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 (3)
卷十 (3)
1. 氣屬陽動作火論
詳見氣門
白話文:
詳見氣門
2. 論陰虛火動
詳見熱門
白話文:
詳見熱門
3. 論積溫蓄熱成火宜汗吐下法
子和曰李屏山素飲酒一日得病,醫用酒蒸丸,熱後目睹天地,但見紅色,遂成龍火,卒不能救。 棠溪李濟之常病目,及居省掾,每服補肝散,以致睛脹,但見窗檻橫排,幾至喪明,令湧泄五七次,繼服涼劑,方始如故。 丹霞朱僧氏代章宗出家,既病三陽蓄熱,常居靜室,不敢見明,明則頭疼如錐,每置冰於頂上,不能解其熱,歷諸醫莫能辯其病,後治之七日而愈。其法用汗吐下三法而已,後用涼物清鎮之,平復如故。
謹按以上病例,非汗吐下法則不能已。人惟陰平陽秘,神氣以寧。蓋昧者徇情縱欲,因致積熱之證,非一朝一夕故也。治當如此,其為治不能究其源委,豈得不遂致誤人者哉?今以積熱沉寒論附錄於下。
王安道曰:人之所藉以生者氣也,氣者何?陰陽是也。夫陰與陽可以和而平,可以乖而否。善攝與否,吉凶於是乎定。夫惟攝之不能以皆善也,故偏寒偏熱之病,始莫逃於乖否之餘矣。雖然,寒也,熱也,苟未至於甚,粗工為之而不難。設熱積而寒沉,良工猶弗能以為計,況其下乎?奈之何俗尚顓蒙,恪恃方藥,愈投愈盛,迷不之反,豈知端本澄源,中含至理,執其樞要,眾妙俱呈?且以積熱言之,始而涼和,次而寒,取寒取不愈,則因熱而從之,從之不愈,則技窮矣。由是苦寒頻歲而弗停。又以沉寒言之,始而溫和,次而熱,取熱取不愈,則因寒而從之,從之不愈,則技窮矣。由是辛熱比年而弗止。嘆夫苦寒益深而積熱彌熾,辛熱太過而沉寒愈滋。苟非大聖慈仁,明垂樞要生也,孰從而全之?經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屬也者,其樞要之所存乎斯旨也。王太僕知之,故曰: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又曰: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籲。混乎千言萬語之間,殆猶和璧之在璞也。夫寒之而熱者,徒知以寒治熱,而不知熱之不衰者由乎真水之不足也。熱之而寒者,徒知以熱治寒,而不知寒之不衰者由乎真火之不足也。不知真水火不足,泛以寒熱藥治之,非惟臟腑習熟藥,反見化於其病,而有者弗去,無者復至矣。故取之陰,所以益腎水之不足,而使其制夫心火之有餘;取之陽,所以益心火之不足,而使其勝夫腎水之有餘也。其指水火也,屬猶主也,謂心腎也。求其屬者,言水火不足而求之於心腎也。火之原者,陽氣之根,即心是也。水之主者,陰氣之根,即腎是也。非謂火為心而原為肝,水為腎而主為肺也。寒亦益心,熱亦強腎,此太僕之至理,於規矩準繩之外,而非迂生曲士之可以跂及矣。
白話文:
子和說,李屏山平時愛喝酒,某天突然生病,醫生用了酒蒸丸來治療,結果病情加劇,他看天地一片紅色,最終形成了嚴重的內火,無法救治。
棠溪的李濟之常常眼睛不舒服,在擔任省掾期間,常服用補肝散,結果導致眼珠脹痛,只看到窗檻橫排,差點失明。後來讓他嘔吐了五、七次,接著再服用冷性藥物,才逐漸恢復。
丹霞的朱僧氏代替章宗出家,生病後常有三陽蓄熱的情況,總是待在靜室裡,不敢見光,因為一見光頭就會像被針扎一樣疼。他試圖用冰敷頭頂來降溫,但毫無效果,許多醫生都診斷不出病因,最後用了一週的汗、吐、下的方法治療,病情纔好轉。之後再用冷性物質清熱,身體恢復如初。
按照以上的病例,如果不使用汗、吐、下的治療方式,病情是無法緩解的。人體只有陰陽平衡,精神氣息才能平和。然而,有些人因放縱慾望,導致體內熱毒積聚,這不是一朝一夕的結果。治療應遵循這種原則,如果治療過程中沒有找到病源,豈不是會誤人子弟?
王安道說,人的生存依賴的是氣,而氣指的是陰和陽。陰與陽可以和諧共存,也可以相互排斥。攝養的方式是否得當,會決定吉凶。然而,如果攝養方式不當,就會產生偏寒或偏熱的疾病。如果病情只是輕微,一般的醫生就能處理,但如果病情嚴重,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可能束手無策。
對於積熱或沉寒的病情,開始時可以用冷和的藥物治療,若無效則改用寒性藥物。如果還不見效,就必須順應病情,跟隨熱或寒的特性來治療。如果還是不行,那麼治療手段也就窮盡了。對於積熱的病情,可能需要長時間的冷性藥物治療;對於沉寒的病情,可能需要長時間的熱性藥物治療。
然而,過度的冷性藥物可能會使積熱更加嚴重,過度的熱性藥物可能會使沉寒更加惡化。如果不是有大智慧和慈悲心的聖人,明白治療的核心,誰能全面地治療這些疾病呢?經典上說,對於冷性治療後反而發熱的病人,應從陰入手治療;對於熱性治療後反而怕冷的病人,應從陽入手治療。這就是所謂的「求其屬」。
太僕王冰知道這個道理,因此他說,增強心火來消除陰寒,強化腎水來抑制陽熱。他又說,治療心臟問題並不一定都要用熱性藥物,治療腎臟問題也並不一定都要用冷性藥物。只要增強心臟的陽氣,即使冷性藥物也能起作用;只要強化腎臟的陰氣,即使熱性藥物也能奏效。在各種治療理論中,這就像珍貴的玉璧藏在石頭裡。對冷性治療後反而發熱的病人,只知道用冷性藥物來治療熱症,卻不知道熱症無法減退是由於腎水不足。對熱性治療後反而怕冷的病人,只知道用熱性藥物來治療冷症,卻不知道冷症無法減退是由於心火不足。如果不瞭解腎水和心火的不足,而泛泛地用冷熱藥物治療,不僅不會讓臟腑適應藥物,反而會讓病情更加嚴重,原本有的病症無法消除,新的病症又接踵而至。因此,從陰入手治療是為了補充腎水的不足,讓它能控制心火的過剩;從陽入手治療是為了補充心火的不足,讓它能抑制腎水的過剩。水火的屬性,就像是心腎的主宰。所謂「求其屬」,就是說當水火不足時,要從心腎尋找原因。所謂「火之原」,指的是陽氣的根本,也就是心;所謂「水之主」,指的是陰氣的根本,也就是腎。這並不是說火就是心,而原是肝;水就是腎,而主是肺。冷性藥物也能增強心臟功能,熱性藥物也能強化腎臟功能,這是太僕王冰的至理名言,在規範之外,不是迂腐學究所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