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三十四 (1)
卷三十四 (1)
1. 論厥頭痛真頭痛
靈樞云厥頭痛,取足六經,手少陰,真頭痛,頭痛其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詳見厥病篇)
難經雲: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按:靈樞有厥頭痛之名,而不指何邪為病,至難經始言風寒伏留不去,而三因嚴氏論雲:氣血俱虛,風寒暑濕之氣所侵傳於陽經,伏留不去,名曰厥頭痛。蓋厥者逆也,逆壅而衝於頭也,痛引腦巔陷至泥丸宮者,名真頭痛,非藥之能愈。夕發旦死,旦發夕死,則根氣先絕也。斯言得之矣。
白話文:
《靈樞》說,厥頭痛要取足六經,手少陰經的真頭痛,頭痛時整個腦袋都痛,手腳冰冷到關節,是治不好的。
《難經》說,手三陽經脈受到風寒侵襲停留不去,就會叫做厥頭痛,如果深入到連接腦部的經脈,就叫做真頭痛。
古人認為,厥頭痛是因為氣血虛弱,風寒暑濕等邪氣侵犯陽經,停留在經脈中不散導致的。厥,就是逆的意思,邪氣逆流衝擊頭部,痛感從頭頂一直延伸到頭頂正中,這就是真頭痛,藥物難以治療。如果晚上發病早上就死,或者早上發病晚上就死,說明身體元氣已經衰竭。
2. 頭痛脈法
內經云:「寸口脈中短者曰頭痛。」
脈經雲:「陽弦則頭痛。」又云:「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脈緊頭痛是傷寒,脈緊上寸口者風頭痛。」
脈訣雲:「頭痛短澀應須死,浮滑風痰皆易除。」
白話文:
《內經》提到:「脈搏短暫的稱為頭痛。」
《脈經》說:「陽脈強硬的會導致頭痛。」又說:「寸口脈若呈現浮現,可能代表風邪發熱引致的頭痛;脈緊可能是傷寒的症狀,如果脈緊在寸口處,則可能是風頭痛。」
《脈訣》寫道:「頭痛且脈搏短暫乾澀,預示著可能有生命危險;反之,如果脈搏浮現且滑動,通常表示風邪或痰結引致的頭痛,這些情況較容易治療。」
3. 傷寒頭痛
活人書雲:頭痛者陽證也。太陽證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麻黃湯;有汗,桂枝湯。若已發汗,未發汗,頭痛如破者,連須蔥白湯;不止者,葛根蔥白湯。陽明證頭痛,不惡寒,反惡熱,胃實也,調胃承氣湯。少陽頭痛,小柴胡湯。太陰、少陰並無頭痛之證。仲景只有厥陰一證,吳茱萸湯。
按:傷寒以足三陽經上行至頭,並厥陰與督脈會於巔,故止言四經頭痛。若雜病所感者,諸經皆能頭痛也。活人用蔥白湯以通上下之陽氣也。
白話文:
頭痛是陽氣上衝導致的,太陽經頭痛會伴隨發熱、怕冷、沒汗,可以用麻黃湯治療;若有汗,就用桂枝湯。如果已經發汗了,但頭痛像要裂開一樣,可以用蔥白湯;如果頭痛持續不減,就用葛根蔥白湯。陽明經頭痛不畏寒,反而怕熱,這是胃氣積熱,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少陽經頭痛則用小柴胡湯。太陰、少陰經一般不會出現頭痛。傷寒論中只提到厥陰頭痛,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
古代醫生認為,傷寒會經由足三陽經向上傳至頭部,與厥陰經和督脈交匯於頭頂,所以只提到了這四條經脈的頭痛。其他雜病引起的頭痛,則可能會影響到其他經脈。蔥白湯可以通達上下陽氣,因此常用於治療頭痛。
4. 諸經內外頭痛用藥法
太陽頭痛惡風寒川芎
少陽頭痛往來寒熱脈弦柴胡
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熱白芷
太陰頭痛體重痰實腹痛半夏
少陰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逆為寒厥頭痛細辛
厥陰頭痛項痛脈微浮緩欲入太陽其疾痊然亦當用川芎(寶鑑作藁本一作吳茱萸)氣虛頭痛黃耆
血虛頭痛當歸(寶鑑作川芎下同)諸氣血俱虛頭痛黃耆當歸
白話文:
太陽經頭痛,伴隨惡寒風寒,可用川芎。少陽經頭痛,伴隨往來寒熱,脈象弦緊,可用柴胡。陽明經頭痛,伴隨自汗發熱,惡熱,可用白芷。太陰經頭痛,伴隨身體沉重,痰多,腹部疼痛,可用半夏。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氣不通暢,足部冰冷,出現寒厥頭痛,可用細辛。厥陰經頭痛,伴隨項部疼痛,脈象微弱浮緩,想要轉入太陽經,病症突然減輕,也可用川芎(古籍中有用藁本或吳茱萸的記載)。氣虛引起的頭痛,可用黃耆。血虛引起的頭痛,可用當歸(古籍中也有記載用川芎)。各種氣血不足引起的頭痛,可用黃耆、當歸。
傷寒太陽頭痛麻黃桂枝
陽明頭痛白虎湯少陽頭痛柴胡湯
太陰頭痛脈浮桂枝湯脈沉理中湯
少陰頭痛脈沉微
熱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頭痛外傷本經桂枝麻黃各半湯
嘔而微吐水吳茱萸湯
按此與後論重出者眾然中間藥味略有不同故兩存之
東垣頭痛論
白話文:
傷寒初期頭痛,可用麻黃、桂枝治療。陽明經頭痛,可用白虎湯;少陽經頭痛,可用柴胡湯。太陰經頭痛,脈浮則用桂枝湯,脈沉則用理中湯。少陰經頭痛,脈沉而微弱。頭痛伴有發熱,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頭痛伴有厥陰經證,且是外傷導致,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嘔吐少量水,可用吳茱萸湯。這些方劑有些跟後面的論述重複,但藥味略有不同,因此都保留下來。
