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二十 (1)
卷二十 (1)
1. 論積聚癥瘕不同
難經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在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原病式曰:證者腹中堅硬,按之應手;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者,亢則害,承乃制也。瘕者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其常,故其病未及癥也。經曰:血不流而滯,故血內凝而為瘕也。小腸移熱於大腸,乃為慮瘕;大腸移熱於小腸,謂兩熱相搏,則血溢而為伏瘕;血澀不利,月事沉滯而不行,故云為慮瘕。為慮與伏同,傳寫誤爾。
謹按:積者實停蓄之總名;癥者有所成而名之,亦皆積爾。瘕者血病也,似不可言為聚;聚者陽氣也。然大小腸移熱為瘕,如此則亦聚爾。但前人施治,亦未見有分其異同者。唯丹溪先生曰:積塊在中為痰飲,在左為血積,在右為食積;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爾。此深得病情之旨。學者可因此例而求諸。
白話文:
【討論積、聚、癥、瘕的不同】
根據《難經》所述,積是由陰氣產生,聚則是由陽氣形成。陰氣性質沉穩且潛藏,陽氣則較為浮動且易變。氣在體內的固定積累被稱為「積」,氣的暫時聚合則被稱為「聚」。積多由五臟的運作失調導致,聚則多由六腑功能失調引起。積屬於陰氣的問題,其初發時會有一個固定的部位,疼痛感也不會離開這個區域,上下限都在一定範圍內,左右邊界也很明確。聚屬於陽氣的問題,其初發時並無特定的根本原因,上下也沒有固定的停留位置,疼痛的部位也常常在變化,這就是所謂的聚。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特徵來區別積和聚。
《原病式》提到:癥的症狀通常表現為腹部堅硬,用手按壓能感受到硬塊;水的特性是柔和順從,然而現在卻變得像土地一樣堅硬,這就是過度則害,順應則制的情況。瘕的特點是雖然腹部有硬塊,但是這種硬塊會時聚時散,沒有固定的狀態,所以其病狀尚未達到癥的程度。經典中說到:血液流動受阻,就會在體內凝結,形成瘕。當小腸的熱氣影響到大腸,就會形成慮瘕;大腸的熱氣影響到小腸,兩種熱氣互相作用,血液外溢,形成伏瘕;血液流通不暢,月經堵塞不通,這就是慮瘕的形成原因。「慮」與「伏」在此情況下意義相同,只是傳抄時發生了錯誤。
仔細分析,積是實質性物質在體內積累的總稱;癥則是因某種具體原因形成的,也是積的一種。瘕是血液問題,似乎不能稱之為聚;聚是由陽氣引起。然而,當大小腸的熱氣導致瘕的形成,這種情況下也可以視為聚。但在前人的治療經驗中,並未看到對積和聚的區別有特別的處理方式。只有丹溪先生提到:體內的硬塊在中間位置是因為痰飲,左側是血液積累,右側是食物積累;氣體本身無法形成硬塊,能形成聚塊的都是有形的物質,例如痰、食物殘渣或死血。這深入理解了病情的核心。學習者可以以此為例,進一步探討其他病情。
2. 論積聚分三因
陳無擇云:癥瘕屬肝部,積聚屬肺部。夫癥者堅也,瘕者假也,假物而成形。然七癥八瘕之名,經論亦不詳出。雖有蛟蛇、鱉肉、發、蝨、米等七證,初非定名,偶因食物相感而致患爾。若婦人癥瘕,則由內外不內外因動傷五臟氣血而成。古人謂為痼疾,以蛟蛇等為生瘕。然亦不必泥此,並屬血病。
蛇發等事,皆出偶然,但飲食間誤中之,留聚假血而成,自有活性。亦猶永微中僧病噎者,腹中有一物,其狀如魚,即生瘕也。
按此論,積聚等屬臟部,蓋分氣血爾。亦不必拘此。然生瘕亦有外因而成者,如昔之徐之才治取蛤精疾生於足間者。若此,陳於三因何不之及?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癥瘕這類疾病主要和肝臟有關,積聚問題則多與肺部相關。其中,癥是指堅硬的結塊,瘕則是因其他物質形成的一種暫時性結塊。然而,關於七癥八瘕的具體名稱,在古籍中並未詳細記載。儘管有蛟蛇、鱉肉、頭髮、蝨子、米粒等七種可能引起癥瘕的因素,但這些名稱並非固定,主要是因為食物引起的偶發性疾病。
如果女性患有癥瘕,通常是由於內外因素影響了五臟的氣血運行所致。古人常將此視為一種頑固的疾病,甚至認為是因攝入蛟蛇等異物所導致的瘕。然而,我們不必過度拘泥於這種說法,因為癥瘕基本上都是血液循環的問題。
像蛇、頭髮等物質造成癥瘕的情況,大多是飲食不慎誤吞所導致,這些異物會在體內聚集,形成具有生命力的結塊。類似地,有個和尚因為誤吞了一種形狀如魚的東西,導致噎住,這也是生瘕的一種表現。
