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二十一 (1)
卷二十一 (1)
1. 卷二十一
2. 消渴門
3. 論消中三證之異
陳無擇云消渴屬心,故煩心致心火散浸渴而引飲。諸脈軟散,皆氣實血虛也。消中屬脾,癉熱減則為消中。消中復有三:有因寒中陰勝陽郁久必為熱中。經云:「脈洪大,陰不足,陽有餘,則為熱中。」多食數溺為消中。陰狂興盛,不交精泄,則為強中。至病強中不亦危矣!消腎屬腎盛壯之時,不謹而縱欲房勞,年長腎衰,多服金石,真氣既喪,口乾精溢自泄,不飲而利。經云:「腎實則消,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腎消,亦曰內消。
」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消渴症歸屬於心臟,因為心煩導致心火四散,進而造成口渴並頻繁喝水。各種脈象顯示軟弱分散,這都顯示氣力充沛但血液虛弱。消中症則歸屬於脾臟,當燥熱減退,就會形成消中症。
消中症又可以再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因寒冷傷及脾胃,陰氣過剩,陽氣被抑制,久而久之必然轉為熱中。經典中提到:「脈象洪大,陰氣不足,陽氣過剩,就會形成熱中。」常吃東西且頻尿的,就是消中症。若陰性能量亢奮過度,但無法正常進行性行為,導致精液自行流失,則形成強中症。一旦發展到強中症,病情可說是非常危險!
消腎症則與腎臟相關。在腎臟功能旺盛的時候,如果不好好控制,過度進行性行為,等到年紀增長,腎臟功能衰退,再加上過量服用礦物質和藥石,導致真氣耗損,會出現口乾舌燥、精液自行流失的情況,即便不喝水也會頻尿。經典中指出:「腎臟功能過盛,就會產生消腎症,即使不渴也會頻尿,這種情況也被稱為內消。」
4. 論三消之疾燥熱勝陰
河間曰:三消之疾,本濕寒之陰氣極衰,燥熱之陽氣太甚。皆因乎飲食服餌失節,腸胃乾涸而氣液不得宣平。或耗亂精神,過違其度。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氣悍而燥熱鬱甚。或因久嗜咸物,恣食炙爆,飲食過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積久實熱結於下焦,虛熱血氣不能制,濕熱燥甚於腎,故渴而引飲。
若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飲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數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腎消。此三消者,其燥熱同也。夫經中有言心肺氣厥而渴者,有言肝痹而渴者,有言脾熱而渴者,有言腎熱而渴者,有言胃與大腸結熱而渴者,有言脾痹而渴者,有言小腸痹熱而渴者,有因病瘧而渴者,有因肥甘美食而渴者,有因醉飽入房而渴者,有因遠行勞倦遇大熱而渴者,有因傷害胃干而渴者,有因病風而渴者。雖五臟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異,其為燥熱亡液一也。
謹按先生三消之論,始言天地六氣五味,以配養人身六位五臟,而究乎萬物之源。終引內經論渴諸證,以辨乎世方熱藥之誤。比物立象,反覆詳明,非深達陰陽造化之機者,孰能如是哉!夫治此疾者,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
豈不以滋潤之劑養陰以制燥,滋水而充液哉!何故世論消渴者多不知其意,謂因下部腎水虛不能制其上焦心火,使上實熱而多煩渴,下虛冷而小便。若更服寒藥,則元氣轉虛而下部腎水轉衰,則上焦心火尤難治也。但以暖藥補養元氣,若下部腎水得實而勝退上焦心火,則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
籲!若此未明陰陽虛實之道也。夫腎水屬陰而本寒虛則為熱,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寒。若腎水陰虛則心火陽實,是謂陽實陰虛而上下俱熱矣。以彼之言,但見消渴數溲,妄言為下部寒爾,豈知腸胃燥熱怫鬱使之然也?且夫寒物屬陰,能養水而瀉心;熱物屬陽,能養火而耗水。令腎水既不勝心火,則上下俱熱。
奈何以熱藥養腎水,欲令勝心火,豈不暗哉!彼不謂水氣實者必能制火,虛則不能制火。故陽實陰虛而熱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陰實陽虛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蓋燥熱太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鬱結滯,緻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滲泄浸潤於外,以養乎百體。故腸胃之外燥熱大甚,雖多飲水入於腸胃之內,終不能浸潤於外,故渴不止而小便多。
水液既不能滲泄浸潤於外,則陰燥竭而無以自養。故久而多變於聾盲瘡瘍痤痱之類而危殆,其為燥熱傷陰也明矣!
