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五 (1)

1. 卷二十五

2. 反胃門

3. 敘吐脈證

金匱云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飲而反吐者,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白話文:

《金匱要略》提到,病人的脈搏頻數,通常表示體內有熱象,應當會有胃口好、喝水多的表現,但若反而出現嘔吐的症狀,這可能是因為之前發汗治療,導致身體的陽氣微弱,膈肌功能虛弱,脈搏因此頻數,是因為外來的熱無法幫助消化,胃部實際上是虛寒的緣故。

脈象呈現弦狀,代表體質虛弱,胃氣不足,可能早上吃的飯到晚上就全吐了出來,這種情況稱為胃反。若寒氣存在於上腹部,醫生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現在脈象反而是弦狀,所以被診斷為虛弱。

足背的趺陽脈如果浮而且澀,浮的脈象顯示虛弱,澀的脈象則表示脾臟受損,脾臟受損後食物無法正常消化,可能出現早上吃的食物到晚上吐出,或是晚上吃的食物到早上吐出的情況,前一天吃的食物無法完全消化吸收,這就是所謂的胃反。如果脈象緊且澀,那麼病情將較難以治療。

4. 論膈噎治病之因

丹溪云:胃為水穀之海,脾為消化之器。清和則健而運行。世人以痰飲嘔吐諸氣,多服香熱之藥,偏助氣血沸騰,其始也,胃液凝聚;其久也,脾氣耗敗,傳化漸遲。又以烏附丹劑服之,積久血液俱耗,胃脘乾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

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小若羊屎。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或曰:千金治噎膈反胃,未嘗廢薑桂等藥,何吾子之多言也?予曰:氣之鬱滯,久留清道,非借香熱,不足以行。然悉有大黃、石膏、竹茹、芒硝、澤瀉、前胡、朴硝、茯苓、黃芩、蘆根、栝螯等藥為之佐,使其始則同,其終則異也。病邪易伏,其病自安。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部位,脾臟則負責食物的後續消化與吸收。當這兩個器官功能和諧時,身體就能健康運作。然而,人們常因為痰多、噁心嘔吐或是各種氣滯問題,過度服用一些性質溫熱的藥物,這些藥物會使身體內的氣血過度活躍。初期,可能只是胃部的液體凝結;但長期下來,脾臟的功能就會逐漸衰弱,食物的消化轉化也會變得緩慢。

更糟的是,有人還會服用如烏頭、附子等藥材製成的丹劑,長期服用會導致血液流失,胃部會變得乾燥無力。如果這種乾燥的情況發生在咽喉附近,水還是可以吞下去,但是固體食物就很難進入,就算勉強吞下去,量也不會多,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噎。

如果這種乾燥的情況發生在胃部附近,雖然食物還是可以進入,但是很難完全進入胃中,而且吃進去的食物會在一段時間後再吐出來,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膈,也就是所謂的反胃。而且病人通常會有嚴重的便祕,排出的大便像羊屎一樣硬。

雖然噎、膈和反胃的名稱不同,但其實都是同一種疾病的表現。有人可能會問:《千金方》治療噎、膈和反胃的處方中,並沒有完全排除薑、肉桂等溫熱藥材,你為什麼要這麼囉嗦呢?我的回答是:當氣血在體內阻滯太久,只靠溫熱藥物是不夠的。但《千金方》中的處方,通常會搭配大黃、石膏、竹茹、芒硝、澤瀉、前胡、朴硝、茯苓、黃芩、蘆根、栝樓等藥材,這樣一來,藥物在體內的作用就能從同一起點開始,但最終的效果卻會有所不同。病邪容易被消滅,疾病自然就會好轉。」

5. 論五噎五膈

嚴氏云(三因同)五噎五膈者由喜怒不常,七情傷於脾胃,鬱而生痰,痰與氣搏升而不降,飲食不下。蓋氣留於咽嗌者則成五噎,結於胸膈者為五膈。五噎之名憂思勞食氣也,五噎之名憂恚寒熱氣也。其病令人胸膈痞悶,嘔逆噎塞,妨礙飲食。治法調順陰陽,化痰下氣。陰陽平勻,氣順痰下,則病無由而作矣。

按膈噎之證,皆由氣聚成積,自積成痰,痰積之久,血液俱病。以其為病在咽在膈,故前人立膈噎二者之名。三因方又分五噎五膈,病狀徒有其名,為治則一而已,故不敘焉。又嚴氏為化痰下氣之說。夫氣之不下,痰之不化,必有為病之因。苟不治其本,而專以香燥之藥治其標,痰氣何由而自下也?

