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乘雅半偈》~ 第八帙 (15)
第八帙 (15)
1. 櫱米
更能推廣五穀五櫱之功力,為用真無盡藏矣。設少陽不生,肝氣內變者生之,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者順之;生之順之,宜麥櫱也;太陽不長,心氣內洞者長之,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者順之;長之順之,宜黍櫱也。至陰不平,張精乃絕者續之,逆之則傷脾;四維相代者順之;續之順之,宜稷櫱也。
太陰不收,肺氣焦滿者收之,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者順之;收之順之,宜稻櫱也。少陰不藏,腎氣獨沉者藏之,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者順之;藏之順之,宜菽櫱也。然則五穀功力,豈獨快脾健胃,消食化積而已。別錄以粟櫱主寒中。寒中即內洞,此得五行之火五氣之出之機矣。
粟即黍類,南方火臟之谷故也。時珍以稻櫱主下氣。氣下即容平,此得五行之金,五氣之降之機矣。稻者西方金臟之谷故也。別錄以穬麥櫱主和中。和中即發陳,此得五行之木,五氣之升之機矣。麥者東方木臟之谷故也。櫱菽、稷二櫱,理可類推。若五穀櫱,舍充養吾身中黃之生氣,亦不能具五行,具五氣,安望其為本為樞,為本之長,為樞之機者乎。
白話文:
更能發揮五穀及五種穀物苗芽的功效,其應用潛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假設少陽之氣不足,肝氣內鬱的人,就要使其生發,反之則會傷肝;夏天出現寒邪入侵的情況,就要順應它;要生發又要順應它,就應該食用麥苗。太陽之氣不足,心氣內熱的人,就要使其增長,反之則會傷心;秋天得瘧疾的人,就要順應它;要增長又要順應它,就應該食用黍苗。至陰之氣不平,精氣將要枯竭的人,就要使其續接,反之則會傷脾;四時陰陽交替的人,就要順應它;要續接又要順應它,就應該食用稷苗。
太陰之氣不收斂,肺氣煩躁滿悶的人,就要使其收斂,反之則會傷肺;冬天出現腸胃消化不良的情況,就要順應它;要收斂又要順應它,就應該食用稻苗。少陰之氣不收藏,腎氣單獨下沉的人,就要使其收藏,反之則會傷腎;春天出現痿厥(肌肉萎縮、肢體厥冷)的情況,就要順應它;要收藏又要順應它,就應該食用豆苗。所以五穀的功效,豈止於促進脾胃功能、健胃消食、化解積滯而已。古籍記載粟苗主治寒邪入侵腹部。寒邪入侵腹部也就是心氣內熱,這是掌握了五行之火和五氣上升的關鍵。
粟米即黍類,是南方火臟之穀物。李時珍認為稻苗主治理氣降逆。氣降逆也就是使氣機平和,這是掌握了五行之金和五氣下降的關鍵。稻米是西方金臟之穀物。古籍記載麥苗主治調和脾胃。調和脾胃也就是使氣血流通,這是掌握了五行之木和五氣上升的關鍵。麥子是東方木臟之穀物。豆苗、稷苗的道理可以類推。如果單純食用五穀苗芽,而不注重滋養我們自身元氣的生發,那也無法具備五行和五氣,又怎麼指望它能成為人體根本、樞紐,以及根本的生長和樞紐的運作機制呢?
2. 大豆豉
(別錄中品)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主寒熱,傷寒頭痛,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殺六畜胎子諸毒。
【核】曰:諸大豆皆可造豉,以黑大豆者入藥。有咸豉、淡豉兩種,入藥只宜淡豉。其法:六月內,用黑大豆二三斗,水淘淨,浸一宿,瀝乾蒸熟,取出攤席上,俟微溫,即以蒿覆之。每三日一看,候黃衣上遍,即取曝乾。篩簸極淨,再以水拌,乾溼得所,以汁出指間為準。
即置甕中,築極實,干桑葉覆蓋,厚三寸許,泥封甕口,勿令泄氣,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以水拌入甕。凡七次,取出蒸過,攤去火氣,甕收之,封築日久,則豉成矣。先人云:菽者,水藏之主谷也。用蒸罯黴曬之法,使之變水作火,故可從治溫暑萬端,原從寒本作始者,莫不精良。
【叅】曰:腎谷曰菽。菽者,眾豆之總名。色黑者曰大豆,稟潤下水大之專精,為腎水藏之主谷也。嵇康養生論云:豆令人重,說者以為啖豆三年,則身重而行止難,故五穀形大而質重者唯豆。郁之成豉曰淡豉,配鹽者曰鹽豉。豉者幽豉。幽,謂造之幽暗也。鹽豉食品;淡豉藥物也。
其質輕揚而臭香美,其味濃厚而性爽朗。此以潤下沉重之水體,轉作炎上輕揚之火用,復為腎火藏之主谷也。故秉火味之苦,水氣之寒,從治冬氣傷寒之寒氣;轉以火味之苦,佐治傷寒標陽之陽化者也。以冬氣通於腎,腎主冬三月,此謂閉藏;設冬氣化薄,或寒威凜冽,以致中傷天氣者,如寒本專令則火滅,標陽熾盛則水消,故必從之以水,佐之以火。火炎水下,本寒自卻,標陽自息矣。