白話文:
[討論三種消耗性疾病中的燥熱勝陰]
河間說:三種消耗性疾病的根源在於體內溼寒之陰氣極度衰弱,燥熱的陽氣過度旺盛。這通常是因爲飲食和服用補品沒有節制,導致腸胃乾燥,體內的氣與液體無法平衡。也可能是因爲過度耗費精神,超出身體所能承受的極限。或者因爲大病之後,陰氣受損,血液衰弱,陽氣過於強悍,燥熱積聚。或者長期過量食用鹹食、燒烤食物,飲食過度。還有的年輕人服用金石丸散等藥物,時間久了會在下焦積聚實熱,虛熱的血氣無法控制,腎中溼熱燥烈,所以感到口渴想喝水。
如果喝水多且排尿多,稱爲消渴症。如果吃得多但並不十分口渴,排尿頻繁且消瘦,稱爲消中症。如果口渴不停喝水,腿消瘦且排尿帶有脂肪,稱爲腎消症。這三種消症,它們的燥熱本質相同。經書中提到心肺氣逆而口渴,肝痹而口渴,脾熱而口渴,腎熱而口渴,胃與大腸結熱而口渴,脾痹而口渴,小腸痹熱而口渴,因瘧疾而口渴,因過度食用油膩美味而口渴,因醉酒飽食後進行房事而口渴,因長途跋涉勞累遇高溫而口渴,因傷害胃部乾燥而口渴,因疾病風邪而口渴。儘管五臟所受的影響不同,病情的發生各有差異,但都源於燥熱導致體液喪失這一共同點。
仔細分析先生關於三消的論述,他從天地六氣五味談起,將其與人體六個部位及五臟相匹配,探討萬物的源頭。最後引用內經中關於口渴的各種症狀,來辨析世間的熱藥誤用。通過對比和舉例,反覆詳細闡述,如果不是深刻理解陰陽造化的人,誰能如此深入地講解呢!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是補充腎水陰寒的虛虧並瀉去心火陽熱的實熱,消除腸胃的燥熱,補充身體的津液,使氣血流通順暢,津液生成而不會枯竭,氣血運行無阻,則疾病會逐漸消失。
這難道不是使用滋潤的藥物滋養陰氣以制約燥熱,補充水分而充實體液嗎?爲什麼世人談論消渴症時大多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爲是由於下部腎水虛弱無法抑制上焦的心火,使上焦實熱而多煩渴,下焦虛冷而尿頻。如果再服用寒涼的藥物,會使元氣更加虛弱,下部腎水更加衰弱,那麼上焦的心火將更難以控制。但如果使用溫熱的藥物來補養元氣,當下部腎水充足並能抑制上焦的心火,那麼口渴自然停止,小便恢復正常,疾病也就治癒了。
唉!如果這樣,就是沒有明白陰陽虛實的道理。腎水屬於陰性,原本是寒性的,虛弱時會變成熱性;心火屬於陽性,原本是熱性的,虛弱時會變成寒性。如果腎水陰虛則心火陽實,這就是所謂的陽實陰虛,上下都處於熱的狀態。按照他們的說法,只是看到消渴和頻繁排尿,就錯誤地認爲是下部寒冷,豈不知是腸胃燥熱積聚所致?而且寒性物質屬於陰性,可以滋養水份而瀉去心火;熱性物質屬於陽性,可以滋養心火而消耗水份。當腎水無法戰勝心火時,上下都會變得熱。
爲何要用熱藥來滋養腎水,希望它能勝過心火,這不是在黑暗中摸索嗎!他們沒有意識到,當水氣確實充足時才能抑制火氣,虛弱時則無法抑制火氣。因此,當陽實陰虛時,熱燥會消耗體液,小便短促而量少。當陰實陽虛時,無法控制水份,小便通暢而量多。他們還不知道,消渴症患者小便多的原因,是由於燥熱過於嚴重,三焦及腸胃的腠理(皮膚的細孔)鬱結堵塞,緊密堵塞,使得水液無法滲透到外部,來滋養全身。因此,腸胃外的燥熱極其嚴重,即使大量飲水進入腸胃內部,最終也無法滲透到外部,所以口渴無法停止,小便量多。
既然水液無法滲透到外部,那麼陰燥就會枯竭,無法自我滋養。因此,久而久之,可能會引發耳聾、視力下降、瘡瘍、痤瘡、痱子等病症,情況危急,這明顯是由於燥熱傷害了陰氣!
以上翻譯僅供參考,具體醫療知識請諮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