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四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四 (1)

1. 論癍疹證治

潔古云:癍疹之病,其為證各異。瘡發焮腫於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癍。小紅靨行皮膚之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凡顯癍證,若自吐瀉者,慎勿亂治而多吉。謂邪氣上下皆出也。癍疹並出,小兒難禁,是以別生他證也。首尾不可下。大抵安里之藥多,發表之藥少,秘則微疏之,令邪氣不壅並,而能作番次,使兒易禁也。

身溫暖者順,身涼者逆。

按此是例。陽證發癍,宜與小兒門癍論,兼看證治。

白話文:

潔古說:麻疹和猩紅熱的病症,其表現各不相同。瘡瘍發紅腫於外者,屬於少陽三焦相火,稱為癍(麻疹)。小紅點行於皮膚之中不外露者,屬於少陰君火,稱為疹(猩紅熱)。

凡是明顯的麻疹症狀,若患者自行嘔吐腹瀉,切勿胡亂治療,反而多半能順利痊癒。這是因為邪氣上下皆能排出。麻疹和猩紅熱同時出現,小兒難以承受,因此容易併發其他症狀。治療時不可急於瀉下。

總的來說,治療應以安里藥為主,發散藥為輔。如果秘結,就稍微疏通一下,讓邪氣不至於壅塞,才能循序漸進地發散出來,讓孩子容易承受。

身體溫暖者為順,身體冰冷者為逆。

依此類推,陽證發麻疹,應參照小兒門診的麻疹治療方法,同時觀察其症狀進行治療。

2. 論傷寒發癍有陰陽不同

略例曰:陽證發癍有四:有傷寒發癍,有時氣發癍,有熱病發癍,有溫毒發癍。斑斑如錦紋,或發之面部,或發之胸背,或發之四末。色紅赤者,胃熱也;紫黑為胃爛也。一則下之早,一則下之晚,乃外感熱病而發癍也。當服玄參、升麻、白虎等藥。

謹按:四氣發癍,溫毒為至重。暑證亦發癍,固有輕重之殊。見面部者,傳手經也。難知云:戊助少陰心火,入於手太陰肺也。背多者,足太陽。胸屬足陽明。四末屬脾與心也。

陰證發癍,亦出背胸,又出手足,亦稀少而微紅。若作熱證,投之涼劑,大誤矣。此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獨熏肺,傳於皮膚而為斑點。但如蚊蚋蚤蝨咬形狀,而非錦紋也。調中溫胃,加以茴香、芍藥,以大建中之類,其火自下,癍自退。可謂治本而不治標也。

白話文:

簡單來說,陽證發癍分為四種:傷寒發癍、時氣發癍、熱病發癍、溫毒發癍。這些癍就像錦紋一樣,可能出現在面部、胸背或四肢。紅色或赤色代表胃熱,紫色或黑色代表胃潰爛。如果病程初期就出現癍,就應該及時治療;如果病程後期才出現癍,可能是外感熱病引起的。應該服用玄參、升麻、白虎等藥物。

仔細分析,四氣發癍中,溫毒最為嚴重。暑證也可能發癍,但輕重程度不同。癍出現在面部,屬於手經;背部較多,屬於足太陽;胸部屬於足陽明;四肢屬於脾和心。

陰證發癍也可能出現在背部和胸部,也可能出現在手足,但通常比較稀疏且顏色偏淡。如果誤將陰證發癍當作熱證,使用涼藥治療,就會犯大錯。因為陰證發癍是由於無根之火聚積在胸中,上熏肺部,再傳到皮膚,形成斑點,並不像錦紋,而是像蚊蟲叮咬的形狀。應該調理脾胃,溫暖胃氣,並服用茴香、芍藥等藥物,用大建中類藥物來治療,這樣就能使體內之火從下而上,癍自然消失。這就是治本而不是治標的方法。

謹按:癍證固有陰陽輕重之現證矣。陽證大率用托裡清熱化癍涼血。陰證止用調中溫胃,其癍自消,病體自定。非若瘡成膿疱也。雖輕重俱從火化,大抵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白話文:

根據:斑疹本就有陰陽輕重的不同症狀。陽性症狀大多使用託裡清熱、化癍涼血的方法。陰性症狀僅需調節中焦、溫暖胃部,斑疹自然消失,身體自然恢復。這並不像形成膿皰的情況,無論輕重都從火氣處理,大致上急時治標,緩時治本。

3. 論中寒發癍

略例云:完顏小將軍病寒熱間作,有癍三五點,鼻中微血出,兩手脈沉澀,胸膈四肢按之殊無大熱,此內傷寒也。問之,因暑臥殿角傷風,又渴飲冰酪水。此外感者輕,內傷者重。從內病俱為陰也,故先癍衄,後顯內陰寒熱間作,脾亦有之,非往來少陽之寒熱也。與調中湯數服而愈。

