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之頤

《本草乘雅半偈》~ 第一帙 (8)

回本書目錄

第一帙 (8)

1. 薯蕷

(本經上品)

肥遁則無不利。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久服耳目聰明,不飢延年。

【核】曰:薯蕷,古名也。避唐代宗諱,改作薯藥;又避宋英宗諱,改作山藥。後世惟名山藥,不知薯蕷名矣。生嵩山山谷,及臨朐、鐘山、南康、蜀道、北都、四明、山東、江南、懷慶諸處。入藥野生者為勝。供饌,家種者為良。春生苗,蔓延籬落。紫莖綠葉。葉有三尖,似白牽牛葉,更厚而光澤。

白話文:

【註解】:薯蕷,就是古代的薯藥。為了避開唐代宗的諱,改名為薯藥;又為了避開宋英宗的諱,改名為山藥。後世只知道山藥的名字,而不知道薯蕷這個名字了。山藥生長在嵩山山谷,以及臨朐、鐘山、南康、蜀道、北都、四明、山東、江南和懷慶等地。用來入藥的野生山藥品質最好。用來做菜的,家種的山藥品質較好。春天長出嫩芽,蔓延在籬笆和牆根下。莖是紫色的,葉子是綠色的。葉子有三尖,像白牽牛花的葉子,但更厚實有光澤。

五六月開花成穗,淡紅色。結莢成簇,三稜合成,堅而無仁。其子別結葉旁,狀似雷丸,大小不一,皮色土黃,內肉清白,煮食甘滑。春冬採根,生時擲地如粉,干則內實不虛,其色潔白如玉。青黑者不堪入藥,種植甚易。截作薄片者亦生,隨所杵之竅而像之也。南中一種,生山中,根細如指,極緊實,刮磨入湯煮之,作塊不散,味更甘美,食之尤益於人,勝於家種者。江中閩中一種,根如薑、芋,皮紫,極大者重數斤。

白話文:

五月和六月開淡紅色的花,花朵成穗狀。果實成串,由三稜形狀合成,堅硬無果仁。果仁會單獨生長在葉子旁邊,形狀像雷丸,大小不一,果皮呈土黃色,果肉清白,煮熟後口感甘滑。春天和冬天收採根部,新鮮時觸地即碎如粉末,乾燥後內部實心不空洞,顏色潔白如玉。青黑色根部不可入藥,種植非常容易。將根部切成薄片也能生長,形狀會依照敲碎它的洞穴形狀而生長。南方有一種,生長在山中,根部細如手指,極為緊實,刮碎放入湯中煮熟,凝結成塊不散開,味道更加香甜,食用對人體最為有益,優於家種的品種。江中和閩中的品種,根部像薑或芋頭,果皮呈紫色,極大者重達數斤。

煮食雖美,但氣寒於北地者。修治勿用平田生二三紀者,須要山中生經十紀者。其皮赤,四面有須者良。採得以銅刀刮去赤皮,洗去涎,蒸過,。曝乾用。六芝為之使。惡甘遂

白話文:

儘管味道鮮美,但這種植物的藥性在北方會偏寒。採集時不要使用平地生長只有兩三年的植物,而應選擇在山中生長超過十年的。皮色發紅、四面有鬚的較好。採集後用銅刀颳去紅皮,洗去黏液,然後蒸過。晾乾後即可使用。加入六種靈芝作為輔料。不能與甘遂藥材同用。

【叅】曰:效所杵之竅以賦形,如預備署所,故稱薯蕷。假微薄之種,充氣淪結,建立中央,故治傷中。以致虛羸,而為寒熱邪氣者,乃若益氣力,長肌肉,即治傷中虛羸之驗也。而傷中之因,皆因陰氣萎蘼。薯蕷入土便生,陰森肥遁,寧不強陰,且其賦形效竅,則有竅處,寧不周到,雖假故物為胎,亦屬氣化所鍾,是與六芝交相為使。

白話文:

根據古籍記載:薯蕷的形狀像藥杵的孔洞,就好像預備的苗牀,因此得名。它用細小的種子,吸收空氣中精華,凝聚生長,形成中心部分,所以可以治療內傷。對於因虛弱而導致寒熱邪氣的人,薯蕷可以補氣力,長肌肉,這證明它能治療內傷虛弱。而內傷的原因,都來自於陰氣衰弱。薯蕷入土就能生長,陰森肥大,難道它不補益陰氣嗎?而且它的形狀像孔洞,到處都有孔,難道它不周全嗎?雖然薯蕷是由舊有的物質作為胚胎,但它也屬於氣化所凝聚的產物,因此可以與六芝類藥物互相配合使用。

2. 乾地黃

(本經上品)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主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療折跌絕筋。久服輕身不老,生者尤良。

【核】曰:地黃,一名芐,名芑,名地髓。羅願曰:芐以沉下者為珍,故字從下。先人云:天玄而地黃,天上而地下,陽戊而陰巳,陽浮而陰沉,則地黃、地髓、芐、芑之義,與情性為用之方,可以想見。古取咸陽川澤,及渭城彭城,同州諸處,今唯懷慶者為上。諸處隨時興廢不同耳。

白話文:

【作者】說:地黃,又稱芐、芑、地髓。羅願說:芐以沉在地下的為珍貴,因此字裡有「下」這個字。古人說:天上是玄黃色的,地上是黃色的,天上是陽氣盛的時候,地上是陰氣盛的時候,陽氣浮在上,陰氣沉在下面,因此地黃、地髓、芐、芑的意義,與它們在藥方中使用的性質和作用,不難理解。

古時候從鹹陽川澤、渭城彭城、同州等地採集地黃。現在只有懷慶的地黃質量最好。其他地方的地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優劣不同。

江浙壤地者,受南方陽氣,質雖光潤而力微,不及懷慶山產者,稟北方純陰,皮有磊砢而力大也。古人種子,今唯種根。二月生苗,初生塌地,高者不及尺許,葉如山白菜而毛澀,又似小芥葉而頗厚,中心皺紋如撮,莖上有細毛,梢頭開花,如小筒子而色紅紫。亦有黃色白色者,結實作房如連翹,中子甚細而色沙褐。

白話文:

長在江浙一帶的人,受到了南方陽氣的滋養,肌膚雖然光澤但力量薄弱,不如懷慶山產的人,他們受的是北方純正的陰氣,皮膚粗糙但力氣很大。古人播種,現在只種根。二月份生苗,剛長出來時趴在地上,高的不到一尺,葉子像山白菜但毛茸茸的,又像小芥菜葉子但更厚,中心有皺紋像搓起來的樣子,莖上有細毛,梢頭開花,像小喇叭又像小筒子,顏色紅紫。也有黃色白色的,結的果實像連翹,裡面的小種子很細,顏色像沙褐色。

根如人指,長短粗細不嘗,甚有一枝重數兩者。汁液最多,雖暴焙極燥,頃則轉潤。二月八月採者,未窮物性,八月殘葉猶在莖中,精氣未盡歸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氣已滋於葉。不如正月九月,採者氣全也。種植甚易,入土即生,大宜肥壤,根肥多汁,法以土壤作壇,如浮屠數級,寸段蒔灌,根長滋盛也。但種植之後,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種牛膝。

白話文:

它的根莖像人的手指,長短粗細不一,有的甚至一枝重達數兩。汁液非常豐富,即使經過暴曬極其乾燥,也會在短時間內重新變得濕潤。

二月和八月採集的人蔘,尚未完全吸收大自然的精華。八月時,殘葉還在莖中,精氣尚未完全迴歸根部。二月時,新芽已經生長,根部的精氣已經滋養了葉子。因此,不如在正月和九月採集,那時人蔘精氣最為充沛。

