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乘雅半偈》~ 第八帙 (16)
第八帙 (16)
1. 龍眼
(別錄中品)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除蠱毒,去三蟲。久服強魂,聰明,輕身不老,通神明。
【核】曰:龍眼,別名益志。又名龍目、比目、驪珠、燕卵、鮫淚、蜜脾、川彈子、亞荔枝、荔枝奴,俗名圓眼,皆形相似也。生海南山谷,今閩、廣、蜀道,出荔枝處皆有。性畏寒,故與荔枝並生暖地。
蜀都賦云:旁挺龍目,側生荔枝。蘇頌云:荔枝才過,龍眼即熟。木高一、二丈,似荔枝而枝葉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開花細白,似林檎。七月果熟,果極繁,每枝三四十顆,作穗類葡萄,殼色青黃,文成鱗甲,形如彈丸,核若木梡子而不堅,肉白有漿,味甘如蜜。白露採摘,曬焙令乾,黃土拌挹,鮮黃可觀也。
【叅】曰:鱗蟲木屬為龍,肝木根竅為眼。久服強魂。魂者,肝臟之神識也。魂強,肝木之體具;體具,肝木之用行;用行,升出中降入之五氣;行各有次而五志安,五邪治,三蟲去,蠱毒除,身輕根淨,皆得所欲。
(心藏神,脾藏意與志。志為脾土之專藏矣。四氣調神:春三月,以使志生;夏三月,無怒其志;秋三月,無外其志;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則臟各有志,神亦不專心所藏矣。)
白話文:
龍眼,味甘性平,沒有毒性。
主要可以治療五臟的邪氣,安定心神,改善食慾不振。還能去除蠱毒,殺滅體內的寄生蟲。長期服用可以使靈魂強壯,變得聰明,身體輕盈不顯老,能通達神明。
龍眼核又稱為益志。其他別名還有龍目、比目、驪珠、燕卵、鮫淚、蜜脾、川彈子、亞荔枝、荔枝奴,俗稱圓眼,這些名稱都是因為它們外形相似。龍眼生長在海南的山谷,現在福建、廣東、四川等地,凡是有荔枝的地方都有。龍眼怕冷,所以和荔枝一樣都生長在溫暖的地方。
《蜀都賦》中說:「旁邊挺立著龍眼,側邊生長著荔枝。」蘇頌說:「荔枝剛過,龍眼就成熟了。」龍眼樹高一、二丈,像荔枝樹,但枝葉較小,冬天不會凋謝。春天末夏天初開出細小的白色花朵,像林檎花。七月果實成熟,果實非常多,每枝三四十顆,成串像葡萄一樣。果殼顏色青黃色,表面有鱗片狀紋路,形狀像彈丸,果核像木梡子但不堅硬,果肉白色多汁,味道像蜂蜜一樣甜。白露時節採摘,曬乾後用黃土拌勻,呈現鮮黃色非常好看。
龍眼屬於鱗蟲木,肝臟的根竅如同眼睛。長期服用可以強壯靈魂。所謂的「魂」,是肝臟的神識。魂強壯了,肝臟的功能就健全;功能健全了,肝木的作用就能發揮;肝木的作用發揮了,就能使身體內氣機上升下降,各行其道,五種情緒都能安定,五邪得以治療,三蟲被去除,蠱毒也能消除,身體輕盈,根基清淨,都能達到所期望的。
(心臟儲藏精神,脾臟儲藏意念和意志。意志是脾土所專門儲藏的。四季的氣候可以調節精神:春天三個月,要讓意志生發;夏天三個月,不要讓意志發怒;秋天三個月,不要讓意志外散;冬天三個月,要讓意志像潛伏一樣,像隱藏一樣,好像有自己的想法,好像已經有所獲得。這樣臟腑各有其意志,精神也不會專注於心臟的儲藏了。)