始於氣傷化者,藉氣勝之藥物,從標以逆本,揚心液而為汗,後為氣傷形者,仗味勝之主谷,從本以佐標,揚穀精而為汗。所謂汗生於穀,穀生於精,精勝則邪卻矣。蓋藏真通於腎,腎藏精血之氣也。豉者腎之谷,大豆郁之以成豉。故從佐兩腎水火以堅形,乃得驅冬氣之寒風,從外而內者,還復自內而外;若寒本專令,與氣傷氣化,或標陽熾盛,雖氣傷形層,而已成痞滿燥實堅者,皆當遜而謝之。否則轉致陷入,變生不測矣。
讀仲景先生梔子豉湯,則知雖涉形層之胸,而未成陷入之實。其證曰虛煩、心中懊憹、反復顛倒不得眠、身熱不去者主之,則得之矣。顧俾重從輕,重為輕根故也。用藥施治,全藉使佐之指揮,乃可下之上,上之下,內之外,外之內,陰之陽,陽之陰,附諸方之為義,亦得之矣。
(天氣為本,陰陽為標。因標始識本,因本始病標也。本與標合,則互有勝負,故有從本而得者,有從標而得者,有從標本而得者。有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者。唯太陽少陰,從本從標;少陽太陰從本,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治。中者標之下,中之見也。在三陽,宜從標而忌本;在三陰,忌本亦忌標。標本之旨難言矣。)
白話文:
大豆豉
【氣味】味苦、性寒,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主要治療寒熱病症、傷寒引起的頭痛、瘴氣引起的惡毒病症、煩躁胸悶、虛勞引起的氣喘、兩腳疼痛冰冷。還能殺死六畜胎中的各種毒素。
【製作方法】各種大豆都可以用來製作豆豉,但以黑大豆製作的藥效最好。豆豉有鹹豆豉和淡豆豉兩種,入藥只適合使用淡豆豉。製作方法是:在六月時,取黑大豆二三斗,用水淘洗乾淨,浸泡一個晚上,瀝乾水分,蒸熟。取出後攤在席子上,等稍微溫熱時,用蒿草覆蓋。每三天查看一次,等長滿黃色的霉衣後,取出曝曬至乾。篩去雜質,再用水拌濕,以濕度適中,能從指間擠出汁液為準。
接著放入甕中,壓實,用乾燥的桑葉覆蓋,厚度約三寸,用泥封住甕口,不要讓氣體洩漏。曬七天後,取出曝曬一時,再用水拌濕放入甕中。這樣重複七次,取出蒸過,攤開散去熱氣,再放入甕中儲藏,封好後經過一段時間,豆豉就做成了。古人說:「菽是水所藏的主要穀物。」用蒸、捂、發霉、曬的方法,使豆豉由水轉化為火性,所以可以用於治療各種溫熱病,這些病最初都是從寒性病開始的,因此豆豉的藥效非常好。
【解釋】腎所對應的穀物叫菽。菽是各種豆類的總稱。顏色黑的叫大豆,它稟賦了水向下潤澤的精華,是腎水收藏的主要穀物。嵇康的《養生論》中說:「豆類會使人身體沉重。」有人認為,吃豆三年,身體就會變得沉重,行動不便。所以,五穀中形狀大而質量重的只有豆類。使豆類發霉變成豆豉,就是淡豆豉;配上鹽的,就是鹹豆豉。豆豉又叫幽豉,「幽」是指在陰暗的環境下製作。鹹豆豉是食物;淡豆豉是藥物。
豆豉的質地輕揚,氣味香美,味道濃厚,性味爽朗。這是將潤下沉重的水性轉化為向上輕揚的火性,因此豆豉也是腎火收藏的主要穀物。所以它具有火的苦味和水的寒性,能治療冬季感受寒氣所致的傷寒;也能輔助治療傷寒病中陽氣亢盛的症狀。冬季的氣與腎相通,腎主冬季三個月,這段時間是閉藏的。如果冬季的氣虛弱,或是寒氣太盛,以致於人體受寒,就好比寒邪專橫則火氣被壓制,陽氣過盛則水液被耗竭,所以必須用水來補助,用火來輔助。火性上炎、水性下潤,這樣就能驅除寒邪,平息陽氣亢盛。
由氣傷引起的病症,要用能勝過氣的藥物,從陽證入手,逆轉病勢,發汗以散出體內邪氣。至於氣傷及形體的病症,要用能勝過味的穀物,從陰證入手,輔助陽氣,發汗以散出穀物中的精華。所謂「汗生於穀,穀生於精,精勝則邪卻」,是因為精氣藏於腎,腎藏精血之氣。豆豉是腎的穀物,大豆發霉變成豆豉,所以可以輔助腎中的水火,使形體強健,從而驅除冬季從外侵入的寒邪,使體內恢復平衡。如果寒邪過於專橫,氣傷嚴重,或是陽氣過於亢盛,雖然病症已經由氣及形,產生了胸悶、腹脹、乾燥堅硬等症狀,都要小心使用豆豉,避免病情加重,發生意外。
閱讀張仲景先生的梔子豉湯,就知道,雖然病情已經到了胸部,但還沒有達到病情深入的程度。這種病的症狀是:虛煩、心中煩悶不安、反覆翻來覆去睡不著、身體發熱不退。使用梔子豉湯就能治療。要知道,使用重藥是為了從輕微的病根下手。使用藥物和進行治療,全靠藥物之間的配伍和協調,才能使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內病外治、外病內治、陰病陽治、陽病陰治。藥方中的意義,也是從這個道理得來的。
(天氣是根本,陰陽是表象。透過表象才能認識根本,透過根本才能了解病症的表象。根本與表象結合,就可能互相勝負,所以有從根本上治療而見效的、有從表象上治療而見效的、有從根本和表象一起治療而見效的。有些病會反其根本,出現表象的病症,治療時也要反其根本,治療表象的病症。只有太陽和少陰的病可以從根本或表象治療;少陽和太陰的病要從根本治療;陽明和厥陰的病不從根本或表象治療,要從中間治療。「中」是表象之下,中才能顯現出來。三陽病適合從表象治療,而忌諱從根本治療;三陰病忌諱從根本治療,也忌諱從表象治療。根本和表象的道理很難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