白話文:

書中舉例說:完顏小將軍患病,寒熱交替發作,身上出現三五顆疹子,鼻子輕微出血,兩手脈象沉澀,胸膈和四肢按壓時並沒有明顯的熱度,這是內傷寒證。詢問得知,他因天氣炎熱睡在殿角著涼,又貪涼喝了冰酪水。由此可見,外感寒邪較輕,內傷寒邪較重。由於內傷寒證屬陰邪,所以先出現疹子及鼻出血,之後才表現出內寒外熱交替發作的症狀,脾胃也受影響,這與往來寒熱的少陽證不同。患者服用調中湯數次後便痊癒了。

4. 論傷寒治誤發癍

陳無擇云傷寒發癍者,蓋不當下而下之,熱則乘虛入胃;當下而失下,則胃熱不得泄,二者皆能發癍,其狀如錦繡。赤者易治,黑者難治,蓋熱毒入胃深也。

按此謂癍主於胃,因下早下晚之失而生。至如陽證誤用熱劑而發癍,或溫毒便發癍者,皆宜從脈求其本也。仲景云寸脈浮滑者,可用瓜蒂散吐之,是熱毒蘊於胸膈也,又非在胃及虛火之比。大抵黑者熱極亢則害承乃制也。

白話文:

陳無擇說,傷寒發疹子,是因為沒有及時瀉下,導致熱氣乘虛進入胃部;或者雖然及時瀉下,卻沒有瀉乾淨,導致胃熱無法排出,這兩種情況都能引起發疹,看起來就像錦繡一樣。紅色疹子比較容易治,黑色疹子比較難治,因為熱毒深入胃部。

這句話的意思是,疹子主要跟胃有關,是因瀉下過早或過晚而引起的。至於陽證誤用溫熱藥而發疹,或是溫毒直接發疹,就要根據脈象來判斷病根。仲景說,寸脈浮滑可以用瓜蒂散來吐,這是因為熱毒蘊積在胸膈,而不是在胃部或虛火造成的。總之,黑色疹子是因為熱毒極度亢盛,損害了身體的正氣而引起的。

5. 論癮疹

陳無擇云世醫論癮疹無不謂是皮膚間風然既分冷熱,冷熱即寒暑之證,又有因浴出湊風冷而得之者,豈非溫也?則知四氣備矣。經分諸瘡,實熱則痛,虛寒則癢,又陽明主肌肉,屬胃與大腸,亦有冷熱分痛癢,不可不審。世人呼白者為婆膜,赤者為血風,名義混淆,當以理曉察內外,隨證治之。

謹按癮疹多屬脾,隱隱然在皮膚之間,故言癮疹也。發則多癢,或不仁者,是兼風兼濕之殊,色紅者,兼火化也。

白話文:

陳無擇說,世俗醫家論述癮疹,無不認為是皮膚之間受風所致。然而既分冷熱,冷熱即寒暑之證,又有人因沐浴後受風冷而得之,這豈不是溫熱嗎?由此可知,四氣皆備。經書中分述諸瘡,實熱則疼痛,虛寒則癢,又陽明經主肌肉,屬胃和大腸,亦有冷熱之分,痛癢也不同,不可不仔細審察。世人將白色癮疹稱為婆膜,紅色癮疹稱為血風,名義混淆,應以理法明察內外,根據實際情況對症下藥。

我謹慎地觀察,認為癮疹多屬於脾臟的問題,隱隱地出現在皮膚之間,所以才稱為癮疹。發病時多癢,或麻木不仁,這是兼夾風濕之症,顏色發紅的,則是兼夾火氣。

6. 升散之劑

元戎葛根橘皮湯治癍在肌 冬溫始發肌中癍爛咳而心悶但嘔清汁

葛根 橘皮 杏仁 知母 黃芩 麻黃 甘草

上等分水煎服

按此足陽明太陽藥也

陽毒升麻湯癍在面傷寒一二日或吐下後變成陽毒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赤狂言見鬼下痢脈浮大咽痛

升麻(五錢) 犀角 射干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二錢半)

白話文:

元戎葛根橘皮湯用於治療皮膚上出現的疹子,這種疹子是在冬季溫暖天氣剛開始時發生的,疹子會腐爛、咳嗽,並伴隨心悶、嘔吐清水。

葛根、橘皮、杏仁、知母、黃芩、麻黃、甘草等藥材,各取等量,用水煎服。

這個方子屬於足陽明、太陽經的藥方。

陽毒升麻湯用於治療面部出現疹子,這是傷寒病發病一二天後或吐瀉後轉變為陽毒,伴隨腰背疼痛、煩躁不安、面部發紅、胡言亂語、看到鬼魂、腹瀉、脈象浮大、咽喉疼痛。

升麻(五錢)、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二錢半),用水煎服。

上㕮咀水煎取飲半盞刻許再進溫覆手足得汗出解

玄參升麻湯癍在身治汗下吐後毒不散表虛里實發於外甚則煩躁譫妄

玄參 升麻 甘草(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

按以上足陽明藥也

陽毒梔子湯治傷寒壯熱百節疼痛而發癍

升麻 梔子仁 黃芩 芍藥 石膏 知母 杏仁 柴胡 甘草上粗末每五錢入姜五片豉百粒煎服

按此足陽明少陽藥也

消毒犀角飲子治癍及癮疹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清水煎煮,取一半的藥汁飲用,過一會兒再喝些溫水,並用溫熱的東西捂住手腳,等到出汗後便可解毒。

這方子叫做玄參升麻湯,主要用於治療身上出現斑疹的症狀,尤其適合汗出後毒氣未消、表虛里實、外邪發散、甚則煩躁譫妄的患者。

這方子由玄參、升麻、甘草等分組成。

以上藥材屬於足陽明經的藥物。

如果陽毒入侵,可以使用梔子湯治療,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壯熱、百節疼痛以及出現斑疹的症狀。

梔子湯由升麻、梔子仁、黃芩、芍藥、石膏、知母、杏仁、柴胡、甘草等藥材組成,每劑五錢,加入生薑五片、豉百粒煎服。

這方子屬於足陽明經和少陽經的藥物。

消毒犀角飲子則專治斑疹和癮疹。

牛蒡子(六錢) 荊芥 防風(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㕮咀水煎

按此手太陰藥也

解毒防風湯治癍及癮疹癢痛

防風(一兩) 地骨皮 黃耆 芍藥 荊芥 枳殼 牛蒡子(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四五錢水煎服

按此手足太陰藥也以上諸方本於陽證者宜選用之

升麻葛根湯

白話文:

牛蒡子六錢,荊芥、防風各二錢,甘草一錢,一起研磨後用水煎服。這是手太陰經的藥方,叫做解毒防風湯,可以治療麻疹和癮疹引起的癢痛。

防風一兩,地骨皮、黃耆、芍藥、荊芥、枳殼、牛蒡子各半兩,研磨成粗末,每次取四五錢用水煎服。這是手足太陰經的藥方,以上這些方子都是針對陽證的,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升麻葛根湯。

陰毒升麻鱉甲湯治陰癍

升麻(三兩) 當歸 甘草(各二兩) 蜀椒(一兩) 鱉甲(炙) 雄黃(半兩研)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按此(闕)

三因加味羌活散治感四時所傳肌膚髮為癮疹增寒壯熱

羌活 前胡(各一兩) 人參 桔梗 甘草 枳殼 川芎 天麻 茯苓(各半兩) 蟬蛻 薄荷(各三錢)

白話文:

升麻鱉甲湯用來治療陰毒引起的皮膚病。

藥材包括升麻三兩,當歸、甘草各二兩,蜀椒一兩,鱉甲(炙)和雄黃(研磨成粉,半兩)。

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服。

三因加味羌活散用來治療因感受四時之氣而引起的皮膚過敏,症狀表現為癮疹、發熱。

藥材包括羌活、前胡各一兩,人參、桔梗、甘草、枳殼、川芎、天麻、茯苓各半兩,蟬蛻、薄荷各三錢。

上㕮咀搗為末每服二大錢姜三片煎服

按此足太陽手太陰少陰藥也

調中湯治內傷外感而發陰癍

蒼朮(一錢半) 陳皮(一錢) 砂仁 藿香 芍藥(炒) 甘草(炙) 桔梗 半夏 白芷 羌活 枳殼(各一錢) 川芎(半錢) 麻黃 桂枝(各半錢)

上㕮咀姜三片水煎服

按此足太陽太陰手陽明太陰藥也以上諸方本於陰證者宜選用之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加入三片薑煎服。

這方子屬於足太陽、手太陰、少陰經藥物。

「調中湯」可以治療內傷外感導致的陰斑。

方劑包含蒼朮(一錢半)、陳皮(一錢)、砂仁、藿香、芍藥(炒)、甘草(炙)、桔梗、半夏、白芷、羌活、枳殼(各一錢)、川芎(半錢)、麻黃、桂枝(各半錢)。

將藥材磨成粉末,加入三片薑用水煎服。

這方子屬於足太陽、手太陰、手陽明、太陰經藥物。 以上諸方,針對陰證病症,宜選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