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五十 (3)
卷五十 (3)
1. 論諸熱證病本不同
全嬰方論曰:夫潮熱者,發歇有時,或血氣盛實,臟腑生熱,或傷寒時疫,觸受邪氣,陰陽相勝也;驚熱,顛叫恍惚,夜熱,夕發旦止;餘熱者,寒邪未盡,或傳經之遺熱也;食熱者,肚背先熱;疳熱者,骨蒸盜汗,壯熱一向不止,錢氏云:不已甚則發驚癇也;煩熱,心躁不安,喘粗,甚則發癇也;積熱,頰赤,口瘡,下盛則腰腿癰腫,表裡實則身熱便澀,虛則汗下後仍熱也;風熱,汗出身熱,呵欠,面赤;虛熱,困倦少力,其有久嗽,久瀉,久痢,久血,久瘧,以致諸疾之後成者,皆虛熱也;客熱,來去不定,為陽邪干於心也,心受邪則熱形於額,故先起頭面,身熱多驚,由真氣虛而邪氣勝也;癖熱,涎嗽飲水,由乳食不消,伏結於中,致成癖塊也,或痰嗽而驚,或嘔逆不定,日中嗞煎,夜則啼叫,乍熱乍涼,如潮熱也;寒熱者,如瘧狀,陰陽相勝也,先寒而後熱,陽不足,先熱而後寒,陰不足,寒多而熱,少陰勝陽也,熱多而寒,少陽勝陰也,寒熱相半,陰陽交攻也;血熱者,每日己午間發熱,過夜則涼;疹熱,耳鼻尖冷。
錢氏曰:胎熱者,生下有血氣時,叫哭,身熱如淡茶色,目赤,大便赤黃,糞稠,急食乳浴法主之。
按以上辯諸證,可謂詳悉,但血熱證,東垣謂:夜則發熱,晝則明瞭,此血熱也,蓋晝陽夜陰也,食熱者,手心熱,噯氣,吐乳,嘔吐者,多宜隨證推格,兼玩本文。
白話文:
【全嬰方論所述】:對於潮熱這種病症,其發作有固定的時間,可能是因血氣過盛,或是臟腑產生熱氣,也可能因為感染風寒或是時節性流行病,接觸到異常病氣,是身體內外陰陽兩種力量互相較勁的結果;驚熱表現為突然的尖叫、精神恍惚,夜晚發熱,且只在晚上發作,白天正常;餘熱,是寒邪尚未完全排除,或是疾病過程中的殘留熱度;食熱,首先感到肚子和背部發熱;疳熱,骨節發熱,夜間盜汗,高熱持續不停,錢氏指出,如果不加以控制,會引發驚癇;煩熱,心煩意亂,呼吸急促,嚴重時可能引發癇癎;積熱,臉頰紅潤,口腔潰瘍,如果下半身發炎,可能會導致腰腿長膿包,如果內外都實熱,會全身發熱且排便困難,如果是虛熱,即便汗出和排便後,仍然持續發熱;風熱,出汗後仍然身體發熱,打哈欠,面色紅潤;虛熱,疲憊無力,若是長期咳嗽、腹瀉、痢疾、出血、瘧疾等疾病,其後續造成的都是虛熱;客熱,發作時間不定,是由於心臟受到陽邪幹擾,心臟受邪,額頭會發熱,所以最先從頭部和麪部開始,身體發熱且易驚,是由於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癖熱,口渴想喝水,由於食物消化不良,聚集在體內形成固結,進而形成癖塊,或者咳嗽且易驚,或嘔吐不止,白天煎熬,夜晚啼哭,忽冷忽熱,如同潮熱;寒熱,類似瘧疾的症狀,是身體陰陽兩種力量互相較勁,先是寒冷然後發熱,代表陽氣不足,反之,先發熱後寒冷,代表陰氣不足,寒冷多於熱度,代表陰氣勝過陽氣,熱度多於寒冷,代表陽氣勝過陰氣,若寒冷和熱度各半,代表陰陽兩種力量互相抗衡;血熱,每天在下午發熱,過夜後則恢復正常;疹熱,耳朵和鼻子尖端冰冷。
錢氏指出:胎熱,出生後就出現血氣,啼哭,身體呈現淡茶色,眼睛紅,大便赤黃,糞便稠厚,應立即用哺乳和沐浴的方法治療。
根據以上的各種病症分析,可說是非常詳細,但對血熱的描述,東垣認為:夜晚發熱,白天則清醒,這就是血熱,因為白天屬陽,夜晚屬陰,食熱,手心發熱,打嗝,吐奶,嘔吐,這些症狀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診斷,同時參考本文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