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乘雅半偈》~ 第六帙 (4)
第六帙 (4)
1. 山茱萸
(本經中品)
木胎於火,與龍從火里得,別是一法,此正五行相襲,四時之序也。
【氣味】酸平,無毒。
【主治】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久服輕身。
【核】曰:生漢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今海州、兗州,近道諸山中亦有。木高一、二丈,葉如梅而有刺。二月開花如杏。四月結實如酸棗,深赤色。一種葉乾花實俱相似,但核有八稜,名雀兒蘇,別是一種,不堪入藥。修治,以酒潤去核,緩火熬干,勿誤食核,令人滑精。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先人云:酸溫津潤,合從水藏之精液亦非自力所能致,必欲待人待時而興者。
【叅】曰:茱諧朱,謂木胎火,含陽於內也;萸諧臾,謂冤曲從乙,木之性也。春半開花,夏半結實,色赤味酸,入肝之體,肝之心藥也。心下為寒熱所搏則火失暖熱性,茱萸溫中,對待治之。痹逐蟲去而身輕矣。客曰:肝主疏泄,癃閉者當用茱萸。別錄止小便利者,何也?頤曰:此肝用太過,茱萸補體,使體用均平耳。
白話文:
山茱萸這種植物的生長,是木的性質源於火,就像龍從火中出現一樣,這是另一種自然的法則,正是五行相生、四季運轉的道理。
【氣味】味道酸,性平,沒有毒性。
【功效】主要治療心下有邪氣引起的寒熱症狀,能夠溫暖身體的中部,驅散寒濕引起的痺痛,還能去除體內的三種寄生蟲。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
【果核】山茱萸生長在漢中山谷、琅琊、冤句等地,現在海州、兗州以及附近的山中也有。樹木高約一、二丈,葉子像梅花一樣但有刺。二月開花像杏花,四月結成果實,像酸棗一樣,顏色深紅。還有一種葉子、花和果實都很像,但果核有八個稜角,叫做雀兒蘇,是不同的品種,不能入藥。炮製方法是用酒浸潤後去掉果核,再用小火慢慢烘乾。不要誤食果核,會導致滑精。蓼實可以輔助它的藥效,它不宜與桔梗、防風、防己同用。
前人說:山茱萸味酸性溫,能夠滋潤津液。它和腎精的關係,並不是自身的力量能夠達到的,而是必須等待時機和人的需要才能發揮作用。
【註解】“茱”字與“朱”字諧音,表示木的性質源於火,內含陽氣;“萸”字與“臾”字諧音,表示彎曲是從“乙”字來,屬於木的本性。山茱萸在春季中開花,夏季中結果,顏色是紅色,味道是酸的,能進入肝臟,是肝臟的良藥。心下如果受到寒熱邪氣侵擾,導致體內火氣失去溫暖的作用,山茱萸可以溫暖身體的中部,來對症治療。痺痛去除,蟲害清除,身體自然就輕盈了。有人問:肝臟主要負責疏通氣機,小便不通暢的時候應該用山茱萸,但《別錄》裡說它能止小便,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這是因為肝臟功能使用過度,山茱萸可以補益肝體,使肝臟的功能和體質達到平衡。
2. 赤小豆
(本經中品)
【氣味】甘酸平,無毒。
【主治】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
【核】曰:赤小豆,廣雅稱答。蘇恭單稱赤豆。葉曰藿。近世咸用赤黑相間之草實為赤小豆者,謬甚矣。此豆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最良,稍大而鮮紅,及淡紅色者,僅堪供食,並不療疾。俱於夏至後下種,苗科高尺許,枝葉似豇豆葉,微圓峭而小。至秋開花,亦似豇豆花,淡銀褐色而有腐氣。
