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乘雅半偈》~ 第二帙 (3)
第二帙 (3)
1. 沙參
(本經上品)
【氣味】苦,微寒,無毒。
【主治】主血結,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
【核】曰:出淄、齊、潞、隨、江、淮、荊、湖州郡沙磧中。二月生苗,初生如小葵葉,圓扁不光。八、九月抽莖,莖端葉尖長,如枸杞,邊有細齒。葉間開小花五出,色紫,長如鈴鐸,結實如冬青,實中有細子。霜後苗枯,根長尺許,若黃土地中者,根則短小。根莖俱有白汁如乳,故一名羊乳、羊婆奶。
根干時,宛似人參,中黃外白,世所用者皆偽,不知為何許物,食之反損肺氣。惡防己,反藜蘆。
先人云:色白而乳,肺金之津液藥也。故又得知母志取苦心之名。
【叅】曰:樂樹沙磧而氣疏,質本秋成而性潔。參容平之金令,轉炎敲為清肅者也。故可汰除肺眚,因熱傷氣分,為灑淅寒熱,及藏真失行營衛陰陽,致氣不呴,血不濡,與驚氣上逆,不能呴之使下者,功用頗捷。
白話文:
【沙參】
氣味:味道苦,性微寒,沒有毒性。
功效:主要治療血瘀、驚嚇引起的氣亂,能去除寒熱病症,補養脾胃,增強肺氣。
說明:沙參生長在淄州、齊州、潞州、隨州、江州、淮州、荊州、湖州等地的沙地中。二月長出幼苗,初生時像小葵葉,圓扁而不光滑。八、九月抽莖,莖端葉子尖長,像枸杞,邊緣有細小的齒狀。葉子間開出五瓣小花,顏色紫色,形狀像鈴鐺,果實像冬青,果實中有細小的種子。霜降後,地上部分枯萎,根長約一尺。生長在黃土地中的,根則較短小。根和莖都有白色汁液,像牛奶一樣,所以又名羊乳、羊婆奶。
乾燥後的根,看起來很像人參,中間黃色,外層白色,市面上流通的沙參多為假貨,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吃了反而會損害肺氣。沙參忌與防己同用,反藜蘆。
前人說:沙參色白且有乳汁,是屬肺金的滋潤藥。因此,從它的性味,可知它和知母一樣,都有清心降火的功效。
論述:沙參喜好生長在沙地,性質疏散,在秋天成熟,本性清淨。沙參與金的清肅之氣相合,能將炎熱之氣轉化為清涼。因此,能清除肺的疾病,對於因熱邪傷及氣分,導致發冷發熱、營衛陰陽失調,造成氣機不暢、氣血不能正常運行、以及驚氣上逆,無法使氣下行等症狀,都有快速的療效。
2. 術
(本經上品)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核】曰:出嵩山、茅山者良。杭、越、舒、宣諸州亦有。唯湖州、津山者最佳,多生高岡上。葉頗大,葉葉相對,方莖有毛,莖端有花,有紫碧紅色,根岐生,紫色塊大者為勝。或大如指如拳,或至數斤者。剖暴,謂之片術。爾雅疏云:生山中者,曰山薊,曰白朮。平地者,曰薊,曰赤朮。
赤者苗高二三尺,葉亦抱莖,梢間葉略似棠梨,腳下葉各有叉,三五出,邊作鋸齒,及小刺,根如人指,及老薑狀,色黑褐,而氣味辛烈。古人用術不分赤白,自宋人始指赤朮曰蒼朮,但氣味有和暴之殊,則施治亦有緩急陰陽之別。修治白朮,人乳潤之,制其性也。亦取易入陽明,陽明燥金,從乎中治太陰之濕化故也。
若療脾疾,先用米泔浸透,次以山黃土拌蒸九次,曬九次,竊土氣以助脾,及宣胃府醞釀敷布之用耳。赤朮亦用米泔浸透,更以陳壁土水,浸潤一二日,取出,去皮,曬乾,切片,每術四兩,先用脂麻六兩,微火拌炒,以濡其燥,緩其暴。更用粳米糠衣四兩,微火拌炒,則不染濕作黴矣。
忌桃李,及松菜、雀肉、青魚、蛤蜊。
先人云:術字從木,別名多山,行脾土用,曰木,曰肝。又云:死肌,脾體不靈,黃癉脾色外見,肢痙脾用不行,食停脾氣不轉,不飢脾精自固矣。
