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之頤

《本草乘雅半偈》~ 第一帙 (5)

回本書目錄

第一帙 (5)

1. 黃耆

(本經上品)

扶疏處正顯整密。整密處正見扶疏。

【氣味】甘,微溫,無毒。

【主治】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

【核】曰:出蜀郡漢中,今不復採。唯白水、原州、華原山谷者最勝,宜、寧二州者亦佳。春生苗,獨莖叢生,去地二三寸。作葉扶疏,狀似羊齒,七月開黃紫色花,結小尖角,長寸許。八月採根,長二三尺,緊實若箭干,皮色黃褐,折之柔韌如綿,肉理中黃外白,嚼之甘美可口。若堅脆味苦者,即苜蓿根也。

勿誤用木耆草,形類真相似,只是生時葉短根橫耳。修治去頭上皺皮,蒸半日,劈作細條,槐砧銼用。茯苓為之使,惡龜甲、白蘚皮。

先人云:黃耆一名戴糝,戴椹,百本。戴在首,如衛氣出目行頭,自上而下,從外而內,百骸百脈,咸衛外而固矣。又云:耆可久可速,能知衛氣出入之道路,便能了知黃耆之功用矣。

【叅】曰:黃中色,通志云:始生為黃,耆,耆宿也。指使不從力役,如人胃居中,營衛氣血,筋脈齒髮之屬,莫不始生於胃,而衛氣之呴吸,營血之濡運,筋脈之展搖,齒髮之生長,亦莫不從胃指揮宣布。所謂外者中之使也,營血筋脈悉屬有形,統御節制,唯一衛氣,所謂衛者氣之帥也。

癰疽久敗、大風癩疾、五痔鼠瘻,咸無衛氣衛外,故肌肉腐爛。黃耆味甘氣溫,肉似肌腠,皮折如綿,宛若衛氣之衛外而固者也。故能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唯衛氣虛弱,不能固護肌肉者宜之。倘涉六淫,毒熱熾盛,又當謝之,未可謬用。補虛者,補衛氣之虛,小兒陰常有餘,氣常不足,故百病咸宜也。

(涉六淫毒熾盛,亦非禁止不行,惟在頤指氣使者何如耳。耆宿,則更事久歷,事能盡知,乃可頤指氣使,不從力役。設非主張於內者,安能固護於外耶。)

白話文:

黃耆

黃耆的枝葉茂盛之處,正顯得整齊密集;而整齊密集之處,也正能體現其枝葉的扶疏。

【氣味】 味甘,性微溫,沒有毒性。

【主治】 主要治療癰瘡和久治不癒的潰爛瘡口,能幫助排出膿液、止痛,還能治療大風癩疾、五痔、鼠瘻,有補虛的功效,對小兒的各種疾病也有療效。

【產地考證】 黃耆原產於蜀郡和漢中,現在已經不再那裡採集了。只有白水、原州和華原山谷所產的黃耆品質最好,宜州和寧州所產的也還不錯。黃耆春天長出幼苗,單莖叢生,離地面約二三寸高。葉子茂盛,形狀像羊齒。七月開黃紫色花,結出小而尖的角狀果實,大約一寸長。八月採收根部,根長二三尺,緊實像箭桿,皮色黃褐色,折斷時柔韌如棉,內部肉質黃色,外皮白色,咀嚼起來甘甜可口。如果根部堅硬易碎,味道苦澀,那就是苜蓿的根了。

不要誤用了木耆草,它的外形與黃耆非常相似,只是生長時葉子短且根部橫生。修治黃耆時,要去除根頭上的皺皮,蒸半天,切成細條,在槐木砧板上用挫刀挫平後使用。茯苓可以增強黃耆的藥效,但黃耆忌與龜甲和白蘚皮一起使用。

古人說:黃耆又名戴糝、戴椹、百本。戴在頭上,就像衛氣從眼睛出來運行到頭部,從上到下,由外向內,保護全身的各個部位和經脈,從而達到防禦外邪的目的。還說:黃耆的藥效可快可慢,如果了解衛氣的運行路線,就能明白黃耆的功效了。

【藥理闡述】 黃耆的顏色是黃色,如同「通志」所說,剛生長出來是黃色。「耆」,有長者、宿老的意思,指使喚他人而不從事勞力,就像人的胃居於身體中央,負責營氣、衛氣、氣血、筋脈、牙齒和毛髮的生長。這些都從胃開始產生,而衛氣的呼吸、營血的濡養、筋脈的伸展、牙齒和毛髮的生長,也都聽從胃的指揮和發布。所謂外在的,是內在所使用的,營血和筋脈都有形體,而統御和調節它們的,只有衛氣。所謂衛,是氣的統領。

癰瘡久爛、大風癩疾、五痔和鼠瘻,都是因為沒有衛氣來保護體表,所以肌肉才會腐爛。黃耆味甘性溫,肉質像肌肉紋理,皮的質地像棉花,就像衛氣在保護體表一樣。所以黃耆能溫養肌肉,充實皮膚,使皮膚紋理飽滿,掌管毛孔的開合。只有衛氣虛弱,不能保護肌肉的人才適合服用黃耆。如果是因為外感六淫邪氣,導致體內毒熱熾盛,就不適合服用黃耆了,不能亂用。黃耆補虛,主要是補衛氣的虛弱,而小兒體內的陰氣常常有餘,陽氣常常不足,所以許多疾病都適合用黃耆治療。

(如果外感六淫,導致體內毒熱熾盛,也不是絕對禁止使用黃耆,關鍵在於用藥者是否能根據情況靈活運用。黃耆像年長的宿老,經歷的事情多了,才能充分了解事物,進而指揮他人而不用自己勞力。如果沒有內部的支持,又怎麼能保護外在呢?)

