七分)、甘草(三分)。
上細末,每五錢長流水煎服,食前。
按:以上方,並氣分藥也。
局方石葦散,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或尿如豆汁,或出沙石。
芍藥、白朮、滑石、葵子、當歸、瞿麥(各三錢)、石葦、木通(各二錢)、甘草、王不留行。
上為末,每二錢空心小麥湯調下。
按:此血中之氣藥也,與以上並治熱之劑。
三因生附散,治淋而脈沉數,小便秘澀數起,不通,竅中痛。
生附子(炮)、生薑(切)、大黃(酒洗)、甘草(炙)。
上為末,每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這些是古代中醫治療各種小便不順、小便疼痛(包括男性和女性)以及小便顏色異常(如紅色、混濁)的處方。
[治淋澀之劑]
第一個處方是由炮製過的生附子、切成片的生薑、用酒清洗過的大黃和炙甘草組成。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每次取三錢用水煎煮後服用。這個處方出自《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小便不順和女性生產後的小便疼痛。
錢氏導赤散適用於心臟部位有熱氣導致的小便紅色、疼痛或有燒灼感的情況。具體的處方內容可以參考相關的「熱門」章節。
局方五淋散針對膀胱有熱氣,導致小便困難、尿液像豆汁、含有沙石、呈現濃稠狀或有血尿的情況。處方由六錢的赤茯苓、各二錢的赤芍和山梔子、各五錢的當歸和炙甘草組成。將這些材料切碎,每次取半兩加入燈芯草用水煎煮後服用。
本事火府丹用於治療小便顏色偏紅、量少以及五淋疼痛的問題。處方由各一兩的木通和黃芩、二兩的生地黃組成。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用煉製的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粒,用木通湯送服。
濟生小蘇飲子適用於下焦部位結熱,導致小便出血、形成結石的情況。處方由生地黃、小薊根、通草、滑石、山梔仁、蒲黃(炒)、淡竹葉、當歸、藕節和甘草等份組成。將這些材料切碎,每次取半兩用水煎煮,在空腹時服用。
琥珀散針對五淋疼痛、小便混有膿血的情況。處方由各研磨過的琥珀、海金沙、沒藥和蒲黃各一兩混合均勻。每次取三錢,用萱草根湯調和後在飯前服用,每日兩次。
以上提到的多個處方都屬於血分藥,適用於血液循環系統相關的問題。
局方八正散適用於小便熱淋、疼痛的情況。
清心蓮子飲則適用於小便混濁或有燒灼感的情況。具體的處方內容可以參考相關的「熱門」章節。
立效散適用於下焦部位熱結,導致小便顏色黃紅、淋閟疼痛或有血尿的情況。處方由瞿麥穗一兩、甘草三分、炒去皮的山梔半兩組成。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每次取五錢加入蔥白、燈芯草和薑煎煮後在飯前隨時服用。
濟生地膚子散適用於疾病後身體虛弱、接觸熱氣導致熱結於下焦,進而形成小便赤紅、頻繁但排出量少的情況。處方由豬苓、地膚子、知母、黃芩、海藻、通草、瞿麥、炒制的枳實、升麻和葵子組成。將這些材料切碎,每次取半兩用水煎煮,加入薑後服用。
以上提到的處方又屬於氣中之血藥,適用於血液和氣體循環系統相關的問題。
海金沙散適用於小便淋瀝、下焦部位濕熱氣無法正常運行,或出現五種淋疾、癃閉不通的情況。處方由各半兩的海金沙(研磨)、木通、瞿麥穗、滑石、通草和去皮尖的杏仁一兩組成。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每次取五錢用水煎煮,加入二十根燈芯草。
寶鑑茯苓琥珀湯適用於小便頻繁、有燒灼感、脈象沉緩且偶爾伴有數次的情況。處方由五苓散加上半兩的琥珀、七分的滑石和三分的甘草組成。將這些材料細磨成粉末,每次取五錢用長流的清水煎煮後在飯前服用。
以上提到的處方都屬於氣分藥,適用於氣體循環系統相關的問題。
局方石葦散適用於膀胱有熱氣,導致小便困難、肚臍和腹部緊繃疼痛、尿液像豆汁、含有沙石的情況。處方由各三錢的芍藥、白朮、滑石、葵子、當歸和瞿麥、各二錢的石葦和木通、甘草和王不留行組成。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每次取二錢空腹用小麥湯調和後服用。
以上提到的處方屬於血中之氣藥,與之前的處方一起用於治療熱症。
三因生附散適用於小便淋瀝、脈象沉數、小便頻繁但排尿困難、尿道疼痛的情況。處方由炮製過的生附子、切成片的生薑、用酒清洗過的大黃和炙甘草組成。將這些材料磨成粉末,每次取三錢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