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機微義》~ 卷十四 (3)
卷十四 (3)
1. 和解之劑
柴胡薑桂湯治寒熱自汗。
方見熱門。
小柴胡湯治傷寒潮熱而嘔。
按此並少陽例藥也。
黃連湯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痛欲嘔吐者。
黃連 甘草(炙) 乾薑 桂枝(各二錢) 人參 半夏(各一錢半) 大棗(二枚)
上㕮咀水煎。
按此出太陽例藥也。與以上三方解表裡中上陰陽交錯之劑,傷寒論此法甚多,宜隨證選用。
白話文:
[和諧調節的藥方]
柴胡薑桂湯用於治療因體內寒熱不均導致自發性出汗的情況。
配方詳情請參閱熱病專區。
小柴胡湯適用於治療感冒後出現的週期性高熱且伴隨噁心嘔吐的症狀。
接下來的藥方是針對少陽經絡常見病症的一般用藥。
黃連湯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後胸部感到燥熱,胃部有異常氣血,且腹部疼痛有想嘔吐感覺的情況。
所需材料為:黃連、炙甘草、乾薑、桂枝(各二錢),人參、半夏(各一錢半),大棗(兩枚)。
將上述材料切碎後用水煎煮。
此藥方出自治療太陽經絡病症的常規用藥。以上提及的三種藥方都是用來調節表裡、上下、陰陽失調的情況,這種調節方式在傷寒論中有許多例子,應根據具體症狀選擇最適合的藥方使用。
2. 解兩感之劑
海藏大羌活湯
羌活 獨活 防己 防風 黃芩 黃連 蒼朮 白朮 甘草(炙) 川芎 細辛(各三錢)知母 生地黃(各一兩)
上㕮咀,每半兩,水煎熱服。未解,再服一二劑。若有餘證,並依仲景法。
按:此出太陽例藥也。然傷寒兩感,亦有兼風兼濕不同,或表裡俱虛俱實之異。保命集云:兩感可治者,感異氣也。使表中於風,內傷於寒,可治者,宜加味小青龍湯。表熱內寒,宜和解之。此方宜治表中於風,內有熱者。則表濕裡寒,表寒里濕,表裡證俱見者,宜擴充也。
大抵兩感,多表里俱虛。是以易老曰:當切脈,逆從知其吉凶。兩感之邪,三陰三陽皆有之。脈從陽可治,從陰難治。陽生陰死之謂也。
白話文:
【解兩感之劑】
海藏大羌活湯的配方如下: 羌活、獨活、防己、防風、黃芩、黃連、蒼朮、白朮、炙甘草、川芎、細辛各三錢,知母、生地黃各一兩。這些藥材研磨後,每次取半兩用水煎煮,趁熱服用。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再連續服用一到兩劑。如果還有一些症狀尚未消失,應根據張仲景的醫學理論來處理。
解析:這個處方出自太陽病的例子。然而,感冒若同時感染兩種病毒,可能伴隨風邪或濕邪,或者表裡虛實情況不同。在《保命集》中提到,可以治療的兩感,是受到不同類型的病毒。如果表症受到風邪,而內裡受寒,這是可以治療的,應該使用加味小青龍湯。若表熱內寒,應該進行調和。這個處方適合用於表症受到風邪,而內部有熱的情況。那麼,對於表濕裡寒,表寒裏濕,表裡證候都出現的情況,應該進一步調整處方。
總體而言,兩感的病症多數表裡皆虛。因此,易老曾說:必須診斷脈象,從脈象判斷病情的吉凶。兩感的病毒,會影響三陰三陽的所有經絡。如果脈象符合陽性,表示可以治療;如果是陰性,則難以治療。這就是所謂的「陽生陰死」。
3. 陰毒外接法
回生神膏治陰毒傷寒
牡蠣 煉粉 乾薑(等分)
上為末,男病用女唾調手內擦熱,緊掩二卵上,得汗出愈。女病用男唾調掩二乳取汗。
代灸塗臍膏
附子 馬藺子 蛇床子 木香 肉桂 吳茱萸
上六味等分為末,用白麵相和生薑汁渨成膏,紙上圓三寸許,貼臍下關元氣海,自晚至曉貼之。
陰毒傷寒四肢逆者
吳茱萸(不拘多少)
上為末,溫酒和勻,生絹袋盛之,熱熨腳心,令通暢愈。若為湯煎洗接四肢亦可。
灰包熨法,治下焦積寒冷,上焦陽盛,更難投溫藥者,用灰二三升許,入好醋拌和,乾溼得所,銚內炒令灰熱,以帛包裹置臍下熨之,頻換灰包,令常熱,以腹不滿痛為度。如得利三兩行,或小便行,或微似有汗,此陰氣外出也。
灸法(附灸法論)
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治陰厥脈微絕者。
石關一穴在臍下二寸。
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治臟結不可攻者,及陰汗不止,腹脹腸鳴,面黑指甲青者,宜灸百壯。
陽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潔古曰煩滿囊縮宜灸此。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灸七壯,治少陰吐利,手足不冷,反熱,脈不至者。
按傷寒灸穴,詳見資生經,故不備錄。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一,則沉寒痼冷。二則無脈知陽絕也。三則腹皮急而陽陷也。舍此三者,余皆不可灸,蓋恐致逆也。今附炙法於下。
醫學發明曰:針經云陷下則灸之。天地間無他,惟陰與陽二氣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陷下者,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覆其陽。脈證俱見寒在外者,則灸之。異法方宜論云:北方之人宜灸𤋲也,為冬寒大旺,伏陽在內,皆宜灸之。以至理論則,腎主臟藏,陽氣在內,冬三月主閉藏是也。
