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純

《玉機微義》~ 卷四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九 (1)

1. 論經閉不行

內經陰陽別論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為息賁者死不治。」東垣曰:「婦人脾胃久虛,或形羸,氣血俱衰,而致經水斷絕不行,或病中消胃熱,善食漸瘦,津液不生。夫經者,血脈津液所化,津液既絕,為熱所爍,肌肉消瘦,時見渴躁,血海枯竭,病名曰血枯經絕,宜瀉胃之燥熱,補蓋氣血,經自行矣。此證或經適行而有子子不安,為胎病者有矣。

或心包脈洪數燥作,時見大便秘澀,小便雖清不利,而經水閉絕不行,此乃血海乾枯,宜調血脈,除包絡中火邪而經自行矣。內經所謂小腸移熱於大腸為痣瘕為沉,月澀不利,則月事沉滯而不利,故云為痣瘕為沉也。或因勞心,心火上行,月事不來,安心補血,瀉火,經自行矣。

白話文:

《內經》中提到,陽氣過盛的病症會影響心脾,女性月經不調,可能會發展成風消或息賁,導致不治。東垣說,婦女如果脾胃虛弱,體質虛弱,氣血不足,就會導致經血不通,甚至病中胃熱,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津液不足。月經是血脈津液轉化而來,津液不足就會被熱氣灼傷,導致肌肉消瘦,口渴,血海枯竭,稱為血枯經絕。治療應瀉去胃部的燥熱,補益氣血,月經自然會恢復。這種情況也可能導致懷孕後胎兒不穩,屬於胎病。

如果心包脈搏洪數而乾燥,經常便秘,小便雖然清澈但排泄不順暢,而月經卻不通,這是血海枯竭的表現,需要調養血脈,清除心包中的火邪,月經自然會恢復。《內經》說,小腸的熱氣傳到到大腸會導致結塊,月經不暢就會導致月事滯留不順,因此稱為結塊。《內經》說,如果過度勞心,心火上炎,也會導致月經不來,需要安心養血,瀉火,月經自然會恢復。

故內經云:「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令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故月事不來也。曾治驗裴澤之夫人,病寒熱而月事不至者數年矣,已加喘嗽,醫者率以蛤蚧、桂附等投之,曰不然,夫人病陰為陽所搏,溫劑太過,故無益而反害,投以涼血和血之藥,則經行矣,已而果然。」

要略曰:「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為證,經水斷絕,至有歷年,血寒積結胞門,寒傷經絡,凝堅在上,嘔吐涎唾,久成肺癰,形體損分,在中盤結繞臍,寒疝,或兩脅疼痛與臟相連,或結熱中痛在關元,脈數無瘡,經候不勻,冷陰掣痛,少腹惡寒,或引腰脊下根氣街(云云)」

白話文:

《內經》說:「月經不來,是因為胞脈閉塞。」胞脈屬於心臟,連接到子宮,當胞脈閉塞時,氣上衝肺,心氣無法下降,所以月經就不會來。曾治療過裴澤夫人的病,她患有寒熱交加,月經停滯已數年,還伴隨咳嗽喘息,醫生大多用蛤蚧、桂附等溫熱藥物治療,但我認為不妥。夫人是陰寒被陽氣所迫,溫熱藥物過度,無益反而有害。我用涼血和血的藥物治療,結果經期就恢復正常了,果然如此。

簡而言之,婦人的病症,往往是因為虛寒積聚、氣血凝結所致,導致經水斷絕,甚至持續多年。寒邪積聚在子宮口,寒傷經絡,凝固在上,造成嘔吐涎唾,久而久之發展成肺癰,身體消瘦,寒邪在腹中盤結繞臍,形成寒疝,或兩側肋骨疼痛連接到臟腑,或在關元穴處出現熱痛,脈搏數而無瘡,月經不規律,陰寒導致疼痛,下腹部怕冷,甚至牽連腰脊下方的氣血流通不暢。

