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五十 (4)
卷五十 (4)
1. 論變蒸身熱
全嬰方論曰:夫變蒸者,以長氣血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變蒸有輕重。輕者,體熱虛驚,耳冷微汗,唇中白泡狀如珠子。重者,寒熱脈亂,腹疼啼叫,不能乳食,輒吐哯。其輕者三日,重者五日。古法以黑散子、紫丸子主之。其有不熱不驚,或無證候,暗變者多矣。蓋受胎氣壯實故也。
按本論注云:嘗考錢氏與寶鑑論變蒸互說差殊。錢氏云:一變腎,二變膀胱,三變心,四變小腸,五變肝,六變膽,七變肺,八變大腸,九變脾,十變胃。故稱水數一先變也。寶鑑云:初變肝,二變肺,三變心,四變脾,五變腎。二者所論皆五行顛倒,相生者卻逢相剋,相剋者又逢相生。
大抵陰陽造化,相生者順,相剋者逆。變蒸者,是長養血氣,滋榮五臟相生之法。此理昭然。相生者有母子之道,相剋者有夫婦之義。相生所以相繼,相剋所以相治。原夫胎者,得水火既濟,陰陽造化,五行相治而成形。故始於腎氣之初生也。小兒變蒸者,當陰陽升降,從五臟相繼而成人。
故始於肝之初變也。雖二說互有所長,大抵小兒所稟胎氣壯怯不同。況所變之證不一。古方用以上二藥,非本病通變法也。故不錄。
白話文:
【討論變蒸身熱】
全嬰方論指出:所謂變蒸,是指在成長過程中調節氣血的過程。其中,“變”指的是上氣,“蒸”則代表身體發熱。而變蒸的反應程度有輕有重。輕度的反應可能只會出現體溫稍高、虛弱驚嚇、耳朵冰冷、輕微出汗以及嘴脣上出現像珍珠一樣的小白泡。重度的反應則可能出現寒熱交錯、脈搏紊亂、腹部疼痛、哭鬧不止、無法進食母乳或固體食物,且經常嘔吐或打嗝。輕度反應通常持續三天,重度反應則可能延續至五天。古時的治療方式多採用黑散子和紫丸子兩種藥物。然而,若孩子沒有出現發熱或驚嚇的症狀,或是沒有其他明顯症狀,這類的“暗變”現象也是常見的。這通常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內時,本身氣質就較為強健所致。
根據本論的註釋:曾經比較過錢氏和寶鑑對於變蒸的理論,兩者在描述上存在著一些差異。錢氏認為:第一次變蒸對應的是腎臟,第二次是膀胱,第三次是心臟,第四次是小腸,第五次是肝臟,第六次是膽囊,第七次是肺部,第八次是大腸,第九次是脾臟,第十次是胃部。因此,水的數目最先開始變化。但寶鑑的理論則是:第一次變蒸對應的是肝臟,第二次是肺部,第三次是心臟,第四次是脾臟,第五次是腎臟。兩者的理論都將五行的順序顛倒,相生的反而受到相剋,相剋的又遇到相生。
然而,陰陽的運作規律中,相生的順應自然,相剋的則逆反。變蒸的作用,是在於促進血液與氣的生成,滋養五臟,遵循相生的原則。這個道理顯而易見。相生的關係就像母子之間的連結,相剋的則類似夫妻之間的平衡。相生使得生命得以延續,相剋則用來調節平衡。胎兒的形成,正是因為水火相互濟助,陰陽轉換,五行相輔相成的結果。因此,一切的起點都是腎臟的氣息開始生長。小兒的變蒸,就是在陰陽轉換、五臟相繼成熟的過程中,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
即使兩種理論各有其獨到之處,但總的來說,小兒在母體中獲得的胎氣強弱不一。況且,變蒸的表現形式也各不相同。古方使用上述兩種藥物,並不是為了應對所有的變蒸情況。因此,這裡並未詳細記載。
2. 論傷寒瘡疹同異
