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三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 (1)

1. 卷三十

2. 牙齒門

3. 論牙齒諸痛所因

東垣曰:夫齒者腎之標,口者脾之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其牙齒是也。手足陽明之所過,上齦隸於坤土,乃足陽明胃之脈貫絡也,止而不動;下齦嚼物,動而不休,手陽明大腸之脈所貫絡也。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其病不一。牙者腎之標,亦喜寒,寒者堅牢為病不同,熱甚則齒動,齦斷,袒脫作痛不已,故所治療不同。

也有惡寒作痛者,有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又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飲少熱飲多而作痛者,有惡熱飲少寒飲多而作痛者,有牙齒動搖而作痛者,有齒袒而為痛者,有齒齦為疳所蝕,缺少血出為痛者,有齒齦腫起為痛者,有脾胃中有風邪,但覺風而作痛者,又有牙上多為蟲所蝕,其齒缺少而色變為蟲牙痛者,有胃中氣少,不能於寒袒露其齒作痛者,有牙齒疼痛而穢臭之氣不可近者。痛既不一,豈可一藥而盡之哉?

按此論,齒惡寒熱等作痛,本手足陽明,動搖齦脫,本足少陰,故此三經所主為多。然齒袒、蟲疳、濕熱、齦腫、血出作痛,痛而穢臭者,皆胃熱火盛所致,亦有諸經錯雜之邪與夫外因者。故以上病機現證甚詳,學者宜究其機而處治焉。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牙齒是腎臟健康的外在表現,嘴巴則是脾臟功能的通道,許多經絡都在口腔交匯,其中就包括牙齒。手足陽明經絡經過的地方,上牙齦屬於坤土象徵,是足陽明胃經絡貫穿的地方,相對靜止;下牙齦咀嚼食物,不斷活動,這是手陽明大腸經絡貫穿的區域。手陽明經脈怕冷喜熱,足陽明經脈喜冷怕熱,導致的疾病各不相同。牙齒同樣反映腎臟狀況,也喜歡寒冷環境,寒冷能使牙齒更堅固,不同情況下會產生不同的病症,如果過熱,牙齒可能松動,齦肉破裂,裸露的牙根持續疼痛,所以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有的牙齒遇冷痛,有的遇熱痛,有的冷熱都痛,有的少量冷飲多量熱飲後痛,有的少量熱飲多量冷飲後痛,有的牙齒鬆動後痛,有的牙齦暴露後痛,有的牙齦被蟲蛀或腐蝕出血而痛,有的牙齦腫脹而痛,有的因脾胃風邪導致一受風就痛,有的牙齒被蟲蛀,顏色改變形成蟲牙而痛,有的胃氣不足,無法抵禦寒冷,牙齒暴露時痛,有的牙齒疼痛且散發難聞的氣味。

既然牙齒疼痛的原因種類繁多,又怎麼能用同一種藥物來全面治療呢?根據這段論述,牙齒遇冷熱痛,主要與手足陽明經絡相關,牙齒鬆動和齦肉脫落,則與足少陰經絡有關,因此這三條經絡影響牙齒健康的情況最多。然而,牙齦暴露、蟲蛀、濕熱、齦肉腫脹、出血以及伴隨惡臭的疼痛,都是由胃熱火旺引起的,當然也有其他經絡的混亂或外部因素影響。所以,對於上述症狀的描述非常詳細,學習醫學的人應該深入理解這些病因,並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

4. 論牙痛分三因

陳無擇云:「齒為關門,腎之榮,骨之餘也。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又:「大腸支脈在牙齦,主灌注於牙。大腸壅則齒為之浮,大腸虛則齒露。挾風則攻目頭面,疳䘌則齲脫為痔,皆氣鬱而生,諸證不同治之。」

謹按:頭面外冒風寒或口吸寒冷致牙痛者,皆外因也。實熱或陰虛火動骨蒸所致,氣鬱、血熱、蟲疰皆內因也。硬物所支、打擊等致,皆不內外所因也。故諸證不同治之。陳止言經病而不具三因者,恐傅梓時脫簡爾。

白話文:

陳無擇說:「牙齒就像是身體的關卡,是腎的顯現,也是骨頭的一部分。腎功能衰退,牙齒就會鬆動;精力充沛,牙齒就會堅固。」他又說:「大腸的分支血管位於牙齦,主要負責向牙齒供應養分。大腸如果發生阻塞,牙齒就會感到浮動;大腸如果虛弱,牙齒就會露出。若有風邪夾雜,會影響到眼睛和頭部;若是患有牙周病,就會導致蛀牙甚至掉牙,這些都是由於氣血鬱結而產生,各種症狀的治療方法各不相同。

詳細來說,因頭部或面部受到風寒,或者口腔吸入冷空氣導致的牙痛,這都屬於外因。因實熱或陰虛火旺導致的骨蒸,以及氣血鬱結、血液過熱、蟲害等導致的牙痛,這都屬於內因。因硬物碰撞或打擊等導致的牙痛,這既不是內因也不是外因。因此,各種不同的症狀需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陳無擇只提到疾病與經絡的關係,但未詳述三因,可能是因為在刻版時遺漏了部分內容。

5. 論齒痛為風熱濕熱所致

東垣曰劉經歷之內年三十餘,病齒痛不可忍,須騎馬外行,口吸涼風則痛止,至家則其痛復作,家人以為祟神,禱於巫師而不能愈。病乃濕熱為邪也。足陽明多血多氣,加以膏粱之味,助其濕熱,故為此病。因立一方,不須騎馬,常令風寒之氣生於齒間。以黃連胡桐淚之苦寒,新薄荷葉荊芥穗之辛涼,四味相合而作風寒之氣,治其濕熱為主。

以新升麻之苦,平行陽明經,為使牙齒骨之餘,以羊䯒骨灰補之,為佐。麝香少許入肉為引用,為細末擦之,痛乃減半。又以調胃承氣湯去硝加黃連,以治其本。服之下三兩,行其痛良愈,遂不復行。

按此論實熱例而合辛涼風劑。蓋風能勝濕,苦以泄熱也。今世俗有以大戟芫花小麥椒細辛蒼耳熬湯熱嗽而牙痛立止者,正同此例。大抵人之牙齒致病實多,內則氣鬱血熱骨蒸等因,外則咀炙熱,受寒冰鹹酸辛辣之味適口,豈不漬搏耶?且如以醋沃石則石為蘇,況人之骨余者乎?然雖經絡之喜寒熱氣不同,所受病異者,則豈全在標爾?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有位名叫劉經歷的人,年約三十多歲,他患了嚴重的牙痛,痛到無法忍受。他發現只要騎馬出外,讓口鼻吸入冷風,牙痛就會暫時停止,但一回到家,牙痛又會再度發作。家人認為這是遭到鬼神作祟,於是請來巫師祈禱,但病情並未見好轉。實際上,這病是因為濕熱邪氣所導致的。

足陽明經絡血氣旺盛,加上他常吃肥甘厚味的食物,這些食物助長了體內的濕熱,所以才會引起這樣的病症。因此,東垣先生設計了一個藥方,不必再依靠騎馬來紓緩疼痛,而是要讓風寒之氣在齒間產生。使用黃連、胡桐淚的苦寒,新鮮薄荷葉和荊芥穗的辛涼,這四種藥材相輔相成,產生風寒之氣,主要用來治療濕熱邪氣。

使用新鮮升麻的苦味,可以平衡陽明經絡,因為牙齒是由骨頭衍生出來的,所以使用羊骨灰來補強。麝香則作為引導藥物進入肌肉組織,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後塗抹在牙齒上,牙痛就能減輕一半。另外,再用調胃承氣湯去掉硝石,加入黃連,從根本治療。服用後,每次排便約三兩,牙痛就大大改善,再也不需要騎馬出外。

根據這個理論,實際上就是利用辛涼藥物來對抗實熱,因為風能驅除濕氣,苦味能降火。現在社會上,有人會用大戟、芫花、小麥、花椒、細辛、蒼耳子煎湯,趁熱漱口,牙痛馬上就能得到緩解,原理也是相同的。一般來說,牙齒的疾病原因實在太多,內部可能是氣血鬱結、血熱骨蒸等問題,外部則可能因為咀嚼熱食,或是吃了寒冰、鹹酸、辛辣的食物,這些都會對牙齒造成傷害。就像用醋澆在石頭上,石頭也會溶解,更何況是人體的骨頭呢?雖然經絡對寒熱氣候的反應各不相同,受到的疾病影響也不一樣,但這難道就只是表面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