謹按良方言:「婦人月水不通,由勞傷血氣,致令體虛,受風寒邪氣客於胞內,損衝任之脈並手太陽少陰二經,致胞絡內血絕不通。如以上病機,皆略之不議。且血病經閉,又豈止手太陽少陰二經耶?然亦有不因寒熱或痰飲積聚疝瘕所致,如七情所動,其為氣病血從一也。況陰道常虛不足者,實多宜既血證門血屬陰,難成易虛,論及後丹溪先生等說。」

白話文:

根據良方的理論,婦女如果出現月經不順的情況,通常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血氣耗損,身體變得虛弱,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這些邪氣會進入胞宮,影響衝任脈和手太陽、少陰兩條經脈,導致胞宮內的血液無法流通。對於上述的病因機制,我們可以略而不論。然而,月經閉塞的問題,並非僅僅限於手太陽和少陰兩條經脈,也可能與寒熱、痰飲、積聚、疝瘕等其他因素有關。例如,情緒的波動也可能導致氣病,進而影響血液循環。此外,陰道經常處於虛弱不足的狀態,實際上很適合討論血證門中的血屬陰性,容易虛弱的特性。這是後來丹溪先生等人的觀點。

2. 論經水不調或紫或黑

丹溪曰:經水者陰血也,陰必從陽,故其色紅,稟火色也。血為氣之配,氣熱則熱,氣寒則寒,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凝則凝,氣滯則滯,氣清則清,氣濁則濁,上應于丹,其行有常,名之曰經,為氣之配,因氣而行。成塊者,氣之凝也;將行而痛者,氣之滯也;來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色淡者,亦虛也,而有水混之也;錯經妄行者,氣之亂也;紫者,氣之熱也;黑者,熱之甚也。今人但見其紫者、黑者、作痛者、成塊者,率指為風冷乘之,而行溫熱之劑,禍不旋踵矣。

良由病源論月水之病,皆曰風冷乘之,宜其相習而成俗也。或曰:黑者,北方水之色也;紫者,黑之漸也,非冷而何?予曰:經云:「亢則害,承乃制。」熱甚者,必兼水化,所以熱則紫,甚則黑也。況婦人性執而鄙嗜欲加倍,臟腑厥陽之火無日不起,非熱而何?若曰風冷,必須外得設,或有之,吾恐千百而一二也。

白話文:

丹溪曰:

經水,也就是月經,是女子體內的陰血。陰氣必須依附陽氣才能運行,所以經血呈現紅色,這是因為它帶有火的屬性。血液是氣的伴侶,氣熱則血熱,氣寒則血寒,氣升則血升,氣降則血降,氣凝則血凝,氣滯則血滯,氣清則血清,氣濁則血濁。經血的運行遵循一定的規律,稱為經期,它受氣的影響而運行。

  • 月經成塊,是氣凝滯的表現。
  • 月經將要來潮時疼痛,是氣滯不通的表現。
  • 月經來潮之後疼痛,是氣血雙虛的表現。
  • 月經顏色淡薄,也是虛證,同時也可能是水氣混雜。
  • 月經不按時來,或位置異常,是氣亂失調的表現。
  • 月經顏色偏紫,是氣熱的表現。
  • 月經顏色偏黑,是氣熱極度旺盛的表現。

現今很多人看到月經顏色偏紫或偏黑、伴隨疼痛或形成血塊,便認為是風寒侵襲,而一味使用溫熱藥物治療,結果往往導致病情加重,禍患接踵而至。

究其原因,是許多醫書都把月經病歸咎於風寒侵襲,久而久之就成了普遍的觀點。有人說,黑色是北方水氣的顏色,紫色是黑色的漸變,所以月經顏色偏黑或偏紫,一定是風寒導致的。我說,《黃帝內經》有言:「亢則害,承乃制。」意思是說,過度偏於一方就會導致病變,而相克的另一方則能制衡它。氣熱過度,必然會引起水氣化生,所以熱則顏色偏紫,熱盛則顏色偏黑。況且婦女本身性情偏於執拗,且喜好慾望,內臟陽火每天都在活躍,怎麼會是風寒造成的呢?如果說是風寒,就必須是外在因素導致,這種情況可能存在,但我認為一千例中也不過一兩例。

