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二十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五 (2)

1. 論噎為諸氣所致

針經曰:怒氣所至,食則氣逆而不下;勞氣所至,為咽噎病,為喘促;思氣所至,為中痞;三焦閉塞,為咽噎不利。

白話文:

針灸經典上說:當人處於生氣或憤怒的情緒時,進食會導致氣息逆流,食物難以下嚥;若因過度勞累導致的氣息問題,會引發吞嚥困難的疾病,同時也可能伴隨呼吸急促的症狀;若是由於過度思考或精神壓力造成的,可能會導致胸口堵塞不適;當人體的三焦(上焦、中焦、下焦)運作失調,氣血循環受阻,也會造成吞嚥困難的問題。

2. 論噎塞由陰中伏陽所致

發明曰噎者六腑之所生陽也,氣也。塞者五臟之所生陰也,血也。二者皆由陰中伏陽而作也。

謹按噎為七情所發,或因三焦傳化失常所致,此即主於氣也。或血液所虧,胃脘乾槁,或血積所致,即皆因於血也。塞由填塞不通之義,故發明有治幽門不通,噎塞不便通幽湯例。蓋陽無陰不能施化,陰之失位而陽伏其中,傳化不變而反上行矣。然人有所擊撲墜跌,內致血瘀,忽即吐而食不能納,此由氣血俱傷所可見也。

大抵始由氣致者,初當從氣治之;由血致者,當從血治之。豈可類用香熱之劑,反耗氣血耶?但世俗拘泥,不能究乎病情,遂成危證也。悲夫!

白話文:

在這篇討論中,作者首先說明「噎」和「塞」兩種病狀,「噎」是由六腑產生的陽氣問題,而「塞」則是五臟產生的陰血問題,兩者都是由於陰中潛藏的陽氣導致的。

接下來,他指出噎症可能由情緒波動或三焦功能異常引起,這是與氣息相關的問題。如果身體血液不足,胃部乾燥,或是血液淤積,則是與血液相關的問題。塞症的字面意義就是堵塞不通,因此有治療幽門堵塞,噎塞無法排解的藥方。

然而,當人遭受外力打擊或摔倒,內部可能出現血塊,突然嘔吐且無法進食,這是由於氣血雙損造成的現象。

總的來說,如果是氣息導致的問題,應先從調整氣息著手;若是血液導致的問題,則應從調理血液開始。不可以一概使用芳香溫熱的藥物,這樣反而會消耗氣血。但社會上大多數人固守舊法,無法深入理解病情,最終導致疾病變得危險。真是令人感到悲哀!

以上便是這段古文中醫學理論的現代語翻譯。

3. 治吐分三焦法

病機云治吐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暴吐,渴於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匿,其證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行其氣。

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其脈沉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以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

按此分三法治吐,以上焦為陽,陽主熱,下焦為陰,陰主寒,中焦為寒熱相半之分,有陰而有陽,此亦大略之法耳。蓋以其在上者則食已而暴吐,在下者則食久而始吐,久暴之間,所以為寒熱之別,難專以上下為寒熱之別也。王冰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與此同意。又原病式曰:「嘔湧溢食不下,火氣炎上,胃膈熱甚,則傳化失常故也。」

白話文:

[治療嘔吐的三分焦法]

病因理論提到,治療嘔吐需考慮三種因素:氣滯、積滯、寒涼,這些都與人體的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相關。上焦的嘔吐多由氣滯引起,氣滯屬天之陽氣,脈象表現為浮而洪,患者會在進食後突然嘔吐,感到口渴想喝水,大便乾燥且硬結,氣往上沖擊胸部引起疼痛。治療應著重於順暢氣機,調和中焦。

中焦的嘔吐是由於積滯造成,積滯可分陰性與陽性,食物與氣相互影響形成積滯導致疼痛,脈象浮而隱藏,可能先是疼痛再嘔吐,或是先嘔吐再感到疼痛。治療時應使用具有輕微毒性的藥物去除積滯,如檳榔、木香等來促進氣的運行。

下焦的嘔吐通常是由寒涼所致,屬地道,脈象表現為沉而遲,患者可能早上吃的食物到晚上才嘔吐,或晚上吃的食物到第二天早上才嘔吐,小便清澈,大便乾結不通。治療應使用具有毒性的藥物打通堵塞,溫暖寒涼的氣息,待大便逐漸通暢後,再使用中焦的藥物調和,避免大便持續乾燥結實,這樣病情就能自動恢復。

這種根據三焦來區分治療嘔吐的方法,認為上焦屬陽,陽主熱;下焦屬陰,陰主寒;中焦則介於寒熱之間,既有陰又有陽。這是大體上的治療原則。因為上焦的患者通常在進食後立即嘔吐,而下焦的患者則是在進食一段時間後才嘔吐,這兩者間的差異,可以作為判斷寒熱的依據,但不能單純以部位來決定寒熱。

唐代醫學家王冰說過:「食物無法進入胃部是因為有火,食物進入後又吐出來是因為缺乏火氣。」這和上述觀點相符。《原病式》也提到:「嘔吐不止,食物無法下嚥,是因為胃部的火氣上升,胃部和膈肌熱度過高,導致消化功能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