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1. 卷四十四
2. 癍疹門
3. 論癍疹證治
潔古云:癍疹之病,其為證各異。瘡發焮腫於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癍。小紅靨行皮膚之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凡顯癍證,若自吐瀉者,慎勿亂治而多吉。謂邪氣上下皆出也。癍疹並出,小兒難禁,是以別生他證也。首尾不可下。大抵安里之藥多,發表之藥少,秘則微疏之,令邪氣不壅並,而能作番次,使兒易禁也。
身溫暖者順,身涼者逆。
按此是例。陽證發癍,宜與小兒門癍論,兼看證治。
白話文:
潔古先生說:「癍疹這類疾病,其症狀各有不同。如果瘡在體外發炎腫脹,這是屬於少陽三焦相火的範疇,我們稱之為癍。如果是小紅點在皮膚下無法冒出,這則屬於少陰君火的問題,我們稱之為疹。所有出現癍的症狀,如果患者有自行嘔吐或腹瀉的情況,千萬不要隨便治療,通常情況會自然好轉。因為這代表邪氣正從上下兩端排出體外。如果癍和疹同時出現,對於小孩來說很難承受,通常會引發其他症狀。在病初和病末都不宜下猛藥。大體上,用來安撫內臟的藥物應該多用,而用來散發表邪的藥物應該少用,要祕密地稍微疏通一下,讓邪氣不致於全部淤積,能夠分批排出,這樣孩子才能更容易承受。
如果孩子的身體保持溫暖,這就是順利的跡象;如果孩子的身體變得冰冷,這就是逆轉的跡象。
根據這些例子,陽證引發的癍,應參照兒童病門中的癍論,並且要綜合參考其症狀和治療方法。」
4. 論傷寒發癍有陰陽不同
略例曰:陽證發癍有四:有傷寒發癍,有時氣發癍,有熱病發癍,有溫毒發癍。斑斑如錦紋,或發之面部,或發之胸背,或發之四末。色紅赤者,胃熱也;紫黑為胃爛也。一則下之早,一則下之晚,乃外感熱病而發癍也。當服玄參、升麻、白虎等藥。
謹按:四氣發癍,溫毒為至重。暑證亦發癍,固有輕重之殊。見面部者,傳手經也。難知云:戊助少陰心火,入於手太陰肺也。背多者,足太陽。胸屬足陽明。四末屬脾與心也。
陰證發癍,亦出背胸,又出手足,亦稀少而微紅。若作熱證,投之涼劑,大誤矣。此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獨熏肺,傳於皮膚而為斑點。但如蚊蚋蚤蝨咬形狀,而非錦紋也。調中溫胃,加以茴香、芍藥,以大建中之類,其火自下,癍自退。可謂治本而不治標也。
謹按:癍證固有陰陽輕重之現證矣。陽證大率用托裡清熱化癍涼血。陰證止用調中溫胃,其癍自消,病體自定。非若瘡成膿疱也。雖輕重俱從火化,大抵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白話文:
【討論傷寒引發疹子有陰性和陽性之分】
簡單來說,屬於陽性的症狀引發疹子有四種情況:有因傷寒引發的疹子,有因季節性疾病引發的疹子,有因熱病引發的疹子,還有因溫毒引發的疹子。這些疹子看起來像錦繡的紋路,可能出現在臉部,也可能在胸部背部,甚至四肢末端。如果疹子呈現紅色,那通常是胃熱的表現;若轉為紫色或黑色,則表示胃部可能已受損。有的情況需盡早使用瀉下療法,有的則要稍晚才使用,這都是因為外感熱病而引發的疹子。此時,應該服用玄參、升麻、白虎湯等藥物。
