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二十 (3)
卷二十 (3)
1. 論養正積自除
衛生寶鑑曰潔古云養正積自除,譬如滿座皆君子,縱有一小人,自無容地而出。令其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潔古之言豈欺我哉?內經曰:「大積大聚,衰其太半而止。滿實中有積氣,大毒之劑尚不可過,況虛中有積者乎?」此乃治積之一端也。邪正虛實,宜詳審焉。
按或云積非下之不可,今言養正而後積除,將以待正氣而除乎?將以待藥力而除乎?然人之有積,則皆為身中之邪氣,若君子座中之有小人也。惟其調正氣,則真氣運行不失其常,而積自除。夫君子眾而正直在位,其小人自然退避矣。不然則正氣虛而真氣乖,致積增膜膈胃亂,真氣絕而死矣。
亦若小人得志,則政亂法壞,而君子有所不能制焉。且夫養正者,非為飲食起居之間也。蓋積既成矣,形漸悴矣。必用調養,使榮衛充實而積自除。余有堅而不去者,方可亟下之。此先補後攻,期於邪去正復,而後已然除之。不以漸則必有顛覆之害矣。若昔之武氏斫喪唐宗,幾於改物,尚賴狄張諸公匡扶之力,漸除黨與,興復丕祚。
惜乎中宗不鑑前轍之失,而留三思,至致韋氏之禍。其猶積余之尚在者而不亟下之,更不慎守禁戒,遂縱口嗜欲,病證復起而不可制,其有不喪身者未之有也。
白話文:
根據《衛生寶鑑》中的記載,潔古曾說過:「只要養好身體的正氣,積聚的病自然就會消除。」這就好比一個房間裡全是君子,即使出現了一個小人,他也會因為沒有容身之地而自動離開。如果我們讓身體的真氣充足,胃氣強健,積聚的病就會自己消失。潔古的話,怎麼可能騙我們呢?
《內經》上說:「對於大積大聚的病症,治療時要讓病情減輕大半就停止。因為即使在實證中,也可能藏有積氣,使用劇烈的藥物都必須謹慎,何況是在虛弱的身體中有積聚的情況呢?」這只是治療積聚的一種方法,對於邪氣和正氣、虛證和實證,我們應該詳細地審查。
有人認為,積聚的病一定要用下法才能去除,但是,我們卻說要養好身體的正氣,然後積聚的病就會消失。這是等待身體的正氣自己去除積聚的病呢?還是等待藥物的力量去除積聚的病呢?實際上,人體中的積聚,就像是君子座中出現的小人,只要調理好身體的正氣,讓真氣運行正常,積聚的病就會自己消失。就像君子眾多且正直的人在位,那些小人自然就會退避。
反之,如果身體的正氣虛弱,真氣運行失常,就會導致積聚增加,隔膜和胃部混亂,最終真氣斷絕,人就會死亡。這就好比小人得志,政局混亂,法律被破壞,君子就無法控制局面。
養好身體的正氣,不僅僅是為了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和休息。當積聚形成,身體形態開始憔悴,我們必須用調養的方法,讓營養和防禦機能充足,這樣積聚的病就會自己消失。對於那些堅固且久久不去的積聚,我們才會考慮使用下法。這是先補後攻的策略,目的是讓邪氣去除,正氣恢復,然後再去除已經形成的積聚。如果不慢慢來,必然會有危險。
過去武則天曾經摧毀了唐朝的統治,差點改變了國家的命運,幸虧狄仁傑、張柬之等人的努力,逐漸剷除了她的黨羽,恢復了唐朝的統治。可惜的是,中宗並沒有從過去的失敗中吸取教訓,留下了武三思,最終導致了韋後的災難。這就像是身體中還殘留著積聚的病,如果不立即處理,而且不遵守禁戒,放縱自己的慾望,病情就會再次發作,並且無法控制,最終必然會喪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