2. 蓍實

(本經上品)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氣味】苦酸,平,無毒。

【主治】主益氣,充肌膚明目,聰慧先知,久服不飢,不老延年。

【核】曰:生少室山谷,及蔡縣白龜祠旁。春時宿根再發,端直無枝,末大於本,一本一二十莖,或四五十莖,經百歲者,莖亦百,莖雖多,總一本也。秋後花出莖端,紅紫色;實褐色,如艾實。呂氏春秋云:蓍滿百莖,所在之處,獸無虎狼,蟲無蛇螫,其下便有神龜守之,其上常有青雲覆之。傳云: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莖長丈。

又云:天子蓍長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庶三尺,設有僭用,便失靈異。埤雅云:此神草也。亦草中之多壽者也。故蓍從耆。

【叅】曰:悉一根抽發,原具生生變化之數,而末大於本,所謂知來者逆也。明目者,字從目,即默識精明,條分縷析之徵也。聰慧先知者,字從老,即更事久,盡知之徵也。氣味苦酸平,得木火升出之機,故益氣熏膚充肌、根繁余百,行地無疆,故不飢不老。

(神物考云:蓍,天所生之神物也。其法始於伏羲,今唯文王孔子墓間生之。其莖長丈,一年長寸,百年長丈,自丈後,則不長矣。其叢滿百數,止百莖,無多寡也。覆以紫雲,守以靈龜,祥瑞之物,氣類之感耳。)

(爾雅翼云:聖人幽贊於神明而生蓍。蓍,草也,初不待聖人而生,蓋通天之道,窮物之理,備物致用,以為天下利,故能擇物之神者用之。)

(易曰: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又云: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其孰能與此。)

白話文:

蓍草,是本經列為上品的一種藥材。

它所能效用的,近則取自人體本身,遠則取自外在的萬物。

【氣味】味道是苦澀而帶酸,性質平和,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主要能補益元氣,使肌肉飽滿光澤,使眼睛明亮,使人聰明有智慧且能預知未來。長期服用可以不感到飢餓,並能延緩衰老。

【考證】它生長在少室山的山谷中,以及蔡縣白龜祠的旁邊。春天時,宿根會再次發芽生長,莖直挺沒有枝條,末端比根部粗大。一株會有十到二十根莖,有的甚至有四五十根莖,經過百年的,莖也會長到一百根。雖然莖很多,但都是從同一個根長出來的。秋天過後,花朵會從莖的頂端長出,是紅紫色的;果實是褐色的,像艾草的果實一樣。《呂氏春秋》記載:「蓍草如果長滿百根莖,那所在之處,野獸沒有虎狼,昆蟲沒有蛇蠍,它的下面便有神龜守護,它的上方時常有青雲覆蓋。」傳說:「天下太平,君王施行正道時,蓍草的莖會長到一丈長。」

又有傳說:「天子的蓍草長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庶三尺。如果有人僭越使用,就會失去靈異之效。」《埤雅》說:「這是一種神草,也是草類中壽命很長的。」所以「蓍」字從「耆」(意指長壽)。

【闡述】蓍草都是從同一個根長出來的,原本就具有生生變化的奧妙,而末端比根部粗大,這就是所謂的預知未來,要從相反方向去推求。說它能「明目」,是因為這個字的字形有「目」,代表能默默觀察,並且明察秋毫。說它能「聰慧先知」,是因為這個字的字形有「老」,代表經歷的事情多,能通曉一切。它的氣味苦酸而平和,具有木火升發的特性,所以能補益元氣,滋潤肌膚使肌肉飽滿。根系繁多且超過百條,能生長在廣闊的土地上,所以能讓人不飢餓且不衰老。

(《神物考》記載:「蓍草是上天所生的神物。占卜的方法始於伏羲,現在只有文王和孔子的墓間長有這種草。它的莖長一丈,一年長一寸,百年長一丈,超過一丈後就不會再長高了。一叢最多長到一百根莖,不會多也不會少。上面有紫色的雲覆蓋,有靈龜守護,這是祥瑞之物,是氣類感應所致。」)

(《爾雅翼》記載:「聖人默默地與神明溝通,因而生出了蓍草。蓍草本來不必等待聖人出現才會生長,它能夠通曉天道,窮究事物的道理,具備萬物的功用,為天下帶來利益,所以能夠選擇有靈性的東西來使用。」)

(《易經》說:「蓍草的德行圓融而神奇,卦的德行方正而有智慧。」又說:「神以預知未來,智以保存過去,有誰能夠與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