詳細來說,由四季疾病引發的疹子,溫毒是最嚴重的一種。夏季的疾病也可能引發疹子,但程度有輕有重。如果疹子出現在臉上,通常是由手部經絡傳導所致。根據古籍記載,戊助少陰心火,進入手太陰肺經。如果背部疹子較多,那可能與足太陽經絡有關;胸部的疹子則與足陽明經絡相關;四肢末端的疹子則與脾臟和心臟有關。
如果是陰性症狀引發的疹子,也會出現在背部、胸部、手部和腳部,但疹子較少且顏色較淡。如果把這種情況誤認為是熱病,並使用冷卻藥物,那就大錯特錯了。這種情況是因為身體內的無根之火聚集在胸口,單獨燻烤肺部,然後傳遞到皮膚形成疹子。這些疹子的形狀更像被蚊蟲叮咬,而不像錦繡紋路。對於這種情況,應調整中焦,溫暖胃部,並使用如茴香、芍藥等藥材,服用大建中湯一類的藥物,這樣火氣自然會下降,疹子也會自行消失。這可以說是治療根本,而不是表面的問題。
詳細來說,疹子的確會出現陰性和陽性,以及輕重不同的症狀。對於陽性症狀,通常使用扶正清熱,化疹涼血的方法。而對於陰性症狀,只需調理中焦,溫暖胃部,疹子就會自行消失,病情也會穩定下來。這並不像處理已經化膿的瘡口那樣。雖然無論輕重都與火氣有關,但總的來說,急性的病症應先治標,慢性的病症則應治本。
5. 論中寒發癍
略例云:完顏小將軍病寒熱間作,有癍三五點,鼻中微血出,兩手脈沉澀,胸膈四肢按之殊無大熱,此內傷寒也。問之,因暑臥殿角傷風,又渴飲冰酪水。此外感者輕,內傷者重。從內病俱為陰也,故先癍衄,後顯內陰寒熱間作,脾亦有之,非往來少陽之寒熱也。與調中湯數服而愈。
白話文:
內容大意如下:
有個案例提到,完顏小將軍得了時冷時熱的病,身上出現了三、五處的紅斑,鼻子有輕微出血的情況,雙手脈搏呈現沉澀的狀態,但胸部和四肢摸起來並無高溫現象,這是因為內傷引起的寒症。進一步詢問,原來他是在炎熱天氣下躺在殿角受了風邪,又因為口渴喝了冰冷的乳製品。他受到的外在影響較輕,但內傷卻很嚴重。由於疾病是由內而生,屬於陰性,所以先出現了皮膚紅斑和鼻血,之後才表現出內寒導致的時冷時熱的症狀,脾臟也有同樣問題,這並不是少陽經絡往來的寒熱交錯。經過幾次服用調中湯後,病情得到了好轉。
6. 論傷寒治誤發癍
陳無擇云傷寒發癍者,蓋不當下而下之,熱則乘虛入胃;當下而失下,則胃熱不得泄,二者皆能發癍,其狀如錦繡。赤者易治,黑者難治,蓋熱毒入胃深也。
按此謂癍主於胃,因下早下晚之失而生。至如陽證誤用熱劑而發癍,或溫毒便發癍者,皆宜從脈求其本也。仲景云寸脈浮滑者,可用瓜蒂散吐之,是熱毒蘊於胸膈也,又非在胃及虛火之比。大抵黑者熱極亢則害承乃制也。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傷寒病導致的癍疹,通常是因為不應該使用瀉下法時卻用了,導致熱氣趁虛進入胃部;或者應該使用瀉下法時卻錯過了時機,使胃部的熱氣無法排泄。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引發癍疹,癍疹的形狀就像繡花一樣。紅色的癍疹比較容易治療,黑色的就難治,因為熱毒深入到胃部。
