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五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 (5)

1. 治嘔吐之劑

藥茯苓半夏湯

(方見前瀉劑)

回生散治小兒吐瀉

(方見前)

異功散

(方見前瀉劑)

藿香散治脾胃虛有熱面赤嘔噦

麥門冬、半夏、甘草(炙)、石膏(各半兩)、藿香(一分)。

上為末,每半錢至一錢,水煎入薑。

全嬰方消食丸治小兒生冷傷脾腹痛惡心

(即局方小七香丸)

拔萃定吐紫金核

半夏末(製)、人參、白朮、木香、丁香、藿香(各二錢半)。

上為末,稀糊為丸,如李核大,後用沉香、硃砂各一錢研勻為衣,陰乾。每一丸,棗湯磨下。

謝氏燒針丸專主吐逆

府丹不拘多少。

上件研極細,去皮小棗肉和劑為雞頭大,每用針簽於燈上燒灰為末,乳汁下一丸。

按:此亦劫劑也。以上方唯藿香散出陽明例藥,餘溫劑宜隨輕重選擇出理中例藥。茯苓半夏湯。

白話文:

[治療嘔吐的藥方]

藥茯苓半夏湯: 這個藥方在之前的瀉劑部分已經介紹過了。

回生散: 這款藥物用於治療小兒的嘔吐與腹瀉,具體配方在前面已經提供。

異功散: 同樣的,這個藥方也能在前面的瀉劑部分找到。

藿香散: 用來治療因脾胃虛弱且有熱氣導致面色潮紅、噁心嘔吐的情況。配方包括麥門冬、半夏、炙甘草、石膏(各半兩)、藿香(一分)。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半錢到一錢,用水煎煮並加入薑。

全嬰方消食丸: 適用於小兒因為食用生冷食物而傷害脾胃,導致腹部疼痛且噁心的情況。(這個藥方就是我們常說的局方小七香丸)

拔萃定吐紫金核: 配方包含半夏末(製)、人參、白朮、木香、丁香、藿香(各二錢半)。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再以稀糊做成丸狀,大小如同李子核。然後使用沉香、硃砂各一錢研勻作為外層包衣,放置陰涼處晾乾。每次使用一丸,用棗湯磨碎服用。

謝氏燒針丸: 專門針對嘔吐的問題。主要成分是府丹,用量不限。

將府丹研磨極細,再混合去皮的小棗肉,揉成雞頭大小的藥丸。每次使用時,先將藥丸用針簽在燈上燒成灰,再用乳汁服下。

附註:這也是一種強效的治療方式。以上提到的藥方中,只有藿香散屬於陽明例藥,其餘都屬於溫補類藥物,應根據病情輕重選擇理中例藥。至於茯苓半夏湯,則已在前面介紹過。

2. 治疳之劑

錢氏木香丸治小兒疳瘦腹大。

木香、青黛、檳榔、豆蔻(各一分)、麝香(一錢半)、續隨子(一兩)、蝦蟆(三個燒存性)。

上為末,蜜丸綠豆大,每三五丸至一二十丸,薄荷湯下。

按:此手足太陰藥也。

六味地黃丸治小兒疳瘦不行、解囟骨熱。

方(見補虛門)。

全嬰方蘆薈丸治小兒疳氣腹急骨熱。

蘆薈、木香、檳榔(各一分)、黃連(一兩)、蕪荑(去皮)、青皮、陳皮(各半兩)、巴豆(三七粒同上四味炒黃去豆)、蝦蟆(酒浸炙黃去骨一兩)。

上為末,豬膽丸小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下。

按:此手少陰、手足太陰藥也。

蒸雞丸治小兒疳癆、骨蒸潮熱、盜汗、瘦弱、腹急、面黃、食不生肌肉。

黃連(二兩)、柴胡(一兩)、蕪荑、鶴蝨(各半兩)、秦艽、知母、紫芩、使君子(去殼炒各一兩)。

上為末,黃雄雞一隻重一斤,籠之,專以大麻子飼之五日後,去毛及腸肚淨,入前末子以線縫之,取小甑子,先以黑豆鋪甑底三寸,安雞四旁及上黑豆蓋之,早蒸至晚,取肉研和硬,入酒糊丸如小豆大,二歲二十丸加減與之,米飲下,忌豬肉。