按此論經病甚詳,大抵不得率指為風冷所乘者,此由良方所言,世俗往往因之誤人,故戒慎之也。然冷證外邪初感入經,必痛,或不痛者,久則鬱而變熱矣。且寒則凝,既行而紫黑,故非寒也。

白話文:

關於經脈疾病,論述非常詳細,大體上並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風寒侵襲,這是根據良方的說法,社會上經常因此誤導人們,所以要謹慎。然而,寒症在剛開始時外邪進入經脈,一定會感到疼痛,或者不一定有疼痛感,時間久了就會鬱積轉化成熱症。而且,寒冷會使血液凝滯,血液循環後呈現紫黑色,所以這不是寒冷問題。

3. 論經漏不止

內經陰陽別論云陰虛陽搏謂之崩。東垣曰:婦人脾胃虛損致命門脈沉細而數疾,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關脈亦然。皆由脾胃有虛下陷於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經漏不止,其色紫黑,如夏月腐肉之臭。中有白帶者,脈必弦細,寒作於中。中有赤帶者,其脈洪數疾,熱明矣。

必腰痛,或臍下痛。臨經欲行,先見寒熱往來,兩脅急縮,兼脾胃證出見,或四肢困熱,心煩不得眠臥,心下急。宜大補脾胃而升舉血氣,可一服而愈。或人故貴脫勢,人事疏少,或先富後貧,心氣不足,其火大熾旺於血脈之中,又致脾胃飲食失節,火乘其中,形質肌肉容顏似不病者,此心病者不行於診,故脾胃飲食不調,其證顯矣。而經水不時而下,或適來適斷,暴下不止。

白話文:

《內經》中提到,陰虛陽搏稱為崩漏。東垣醫家則認為,婦女脾胃虛損,致使命門脈沉細而數疾,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關脈亦然。這都是因為脾胃虛弱下陷於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經血漏不止,其色紫黑,如同夏日腐肉的臭味。若帶下有白色者,脈必弦細,寒氣積聚於內;若帶下有紅色者,脈必洪數疾,熱邪明顯。

患者必有腰痛或臍下痛,臨近經期前會出現寒熱往來、兩脅急縮,同時伴有脾胃症狀,或者四肢困熱、心煩失眠,心下急迫。應當大補脾胃,升舉血氣,可一服藥而痊癒。若患者體質虛弱,精神萎靡,或者先富後貧,心氣不足,則火氣旺盛於血脈之中,加上脾胃飲食失節,火乘其虛,形體容貌看似無病,實則心病纏身,難以診斷。因此,脾胃飲食失調,其症狀便顯現出來。經水不定期而下,或時來時斷,甚至暴下不止。

治當先說惡死之言,勸諭令拒死而心不動,以大補氣血之藥,舉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自止矣。痿論云:悲哀太甚則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則肌痹,傳為脈痿,此之謂也。、良方論曰:婦人崩中由臟腑傷損,衝任血氣俱虛故也。

衝任為經脈之海,血氣之行,外循經絡,內榮臟腑。若無傷損,則陰陽和平而氣血調適。若勞動過多,致臟腑俱傷,而衝任之氣虛,不能約制其經血,故忽然暴下。或由陰陽相搏,為熱所乘,攻傷衝任血,得熱則流散,甚者至於昏悶。其脈數疾,小為順,大甚者逆。

白話文:

治療首先需要談到死亡的話題,勸導病人堅決抵抗死亡,同時保持心神平靜,使用大劑量補益氣血的藥物,滋養脾胃,並微加一些有鎮定心火作用的藥物,對心臟進行治療,做到補陰瀉陽,這樣經脈自然就會停止出血。《痿論》中提到,悲傷過度會導致胞絡斷裂,進而使陽氣在內部活動,一旦發作,就會出現心下崩潰,頻繁尿血的情況。所以這類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大經脈虛弱,一旦發作就會導致肌肉萎縮,進一步轉變為脈痿,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良方論》中指出,婦女崩中是由於五臟六腑受到損傷,加上衝任兩脈的血氣都處於虛弱狀態。