進一步來說,文中提到癍疹主要與胃部相關,是因為瀉下法使用得太早或太遲所導致。至於陽證錯誤地使用了熱性藥物而引發癍疹,或者是溫毒直接引發癍疹的情況,都應該根據脈象來找出根本原因。張仲景說,如果脈象顯示寸脈浮滑,可以使用瓜蒂散來催吐,這是因為熱毒聚集在胸膈部位,這又和胃部問題以及虛火不同。總的來說,黑色的癍疹是因為熱毒極度亢進,到了危害身體的程度,需要進行控制。
7. 論癮疹
陳無擇云世醫論癮疹無不謂是皮膚間風然既分冷熱,冷熱即寒暑之證,又有因浴出湊風冷而得之者,豈非溫也?則知四氣備矣。經分諸瘡,實熱則痛,虛寒則癢,又陽明主肌肉,屬胃與大腸,亦有冷熱分痛癢,不可不審。世人呼白者為婆膜,赤者為血風,名義混淆,當以理曉察內外,隨證治之。
謹按癮疹多屬脾,隱隱然在皮膚之間,故言癮疹也。發則多癢,或不仁者,是兼風兼濕之殊,色紅者,兼火化也。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世間的醫生在討論癮疹時,大多認為這是皮膚間的風邪所致。然而,癮疹被區分為冷性和熱性,這兩種分別對應著寒和暑的症狀。另外,也有因為洗浴後遇到冷風而得到癮疹的例子,這顯然屬於溫性的範疇。由此可見,癮疹可能涵蓋了四季的各種氣候因素。
古籍中將各種瘡痍分類,如果是由實熱導致,會感到疼痛;如果是虛寒所致,則會引起癢感。陽明經脈主管肌肉,與胃和大腸相聯繫,同樣存在冷熱不同,也會造成痛或癢的差異,這一點必須要細心分辨。一般人把白色的癮疹稱作婆膜,紅色的則叫做血風,這樣的命名方式容易讓人混淆,應該根據道理去理解內外因素,並依病情來治療。
進一步說明,癮疹多與脾臟相關,它隱藏在皮膚之下,所以被稱為癮疹。發作時通常會感到癢,有時則是失去感覺,這代表風邪和濕邪的影響程度不同。若是呈現紅色,則可能伴隨著火氣旺盛的問題。
8. 癮疹治法
9. 升散之劑
元戎葛根橘皮湯治癍在肌:冬溫始發,肌中癍爛,咳而心悶,但嘔清汁。
葛根、橘皮、杏仁、知母、黃芩、麻黃、甘草。
上等分,水煎服。
按此足陽明、太陽藥也。
陽毒升麻湯癍在面:傷寒一二日,或吐下後,變成陽毒,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赤狂言見鬼,下痢,脈浮大,咽痛。
升麻(五錢)、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二錢半)。
上㕮咀,水煎取飲半盞,刻許再進,溫覆手足,得汗出解。
玄參升麻湯癍在身:治汗下吐後,毒不散,表虛里實,發於外,甚則煩躁譫妄。
玄參、升麻、甘草(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
按以上足陽明藥也。
陽毒梔子湯治傷寒壯熱,百節疼痛,而發癍。
升麻、梔子仁、黃芩、芍藥、石膏、知母、杏仁、柴胡、甘草。上粗末,每五錢,入姜五片、豉百粒,煎服。
按此足陽明、少陽藥也。
消毒犀角飲子治癍及癮疹。
牛蒡子(六錢)、荊芥、防風(各二錢)、甘草(一錢)。
上㕮咀,水煎。
按此手太陰藥也。
解毒防風湯治癍及癮疹,癢痛。
防風(一兩)、地骨皮、黃耆、芍藥、荊芥、枳殼、牛蒡子(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四、五錢,水煎服。
按此手足太陰藥也。以上諸方,本於陽證者,宜選用之。
升麻葛根湯。
陰毒升麻鱉甲湯治陰癍。
