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之頤

《本草乘雅半偈》~ 第九帙 (12)

回本書目錄

第九帙 (12)

1. 萊菔

(唐本草)

【氣味】辛甘平,無毒。

【主治】主下氣,消穀,和中,去痰癖,肥健人,根汁尤良。

【核】曰:萊菔,菘菜也。似蔓荊而稍大,舊說北種菘萊,初年半為蔓荊,二年菘種都絕,蔓荊南種亦然。蓋菘之不宜於北,猶橘之不逾於淮,今則南北俱有矣。爾雅云:苞突,蘆菔。

孫炎注云:紫花菘也。南人呼秦菘;吳人呼楚菘;魯人呼菈⿺辶𦵺(音拉答);秦人呼溫菘;北人四呼之。春曰破地錐,夏曰夏里生,秋曰蘿蔔,冬曰地酥。杜詩曰土酥;蒙古曰篤魯馬;唐本曰萊菔。萊菔者,麳麰之所服,此亦就文取義耳。今遵唐本為正。性喜燒土,隨地可植。

夏末布種,秋末刈苗,冬末採根,春末抽薹。高五七尺,開紫碧色花。夏初結角子,如大麻實,圓長不等,色黃而赤,遂可布種。葉大者如蔓荊,細者如花芥,表裡有茸毛。根色有紅白,根形有大小長短,圓扁粗滑,上銳下尖,細腰巨腹,岐尾叉頭,有須無須之別。小者如拇指,大者滿一秤,重者十百斤。

或因種變,或隨水土,大率沙壤者,肥甘而脆,瘠地者,堅苦而辣。可生可熟,可俎可醬,可𫈨可醋,可磄可臘,可飯可羹,蔬菜之最有益者。與地黃同食,令人發白,多啖動氣,姜能制之。伏硇砂、干鉛汞。

【叅】曰:遍歷四時,具備五氣,有松之操,有芥之烈。三焦咸輔,五液並行,氣中之用,血中之氣也。其根白,其味辛,其皮革,稟從革之金象,故力服麳麰。

(前人只說得個有松之操,更參出個有芥之烈,何等親切。唐本只闡得個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更參出個三焦咸輔,五液並行,氣中之用,血中之氣,方才盡得個命名氣味,主治功能的大意。古人用汁,今人用實,繇此觀之,汁勝實矣。

白話文:

[萊菔]

**【氣味】**味道是辛辣、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主要功能是降氣,幫助消化,調和脾胃,化解痰積,使人身體健壯,尤其以根的汁液效果最好。

**【考證】**有人說:萊菔就是菘菜的一種。外形像蔓荊但稍大,以前的說法是北方種植的菘菜,第一年長得像蔓荊,第二年菘菜的種子就絕跡了,在南方種植蔓荊也是如此。大概是菘菜不適合在北方生長,就像橘子不適合在淮河以北種植一樣,但現在南北各地都有種植了。《爾雅》中說:苞突,指的就是蘆菔。

孫炎的注釋說:是開紫色花的菘菜。南方人稱之為秦菘;吳地人稱之為楚菘;魯地人稱之為菈⿺辶𦵺(音拉答);秦地人稱之為溫菘;北方人則有四種叫法。春天叫破地錐,夏天叫夏里生,秋天叫蘿蔔,冬天叫地酥。杜甫的詩裡也稱它為土酥;蒙古語稱之為篤魯馬;《唐本草》稱之為萊菔。萊菔這個名稱,是因為它能讓小麥類作物有所收穫,這也是根據文字來解釋它的意思。現在我們遵循《唐本草》的叫法。這種植物喜歡鬆軟的土壤,隨處都可以種植。

夏天末尾播種,秋天末尾收割莖葉,冬天末尾採收根部,春天末尾長出花薹。高度約有五、七尺,開紫藍色的花。夏天初開始結角果,像大麻的果實,圓形或長形不等,顏色黃中帶紅,就可以用來播種。葉子大的像蔓荊,小的像花芥,表面和背面都有絨毛。根的顏色有紅有白,形狀大小長短不一,有圓的有扁的,有粗有滑的,上端尖,下端也尖,有的腰細肚子大,有的尾部分叉,有的有鬚根,有的沒有。小的像拇指,大的能有一個稱那麼重,重的能達幾百斤。

有的因為種子變異,有的因水土不同,一般來說沙質土壤種出來的,肥厚甘甜而脆嫩,貧瘠的土壤種出來的,則堅硬苦辣。可以生吃,可以煮熟吃,可以做成肉醬,可以醃製,可以加醋,可以加糖,可以做成臘味,可以用來做飯和羹湯,是蔬菜中最有益的。與地黃一起吃,會使頭髮變白,多吃會使氣機運行,生薑可以抑制它的副作用。它還能抑制硇砂、乾鉛汞的毒性。

**【參悟】**萊菔遍歷四季,具備五行之氣,有松樹一樣的挺拔,又有芥菜一樣的辛烈。能輔助三焦,使五液運行,它是在氣中發揮作用,也是血液中氣的表現。它的根是白色的,味道辛辣,它的表皮,具備金屬可以隨形狀變化的特性,因此能克服小麥的藥性。

(前人只說萊菔有松樹的挺拔之氣,現在更參悟出它有芥菜的辛烈之性,何等貼切。《唐本草》只說明它能開發上焦,宣發五穀之味,使皮膚滋潤,毛髮光澤像霧露的滋養;現在更參悟出它能輔助三焦,使五液運行,氣中之用,是血液中的氣,這樣才完全了解了它的命名,氣味,主治和功能。古人使用它的汁液,現在人使用它的果實,由此看來,汁液比果實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