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之頤

《本草乘雅半偈》~ 第五帙 (4)

回本書目錄

第五帙 (4)

1. 百合

(本經中品)

用以氣言,天道也;體以形言,地道也。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

白話文:

(本草經中的第二等藥材)

從氣的角度來說,這是天的特性;從形體來說,這是地的特性。

【氣味】甘味,性平,無毒性。

【主治】用於治療邪氣,腹部脹滿,心痛,有利於大小便的通暢,能補充中氣,增強體力。

【核】曰:近道雖有,唯荊州山谷者良。二月生苗,一干特起,百葉環列,無旁枝,至杪作花,有二種,一丹黃色。間紫黑點,初開內拱如掬,次早外列如球,而不結子,彆著葉蒂間,赤碧如貝,根微苦,頃亦轉甜。一純白如卮,連莖傾側,花瓣六出,夜分作香,葉蒂間不著子,根肥而甘。此非異類,宜別雌雄,有子者雌,無子者雄。

白話文:

《核》說:儘管中醫有許多治療方法,但還是以荊州山谷中的核桃最好。

核桃苗在二月生長,只有一根主幹往上長,周圍長著密密麻麻的葉子,沒有側枝。到了快枯萎的時候開出花,有兩種:

  1. 一種是丹黃色,間雜著紫黑色的斑點。剛開始開花時,花瓣向內拱起像捧著東西一樣,後來花瓣向外展開成球形,但是不結果,而是長在葉柄之間,呈紅綠相間的貝殼狀,根有點苦,過一段時間會變甜。

  2. 一種是純白色,像酒杯一樣,連著的莖向一邊傾斜,花瓣有六片,到了晚上會散發香味。葉柄之間也不長果實,根肥大而甘甜。

這兩種核桃並不是不同的品種,應該區分出雌雄。有果實的是雌核桃,沒有果實的是雄核桃。

【叅】曰:百合,百瓣合成也。雌雄二種,雄主藏用,雌主藏體。俱入心主包絡,心主百脈故也。腹滿心痛,便不利,此夏氣病藏之邪,百合力能益氣,以補中虛,則邪無所容,從內以出,即夏大張布於外者,亦無內顧之虞矣。金匱云: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即假藥象,以著病形爾。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百合是由許多花瓣組成,有雌雄兩種,雄性百合主要用於治療疾病,雌性百合主要用於強健體魄。兩種百合都可以進入人體心臟和包絡經脈,因為心臟主管人體所有脈絡。對於腹部脹滿、心痛、小便不暢通的病症,屬於夏季邪氣藏於體內所致,而百合具有強健氣血、補益中氣的作用,使得邪氣無處容身,由內而外排出。即使夏季暑氣盛行,也不會對身體內部造成影響。《金匱要略》中說:患有百合病的人,會出現百脈不通的症狀。這只是借用百合的特性,來說明該疾病的症狀罷了。

蓋心主為病,則時間時甚,故無嘗證可擬,象形從治法也。客曰:別錄主入肺臟,悅皮毛,安臟腑,定權衡,此亦象形乎。頤曰:經云:肺朝百脈,輸精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一線穿成,不煩造作,此正象形也。

白話文:

心臟是主管疾病的主體,不同的時間會出現不同的疾病症狀,因此沒有固定的證據可以依循,治療方法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制定。

有人問道:別錄中記載,肺臟主管肺部,滋潤皮膚,安定內臟,保持平衡。這也是一種象形之法嗎?

我回答道:經文中說:肺臟與全身脈絡相通,輸布精氣至皮膚和毛髮。毛髮與精氣結合,將氣血輸布到臟腑,維持臟腑的健康。氣血通暢,精神充沛,氣血流佈到四臟,維持身體的平衡。如果平衡失調,氣血運行就會出現問題,就會出現疾病。因此,別錄中的記載也是一種象形的說法。

2. 梔子

(本經中品)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疱渣鼻,白癩赤癩瘡瘍。

白話文:

(本草經中品)

【氣味】味苦性寒,無毒。

【主治】用於治療五臟內的邪氣,胃中的熱氣,面部潮紅,酒渣鼻,以及白癩和紅癩等瘡瘍。

【核】曰:南方、西蜀皆有。木有高下,葉似李而硬厚。五月生花,芬香六出,即西域之薝蔔也。夏秋結實如訶子,生青熟黃,中仁紅色。修治須如雀腦,並長鬚九路赤色者為上。去皮取仁,同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乾,搗篩為末,勿用大而長者,謂之伏屍,入藥無力。先人云:卮子有色,故主色變。

凡苦寒之物,能下能堅,唯卮子反使堅結者解而上出,火空則發之義也,故並作湧泄之劑。

白話文:

【核子】說:南方和四川都有。樹木高矮不一,葉子像李子葉,但是質地堅硬厚實。五月開花,芳香散發六方,就是西域的訶子。夏秋季節結果,果實像訶梨子,生時青色,熟時黃色,果仁是紅色的。炮製時必須像雀腦一樣,還有長著九條赤色鬚的纔是上等。去皮取仁,用甘草水浸泡一夜,撈出後焙乾,搗成粉末,不用大而長的,那叫做「伏屍」,入藥無效。前人說:核子有顏色,所以主治面色改變。

【叅】曰:白英六出,色香俱勝,體性輕浮,稜殼似介,合入手太陰,宣氣四達者也。故主陽氣鬱結,致色變於色而標見於皮,及浸淫膚肉而瘡瘍癩㿗,此皆火熱爍金,非此不能轉熱惱為清涼耳。五內邪氣,胃中熱氣結而未實者,易於分解,已成燥堅者,非所宜矣。

(素馨瀰漫,即麗澤之化工,輕揚六出,宛滕六之飛舞,轉炎敲為清肅者也。)

白話文:

【參考】中醫典籍記載:白英花有六瓣花瓣,色澤和香氣都很出眾,質地輕盈,花瓣稜角分明,像貝殼一樣。它歸經於肺部,有通暢氣血的作用。因此,它主要用於治療陽氣鬱結、導致臉色改變或皮膚出現斑點,以及皮膚肌肉浸漬感染化膿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火熱灼傷金氣導致的,非白英花莫能將火熱鬱結轉化為清涼。對於五臟六腑邪氣,尤其是胃中熱氣鬱結但尚未成形的,容易消散;如果已經形成燥熱堅定的,就不適合用白英花了。

3. 秦皮

(本經中品)

【氣味】苦,微寒,無毒。

【主治】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久服頭不白,輕身。

白話文:

(本草經典中的中等品質藥材)

【氣味】味道苦,性質微寒,沒有毒性。

【主治】用於治療風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清除體內的寒氣,消除熱症,以及去除眼睛中的青色或白色的混濁物。長期服用可以防止頭髮變白,使身體輕盈。

【核】曰:出陝西州郡,及河陽。其木似檀,枝幹皆青綠,葉細如匙許大不光。並無花實,皮上有白點,取皮漬水,色便青碧,作字亦青碧可觀,不易落也。大戟為之使。惡吳茱萸。

白話文:

【核】:出自陝西各州郡和河陽。它的樹木像檀香木,枝幹都是青綠色的,葉子細小像匙子那麼大,沒有光澤。沒有花和果實,樹皮上有白點。取樹皮浸泡在水中,顏色就會變成青碧色。用它寫字也是青碧色的,很美觀,而且不易褪色。大戟是它的引經藥。它不適合與吳茱萸一起使用。

【叅】曰:木小岑高,木皮翠碧,甲木少陽膽,乙木厥陰肝藥也。主俾通痹閉,寒熱洗洗,此少陽之樞象。目中青翳白膜,此厥陰之闔象。緣肝開竅於目,其華在發,其榮在筋,故久服輕身,頭不白耳。

(亦可作少陽之用藥,厥陰之體藥也。具體及用,腑臟之全德耳。)

白話文:

【參考】記載中說:甲木就像小巧的高山,樹皮呈碧綠色,屬木氣少陽膽經的藥物,乙木則屬木氣厥陰肝經的藥物。它們的主要功效是疏通閉塞不通,調理寒熱失衡,這是少陽經樞紐的象徵。眼睛中有青翳或白膜,這是厥陰經閉合的象徵。因為肝經與眼睛相通,肝氣旺盛體現在頭髮上,肝氣充盈體現在筋骨上,所以長期服用這類藥物可以讓身體輕盈,頭髮不變白,耳朵也不聾。

4. 蕪荑

(本經中品)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去三蟲,化食。

白話文:

(本草經典中的第二級藥材)

【氣味】味道辛,性平,無毒性。

【主治】能治療五臟中的邪氣,散去皮膚和骨節中的濕熱毒素,消除體內的寄生蟲,幫助消化。

【核】曰:出晉山川穀,及高麗、太原、河東、河西、延州、同州,近道亦有。生山中,似榆而小,葉圓而厚,其實早成,亦似榆莢,但氣臭如𤜢,作醬則香美。能殺蟲,置物中亦闢蛀。有大小兩種,小蕪荑醞醬,氣味尤辛;入藥宜大蕪荑,陳久者最良。

白話文:

【核桃】記載說:產於晉山的山川溝谷,以及高麗、太原、河東、河西、延州、同州,在靠近道路的地方也有。生長在山中,形狀像榆樹但較小,葉子圓而厚,果實形成得早,也像榆錢,但氣味像臭蟲,做成醬後卻很香美。能夠殺蟲,放在物品中也能驅除蛀蟲。有大小兩種,小的核桃釀酒,氣味特別辛辣;入藥應該用大的核桃,儲存時間久的最好。

【叅】曰:蕪荑臭膻,山榆仁也。春取榆柳之火,謂先百木青,用逗春生之端耳。當入肝,以宣肝用,故主五內邪氣,皮膚骨節中淫淫溫行毒,此不從春生宣散故也。蕪荑宣逗端倪,自下而上,使從外而內者,復自內而外焉。風入蟲生,風宣蟲去矣。設谷入不宣,安能開發上焦,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歟。故不獨宣化穀味,且宣布水液者矣。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蕪荑果氣味辛臭,是榆樹的果仁。春天採集榆柳的新芽,因為它們是百木中最早發芽的,可以喚醒春天的生機。蕪荑果入肝經,具有宣通肝氣的作用,因此能夠治療五臟邪氣、皮膚骨骼中陰邪濕熱的毒氣。這是因為沒有宣通春生之氣的緣故。蕪荑果宣通春生之氣從下到上,使外邪不上身,內邪出體。風邪侵襲蟲生時,宣通風邪蟲子就會消失。如果谷氣不宣發,怎麼能開發上焦,宣散五穀的香味,滋潤肌膚、強身健體、烏黑毛髮,就像霧露滋潤萬物一樣?因此蕪荑果不僅能宣發穀物香味,還能宣通水液。」

5. 枳實

(本經中品)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

白話文:

(本草經中品)

【氣味】味苦性寒,無毒。

【主治】治療皮膚上的嚴重風疹,如麻豆般瘙癢,消除體內寒熱郁結,止瀉,促進肌肉生長,利於五臟,增強體質,使身體輕健。

【核】曰:橘逾淮而枳,故江北有枳無橘,江南雖有枳,不及江北者,氣全而力厚也。樹如橘而小,葉如橙而刺。春作白花,至秋成實。九、十月採者,曰枳殼。修事用小麥麩拌炒,至麥麩黑色,去麩乃用。

白話文:

古人說:橘樹移到淮河以南就變成枳,所以淮河以北只有枳沒有橘,江南雖然也有枳,但比不上淮河以北的枳,這是因為那裡的橘樹氣脈完整,生長力強壯的緣故。枳樹長得像橘樹但比較小,葉子像橙樹但帶刺。春天開白花,秋天結成果實。在九月、十月採摘的枳實,叫做枳殼。製作藥材時,要用小麥麩拌炒,直到麥麩變黑,去除麩皮後再使用。

【叅】曰:枳以氣勝,為劑之宣劑,而枳從只,只起語辭,亦語已辭,宣揚且宣攝矣。但枳實瓤核未判,性勇而速,枳殼瓤核已分,性詳而疏,咸從居中之胃署,橫遍身半已內已外之形層者也。故主大風在身半已外之皮膚,如麻豆苦癢,及寒熱結在身半已內之腹腸,而滯下成利。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枳實以其氣味辛烈,能疏通氣滯。而「只」字在這裡是一個語氣詞,表示已經說完了。枳實的作用既能發散解表,又能收斂固澀。不過,枳實的果肉和果核尚未分離,性質比較猛烈迅速;而枳殼則果肉和果核已經分離,性質比較平和疏通。枳實和枳殼都歸屬於胃經,作用範圍遍及身體內外。所以,它們主治身體表層的大風瘙癢(如麻豆瘡),以及腹內寒熱凝結,導致的腹瀉。

若主南北之畫界分經,以殊方域也。長肌肉輕身者,即宣揚穀味以充形臟。利五臟益氣者,即宣攝穀精以安神藏,顧谷之精與味,莫不起於胃,而已於胃,旨哉只乎。

白話文:

如果要將人體南北部分隔成經絡界限,這是因為要區分不同的區域。身體肌肉健壯、輕盈的人,會將穀物的營養發揮出來,以充實臟腑。有助於五臟健康、增強氣血的人,會吸收穀物的精華來安撫精神心靈。穀物的精華和味道,都是從胃部產生的,而後才能到達胃部,真是太妙了。

(只具揚攝,方界南北,實性勇,殼性疏,中央分形層部署。揚攝別穀味穀精,經隧定起胃已胃,此靈素法也。)

白話文:

只有揚升蒸發的物質,才會分佈在身體南北,得到滋養的性質堅強,有殼的性質疏鬆,身體中央被分為不同的層次分佈使用。揚升蒸發的物質可以區分穀物的味道和精華,在經脈中定居,從胃開始到達胃部,這是《靈素》中記載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