種植人蔘非常容易,種入土中就會生長。它特別喜歡肥沃的土壤,根莖肥大多汁。種植的方法是用土壤堆成像佛塔一樣的幾層臺階,然後將人蔘分段種植並澆水,根莖就會茁壯生長。

不過,在種植人蔘之後,它的土壤會變得苦澀,第二年只能種植牛膝。

再二年,可種山藥。足十年,土味轉甜,始可複種地黃。否則味苦形瘦,不堪入藥也。作乾地黃法,去皮,入柳木甑內,置瓷鍋上蒸之;蒸透取出,攤令氣歇,拌酒再蒸。又出令乾,勿犯銅鐵器,恐令人腎消發白,男損營,女損衛也。作熟地黃法,取肥大者三十斤,洗淨曬乾,更以三十斤搗汁相拌蒸之。

白話文:

過了兩年,就可以種植山藥。經過十年,土壤的滋味才會轉為甘甜,這時候才能再次種植地黃。否則,地黃的味道會發苦、形狀瘦小,無法作為藥用。

製作乾地黃的方法:將地黃去皮,放入柳木蒸籠中,置於瓷鍋上蒸熟;蒸透後取出,攤開讓其晾乾,再拌入酒中繼續蒸。再次取出晾乾,切勿使用銅或鐵器,以免導致腎氣消退、頭髮變白,男性損傷營氣,女性損傷衛氣。

製作熟地黃的方法:取體型肥大的地黃 30 斤,洗淨曬乾,再用 30 斤的地黃搗碎取汁,與曬乾的地黃拌勻後蒸製。

又曝又蒸,汁盡為度,則光黑如漆,味甘如飴者始佳。若入丸散,止可入砂盆內,隔湯蕩燥,勿用火焙,以傷藥力。

白話文:

先曬乾再蒸,直到果汁全部蒸發為止。此時藥材表面呈現漆黑的光澤,味道甜得像飴糖,纔是最好的藥材。如果要製成丸劑或散劑,只能放在砂鍋裡,隔著熱水蒸乾,不要用火烤,以免損傷藥效。

先人博議云:地黃別名地髓,又名芐,名芑。苗不能高,生意在根,味甘色黃,沉重多汁,當入脾,為脾之腎藥,以名髓多汁而氣寒也。熟之則色黑,能入腎填髓,反為腎之脾藥,以名芐名芑,味甘色黃,而填為土入之象,然土為水之用神,似土堤所以防水也。形如血脈,本經用逐血痹。

白話文:

古人曾經廣泛討論過:地黃又名地髓、芐、芑。它的莖株不能長很高,而生命力都集中在根部。味道甘甜、顏色黃色,質地沉重多汁,應該歸屬於脾臟,是脾臟的補腎藥物,因為它的名稱中含有「髓」字,多汁而性寒。如果將地黃炒熟後,它的顏色就會變黑,可以入腎填髓,反而成為腎臟的補脾藥物。因為它的名稱中有「芐」和「芑」字,味道甘甜、顏色黃色,而填補是土的特性,就像土堤可以防止水患一樣。地黃的形狀像血脈,本草經中記載它可以治療血痹。

蓋血者,取中焦水穀之汁,變化赤色以行經隧,如中,如汁,如經隧,皆象其形。痹者,閉而不通,隨其血之不通而為病。如在目則赤,在齒則痛,在肉理則癰腫,在心則昏煩,在肺則咳血。壅遏而為身熱,枯耗而為燥澀痿軟,氾濫而為吐衄崩漏。血痹頗廣,各以類推。逐者,俾其流通之義也。

白話文:

血液是由中焦運化的水谷精華所形成,轉化為赤色在經絡中運行。如液體、如汁液、如經絡,這些形容都是描繪血液的形態。

痹症,是指血液運行不暢通,導致疾病。血液不通暢,症狀會出現在不同的部位。例如在眼睛就出現發紅,在牙齒就出現疼痛,在肌肉就出現腫脹,在心臟就出現神志昏沉,在肺部就出現咳嗽咳血。

