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乘雅半偈》~ 第一帙 (6)
第一帙 (6)
1. 菟絲子
(本經上品)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汁去面䵟,久服明目,輕身。
【核】曰:出朝鮮川澤田野間。今近道亦有,以冤句者為勝。夏生苗,如細絲,遍地不能自起。得他草木,則纏繞而上,其根即漸絕於地,寄生空中。無葉有花,白色微紅,香亦襲人。結實如秕豆而細,色微黃,久則黑褐。勿用天碧草子,形真相似,只是味酸澀,並黏手也。
修治,去殼,用苦酒浸一宿。取出,再以黃精汁相對浸一宿。至明,微火煎焙乾燥。入臼中,燒熱鐵杵,杵之成粉。
【參】曰:菟從兔,性相類也。服月魄以長生。陰,陽體;陰,陽用也。爾雅云:唐蒙菟絲,菟絲女蘿,注曰,別四名,則是謂一物。廣雅云:女蘿,松蘿也。菟絲,菟丘也。則是一物二名矣。癸酉七月,過煙霞,望林樹間,有若赤網籠冪者;有若青絲覆罩者;又有青赤相間者。
以訊山叟,曰:赤網即菟絲,青絲即女蘿,因憶古樂府所謂南山冪冪菟絲花,北陵青青女蘿樹者是矣。青赤相間者,即蘿菟交互,唐樂府所謂菟絲故無情,隨風任顛倒,誰使女蘿枝,而來強縈抱者是矣。但女蘿藤類,細長而無雜蔓,故山鬼歌云:被薜荔兮帶女蘿,言如帶也,菟絲蔓類,初夏吐絲,不能自舉,隨風傾倒。
縈草者,則不經久,若傍松柏,及他樹,則延蔓四布,宛如經緯,根或絕地,亦寄生空中,質輕揚,不損本樹之精英,反若得之而花葉倍繁於昔。夏末作花,赤色而無葉,隨亦結實。實或著樹間,次年隨在吐絲,不下引也。雷公謂稟中和,以凝正陽之氣得其性矣。內經云: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
互交之機,惟兔絲有焉。設內無陰,則纖微之物,安能受氣以生。誠得陰陽內外之樞紐,故主陰陽之氣不足,以著絕傷,益氣之力,致肌肉若一,成肥健人矣。別錄主強陰,此即陽無內守。局方主真陰不固,此即陰無外使。更主心腎不交,佐以茯苓、蓮實,謂菟絲雖具內外上下之機,其所專精,則外與上相親切。
而茯苓者,其精氣旋伏於踵,則內與下相親切。更借蓮實之坎滿,填離中之虛位,則內外上下及中,各有憑持。佐以玄參,潛消痘毒,方名玄菟,痘乃受胎之毒,包含至陰之內,仗玄參之玄端,從子半至陰之中,逗破端倪,交互菟絲陽外之陰使,默相化育,內守之陰,不期清淨而清淨。在外之陽,不期輕升而輕升。
只須內外及上下,不必從中之樞鍵也。乃若磁朱之會心腎,亦即內外上中及下之機。朱上火,磁下水,非神麯在中之樞,上下不交矣。曲乃肝谷之麥,但木得水浮,肝得水沉,先以半生曲,反佐從下之水,更以半熟曲,越沉而浮,以肝得煮而浮,仍從木相也。然則上下之交,全從中樞互濟。
白話文:
[菟絲子]
【性味】 味辛,性平,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 主要能接續斷裂的損傷,補養身體的不足,增強力氣,使人強壯,用汁液可以去除臉上的黑斑,長期服用可以使眼睛明亮,身體輕盈。
【考證】 說:菟絲子生長在朝鮮的河澤田野間。現在在近處的道路旁邊也有,其中以冤句這個地方產的品質最好。夏天長出像細絲一樣的藤蔓,鋪滿地面不能自己站立。如果依附到其他草木,就纏繞著向上生長,它的根就逐漸斷絕在地面,變成寄生在空中的植物。沒有葉子,開白色略帶紅色的花,香氣也很吸引人。結出的果實像癟豆子一樣細小,顏色是略黃,時間久了會變成黑褐色。不要使用天碧草的種子,外形很像,只是味道酸澀,而且會黏手。
炮製方法:去除外殼,用苦酒浸泡一個晚上。取出後,再用黃精汁浸泡一個晚上。到第二天,用微火烘烤乾燥。放入石臼中,用燒熱的鐵杵搗成粉末。
【參悟】 說:「菟」字跟「兔」字相似,它們的特性也相近。菟絲子好像是服用月亮的精華而得以長生。陰屬性,是陽的體;陰的作用,也是陽的作用。爾雅這本書說:「唐蒙就是菟絲子,菟絲子又叫女蘿」,注釋說,這四個名稱,其實是指同一種東西。廣雅這本書說:「女蘿,就是松蘿。菟絲,又叫菟丘。」這也是指同一種東西的兩個名字。我在癸酉年七月,經過煙霞這個地方,看到樹林間,有像紅色網子籠罩的,有像青色絲線覆蓋的,還有青色紅色相間的。