升麻(三兩)、當歸、甘草(各二兩)、蜀椒(一兩)、鱉甲(炙)、雄黃(半兩研)。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按此(闕)。
三因加味羌活散治感四時所傳,肌膚髮為癮疹,增寒壯熱。
羌活、前胡(各一兩)、人參、桔梗、甘草、枳殼、川芎、天麻、茯苓(各半兩)、蟬蛻、薄荷(各三錢)。
上㕮咀,搗為末,每服二大錢,姜三片,煎服。
按此足太陽、手太陰、少陰藥也。
調中湯治內傷外感而發陰癍。
蒼朮(一錢半)、陳皮(一錢)、砂仁、藿香、芍藥(炒)、甘草(炙)、桔梗、半夏、白芷、羌活、枳殼(各一錢)、川芎(半錢)、麻黃、桂枝(各半錢)。
上㕮咀,姜三片,水煎服。
按此足太陽、太陰、手陽明、太陰藥也。以上諸方,本於陰證者,宜選用之。
白話文:
[升散之劑]
【元戎葛根橘皮湯】主治肌層疹瘡:冬季溫病初發,肌肉中疹瘡潰爛,咳嗽且心悶,只嘔吐清水。
藥物包括葛根、橘皮、杏仁、知母、黃芩、麻黃、甘草。等量配比,用水煎煮服用。
此藥屬足陽明和太陽經藥物。
【陽毒升麻湯】主治面部疹瘡:傷寒病一二日後,或吐瀉後,轉爲陽毒,腰背痛,煩悶不安,面紅目赤,狂語見鬼,下痢,脈象浮大,咽喉痛。
升麻(5錢)、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2.5錢)。將藥切碎,用水煎煮取汁半盞,約一刻鐘後再服,保暖手腳,得汗則病解。
【玄參升麻湯】主治全身疹瘡:治療汗下吐後,毒素未散,表面虛弱裏實,病發於外,嚴重時煩躁妄語。
玄參、升麻、甘草(等分)。將藥切碎,用水煎煮服用。
此藥屬足陽明經藥物。
【陽毒梔子湯】主治傷寒高熱,全身關節疼痛,併發疹瘡。
升麻、梔子仁、黃芩、芍藥、石膏、知母、杏仁、柴胡、甘草。上藥研磨成粗末,每次5錢,加入生薑5片、豆豉100粒,煎煮服用。
此藥屬足陽明和少陽經藥物。
【消毒犀角飲子】主治疹瘡及過敏性皮疹。
牛蒡子(6錢)、荊芥、防風(各2錢)、甘草(1錢)。將藥切碎,用水煎煮。
此藥屬手太陰肺經藥物。
【解毒防風湯】主治疹瘡及過敏性皮疹,癢痛。
防風(1兩)、地骨皮、黃芪、芍藥、荊芥、枳殼、牛蒡子(各半兩)。將藥研磨成粗末,每次4-5錢,用水煎煮服用。
此藥屬手足太陰脾肺經藥物。上述各方,本於陽證者,宜選用之。
【升麻葛根湯】
【陰毒升麻鱉甲湯】主治陰疹。
升麻(3兩)、當歸、甘草(各2兩)、蜀椒(1兩)、鱉甲(炙)、雄黃(半兩研)。將藥研磨成末,每次服5錢,用水煎煮服用。
此藥(缺)。
【三因加味羌活散】主治四季感染,皮膚髮疹,增加寒冷壯熱。
羌活、前胡(各1兩)、人參、桔梗、甘草、枳殼、川芎、天麻、茯苓(各半兩)、蟬蛻、薄荷(各3錢)。將藥切碎,搗成末,每次服兩大錢,加入生薑3片,煎煮服用。
此藥屬足太陽、手太陰、少陰經藥物。
【調中湯】主治內傷外感併發陰疹。
蒼朮(1錢半)、陳皮(1錢)、砂仁、藿香、芍藥(炒)、甘草(炙)、桔梗、半夏、白芷、羌活、枳殼(各1錢)、川芎(半錢)、麻黃、桂枝(各半錢)。將藥切碎,加入生薑3片,用水煎煮服用。
此藥屬足太陽、太陰、手陽明、太陰經藥物。上述各方,本於陰證者,宜選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