2. 柿
(別錄中品)
【氣味】甘澀寒,無毒。
【主治】主安五臟。通耳鼻氣,治腸胃不足,解酒毒,壓胃間𭵴,止口乾。乾者尤良。蒂主噦逆久咳。
【核】曰:南北皆有。樹極高大,亦有小株者。接則易茂,本生者,果稀味澀,唯堪造漆。葉圓光澤,花小黃白。五月綴實,八月果熟,生時青綠,熟則丹紅。種類亦多,唯紅柿所在皆有;黃柿出汴、雒;朱柿出華山;珍椑柿,色青可生啖;著蓋柿,蒂下別有一重,如覆瓶之蓋;更有鹿心、牛奶、雞卵、猴棗、蒸餅、鏡面、丁香、福孫、多寶、團花,及白柿、烏柿、琭柿、莊柿、碧柿、火柿、水柿之別。其蒂有方、有元、有薄、有厚、有覆、有仰。
其核有正、有側、有圓、有偏、有長、有短、有軟、有堅、有本尖、有末銳、有有稜、有無稜、有有核、有無核,核少者佳,無核者,食之至美而益人者也。初採頗澀,或灰、或米、或溫水,覆養旬日,澀味去,甘滑可口矣。或置木瓜、酥梨、橘葉於中,更易熟而臭香。唯水浸可以久藏,謂之醂柿。
乘半熟去皮,先熏後曝,或懸有風處,俟干納器中,久之遍體生霜,均名曰柿餅。更有柿切、柿心,及禽魚鳥獸之名,此各隨賦形之小大,造制之相肖耳。事類合璧云:柿,朱果也,大者如楪,八稜稍扁,其次如拳,如卵,如心。一種小而如折二錢者,謂之猴棗。其根甚固,謂之柿盤。
世傳柿有七絕:一多壽;二多陰;三無鳥窠;四無蟲蠹;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滑,可以臨書也。柿同蟹食,令人腹痛;飲酒食柿,令人易醉。
先人云:多肉多絡,具經脈之形;味甘性滑,有養竅之利。晚熟稟秋金之化,落葉得肥火之暄。又云:蒂有主義、吸義、降義、轉輸義、順行義,故可對待逆上之氣,呼出不得自主。亦非專主於降,力能專主於不逆也。
【叅】曰:柿,赤實果也。青黑者椑,所謂梁侯烏椑之柿是也。爾雅翼云:柿於經乃復罕見,唯內則所加,庶羞三十一物中有之。其實利以作漆,蟹化之成水也。蟹以膏勝,漆以脂勝,膏釋脂凝,昭然可徵矣。柿本澀而熟則甘。蒂則仍含本有之澀而不遷。澀者,酸收之甚耳。
宜入太陰肺,為肺經之體用藥也。如肺所生病,為上氣咳逆,煩心胸滿。其不足則病啘噦諸氣,緣體失從革之堅,致用失敵應之變,澀本從體,滑本從用,柿則兩得之矣。
(柿本甘而蒂澀,如瓜本甘而蒂苦,吮抽水液,抵當唯蒂,所以見中樞之別於開闔也。苦則湧泄以待澀,自下而上,還復自上而下以從開;澀則降肅以待脫,從上而下,更復從下而上以從闔。澀開脫闔,各宜體會,不獨盡二蒂之主治,並盡方劑之作用矣。)
白話文:
[柿]
味道: 味甘澀,性寒,無毒。
主要功效: 可以安和五臟,使耳鼻通暢,治療腸胃虛弱,解除酒毒,壓制胃部的噁心感,並能止口渴。乾燥的柿子效果更好。柿蒂主要用於治療呃逆和久咳。
關於柿子:
南北各地都有柿子樹。樹木高大,也有矮小的。嫁接的柿子樹容易茂盛,而自然生長的柿子樹,果實稀少且味道澀,只能用來製作漆。柿葉呈圓形,表面光滑,花朵小而呈黃白色。五月開花結果,八月果實成熟。未成熟時呈青綠色,成熟後則呈丹紅色。
