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1)

1. 滲泄之劑

五苓散

方見濕門。

按:此太陽經表之裡藥也。

宣明葶藶木香散

方見濕門。

按:此太陽手足二經藥,又表裡藥也。

大橘皮湯,治濕熱內甚,心腹脹,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方見濕門。

按:此太陽藥,又氣分藥也。

澹寮五皮散,治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脹,上氣喘急。

陳皮 桑白皮 生薑皮 大腹皮 茯苓皮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服。

按:此手足太陰藥也,出太陽例。

拔萃楮實子丸,治水氣鼓脹,潔淨府。

白丁香(一兩) 茯苓(二兩) 楮實(一斗五升熬膏)

上為末,用膏子為丸,梧子大,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消為度,後服中治調養藥。

按:此足太陽少陰藥也。

機要茯苓湯,治泄瀉後通身腫,或胕腫,或水氣者。

方見泄瀉門。

按:此足太陽陽明藥也。

燥濕之劑

局方平胃散,治脾經受濕,泄而胕腫。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炙)

按:此足陽明太陰藥也。

胃苓湯,治脾胃濕勝,傷冷泄瀉,胕腫如水氣者。

方見泄瀉門。

按:此足太陽太陰藥也。

濟生實脾散,治陰水發腫,用此先實脾土。

厚朴(薑製) 白朮 木瓜 木香 乾薑(炮,各一兩)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四錢,入薑棗,水煎服。

按:此手足太陽,足三陰藥也。

三因復元丹,治脾腎俱虛,發為水腫,四肢虛浮,心腹堅脹,小便不通,兩目下腫。

附子(炮二兩) 木香 茴香(炒) 川椒(炒) 獨活 厚朴 白朮 陳皮 吳茱萸(炒) 桂枝(各一兩) 澤瀉(一兩半) 肉果(煨) 檳榔(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紫蘇湯下。

按:此太陽例藥也。然脾為太陰,腎為少陰,陰氣既虛,故不能化,而此藥恐不合是理。但宜與脾腎受寒濕為病,則可。故以上諸方,從燥濕例,庶名實不紊。若前云滲泄者,滲為利毛竅,泄為利水竅也。

白話文:

[滲透利尿的藥方]

五苓散: 參考濕症門的處方。 說明:這是用於太陽經絡表層與內層的藥物。

宣明葶藶木香散: 參考濕症門的處方。 說明:這適用於太陽經的手部和腳部兩條經絡,同時也是表層和內層的藥物。

大橘皮湯,治療濕熱過重,心腹脹痛,水腫,小便不通暢,大便滑瀉。 參考濕症門的處方。 說明:這是太陽經的藥物,同時也是用於調理氣分的藥物。

澹寮五皮散,治療面部虛浮,四肢腫脹,心腹脹痛,呼吸急促。 包括:陳皮、桑白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 使用方法: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半兩,用水煎煮後服用。 說明:這是手部和腳部太陰經的藥物,出現在太陽經的範疇。

楮實子丸,治療水氣引起的鼓脹,清理腎臟。 配方:白丁香(1兩)、茯苓(2兩)、楮實(1鬥5升熬膏) 使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粉末,加入楮實膏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服用至小便清利和腹部脹痛消除,之後再服用調養藥物。 說明:這是足太陽和少陰經的藥物。

茯苓湯,治療泄瀉後全身腫脹,或是水氣。 參考泄瀉門的處方。 說明:這是足太陽和陽明經的藥物。

平胃散,治療脾經受濕,泄瀉和腫脹。 配方: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炙) 說明:這是足陽明和太陰經的藥物。

胃苓湯,治療脾胃濕氣過盛,受寒引起泄瀉,腫脹如水氣。 參考泄瀉門的處方。 說明:這是足太陽和太陰經的藥物。

實脾散,治療陰水引起的腫脹,使用此藥先實脾土。 配方:厚朴(薑製)、白朮、木瓜、木香、乾薑(炮)、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白茯苓、甘草(炙) 使用方法:將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加入薑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說明:這是手足太陽和足三陰經的藥物。

復元丹,治療脾腎虛弱導致水腫,四肢虛浮,心腹堅硬脹痛,小便不通,雙眼下部腫脹。 配方:附子(炮)、木香、茴香(炒)、川椒(炒)、獨活、厚朴、白朮、陳皮、吳茱萸(炒)、桂枝、澤瀉、肉果(煨)、檳榔 使用方法:將藥材磨成粉末,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紫蘇湯送服。 說明:這是太陽經的藥物。然而脾屬於太陰,腎屬於少陰,陰氣虛弱時無法轉化,因此這藥物可能不符合這個道理。但適合用於脾腎受寒濕引起的疾病。因此以上的各種藥方,都屬於燥濕類別,這樣可以確保名稱和實際效果不會混淆。前面提到的滲透利尿的藥物,滲透是指利於汗腺排汗,利尿是指利於腎臟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