莢長二、三寸,似綠豆莢而稍大,皮色微白帶紅。三青二黃時,收之可食。入藥用者,必須老赤也。
【叅】曰:豆為腎水之主谷,赤小者,又為腎之心物,水之用藥矣。故主水用不行,致作水腫及癰膿爾。別錄廣之治寒熱,熱中消渴者,以寒本之氣,入通於腎,而病熱標之,亦腎氣不周於胸,消渴引飲也。泄利癃閉,正水無用,腹滿為樞機轉闔,吐逆卒澼,為開闔兩持。仲景用赤小豆湯,療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之義,可默悟矣。
白話文:
【赤小豆】
**氣味:**味道甘甜帶酸,性平,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主要用於消除水腫,排除癰腫的膿血。
**考證:**赤小豆,在《廣雅》中稱為答。蘇恭單獨稱之為赤豆,葉子則被稱為藿。現在很多人用紅黑相間的草的果實當作赤小豆,這是非常錯誤的。這種豆以緊實、小顆粒且顏色偏暗紅的為最佳藥用,稍微大顆且顏色鮮紅,或是淡紅色的,僅適合食用,不能用來治病。赤小豆都在夏至之後播種,幼苗約長一尺高,枝葉像豇豆葉,稍微圓而尖且小。到了秋天開花,花也像豇豆花,顏色是淡銀褐色並帶有腐爛的氣味。
豆莢長約二、三寸,像綠豆莢但稍微大一些,表皮顏色微白帶紅。在青色與黃色交替時收成,可以食用。入藥用的,必須是成熟且紅色的赤小豆。
**解說:**豆類是滋養腎臟的主要穀物,赤小豆又是腎臟的重要物質,是治療水腫的良藥。所以當體內水分運行不暢,導致水腫和癰腫時,就可以使用赤小豆。別錄中提到它可以治療寒熱病,以及熱病引起的口渴,因為寒邪之氣會侵入腎臟,導致病症呈現熱的表現,這也是因為腎氣不足,無法上行到胸部,所以會口渴而飲水不止。它還能治療腹瀉、小便不暢,是因為水液無法正常運行;腹脹是體內氣機不暢導致的,嘔吐和突然腹痛則是因為身體的開合功能失調。張仲景使用赤小豆湯,治療傷寒瘀熱在內,身體會發黃的情況,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我們細細體會的。
3. 大豆黃卷
(本經中品)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主濕痹筋攣,膝痛不可屈伸。
【核】曰:造黃卷法,壬癸曰,以井華水浸黑大豆,候芽長五寸,干之即為黃卷。用時熬過,服食所需也。
【叅】曰:大豆作黃卷,比之區萌而達櫱者,長十數倍矣。從艮而震,震而巽矣。自癸而甲,甲而乙矣。始生之曰黃,黃而卷,曲直之木性備矣。木為肝臟,藏真通於肝,肝臟筋膜之氣也。大筋聚於膝,膝屬溪谷之府也。故主濕痹筋攣,膝痛不可屈伸。屈伸為曲直,象形從治法也。
白話文:
大豆黃卷
【性味】味甘,性平和,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主要治療因濕氣引起的肢體麻木、筋脈攣縮,以及膝蓋疼痛無法彎曲伸直的症狀。
【考證】說:製作黃卷的方法是,在壬癸的日子,用井水浸泡黑大豆,等豆芽長到五寸長時,曬乾就成為黃卷。使用時要經過熬煮,以供食用。
【參考說明】說:用大豆製作成黃卷,比一般的豆芽生長速度快了十幾倍。從艮卦開始生長到震卦,再到巽卦;從癸日開始生長到甲日,再到乙日。剛生出來時顏色是黃色,黃色之後就會捲曲,這就具備了木頭曲直的特性。木屬肝臟,與肝臟相通,而肝主筋,肝氣主筋膜。大筋匯聚於膝蓋,膝蓋是經絡匯聚之處。所以能治療濕氣引起的肢體麻木、筋脈攣縮,以及膝蓋疼痛無法彎曲伸直的症狀。彎曲和伸直是曲和直的象徵,這也是從象形來解釋其治療功效的方法。
4. 水銀
(別錄中品)
龍從火里得,金向水中求,不須他方尋覓矣。
【氣味】辛寒,有毒。