錢氏曰:傷寒男體重,面黃;女面赤,喘急,憎寒,口中氣熱,呵欠,頓悶,項急也;瘡疹則腮赤躁,多噴嚏,悸動,昏倦,四肢冷。傷寒當發散之;治疹行溫平;有大熱者,解毒。余見前說。潔古曰:凡傷風則皮澀拘急,鼻塞;癍疹則睡中發驚悸,呵欠,嚏噴,是為易識矣。
白話文:
錢氏表示:男性患傷寒會感到身體沉重,臉色發黃;女性則臉色會發紅,呼吸急促,非常怕冷,口中有熱氣,頻繁打哈欠,時常感到悶悶不樂,脖子僵硬。而瘡疹的患者則臉頰紅潤且焦躁,經常打噴嚏,心跳加速,昏沉疲倦,四肢冰冷。治療傷寒應採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疹子則應使用溫和的療法;如果出現高燒的情況,則需要進行解毒治療。對於以上內容,我之前已有詳細說明。
潔古指出:一般來說,受到風邪影響的人皮膚會變得緊繃,感覺身體僵硬,並且鼻塞;而有疹子的人在睡覺時會突然驚醒,心跳加速,頻繁打哈欠及噴嚏,這些特徵讓我們可以輕易區分兩者。
3. 論急慢驚風
錢氏曰:急驚因聞大聲或大驚而發搐,發過則如故,此無陰也。當下利驚丸主之。此證本因熱生於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大小便黃赤,劇則搐也。蓋熱甚則風生,風屬肝,此陽盛陰虛也。故利驚丸主之,以除其痰熱,不可與巴豆及溫藥大下之,恐搐虛熱不消也。小兒熱痰容於心胃,因聞聲非常則動而驚搐矣。若熱極,雖不聞聲及驚亦自發搐。
慢驚因病後或吐瀉,脾胃虛損,遍身冷,口鼻氣出亦冷,手足時瘛瘲,昏睡露睛,此無陽也。栝蔞湯主之。
凡急慢驚陰陽異證,切宜辯而治之。急驚合涼瀉,慢驚合溫補,如不分別則誤甚矣。
閻孝忠曰:急慢驚風,古人無之,惟曰陰陽癇。陽動而速,故陽病曰急驚,陰靜而緩,故陰病曰慢驚。此陰陽虛實寒熱之別,治之不可誤也。急驚猶有熱,熱即生風,又或因驚而發,則目為連札,涎潮,搐搦,身體、口中氣皆熱,及其發定,或睡起,即了了如故,此急驚證也。當其搐熱漸減,食與鎮心退熱藥,候定以藥即下其痰熱,心神安寧即愈。
慢驚得大病之餘,吐瀉之後,或誤取轉泄,致脾胃虛損,風邪乘之,似搐而不甚搐,似睡而不似睡,四肢與口中氣皆冷,睡露睛,或胃痛而啼哭如鴉聲,此則危證,脾胃虛損故也。
潔古曰:急驚陽證也,俱腑受病爾。小兒客痰熱於心膈,是少陽相火旺。經云:熱則生風,因聞大聲而作。蓋謂東方震卦得火氣而發搐。火本不動,得風而動。當用利驚丸、導赤散、瀉青丸、地黃丸主之。搐止服安神丸。慢驚陰證也,俱臟受病爾。蓋小兒吐瀉病久,脾胃虛損,若不早治,則成慢驚,名曰瘛瘲,似搐而不甚搐也。
因脾胃虛損,故大便不聚。當去脾間風,先以宣風散導之,之後用使君子丸、益黃散,則其利自止。既已失治,則脾肺俱虛,致被肝木所乘,是為慢驚也。當用溫補羌活膏。
全嬰方云:驚證因風則目青面紅發搐,因驚其病在心,忽然叫聲發搐,因食則其證噯吐氣即發搐,皆陽癇也。肺胃經虛則生黏痰,痰者肺胃所出也。痰則凝滯在於咽喉,如牽鋸之聲,時復瘛瘲。或因吐瀉所致脾虛,則肺亦虛,涎痰流溢,其證亦然,皆陰癇也。
身熱脈浮,精神恍惚,或吐或瀉,不思乳食,發搐,即是半陰半陽合病。
身涼脈沉,精神倦怠,不吐不瀉,又能乳食發搐者,亦是半陰半陽合病,正如傷寒,半是表半是里也。亦有急驚涼瀉而不愈,或與吐下藥太過,發為慢驚,慢驚溫補而不愈,變為急驚,互相更變者多矣。
按以上諸家所論,殆盡證治之要矣。但錢云慢驚用栝蔞湯,恐傳寫誤耳。大抵驚主風木,甲木屬陽,腑病故急
白話文:
【討論急慢驚風】
