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之頤

《本草乘雅半偈》~ 第一帙 (17)

回本書目錄

第一帙 (17)

1. 乾地黃

所云寒熱積聚,惟從痹字中生,第加一轉語耳。因彼不通,所以積聚,若作五積六聚,用地黃以除之,未有不反益其積聚者。如寒中虛人,在所必忌。否則膩膈滑腸,中滿減食矣。(如此看血痹,可稱遍周根身四大矣。即以此法,類推五痹,及六極、五勞之形病。更合八風、五運、六氣、四時之氣病,與不內、不外因之似形似氣者,視根身若見垣,亦若掌中觀菴摩羅果。)

【叅】曰:苗葉布地,高不及尺,隨地逶迤,生機偏向根荄者也。根截入土,橫穿直豎,絕不以堅礙妨活潑,真得色空者耳。其汁深黃,染手不落;其味甘美,著舌不散。吮拔地髓,性頗貪狼,故種植之地,土便憔苦,十年後方得轉甜,功德力量,可望而知矣。先人判乾者為脾之腎藥,熟者為腎之脾藥,明顯的確。

及釋《本經》、《別錄》,精詳深邃,讀之可比類旁通,頤不更叅。

白話文:

乾地黃

所謂寒熱積聚,都源於痹症,只是換個說法而已。因為不通暢,所以才會積聚。如果把五積六聚都用地黃來治療,反而會加重積聚。像寒性體虛的人,就更應該避免使用。否則容易膩膈滑腸,腹脹食慾不振。 (如此看來,血痹症遍佈全身。以此方法類推,可以治療其他五種痹症,以及六極、五勞等疾病。更能應用於八風、五運、六氣、四時等外邪侵襲的疾病,以及內外因素導致的類似症狀,就像看透了人體的根本,如同在掌心中觀察庵摩羅果一般。)

註解說:地黃植株貼地生長,高度不到一尺,莖蔓匍匐於地,生命力主要集中在根部。根部深入土壤,橫向或豎向穿插,絕不因堅硬的土壤而影響其生長活力,真正體現了色空不二的道理。地黃汁液深黃,沾染手上不易洗掉;味道甘美,入口久久不散。它像是在汲取地底精華,性情十分旺盛,所以種植地黃的地方,土壤 initially 會變得貧瘠,十年後才能恢復肥沃,其功效與力量由此可見。前人認為,生地黃是脾臟與腎臟的藥物,熟地黃是腎臟與脾臟的藥物,這一點非常明確。

至於《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的解釋,精確詳盡,深入淺出,讀懂了就能舉一反三,不必再參考其他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