若太過則病固宜灸𤋲,此陽明陷入陰水之中是也。難經云:熱病在內,取會之氣穴,為陽陷入陰中,取陽氣通天之竅穴,以火引火而導之,此宜灸𤋲也。若將有病者一概灸之,豈不誤哉?仲景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又云: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脈浮熱甚而灸之,此為實實而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又云: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並中髓也。仲景傷寒例。
按明堂針經各條下所說禁忌明矣。內經云:脈之所見,邪之所在。
白話文:
[陰毒外接法]
【回生神膏治陰毒傷寒】
配方為牡蠣煉成的粉末和乾薑,兩者等量。將這兩種材料磨成粉末,對於男性患者,使用女性的唾液來調和,然後在手掌中搓熱,緊密地覆蓋在睪丸上,促使患者出汗,有助於病情好轉。對於女性患者,則使用男性的唾液來調和,然後覆蓋在雙乳上,以促進出汗。
【代灸塗臍膏】
成分包括附子、馬藺子、蛇牀子、木香、肉桂、吳茱萸,這六種材料等量,磨成粉末後,再加入白麵和生薑汁混合成膏狀,鋪在約三寸大的圓形紙上,然後貼在肚臍下方的關元和氣海穴位上,從晚上到早上持續貼敷。
【陰毒傷寒導致四肢冰冷】
主要成分為吳茱萸,用量不限。將吳茱萸磨成粉末,用溫酒調和均勻,裝在生絹製成的袋子裡,加熱後熨燙腳心,直到患者感到舒適為止。也可以煎煮成湯,清洗四肢。
【灰包熨法,治療下焦積冷,上焦陽氣旺盛】
使用大約二三升的灰,加入足夠的醋攪拌,使其達到適當的濕度,然後在鍋裡炒熱,用布包裹後放在肚臍下方熨燙。需頻繁更換灰包,確保其始終保持溫熱,直到腹部不再疼痛為止。如果出現兩三次排便,或是小便增多,或是微微出汗,這都是陰氣向外排出的表現。
【灸法】
氣海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五分的位置,適用於治療陰厥脈微的情況。
石關穴在肚臍下方二寸處。
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三寸處,適用於治療臟結不能攻治、陰汗不止、腹脹腸鳴、面色黧黑、指甲青紫的情況,適合灸一百壯。
陽陵泉穴有兩個,位於膝蓋下方一寸處,張元素認為,對於煩躁不安、陰囊縮小的情況,可以灸這個穴位。
太谿穴有兩個,位於腳內踝後方,跟骨上方的動脈凹陷處,灸七壯,適用於治療少陰吐瀉、手腳不冷反而發熱、脈搏無法測得的情況。
根據《傷寒論》的灸法,詳細內容請參閱《資生經》,因此這裡不再詳細記載。總的來說,當以下三種情況發生時,應考慮使用灸法:一是沉寒痼冷,二是無脈象顯示陽氣衰竭,三是腹部皮膚緊繃且陽氣下陷。除了以上三種情況外,其他情況不宜使用灸法,因為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以下附上灸法的具體操作方法。
根據《針經》的記載,對於「陷下」的情況,應使用灸法。天地之間只有陰與陽兩種氣質,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當我們提到「陷下」時,是指陽氣下陷入陰血之中,即陰氣反覆蓋住陽氣。當脈象和症狀都顯示寒氣在外時,就應使用灸法。根據《異法方宜論》的記載,北方的人適合使用灸法,因為冬季寒冷,陽氣潛伏在體內,所以都適用於灸法。這是基於理論上的分析,因為腎主藏,陽氣在內,冬季三個月的主要特徵就是封閉和藏納。
如果陽氣過剩導致疾病,當然也適用於灸法,這是因為陽明經脈陷入陰水之中。根據《難經》的記載,對於熱病在內的情況,應選擇會穴進行治療,因為這是陽氣陷入陰氣中的情況,通過灸會穴,可以引導陽氣,使它們重新通達天際。然而,如果對於未患病的人一律使用灸法,難道不會產生誤差嗎?張仲景指出,對於微弱且數量不足的脈象,應慎重使用灸法,因為火氣作為邪氣,會導致煩躁和逆反反應,追隨虛弱的部位,攻擊實質的部位,使得血液散開在脈絡中,即使火氣很微弱,但其內部攻擊力卻非常強大,容易造成骨頭燒焦、筋肉受傷,血液難以恢復。他又提到,對於脈象浮動且熱象嚴重的情況,如果使用灸法,屬於實證實治的錯誤做法,會因為火氣的影響而加重病情,導致腰部以下部位沉重麻木,稱為「火逆」。
對於脈象浮動且熱象嚴重的情況,使用灸法,屬於實證實治的錯誤做法,會因為火氣的影響而導致咽喉乾燥、唾液帶血。他又指出,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其中三十個穴位灸之有害,七十九個穴位刺之為災,這些穴位位於骨髓之中。以上內容摘自張仲景的《傷寒論》。
根據《明堂針經》的各條規定,對於針灸的禁忌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內經》提到:「脈之所見,邪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