【主治】主疥瘻,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蝨,墮胎,除熱,伏金銀銅錫毒。熔化還復為丹,久服神仙不死。
【核】曰:原名澒,一名汞,汞與澒同,綱目名靈液,藥性名奼女,此丹灶家言也。古採符陵平土,今採秦州、商州、道州、邵武軍者。淮南子言:弱土之氣,御於白天生白礜,白礜生白澒。陶弘景言:是出硃砂腹中者佳,亦有別出沙地,色青白者,為之生澒,或硃砂粗末,或山石折裂,採其砂石,燒煅成者,色小白而濁,皆不及生澒之能應化無方也。
陳霆墨談云:拂林國,當日沒處,有澒海,周匝七、八十里,國人取之,近海十數里,掘坑塹數十方,乃使健夫駿馬,遍體黏貼金箔,行近海隅,日光晃耀,澒則滾沸如潮,湧逐而至,若琥珀之遇芥,磁石之見鐵,蓋澒以金為食也,遂回馬疾馳,俟湧逐之勢漸緩,遇坑塹則⿱⿰凵凵干積於中,否則人馬亦為之裹沒矣。取得此品,合香草煎制,便成白金,為丹家至寶。
世用熟澒燒煉,經數十百世,曾未成丹者,以熟澒氣去形存,名曰陰符,又曰死屍,徒消年歲,終不可得也。一種草澒,法用細葉馬齒莧,先以槐木槌熟,向日東作架,曝二、三日,經久更善,乃燒灰存性,置瓦甕中,封固甕口,埋土內四十九日,則澒成矣。每莧百斤,可得澒三兩,或十兩。
胡演丹藥秘訣云:取硃砂澒法,用瓷瓶盛硃砂,不拘多寡,以紙封瓶口,香草湯煮一伏時,先於地上,掘一土坑,置一鐵盤於坑內,次以瓷瓶倒覆盤內,遂用鹽泥,封固近盤瓶口,更築實以土,露瓶下節之半於土上,圍以慄炭,煅二炷香,火息氣冷,澒自流溢盤中矣。每硃砂末一斤,可得澒十兩。
舊坑明透好砂,可得澒十五兩。邕州溪洞,燒取極易,以百兩為一銚,銚之制似豬脬,外糊厚紙數重,貯之即不走漏,若散失在地,以川椒末,或茶末收之,或真金,及鍮石引之即上。嘉謨云:去澒之砂魄,名曰天琉,丹灶家用之。修事,勿用草澒,並舊朱漆中燒出者,或經別藥制過者,或死屍中流者,誤服為毒甚深,不可不辨。
必取生澒,但不易得,唯砂末燒取者,乃可用之,用紫背天葵、夜交藤汁,同煮一伏時,以去其毒。修事十兩,二汁各用七鎰。宗奭云:澒得鉛則凝,得硫黃則結,銅得之則明,灌屍中則後腐,以五金置其上則浮,得紫背天葵、紫河車則伏,得川椒則收。可以勾金,可以湧泉,匱蓋藉死,澒氣也。
並棗肉研乳則散,別法制之,則成膩粉、粉霜。吐唾研之,可死蟲蝨也。土宿真君云:荷葉、松葉、松脂、穀精草、萱草、金星草、瓦松、夏枯草、忍冬、莨菪子、雁來紅、馬蹄香、獨枝蓮、水慈姑、萬年青、蒼耳草、陸六藤、白花充蔚,皆能制汞。
【叅】曰:水銀,似水如銀也。原名澒,澒從水項聲,音為水銀澒,俗作水銀汞者謬矣。澒者,天地鴻洞,未分之象也。故澒含水而流,含風而動,含火而熔,含地而堅,顯諸木而色華青,顯諸火而還丹赤,顯諸土而峭粉黃,顯諸金而凝霜白,顯諸水而結砂玄。隨合仍分,隨分仍合,遍周四大,攢簇五行,神仙不死藥也。
顧注留九竅,死且不朽,況餌服者乎。故對待生欲速朽者,為疹瘻,為痂瘍白禿,殺皮膚中蝨,其功特著。有言氣寒為陰金之屬者,恐失體用相蕩之為性矣。
白話文:
水銀這種東西,從火中才能得到,金屬則要在水中尋找,不必到其他地方去尋找。
【氣味】味道辛辣、性寒,有毒。
【主治】主要治療疥瘡、瘻管、痂皮、頭皮屑、禿頭等皮膚病,能殺死皮膚上的蝨子,墮胎,清除體內熱毒,能化解金、銀、銅、錫等金屬的毒性。水銀熔化後還能還原成丹藥,長期服用可以成仙長生不死。
【考證】水銀原本的名字叫做「澒」,也叫做「汞」,「汞」和「澒」其實是同一樣東西。《本草綱目》稱它為「靈液」,煉丹術中又稱它為「奼女」,這些都是煉丹術的說法。古代的水銀是從符陵的平地上開採的,現在則是在秦州、商州、道州、邵武軍等地開採。淮南子說:「弱土之氣,在白天產生白礜,白礜則產生白澒(水銀)。」陶弘景說:「從硃砂腹中取出的水銀是最好的,也有從沙地中產生的,顏色青白的,叫做『生澒』。還有的水銀是將粗糙的硃砂末,或是破碎的山石,採集後燒煉而成,顏色是小白而且混濁,這些都不如天然的『生澒』那樣變化無常。」