白話文:

嚴氏指出,所謂的五噎五膈,主要是由於情緒起伏不定,如喜怒哀樂等七情過度,對脾胃造成傷害,導致氣滯而產生痰濕,痰濕和氣鬱相結,向上逆而不下降,使得食物難以下嚥。當這種氣滯留在咽喉部位時,就會形成五噎;如果結在胸口和膈肌之間,就會成為五膈。這兩種病的命名,分別是因為憂慮、思慮過多、勞累、飲食不節、氣虛等因素引起,以及因為憂鬱、恚怒、寒熱交錯、氣血不調所致。病發時,患者會感到胸口和膈肌間悶痛,噁心嘔吐,吞嚥困難,影響進食。

治療的方法,應當調理陰陽平衡,化解痰濕,順暢氣機。當陰陽達到平衡,氣機順暢,痰濕得以化解,疾病自然就不會發生了。

進一步地,對於膈噎的病症,都是因為氣滯形成積聚,積聚日久成痰,痰濕久駐,血液運行也會受到影響。由於這種病變主要發生在咽喉和膈肌部位,所以前人就定義了膈噎這樣的病名。在《三因方》中,又進一步區分出五噎五膈,雖然病名不同,但實際上,治療原則是一致的,所以不必過多描述。嚴氏主張化解痰濕,順暢氣機的療法。然而,若痰濕不化,氣機不順,必然有其病因。如果不從根本上治療,只用芳香燥熱的藥物來治療表面症狀,痰濕和氣機如何能自行順暢呢?

6. 論三陽結為膈病

子和云內經曰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大小腸、膀胱也。結謂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圊,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澀,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此湯火不下推而上行也。故經曰:少陽所至為嘔湧,溢食不下。此理明矣。

後世強分為十膈、五噎,其𩷒既多,其惑滋甚。人之溢食初未遽然也,或傷酒食,或胃熱欲吐,或胃風欲吐。醫者不察本原,投下香、桂、胡椒、丁香之屬。設如傷酒、傷食,正可攻逐,豈可言虛便將熱補?素熱之人,三陽必結,食必上潮。醫氏猶云胃寒不納,燔針灼艾,三陽轉結,歲月彌深,遂成噎病。

世傳五噎寬中散有姜有桂,十膈散有附有烏,其可用乎?今代劉河間治膈氣噎食,承氣三湯獨超。近代用藥之時,更詳輕重。假如閉久,宜先潤養,小著湯丸,累累加之,關扄自透。其或咽噎上阻痰涎,微用酸苦,湧出因而,治下藥勢易行。設或不行,蜜鹽下導,結散陽消,飲食自下。

莫將巴豆耗卻天真。

按此論,三陽結為膈病力關。世俗言胃冷用熱藥之誤,可謂明矣。但用藥專指承氣而言,則失之太峻。蓋此藥有實熱者可用之,其有脾胃衰虛,並血液枯竭之人,皆在所禁也。

白話文:

子和說,《內經》提到,三陽結合的情況被稱作膈病。這裡的三陽,指的是小腸、大腸以及膀胱。結,指的是熱結。小腸熱結,就會導致血脈乾燥;大腸熱結,就會造成便祕;膀胱熱結,就會使津液枯竭。當三陽都出現結的情況,那麼排泄就會受阻,下不通暢,熱氣必然反向上行,因此食物吞嚥困難,即使勉強吞下也會再吐出來。這就是熱氣不向下推而反向上行的結果。因此《內經》說:當少陽經受到影響,就會出現嘔吐,食物無法下嚥的症狀。這個道理很清楚。

後世將膈病強制分為十種膈病、五種噎病,類型增多,使人更加迷惑。人開始食物反流並非一蹴而就,可能是過度飲酒、吃東西,或是胃部熱氣想要嘔吐,或是胃風想要嘔吐。醫生未能查明病因,就投下香料、肉桂、胡椒、丁香等藥物。比如說,如果是由於過度飲酒或吃東西導致,應該進行攻伐,怎能一概而論說身體虛弱就用熱性藥物補充?對於原本就有熱氣的人來說,三陽必定會結,食物一定會往上反。醫生還說是胃寒不能消化,使用燒針灸艾的方法,反而使三陽的結更嚴重,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形成了噎病。

世人傳說,治療五種噎病的寬中散中有薑和肉桂,治療十種膈病的散劑中有附子和烏頭,這些真的能用嗎?現在我們可以參考劉河間治療膈病和噎食的方法,他使用的承氣三湯遠超其他方法。在近代使用藥物的時候,應更詳細地考慮病情的輕重。例如,如果長時間閉塞,應先進行滋養,使用一些湯丸,逐步增加,關閉的通道自然會打開。如果咽喉噎住,有痰涎阻塞,可以稍微使用酸苦的藥物,讓痰涎湧出,這樣下藥的效果更好。如果不奏效,可以用蜂蜜和鹽進行導引,熱結散開,陽氣消失,食物就能順利下嚥。

千萬不要用巴豆消耗掉身體的元氣。

根據這個理論,三陽結合為膈病的原因非常關鍵。世人常說胃冷就要用熱藥的錯誤,現在已經很明確了。但是,如果只專門使用承氣湯來治病,那就太過嚴峻。因為這種藥只有在有實熱的情況下才可用,對於脾胃衰弱,或是血液枯竭的人,都是禁止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