【叅】曰:術從木,觀葉葉相對,抱莖生,儼似木字。莖方,葉附四旁,合土大寄旺四季,當判脾之肝藥用藥也。又可判肝之脾藥父藥也。以木必基土,吮拔水液,方條達發生。故以木為母,土為父耳。風寒濕合成痹者,此先因於風,寒濕後之。風為百病長故也。痹則閉塞不通,故死肌痙疸。
死肌者,土頑頹。痙者,土震動;而疸者,土色見也。緣土無用神,受木所侮,木無制抑,敗亂所勝。土不堤防,氾濫為汗。土不寧靜,火勝地熱。土無風力,飲食停積。術行土用,大土力,妄泄者既已歸源,疏漏者寧不固密。如是火熱頓消,涼生風暢,醞釀宣布,脾土展舒矣。
(既藥有雌雄子母兄弟,則水土之抽為草木,宜哉水母而土父矣。土為水之堤防,有知之者,飲食之仗風力,以為醞釀宣布,人所未知。須解一藏具五藏用者始得。)
白話文:
[術]
【性味】 味苦,性溫,無毒。
【功效】 主要治療風寒濕引起的痺痛,肌肉壞死,抽搐黃疸,能止汗,消除熱氣,幫助消化,可以煎煮或製成藥丸服用。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且不易感到飢餓。
【辨識】 產於嵩山、茅山的品質最好。杭州、越州、舒州、宣州等地也有產出。其中湖州、津山出產的品質最佳,多生長於高地。葉子較大,葉片對生,莖呈方形且有毛,莖的頂端會開花,花有紫、藍、紅等顏色。根部分叉生長,呈紫色塊狀,越大越好。有的大如手指、拳頭,甚至可達數斤。將根剖開曬乾,稱為片狀的術。爾雅的註疏中提到:生長在山中的稱為山薊或白朮;生長在平地的稱為薊或赤朮。
赤朮的幼苗高約二三尺,葉子也抱著莖生長,頂端的葉子略像棠梨葉,底部的葉子有分叉,每片葉子分為三到五個小葉,邊緣呈鋸齒狀或帶有小刺,根如手指或老薑狀,顏色呈黑褐色,氣味辛辣強烈。古代使用術不分赤白,從宋代開始才將赤朮稱為蒼朮。兩者氣味有溫和與燥烈的區別,所以治療時也有緩急陰陽之分。炮製白朮時,用人乳浸潤,可以緩和它的藥性。這樣做是為了使其更容易進入陽明經(胃經),陽明經屬燥金,從中間來治療太陰經(脾經)的濕化。
如果治療脾臟疾病,先用米泔水浸透,再用山黃土拌勻蒸九次,曬九次,是為了吸收土氣來幫助脾臟,同時宣導胃府的醞釀敷布功能。赤朮也用米泔水浸透,再用陳舊牆壁上的土水浸潤一兩天,取出,去皮,曬乾,切片。每四兩赤朮,先用六兩芝麻用微火拌炒,以滋潤其乾燥,緩和其燥烈之性。再用四兩粳米糠衣用微火拌炒,這樣就不會因為受潮而發霉了。
服用術時,忌食桃子、李子、松菜、麻雀肉、青魚、蛤蜊等食物。
古人說:術字從木,別名多山,是為了說明其在脾土中的作用,因此也將其歸類為木或肝。又說:肌肉壞死是脾臟功能不靈活的表現;黃疸是脾臟的顏色外顯;肢體抽搐是脾臟功能運作不暢;食積是脾氣不流通;不感到飢餓是脾臟精氣自我固守的表現。
【參悟】 術字從木,觀察其葉子對生,抱莖生長,就像一個木字。莖呈方形,葉子附著在四周,與土氣相結合,旺盛於四季,應當判斷其為脾經的肝藥,也可判斷其為肝經的脾藥或父藥。因為木必須以土為基礎,吸收水液,才能條達生長。所以以木為母,土為父。風寒濕結合形成痺痛,是因為先受到風邪侵襲,然後是寒濕。風是百病之長。痺是閉塞不通,所以會出現肌肉壞死,抽搐黃疸等症狀。
肌肉壞死是土(脾)功能衰敗;抽搐是土(脾)震動;黃疸是土(脾)的顏色外顯。是因為土沒有發揮作用,受到木的侵侮,木又沒有受到抑制,以致於敗亂取勝。土無法防禦,則會泛濫出汗。土不得安寧,則火勝而地熱。土沒有風力,飲食就會停積。術可以運行土的作用,使土的力量加大,將妄泄的歸回本源,疏漏的加固防禦。這樣,火熱就能消退,涼爽之氣產生,風氣暢通,醞釀宣布,脾土得以舒展。
(既然藥物有雌雄子母兄弟之分,那麼水土的抽取滋養草木,水為母而土為父是應該的。土是水的堤防,有知道這一點的人,才能明白飲食的依賴於風力,來進行醞釀宣布,這是人們所不了解的。必須要理解一個臟器同時具備五臟功能的人才能明白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