衝任兩脈是經脈系統的總匯,負責血液和氣息的運輸,它們在外環繞著經絡,在內則滋養著五臟六腑。如果沒有受到損傷,那麼陰陽平衡,氣血調和。但如果勞累過度,導致五臟六腑都受損,衝任兩脈的氣血變得虛弱,就無法控制經血的流動,因此會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因為陰陽交戰,被熱邪所侵襲,攻擊了衝任兩脈的血液,熱邪一來,血液就會流散,嚴重的情況甚至會讓人陷入昏迷。脈搏數而快速,小數是正常的,大數則是逆向的表現。

按此備言經脈致病之因,本於臟腑傷損。合前東垣所論,極言因熱因虛,或悲哀七情等所致病機,殆無餘蘊矣。

白話文:

根據這些關於經脈致病的原因的說明,根本是源自於五臟六腑的損傷。與之前東垣的理論相結合,詳細地論述了病因可能是由熱或虛,或是悲傷、七情等情緒導致的病態機制,似乎已經囊括了所有可能的原因。

4. 脈法

脈經曰尺脈滑血氣實婦人經脈不利;少陰脈弱而微微則少血,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則生瘡。寸口脈浮而弱,浮則為虛,弱則無血;脈來至狀如琴絃,若少腹痛,主月水不利,孔竅生瘡;肝弦沉主月水不利,腰腹痛;尺脈來而斷絕者,月水不利;寸關調如故而尺脈絕不至者,月水不利,當患小腹引腰痛,氣滯上攻胸臆也;經不通繞臍寒疝痛,其脈沉緊,此由寒氣客於血室,血凝不行,結積血為氣所沖,新血與故血相搏故痛;漏血下赤白,脈遲者,脈小虛滑者生,急疾者大緊實數者死;暴崩下血,寸口脈微遲,尺脈微弦微遲為寒在上焦但吐,爾今尺脈微弦如此,即小腹痛引腰脊痛者必下血也;寸口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脈則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尺脈急而弦大,風邪入少陰之經,女子漏自下赤;漏下赤白,日下血數斗,脈急疾者死,遲者生;尺寸脈虛者漏血,漏血脈浮不可治也。

白話文:

《脈經》記載,尺脈滑利代表血氣充實,婦人經脈不通暢;少陰脈虛弱微弱代表血虛,少陰脈滑數則陰部容易生瘡。寸口脈浮弱,浮代表虛,弱代表血虛;脈搏來時如琴弦,若伴隨少腹痛,主月經不調,孔竅生瘡;肝弦沉則主月經不調,腰腹疼痛;尺脈來時斷斷續續,月經不調;寸關脈正常而尺脈消失,月經不調,可能患有小腹引發腰痛,氣滯上衝胸臆的病症;經絡不通,繞臍寒疝痛,脈沉緊,這是因為寒氣入侵血室,血液凝滯不通,積聚的瘀血受到氣的衝擊,新血與舊血相互衝撞而導致疼痛;漏血下赤白,脈遲者,脈小虛滑者生,急疾者大緊實數者死;突然大量出血,寸口脈微遲,尺脈微弦微遲則寒氣在上焦,可能吐血,如今尺脈微弦,並且小腹疼痛引發腰脊疼痛,必定會下血;寸口弦而大,弦代表減,大代表虛,減代表寒,虛代表虛,寒虛相搏,脈象為革,婦人則容易出現半產漏下;尺脈急而弦大,風邪入侵少陰經,女子容易出現漏下赤色分泌物;漏下赤白,每天大量出血,脈急疾者死,遲者生;寸尺脈虛者漏血,漏血脈浮不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