根據這個理論,積聚等疾病通常和臟腑有關,主要是氣血問題。但是,我們不必過於侷限於這種觀點。事實上,生瘕也可能由外界因素引起,例如,過去的醫學家徐之才曾治療過一例由蛤蜊精在腳間引發的疾病。對於這種情況,陳無擇在討論三因理論時卻沒有提及,實在有些遺憾。
3. 論婦人腸覃石瘕之積
水脹篇曰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蓋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寶鑑曰:夫膀胱為津液之腑,氣化則能出矣。今寒客於子門,則必氣塞不通,血壅不流而衃以止之,結硬如石,是名石瘕也。
此氣先病而血後病,故月事不來,則可宣導而下出者也。故難經云:「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此之謂也。非大辛之藥不能已,可服見睍丹。
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胃相搏,不得榮,因有所繫瘕,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者,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夫腸者大腸也,覃者延也。大腸以傳道為事,乃肺之腑,肺主衛,衛為氣,氣得炅則泄,寒則凝。
今寒客於大腸,故衛氣不榮,有所繫止而結瘕在內,貼者其延久不已,是名腸覃也。氣散則清,氣聚則濁結為證,聚所以惡氣發起,瘜肉乃生,小漸益大,至期而鼓其腹,則如懷子狀也。此氣病而血未病,故月水不斷,以時下,本非妊娠,可以此為辨矣。
按此謂石瘕為血壅不流,故月事不來,腸覃為清氣聚而濁結成瘕,故血未病,月水不斷,而知此二積之異。然亦有諸積所致,或有病癰膿而似此二證者,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在討論女性腸覃和石瘕這兩種積聚病狀的問題上,是這樣說的:
首先談到石瘕,這是發生在子宮中的情況,當寒氣侵入子宮口,導致子宮口堵塞,氣血無法正常運行,應排出的瘀血無法順利排出,瘀血便在子宮內積聚,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積聚的瘀血越來越多,形狀就像懷孕一樣,月經也因此不再定期來臨。這種病症通常只會出現在女性身上,我們可以通過引導的方式幫助排出。
膀胱是人體中負責處理津液的器官,只有當氣血正常運行,才能使津液正常排出。當寒氣進入子宮口,就會導致氣血堵塞,血液淤積,最終形成像石頭一樣堅硬的結塊,這就是所謂的石瘕。
這種病是先由氣血運行受阻,然後血液才開始淤積,因此月經才會停止。這就是《難經》所說的,任脈生病,內部會感到結實,男性會出現七疝,女性則會有瘕聚的情況。這種病必須使用非常辛辣的藥物才能治療,可以服用見睍丹。
接下來講腸覃,寒氣侵入腸外,與胃相互影響,導致腸胃無法得到足夠的營養,因此腸胃會產生結塊,並在內部聚集邪氣,進而長出息肉。一開始,息肉的大小可能像雞蛋一樣,但隨時間推移,息肉會逐漸變大,最終形成的狀態就像懷孕一樣。如果病情持續一年以上,用手去摸會感覺到硬塊,但是推它會移動。月經仍然會定期來臨,這就是腸覃的特徵。大腸是負責傳遞食物殘渣的器官,而覃的意思是延續。大腸是肺的附屬器官,肺控制衛氣,衛氣在溫暖的情況下會排泄,在寒冷的情況下會凝固。
當寒氣侵入大腸,衛氣就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腸道內有東西固定,並且在腸道內形成結塊,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就會形成腸覃。當氣血運行暢通,身體就會健康,當氣血運行受阻,就會形成結塊,導致疾病。因為邪氣的聚集,息肉開始生長,並且隨著時間推移,息肉會逐漸增大,直到最後,腹部會像懷孕一樣膨脹。因為這種病是氣血運行受阻,而不是血液本身出了問題,所以月經仍然會定期來臨,這一點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是否真的懷孕。
總結來說,石瘕是因為血液淤積,導致月經停止;而腸覃是因為氣血運行受阻,導致息肉形成,但血液本身並沒有問題,所以月經仍然會定期來臨。然而,有些其他的積聚病也會導致類似的症狀,或者有些膿腫的病情看起來像是這兩種病,所以我們必須要仔細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