金匱真言論云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頭項故春氣者病在頭又諸陽會於頭面如足太陽之脈病沖頭痛足少陽之脈病頭角頷痛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心煩頭痛者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如氣上不下頭痛巔疾者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如頭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此偏頭痛也有真頭痛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者死不治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凡頭痛者木也風則溫也治以辛涼秋克春之意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總其大體而言之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陰中之陽乃自地昇天者也然有三陰三陽之異故太陽頭痛脈浮緊惡風寒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為主陽明頭痛身熱目疼鼻乾惡寒發熱惡熱其脈浮緩而長升麻湯或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厥陰頭痛項痛或痰吐涎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萸湯主之諸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諸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為主者主治也兼見何證以佐使藥治之此立方之大法也氣血俱虛頭痛者於調中益氣湯中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青空膏乃風濕熱頭痛藥也羌活附子湯厥逆頭痛藥也如濕氣在頭者以苦吐之不可執方而治
白話文:
《金匱要略》裡說,東風吹起,春天來了,病症出現在肝經,俞穴在頭項,所以春天容易頭疼。頭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比如足太陽經病變,就會出現沖頭痛;足少陽經病變,就會出現頭角頷痛。風邪從上而來,風寒傷及頭部,邪氣從外侵入經絡,就會導致人感到寒冷、頭疼、身體沉重,怕冷。治療要選用風池、風府穴,調節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出汗就能痊癒,這是傷寒頭痛。頭痛伴隨耳鳴,九竅不通,這是腸胃虛弱引起的氣虛頭痛。心煩頭痛,病症在膈中,過於手巨陽、少陰經,這是濕熱頭痛。氣上不去,頭痛、巔頂疼痛,是下虛上實。過於足少陰、巨陽經,嚴重者會入侵腎臟,這是寒濕頭痛。如果頭部半邊發寒疼痛,先用少陽、陽明經穴,再用足少陽、陽明經穴,這就是偏頭痛。真頭痛非常嚴重,甚至腦部疼痛,手腳冰冷,一直到關節處,則無藥可救。如果出現厥逆頭痛,是寒邪入侵骨髓,髓和腦是相通的,腦逆則導致頭痛,牙齒也會疼痛。總之,頭痛是木氣,風是溫氣,治療要用辛涼藥,秋氣克制春氣,所以頭痛都用風藥治療。總的來說,頭頂是最高的地方,只有風能到達,所以要用味薄的藥,這屬於陰中之陽,是從地下升到天上的。但是,三陰三陽各有不同,太陽經頭痛,脈象浮緊,怕風寒,用川芎、羌活、獨活、麻黃等藥為主;少陽經頭痛,脈象弦細,寒熱往來,用柴胡為主;陽明經頭痛,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乾,怕冷又怕熱,脈象浮緩而長,用升麻湯或石膏、白芷為主;太陰經頭痛,必然有痰,身體沉重,或者腹痛,這是痰癖,脈象沉緩,用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經頭痛,三陰三陽經氣不通暢,足部寒冷,氣逆,這是寒厥,脈象沉細,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厥陰經頭痛,頸項疼痛,或者痰吐涎沫,厥冷,脈象浮緩,用吳茱萸湯為主。血虛頭痛,用當歸、川芎為主;氣虛頭痛,用人參、黃耆為主。為主者是主治藥,如果兼見其他症狀,就用佐使藥來配合治療,這是組方的基本法則。氣血俱虛頭痛,可以在調中益氣湯中加入少量川芎、蔓荊子、細辛,效果奇佳。半夏白朮天麻湯用於治療痰厥頭痛。青空膏用於治療風濕熱頭痛。羌活附子湯用於治療厥逆頭痛。如果濕氣在頭部,就用苦寒藥來祛除濕氣。不可死守方劑來治療。
按此論頭痛至為詳悉首言傷寒內傷頭痛歷引內經以明濕熱寒濕偏頭痛真頭痛厥逆頭痛等證細分六經用藥之法後世無以加矣
白話文:
關於頭痛的討論非常詳細和深入,首先探討傷寒和內傷導致的頭痛,引用內經來說明濕熱、寒濕等不同類型的偏頭痛、真正頭痛、厥逆頭痛等症狀,並細分為六經,使用藥物的方法。後世的醫學理論和實踐都無法超越這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