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乘雅半偈》~ 第八帙 (19)
第八帙 (19)
1. 稷
(別錄中品)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主益氣,補不足。
【核】曰:稷與黍同類而異種。故其苗俱似粟,而低小有毛,秀特舒散,米粒悅澤。一稃一米,米粒稍肥者稷也;一稃二米,米粒稍細者黍也。但稷刈欲早,植黍欲晚,故古者號稷為首種,成熟亦早,作飰則疏爽而香,貴而為五穀之長,尊而配大社之神。陶唐之世,名農官為后稷者以此。
呂氏春秋云:飰之美者,有陽山之穄。高誘注云:關西謂之⿰飠制(音糜),冀州謂之䵖(音牽),廣雅云:䵖,穄也。禮記云:稷曰明粢。爾雅云:粢,稷也。故本草有稷,不載穄耳。
【叅】曰:稷為脾谷,五穀之長也。五行土為尊,故五穀稷為長,遍歷四氣,土大季旺故爾。是能宜脾利胃,安中益氣,補諸不足也。至若解暑,以將來者進,成功者退,涼血故宜。
白話文:
【稷】
【味道】味甘,性寒,無毒。
【主要功效】主要能增強氣力,補足身體的不足。
【考證】稷和黍屬於同類但不同種的植物。它們的幼苗都像小米,但比較矮小且有毛,花穗特別舒展開放,米粒飽滿有光澤。一粒外殼包著一粒米,米粒稍微肥大的是稷;一粒外殼包著兩粒米,米粒稍微細小的是黍。但稷要早點收割,黍要晚點種植,所以古代稱稷為首要種植的作物,成熟也比較早,煮成飯則口感鬆軟清爽且香氣十足,因此被視為珍貴的五穀之首,並被尊奉為社神祭祀。唐堯時代,任命農官為后稷,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呂氏春秋》說:「最好吃的飯,是用陽山的穄米煮的。」高誘註解說:「關西一帶稱它為「⿰飠制(音同糜)」,冀州一帶稱它為「䵖(音同牽)」,《廣雅》說:「䵖就是穄。」《禮記》說:「稷稱為明粢。」《爾雅》說:「粢就是稷。」所以本草綱目只記載了稷,而沒有記載穄。
【參考】稷是脾臟最喜愛的穀物,也是五穀之首。五行中土最為尊貴,所以五穀中稷為首。它能經歷四季,土在每個季節末期最旺盛,因此能調節脾臟、健胃、安定腸胃、增強氣力,補足身體的各種不足。至於解暑方面,因為它能涼血,所以應食用尚未完全成熟的稷,而已經成熟的則不宜食用。
2. 大麥
(別錄中品)
【氣味】咸,微溫,無毒。
【主治】主消渴,除熱,解煩,益氣,和中。久服頭不白。
【核】曰:詩云:貽我來牟。牟,大麥;來,小麥也。麳生於桃二百四十日秀,秀後六十日成;麰生杏二百日秀,秀後五十日成。孟子曰: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勃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麰有孚甲,麰大於麳,因名大麥。
【叅】曰:麳麰之始自天降,皆以和致和,貽我形臟者也。麳輔肝體,為營血之守;麰宣肝用,為藏陰之使。故和中益氣,奉發美毛,有諸內而形諸外也。至若解厥陰風動之成煩,除少陽標盛之為熱,從逆反佐,兩無異矣。
白話文:
【大麥】
【氣味】味道鹹,性質稍微溫和,沒有毒性。
【功效】主要治療口渴,消除體內熱氣,解除煩躁,補益氣力,調和脾胃。長期服用可以使頭髮不易變白。
【考證】說:詩經說:「送給我來牟。」牟是指大麥,來是指小麥。小麥從種子播下到開花需要二百四十天,開花後六十天成熟;大麥從種子播下到開花需要二百天,開花後五十天成熟。孟子說:「大麥播種後用犁翻土覆蓋,同樣的土地,同樣的時間種植,都能蓬勃生長,到夏至時都成熟了。」大麥有外殼,比小麥大,因此稱為大麥。
【闡述】說:小麥和大麥的出現是上天賜予的,都以平和的方式來調和身體,供給我們生命所需的物質。小麥輔助肝臟的本體,守護營血;大麥宣發肝臟的功能,作為儲藏陰氣的使者。所以能調和脾胃、補益氣力,使毛髮健美,這是內在好,外在也會顯現出來。至於解除厥陰肝風妄動引起的煩躁,消除少陽火熱過盛的症狀,都是從相反的角度來輔助治療,兩者之間沒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