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之頤

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乘雅半偈》:中醫本草學的哲學與實踐結晶

《本草乘雅半偈》是明代醫學家盧之頤歷經18年編撰的本草學巨著,該書融合了哲學、醫學、與自然觀察,提出了一套獨特的本草藥物理論。其內容既延續了《神農本草經》的傳統,也對前人的本草研究進行了補充與創新,成為本草學領域中的重要參考。

一、成書背景與作者心路

盧之頤在自序中坦言,成書過程歷經艱難,反映了他對中醫藥學的執著追求。他不僅結合了多年的臨床經驗,還深受《傷寒雜病論》和《靈樞》《素問》等醫學經典的啟發。書名「乘雅半偈」中的「乘」指累積知識,「半偈」則反映了作者自知學問尚未完備,謙虛而誠懇的態度貫穿全書。

二、核心架構與內容特點

《本草乘雅半偈》的結構分為四大部分:分、核、衍、斷。

  1. :對藥物的基本特性進行分類與記錄,將藥物按性味、形態、用途等進行系統整理。
  2. :重點闡述藥物的真偽鑒別,強調道地性和正確使用的重要性。
  3. :補充《神農本草經》和陶弘景《本草別錄》中未及之處,並根據作者的實踐經驗進一步擴展。
  4. :結合臨床病症,對藥物的應用提出具體指導。

這種結構體現了作者力求系統化和實用化的編纂理念。

三、藥物理論與哲學基礎

  1. 陰陽五行的藥性解釋: 書中強調藥物的性味與五行對應。例如,甘草性甘平,具土德,能「中和四旁」,有解毒與調和藥性的作用。

    • 紫芝:屬五色神芝之一,通心腎,氣味甘溫,久服可「輕身不老」。
    • 黃芪:主補氣、固表,適合用於氣虛所致的病症。
  2. 天人合一的用藥原則: 盧之頤認為,藥物的功效來自自然界的陰陽交感,強調患者的體質與病情應與藥物特性相協調,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

四、對歷代本草的批判與補充

盧之頤認為歷代本草書籍多有不足,特別是對藥物名稱、性味及功效的記載存在錯漏。他對此進行了糾正,例如:

  • 人參:書中詳細記載其形態、生長環境、性味(甘微寒)及功效,特別強調其補五臟、定魂魄的作用。
  • 菟絲子:闡述其補陽益精的特性,並指出其陰陽調和的重要作用。

這些記載既是對古籍的糾正,也是對實際臨床的補充。

五、藥材加工與安全性

書中特別強調藥材的採集與加工方式。例如:

  • 甘草需去皮後浸泡於酒中蒸製,以增強其療效。
  • 茯苓則應去除外皮和內部赤膜,以防止毒副作用。

這些細緻的加工方法,體現了作者對用藥安全性的高度重視。

六、臨床應用與君臣佐使原則

盧之頤對方劑的組成進行了深入分析,強調「君臣佐使」原則的重要性。例如:

  • 君藥:針對主要病症。
  • 臣藥:輔助君藥,增強療效。
  • 佐藥:調和方劑,緩和毒性。
  • 使藥:引導藥效至特定部位。

這一原則在臨床用藥中極具指導意義。

七、文化價值與哲學意涵

書中不僅涉及醫學知識,還融入了儒、釋、道三家思想。例如:

  • 提及《易經》的陰陽之道,以解釋藥物升降浮沉的特性。
  • 借用佛教「因緣」理論,強調患者與藥物之間的契合度。

這些內容展現了作者對醫學與文化融合的深刻理解。

八、對後世的影響

《本草乘雅半偈》對後世本草學和中醫藥學的研究影響深遠:

  1. 實證精神的啟發:書中強調實地考察與臨床驗證,為後世醫學研究樹立了榜樣。
  2. 道地藥材的重要性:對藥材來源與品質的強調,為現代中藥質量控制提供了依據。
  3. 學術價值的傳承:其內容被後世如《本草綱目》等經典多次引用。

結語

《本草乘雅半偈》是一部具有深厚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的醫學著作。它以精準的藥物描述、嚴謹的理論分析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將中醫藥學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時,該書所承載的哲學思想與文化內涵,使其成為一部兼具科學性與人文精神的經典著作。重讀此書,我們不僅能體會到古代醫學家的智慧,還能從中汲取寶貴的啟示,推動中醫藥學的現代化發展。


本草乘雅半偈自序

本草乘雅義例

別錄〔衍〕

本草乘雅凡例

乘雅半偈採錄諸書大意

第一帙 (1)

第一帙 (2)

第一帙 (3)

第一帙 (4)

第一帙 (5)

第一帙 (6)

第一帙 (7)

第一帙 (8)

第一帙 (9)

第一帙 (10)

第一帙 (11)

第一帙 (12)

第二帙 (1)

第二帙 (2)

第二帙 (3)

第二帙 (4)

第二帙 (5)

第二帙 (6)

第二帙 (7)

第二帙 (8)

第二帙 (9)

第二帙 (10)

第二帙 (11)

第三帙 (1)

第三帙 (2)

第三帙 (3)

第三帙 (4)

第三帙 (5)

第三帙 (6)

第三帙 (7)

第三帙 (8)

第三帙 (9)

第三帙 (10)

第三帙 (11)

第三帙 (12)

第四帙 (1)

第四帙 (2)

第四帙 (3)

第四帙 (4)

第四帙 (5)

第四帙 (6)

第四帙 (7)

第四帙 (8)

第四帙 (9)

第五帙 (1)

第五帙 (2)

第五帙 (3)

第五帙 (4)

第五帙 (5)

第五帙 (6)

第五帙 (7)

第五帙 (8)

第五帙 (9)

第五帙 (10)

第六帙 (1)

第六帙 (2)

第六帙 (3)

第六帙 (4)

第六帙 (5)

第六帙 (6)

第六帙 (7)

第六帙 (8)

第六帙 (9)

第六帙 (10)

第七帙 (1)

第七帙 (2)

第七帙 (3)

第七帙 (4)

第七帙 (5)

第八帙 (1)

第八帙 (2)

第八帙 (3)

第八帙 (4)

第八帙 (5)

第八帙 (6)

第八帙 (7)

第八帙 (8)

第八帙 (9)

第八帙 (10)

第八帙 (11)

第九帙 (1)

第九帙 (2)

第九帙 (3)

第九帙 (4)

第九帙 (5)

第九帙 (6)

第九帙 (7)

第九帙 (8)

第九帙 (9)

第九帙 (10)

第九帙 (11)

第九帙 (12)

第九帙 (13)

第十帙 (1)

第十帙 (2)

第十帙 (3)

第十帙 (4)

第十帙 (5)

第十帙 (6)

第十帙 (7)

第十帙 (8)

第十帙 (9)

第十帙 (10)

第十帙 (11)

第十帙 (12)

第十一帙 (1)

第十一帙 (2)

第十一帙 (3)

第十一帙 (4)

第十一帙 (5)

第十一帙 (6)

第十一帙 (7)

第十一帙 (8)

第十一帙 (9)

第十一帙 (10)

第十一帙 (11)

第十二帙 (1)

第十二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