按:此手少陰、足少陽藥也。

肥兒丸截疳殺蟲,治腹脹、消食。

使君子(肉)、蘿蔔子(各二兩)、小紅棗(肉一兩)、糖球子(末)、飛羅面(各二兩)。

上取好黃土和作一爐墩子,內底下蘿蔔片鋪一層,次將使君子肉鋪在當中,次又鋪蘿蔔一層,上安棗肉蓋於上,以泥封固其外,以炭火煆至內三物熟爛了,取出以飛面球子末和勻,丸如麻子大,量兒大小與服,米飲下。

按:此足陽明、太陽藥也。

五疳消食丸消疳殺蟲、退熱、磨積、進食。

使君子(肉炒)、麥櫱(炒)、陳皮、麥曲(炒)、蕪荑、草龍膽、黃連(炒)、糖球子(等分)。

上為細末,陳米飯為丸如黍米大,每十丸米飲下。

按:此手少陰、太陰藥也。

然疳證自有虛實、積熱等致不同,以上諸方未能以盡其變,學者自宜推格治之。

白話文:

[治療疳疾的藥方]

錢氏木香丸用於治療兒童因疳疾而身體消瘦,腹部膨大的症狀。

藥方成分包括木香、青黛、檳榔、豆蔻(各一份)、麝香(一錢半)、續隨子(一兩)、燒製的蝦蟆(三個)。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搓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至二十丸,用薄荷湯送服。

註:這是適用於手足太陰經的藥方。

六味地黃丸可用於治療兒童因疳疾導致身體消瘦、無法行走以及囟門發熱的症狀。

全嬰方蘆薈丸用於治療兒童因疳疾導致腹部緊繃,骨骼發熱的症狀。

藥方成分包括蘆薈、木香、檳榔(各一份)、黃連(一兩)、蕪荑(去皮)、青皮、陳皮(各半兩)、巴豆(與上面四種藥材一同炒至微黃後去掉巴豆)、燒製的蝦蟆(一兩)。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豬膽汁搓成小豆大小的丸藥,三歲兒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

蒸雞丸用於治療兒童因疳疾導致的骨蒸潮熱、盜汗、身體瘦弱、腹部緊繃、面色黃、食慾不振,身體難以長肉的症狀。

藥方成分包括黃連(二兩)、柴胡(一兩)、蕪荑、鶴蝨(各半兩)、秦艽、知母、紫芩、使君子(去殼炒各一兩)。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選用一隻一斤重的黃色公雞,養在籠子裡,專門以大麻籽餵養它五天,之後去除雞毛和內臟,將藥粉放入雞肚子裡,用線縫合。取一小蒸鍋,底部鋪上三寸厚的黑豆,將雞放在四周和上面,再覆蓋一層黑豆,從早到晚蒸煮,取出雞肉研磨成泥,加入酒糊搓成小豆大小的丸藥,兩歲兒童每次服用二十丸,可根據年齡調整,用米湯送服,忌食豬肉。

肥兒丸用於截斷疳疾,殺滅寄生蟲,治療腹部脹大、幫助消化。

藥方成分包括使君子(肉)、蘿蔔子(各二兩)、小紅棗(肉一兩)、糖球子(末)、飛羅面(各二兩)。取好黃土和成一個爐墩,爐內底部鋪一層蘿蔔片,再將使君子肉鋪在中間,接著再鋪一層蘿蔔,最上面放棗肉,用泥土密封爐子外部,用炭火煅燒至內部三種材料熟爛,取出後加入飛面球子末混合均勻,搓成芝麻大小的丸藥,根據兒童年齡大小調整服用量,用米湯送服。

五疳消食丸用於消除疳疾,殺滅寄生蟲,退燒,幫助消化。

藥方成分包括使君子(肉炒)、麥櫱(炒)、陳皮、麥曲(炒)、蕪荑、草龍膽、黃連(炒)、糖球子(等份)。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剩餘的米飯搓成黍米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送服。

然而,疳疾有虛實、積熱等不同病因,以上的藥方並不能涵蓋所有情況,學習者應根據具體病情靈活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