錢氏指出:急驚風常由孩子聽到巨大聲響或遭受重大驚嚇觸發抽搐,一旦發作過去,孩子便恢復正常,這種情況並無陰象。應使用利驚丸作為治療。此症本源於心臟產生的熱,表現為身體發熱、臉色紅潤、頻繁喝水、口氣熾熱、大小便呈現黃赤色,病情嚴重時會出現抽搐。因為過度的熱會導致風象生成,而風象屬於肝臟功能,這正是陽氣過剩、陰氣不足的現象。因此,利驚丸用於治療,可以清除痰熱,不能使用巴豆或溫性藥物進行強烈排泄,以免造成抽搐後虛熱無法消除。兒童的熱痰會積聚在心臟和胃部,一旦聽到非正常的聲音就會受到驚嚇而開始抽搐。如果熱度達到極點,即使沒有聽到聲音或未受驚嚇也會自動抽搐。
慢驚風則通常發生在疾病後期或嘔吐腹瀉後,脾胃功能虛弱,全身冰冷,口鼻呼出的氣也是冷的,手腳時常痙攣,昏睡時眼睛半開,這是缺乏陽氣的表現。使用栝蔞湯作為治療。
對於急驚風和慢驚風的陰陽不同症狀,必須謹慎辨識並對症治療。急驚風適合涼瀉療法,慢驚風則適用溫補療法,若不加以區分,後果可能非常嚴重。
閻孝忠表示:急驚風和慢驚風在古時候並未被單獨命名,只稱為陰陽癇。陽性反應快速,所以陽性病症被稱為急驚風;陰性反應緩慢,所以陰性病症被稱為慢驚風。這正是陰陽虛實、寒熱的差異,治療時不能出錯。急驚風仍然伴隨著熱度,熱度會導致風象生成,或者因為受到驚嚇而發作,然後眼睛會不停眨動,口吐大量口水,身體和口氣都發熱,待發作完畢或醒來,孩子就恢復正常,這就是急驚風的特徵。當抽搐和熱度逐漸減輕,應給予鎮心退熱藥物,等孩子穩定下來後再用藥除去痰熱,心神安定後就會痊癒。
慢驚風則發生在大病後或嘔吐腹瀉後,或是錯誤的治療方式導致脾胃功能虛弱,風邪趁機侵入,看似抽搐卻不完全抽搐,看似睡眠卻不像真正睡著,四肢和口氣都冰冷,睡眠時眼睛半開,或者胃痛而啼哭,發出類似烏鴉的聲音,這是危險的症狀,是由於脾胃功能虛弱造成的。
潔古認為:急驚風是陽性症狀,都是腑器官受到影響。兒童的心膈部位受到客痰熱影響,這是少陽相火旺盛。經典中說:熱度會生成風象,由於聽到巨大聲響而發作。這裡所指的是東方震卦獲得火氣而發作抽搐。火本身不會移動,但受到風的影響就會移動。應該使用利驚丸、導赤散、瀉青丸、地黃丸進行治療。抽搐停止後服用安神丸。慢驚風是陰性症狀,都是臟器受到影響。兒童的吐瀉病程長久,脾胃功能虛弱,如果不早治療,就會發展成慢驚風,名為瘛瘲,看似抽搐但不完全抽搐。
由於脾胃功能虛弱,所以大便不成形。應該去除脾臟中的風象,先用宣風散引導,之後使用使君子丸、益黃散,這樣大便就能成形。如果已經錯過治療時機,那麼脾肺功能都會虛弱,導致受到肝臟的影響,這就是慢驚風。應該使用溫補的羌活膏。
全嬰方記載:驚風症狀,如果因為風象影響,會出現眼睛青紫、臉色紅潤、抽搐的情況,這是因為受到驚嚇,病症出現在心臟,突然發出叫聲並開始抽搐,這是陽癇。肺胃功能虛弱會產生黏痰,痰是由肺胃產生的。痰會在咽喉部位凝滯,發出類似鋸木頭的聲音,時常出現抽搐。或者因為嘔吐腹瀉導致脾虛,肺功能也會隨之虛弱,口涎不斷,這些症狀都是陰癇。
身體發熱、脈搏浮動、精神恍惚、或吐或瀉、不想吃奶或食物、抽搐,這是半陰半陽的合併症狀。
身體冰冷、脈搏沉澀、精神疲倦、不吐不瀉、仍能吃奶或食物、抽搐,同樣是半陰半陽的合併症狀,就像傷寒一樣,一半是外感、一半是內熱。也有急驚風使用涼瀉療法但未見好轉,或者使用催吐或瀉藥過量,結果轉變成慢驚風,慢驚風使用溫補療法也未見好轉,反而轉變為急驚風,這種互相轉換的情況屢見不鮮。
根據以上各家的討論,幾乎涵蓋了診斷和治療的關鍵。但是錢氏提到慢驚風使用栝蔞湯,可能是抄寫時的誤差。總體而言,驚風主要由風木控制,甲木屬於陽性,腑器官受影響所以病情急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