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八 (2)

1. 論小便不利氣病血病之異

發明曰難經云脈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關者甚熱之氣,格者甚寒之氣。是關無出之由,故曰關格。無入之理,故曰格也。按寒在胸中遏絕不入,熱在下焦填塞不便。內經曰:人迎大四倍於氣口,名曰格。氣口大四倍於人迎,名曰關。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夫小便者,是足太陽膀胱所主,長生於申。申者西方金也。故金能生水。金者肺也。肺中伏熱,水不能出,是絕小便之源也。人輔相天地,膀胱之源自頭項下至於足,故曰陽中之陰。如渴而小便不通者,不得降是也。故聖人立法,皆用清燥金之正化,氣薄之藥。茯苓、豬苓、澤瀉、琥珀、燈芯、通草、車前子、瞿麥、萹竹之類,皆為滲淡之藥,能瀉肺火而清肺金,滋水之化源也。若熱在下焦,是絕其流而溺不泄也。

須用氣味俱厚,陰中之陰藥治之。長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漸成中滿。腹大堅硬如石,壅塞之極。腿腳堅脹,裂裂出黃水。雙睛凸出,晝夜不得眠,飲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狀。伊戚、趙謙甫詣予求治,視歸從夜至旦,耿耿不寐,究記素問有云: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此病小便癃閉閉,是無陰而陽氣不化也。凡利小便之藥,皆淡味滲泄,為陽止是氣藥。陽中之陰,非北方寒水陰中之陰所化者也。此乃奉養太過,膏粱積熱,損北方之陰,腎水不足。膀胱腎之室久而乾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噦。非膈上所生也。獨為關非格病也。

潔古云:熱在下焦填塞不便,是治關格之法。今病者內關外格之病悉具,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隨處以稟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味者。黃柏、知母、桂為引用丸如桐子,大沸湯下二百丸。少時來報服藥須臾,如刀刺前陰,火燒之痛,溺如瀑泉湧出。臥具皆濕,床下成流。

顧盼之間,腫脹消散。予驚喜曰:大哉聖人之言,豈可不遍覽而執一者也。其證小便閉塞而不渴,時見躁者是也。凡諸病居下焦皆不渴也。二者之病,一居上焦在氣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而不渴。血中有濕故不渴也。二者之殊至易分別耳。謹按或問肝主小便淋溲,今治法主腎何也?然大凡病便數者,多腎經氣虛而然。

淋閟者有標本之分。氣熱鬱結則膀胱津溢,主約不利為本病。小腹痛不得便,下焦氣脈實而不利,是客約不行為標病。傷寒變極者遺溲直視,是少陰腎先絕也。故此三經干於下部為病,非獨肝也。或脾肺之氣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清氣不降,皆能為癃閟。腎氣虛而濁氣不升,虛熱干於厥陰之絡,陰廷痿痹而神無所用,乃旋溺煩數。

人老年來多有此患矣。腎虛極則水涸火熾,真氣散而死也。或曰:若久寡居之人病便數者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小便不順暢,以及氣病和血病的不同。它指出,《難經》提到的“關”和“格”是指無法小便和嘔吐反胃的情況,其中“關”指的是極度熱氣,“格”則是極度寒氣。內經也說到,人迎脈比氣口脈大四倍稱為“格”,反之則稱為“關”。

小便的控制主要由足太陽膀胱負責,膀胱的運作與肺部的熱度相關。如果肺中有過度的熱量,會阻礙水分的排出,導致小便困難。治療這種情況,通常使用清燥的藥物,像是茯苓、豬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子、瞿麥、萹竹等,這些藥物能幫助清肺火和滋養水源。

然而,如果熱氣聚集在下腹部,造成小便無法排出,就需要使用陰性且味道濃鬱的藥物,如黃柏、知母和桂枝等。例如,長安的王善夫曾經因為小便不順暢,最終形成中度的腫脹。經過治療後,他服用藥物不久就感到前陰部劇烈疼痛,然後尿液如泉水般湧出,牀鋪都被弄濕了,腫脹也迅速消散。

最後,文中指出,肝臟和腎臟都可能影響小便的排泄。肝臟問題可能導致頻尿,而腎臟問題則可能導致尿閉。在下腹部的疾病,不一定只和肝臟有關,也可能涉及脾臟、肺臟或腎臟。如果腎臟虛弱,可能會導致尿閉或頻尿。對於老年人來說,這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當腎臟極度虛弱,可能會導致水分枯竭、火氣旺盛,甚至真氣散失,最終導致死亡。有些人長期獨居,也可能出現頻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