詢問山中的老人,他說:「紅網就是菟絲子,青絲就是女蘿」。我想起了古代樂府詩歌所說的「南山茂密地開滿菟絲花,北邊山陵生長著青青的女蘿樹」。青色紅色相間的,就是蘿和菟絲互相交纏的樣子,唐朝樂府詩歌所說的「菟絲本來無情義,隨風任意飄盪,是誰讓女蘿枝條,來強行緊緊纏繞著我呢?」女蘿這種藤蔓植物,細長而且沒有雜亂的分枝,所以山鬼歌唱道:「披著薜荔啊,帶著女蘿」,說它們就像帶子一樣。菟絲子這種蔓生植物,初夏吐出絲狀的藤蔓,不能自己挺立,只能隨風傾倒。
如果纏繞在草上,很快就會枯萎,如果依附在松柏等樹木上,就會蔓延四方,像經緯線一樣。它的根可能會斷絕在地面,也可能會寄生在空中。它質地輕盈,不會損害所依附樹木的精華,反而會讓樹木開花結果比以前更加茂盛。夏末開花,紅色而且沒有葉子,隨後就會結果。果實有的附著在樹上,第二年又在同一個地方長出新的絲狀藤蔓,不會向下生長。雷公說它稟受中和之氣,凝聚了純陽之氣,才形成了它的特性。《內經》說:「陽在外,是陰的使者;陰在內,是陽的守護者。」
陰陽互相交合的機理,只有菟絲子才具備。如果體內沒有陰氣,那麼這樣纖細的植物,怎麼能承受陽氣而生長呢?它確實掌握了陰陽內外的樞紐,所以能治療陰陽之氣不足,接續斷裂的傷勢,增強氣力,使肌肉融合如一,使人變得肥壯健壯。別的醫書說它能增強陰氣,這就說明了陽氣不能在內守護。其他醫書說它能固護真陰,這就說明了陰氣不能在外發揮作用。還有的說它能治療心腎不交,配合茯苓、蓮子使用,認為菟絲子雖然具備內外上下的作用,但它專精的方面,是與外和上親近。
而茯苓這種藥,它的精氣潛伏在腳跟,是與內和下親近。再藉助蓮子飽滿的特性,填補了體內中間虛弱的地方,這樣內外上下和中間,就都有了依靠。再配合玄參使用,可以潛藏地消除痘毒。這種方子叫做「玄菟」,痘毒是從胎中帶來的毒素,包含在至陰之內,藉助玄參的玄妙之處,從陰的源頭開始,揭示其端倪,又讓菟絲子這種陽外之陰來幫助,默默地化育,使得內守的陰氣,不求清淨而自清淨。在外之陽,不求上升而自上升。
只需要內外以及上下調和,不需要從中間來調節。這就像磁石和朱砂能夠溝通心腎,也是內外上中下都包含的機理。朱砂屬火,在上方,磁石屬水,在下方,如果沒有神曲這種藥物在中間作為樞紐,上下之氣就不能交流。神曲是用麥發酵的,屬於肝的穀物。但是木得水則浮,肝得水則沉。所以先用半生的神曲,輔助從下方上升的水,再用半熟的神曲,使下沉的氣上浮。因為肝臟得到煎煮後會上浮,仍然是從木的屬性來考量的。這樣看來,上下之氣的交通,全靠中間的樞紐來相互輔助。
所以上下和中間,各有各的專長。只有仔細思考研究,才能從一件事推廣到十件事,再從十件事推廣到一百件事。總體來說,病機不外乎升降,升降不外乎上下,上下不外乎開闔,開闔不外乎陰陽,陰陽不外乎內外。它們的名稱雖然不同,但總歸於一個根本。正如《內經》所說:「陰在內,陽在守護;陽在外,陰是使者。」能夠理解陰陽的本源,那麼上下內外,左右前後,就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了。
(爾雅翼這本書說:菟絲子在田野、廢墟中很多,都浮生在藍、苧麻、蒿草上,不一定要在下面有茯苓作為根。凡是說上面有菟絲子,下面有茯苓的說法,不知道是根據什麼。又說:菟絲子又叫做「唐」,又叫做「蒙」。《詩經》說:「去採唐草,是在沫水之鄉,去採麥,是在沫水之旁,去採葑菜,是在沫水的東邊」。用來暗喻男女相會於幽遠之處。採唐是為了採藥,採麥是為了收穫糧食,採葑菜是為了採摘蔬菜。
又說「唐」尤為浮游不定,是沒有根的植物,大概是追逐它就再也回不來了。《淮南子》說:菟絲子沒有根卻能生長,蛇沒有腳卻能行走,魚沒有耳朵卻能聽見,蟬沒有嘴巴卻能鳴叫,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