陳霆墨說:「在拂林國,太陽落山的地方,有一片澒海,周圍有七、八十里。當地人取水銀的方法是,在海邊十幾里的地方,挖數十個坑。然後讓健壯的男人和駿馬全身貼滿金箔,走到海邊,藉著陽光照射,水銀就會像潮水一樣翻滾湧來,就像琥珀遇到芥末、磁鐵遇到鐵一樣。這是因為水銀會吞食黃金。接著人們就趕快騎馬跑開,等到水銀湧來的勢頭減緩,就會堆積在挖好的坑裡,否則人和馬都會被水銀吞沒。取得這些水銀後,用香草熬製,就可以製成白金,是煉丹家的至寶。」
現在世人使用煉製過的熟水銀來煉丹,經過數十甚至上百代,都沒能成功,因為熟水銀的氣已經散失,只留下形狀,叫做「陰符」或「死屍」,只是白白浪費時間,最終還是不能煉成丹藥。還有一種叫做「草澒」的水銀,煉製方法是,使用細葉的馬齒莧,先用槐木槌搗熟,然後朝東架起曬在太陽下,曬二、三天,越久越好。然後燒成灰,保留藥性,放入瓦甕中,封緊甕口,埋入土中四十九天,水銀就煉成了。每用一百斤的馬齒莧,可以得到三兩或十兩的水銀。
胡演在《丹藥秘訣》中提到取硃砂中的水銀的方法是,用瓷瓶裝入硃砂,不管多少,用紙封住瓶口,用香草湯煮一個時辰。事先在地上挖一個土坑,在坑內放一個鐵盤,然後將瓷瓶倒扣在盤內,再用鹽泥封住靠近盤子的瓶口,接著用土夯實,露出瓶子下半截,用栗炭圍住,煅燒兩柱香的時間,火熄滅冷卻後,水銀就會自己流到盤子裡。每用一斤的硃砂末,可以得到十兩的水銀。
從舊礦坑挖出來的透明好硃砂,可以得到十五兩的水銀。在邕州溪洞,燒取水銀非常容易,通常以一百兩為一銚,銚的形狀像豬膀胱,外面糊上厚厚的紙,裝水銀就不會漏掉。如果水銀散落在地上,可以用川椒末或茶末收起來,也可以用真金或黃銅吸引,水銀就會附上去。嘉謨說:「去掉水銀中的砂石雜質,就叫做『天琉』,煉丹的人會用它。煉丹時,不要使用『草澒』,也不要使用從舊朱漆中燒出來的水銀,或是經過其他藥物處理過的水銀,或是從屍體中流出來的水銀,誤食會中毒很深,一定要分辨清楚。」
必須要用天然的「生澒」,但是不容易得到,只有用硃砂末燒煉取出的才可以用。使用紫背天葵、夜交藤的汁液一起煮一個時辰,可以去除它的毒性。煉丹時,十兩的水銀,兩種汁液各用七鎰。宗奭說:「水銀遇到鉛就會凝固,遇到硫黃就會結塊,銅遇到它就會變明亮,灌入屍體中就會延遲腐爛,將五金放在水銀上,五金會漂浮起來,遇到紫背天葵、紫河車就會被制伏,遇到川椒就會被吸附。水銀可以用來勾兌黃金,可以讓人體湧出泉水般的力量,可以讓人死而復生,這都是水銀的作用。」
如果將水銀和棗肉一起研磨,水銀就會散開,用其他方法煉製,可以製成膩粉、粉霜。吐唾液研磨水銀,可以殺死蟲子和蝨子。土宿真君說:「荷葉、松葉、松脂、穀精草、萱草、金星草、瓦松、夏枯草、忍冬、莨菪子、雁來紅、馬蹄香、獨枝蓮、水慈姑、萬年青、蒼耳草、陸六藤、白花充蔚等藥草,都能夠制伏水銀。」
【總結】水銀,看起來像水,又像銀子。原名叫做「澒」,「澒」字從水,項字發音,讀作「水銀澒」,俗稱「水銀汞」是錯誤的。「澒」的意思是天地鴻濛未開的景象。所以「澒」含水而流動,含風而動蕩,含火而熔化,含地而堅固,顯現在木中,顏色是青色的光澤,顯現在火中,還原成丹藥是紅色的,顯現在土中,是峭粉黃色的,顯現在金中,凝結成霜雪是白色的,顯現在水中,結成砂礫是黑色的。隨合隨分,隨分隨合,遍布四大,匯聚五行,是神仙長生不死之藥。
據說將水銀塗在人體九竅,即使死後也不會腐朽,更何況是服用了它的人呢?水銀對於那些想要快速腐朽的疾病,比如疥瘡、瘻管、痂皮、禿頭、殺死皮膚上的蝨子,效果非常顯著。有人說水銀氣寒,屬於陰金,恐怕是沒有理解它變化無常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