氣血壅滯會導致發熱,氣血耗竭會導致皮膚乾燥、肌肉萎縮。氣血氾濫會導致嘔吐、鼻出血、崩漏等病症。

血痹的症狀很多,可以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分類推斷。驅逐,是指疏通血脈的治療方法。

觀其入土易生可知矣。鬚髮為血脈之餘,血痹則黃赤易見,可使之黑者。痹去而血華也,性惟潤下,功力到時,二便通利,以為外徵。千金方黑膏,用治熱積所成之斑。肘後方拌雞蒸汁,用治寒積所成之疝,咸從血痹之所生耳,血中有痹,則骨髓不滿,肌肉不長,筋脈斷絕,均謂傷中。若填滿,若生長,若接續,皆克成血液之流通者也。

白話文:

從植物容易在土中生長可以看出它的性質。鬚髮是血脈的餘餘,血不暢通就會出現黃赤色,只有讓血液暢通才能變黑。血不暢通排除後,血脈自然就會變得紅潤。中藥有潤腸通便的性質,效力發揮後,大小便就會通暢,這也是中藥外在的表現。

千金方的黑膏,用來治療熱積引起的斑點。肘後方的拌雞蒸汁,用來治療寒積引起的疝氣,這些都是因為血脈不暢通而引起的。血脈不暢通,骨髓就不會充盈,肌肉也不會生長,筋脈也會斷裂,這都屬於傷中的範疇。如果能讓骨髓充盈、肌肉生長、筋脈接續,就能讓血液暢通無阻。

所云寒熱積聚,惟從痹字中生,第加一轉語耳。因彼不通,所以積聚,若作五積六聚,用地黃以除之,未有不反益其積聚者。如寒中虛人,在所必忌。否則膩膈滑腸,中滿減食矣。(如此看血痹,可稱遍周根身四大矣。即以此法,類推五痹,及六極、五勞之形病。更合八風、五運、六氣、四時之氣病,與不內、不外因之似形似氣者,視根身若見垣,亦若掌中觀菴摩羅果。)

白話文:

所謂的寒熱積聚,都是源自「痹」字,只是改變了說法而已。由於氣血不通,所以出現積聚。如果將其視為「五積六聚」,而使用地黃來治療,只會讓積聚問題更加嚴重。對於虛寒體質的人來說,地黃更是絕對禁止使用的。否則會造成胸悶腹脹、腸滑腹瀉、中腹飽滿、食慾不振等問題。(用這種觀點來看「血痹」,就可以說是遍及全身的四大疾病了。根據這種方法,類推其他五痹,以及六極、五勞等形體疾病。再結合八風、五運、六氣、四時的氣候疾病,以及內因外因所導致的類似形體或氣候的疾病,觀察根身就像看到圍牆一樣,又像在手掌中觀察菴摩羅果。)

【叅】曰:苗葉布地,高不及尺,隨地逶迤,生機偏向根荄者也。根截入土,橫穿直豎,絕不以堅礙妨活潑,真得色空者耳。其汁深黃,染手不落;其味甘美,著舌不散。吮拔地髓,性頗貪狼,故種植之地,土便憔苦,十年後方得轉甜,功德力量,可望而知矣。先人判乾者為脾之腎藥,熟者為腎之脾藥,明顯的確。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人蔘苗葉貼近地面,高度不到一尺,隨地蜿蜒生長,生命力主要集中在根部。人蔘根鬚深入土壤,橫向延伸,縱向生長,即使遇到堅硬的障礙物也不會影響它的生長,這體現了它的靈活性。

人蔘的汁液呈深黃色,沾到手上難以洗淨;它的味道甘美,含在口中芳香不散。人蔘能吸收地下的精華,它的生長性較強,因此種植人蔘的地方,土壤會變得貧瘠,需要十年後才能恢復肥沃,由此可見人蔘的滋補作用非常強。古人認為,乾的人蔘對脾臟有益,熟的人參對腎臟有益,這一點十分準確。

及釋《本經》、《別錄》,精詳深邃,讀之可比類旁通,頤不更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