柿子的種類也很多,只有紅柿子各地都有;黃柿子產於汴州、洛陽一帶;朱柿產於華山;珍椑柿,顏色青綠,可以生吃;著蓋柿,在蒂的下方還有一層,像蓋在瓶子上的蓋子;還有鹿心柿、牛奶柿、雞卵柿、猴棗柿、蒸餅柿、鏡面柿、丁香柿、福孫柿、多寶柿、團花柿,以及白柿、烏柿、琭柿、莊柿、碧柿、火柿、水柿等不同種類。柿子的蒂有方有圓,有薄有厚,有向上翹的,有向下垂的。
柿子的核有正有側,有圓有偏,有長有短,有軟有硬,有底部尖的,有末端銳利的,有稜角的,也有沒有稜角的,有核的,也有沒有核的。核少的比較好,沒有核的柿子,吃起來味道最美也最有益於人。剛採摘的柿子很澀,用草木灰、米或溫水浸泡,覆蓋幾天,澀味就會消失,變得甘甜滑潤。或者在其中放入木瓜、酥梨、橘子葉,更容易成熟並且散發香味。只有用水浸泡才能長期保存,這種柿子叫做醂柿。
將半熟的柿子去皮,先熏後曬,或者懸掛在通風的地方,等到乾燥後放入器皿中,時間久了,表面會長滿白霜,這種柿子叫做柿餅。還有柿切、柿心,以及用來比喻各種禽類、魚類、鳥獸的名字,這些都是根據柿子的大小和形狀來做的。事類合璧中說:柿子是紅色的果實,大的像盤子,有八個稜,略微扁平,其次的像拳頭,像雞蛋,像心臟。有一種小的像古代的折二錢幣,叫做猴棗柿。柿子樹的根非常牢固,叫做柿盤。
世俗傳說柿子有七種優點:一是壽命長;二是樹陰濃密;三是樹上沒有鳥巢;四是不生蟲蛀;五是霜打後的葉子可以觀賞;六是果實美味;七是落葉肥滑,可以用來寫字。柿子和螃蟹一起吃,會導致腹痛;喝酒時吃柿子,容易醉。
前人說:柿子果肉多,脈絡多,像人體的經絡;味道甘甜,性質滑潤,有滋養孔竅的功效。晚熟的柿子秉承了秋季的肅殺之氣,落葉又得到了肥沃的溫暖。還說:柿蒂具有主導、吸引、下降、轉輸、順行的意義,所以可以用來對付氣逆上行的症狀,使上逆之氣降下,但也不是只管下降,而是主要使氣不逆。
註釋: 柿子是紅色的果實。青黑色的叫做椑,也就是所謂的梁侯烏椑柿。爾雅翼中說:柿子在經典中很少見,只有《禮記·內則》所載的三十一種庶羞中有它。柿子的果實可以用來製作漆,螃蟹會化成水。螃蟹以膏為主,漆以脂為主,膏釋脂凝,道理很明顯。柿子本來是澀的,成熟後變甜。而柿子的蒂則仍然保留著原本的澀味,沒有改變。澀味,是酸收的極致。
柿子應該歸屬於太陰肺經,是肺經的本體和功效藥物。例如肺所生的疾病,如氣逆咳嗽,心胸煩悶。肺氣不足則會導致呃逆等症狀,這是因為肺的本體失去了堅固的性質,而功效又不能適應變化。澀味屬於本體,滑味屬於功效,柿子兼具兩者。
(柿子的果肉是甘甜的,而柿蒂是澀的,就像瓜肉是甜的,而瓜蒂是苦的,吮吸液體時,作用都在於蒂,所以體現了中樞與開合的不同。苦味可以使東西向上湧泄,等待澀味來收斂,從下往上,又從上往下,從開到閉;澀味可以使東西向下肅降,等待脫落,從上往下,又從下往上,從閉到開。澀開和脫闔,各有體會,不僅闡明了柿蒂的主要功效,也闡明了方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