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乘雅半偈》~ 第九帙 (5)
第九帙 (5)
1. 薑黃
(唐本草)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烈於鬱金。
白話文:
根據唐本草記載,這種藥材味道苦且性溫,無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心腹部位的結塊積聚、氣滯不通,可以下行氣機、破瘀血、袪風熱、消除腫癰。其功效比鬱金更強烈。
【核】曰:出西番,及海南,今江、廣、川蜀亦有。根莖都類鬱金,其花春生,與苗並出,即綴根際,色紅白,入夏即爛,亦不生子,葉如紅蕉,長一二尺,闊三四寸,上有斜文,色亦青綠。枝莖堅硬,根盤圓扁,似姜而小,色黃有節,味苦臭重,為別異也。
白話文:
【核】這種植物產於西番和海南。現在江蘇、廣東、四川等地也有。它的根莖都像鬱金,春天開花,花朵開在苗旁,叢生在根部,花色有紅色和白色,入夏後即凋謝,也不結種子。它的葉子像芭蕉,長一到兩尺,寬三到四寸,葉面上有斜紋,葉色青綠。枝莖堅硬,根莖圓扁,像薑但更小,顏色黃色,有節,味道苦而臭,這是它的顯著特徵。
鬱金根形唯圓,無旁枝,紋狀蟬腹,黃赤轉深,浸水並堪染色。莪朮色白肉明,亦無氣臭,言與同種者謬矣。
白話文:
鬱金根:形狀僅圓形,沒有枝杈,紋路如蟬腹,黃色或紅色逐漸加深,浸泡在水中後還能用來染色。
莪術:顏色潔白,肉質明亮,也沒有異味,說與鬱金根同類的人都是錯誤的。
【叅】曰:花茁並出,黃流在中,宣木火之用,奪土大之郁者也。蓋風為土所不勝,木乘土中,則黃中廢,諸眚成。薑黃力行升出之機,內風宣而外風息,土用行而黃中理,所謂吐生萬物而土鬱奪矣。固功力烈於鬱金,鬱金泄金鬱,薑黃奪土鬱,為別異耳。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鬱金和薑黃都是黃色的根莖,但薑黃的花比較茂盛,黃色的汁液較多。它們都能夠宣通肝火和腎火,去除脾胃中的濕氣鬱結。
風氣會被脾胃中的濕氣阻礙,如果肝旺剋制脾胃,就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出現各種疾病。薑黃具有升發和疏通的作用,可以把內部的風氣宣發出來,讓外部的風氣平息,從而讓脾胃功能正常運行,去除脾胃中的濕氣鬱結。這就好比雨後草木生長旺盛,說明濕氣得到了疏通。
薑黃的功效比鬱金更強。鬱金主要是疏通肝膽中的濕氣鬱結,而薑黃則是去除脾胃中的濕氣鬱結,兩者的作用雖然類似,但還是有區別的。
2. 蘹香
(唐本草)
右為命門火,壬干之陽也。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主諸瘻霍亂,及蛇傷。
白話文:
在(唐本草)中,
這是關於命門火的描述,代表了壬乾的陽性能量。
【氣味】具有辛香的平和特性,且無毒副作用。
【療效】能夠治療各種膿瘍、霍亂等疾病,對於蛇咬傷也有治療效果。
【核】曰:深冬宿根再發,叢生似蒿,細葉整密,嫩綠似藻。五六月開花,花頭如蓋,似蛇床花而色黃,結子似麥粒,粒有細稜,質頗輕浮,俗呼小茴香。所在雖有,寧夏者稱第一。番舶者,子大似柏實,裂成八瓣,一瓣一核,核似豆,黃褐色,臭轉芳,味轉甘,俗呼八角茴香,廣西左右江峒中亦有之,形與中原者迥別,第氣味相同。北人得之咀嚼薦酒,入藥最良。
修事,隔紙焙燥,研極細。八角者,去梗及子,修事同。
白話文:
【胡荽】書上說:深冬時節,殘餘的根莖會再次萌發,長得像一簇蒿草,葉子細小而密集,嫩綠如藻。五月到六月間開花,花頭像雨傘蓋,形似蛇牀子花但顏色是黃色的,結的果實像麥粒,有細細的花紋,質地很輕巧,俗稱小茴香。這種植物雖然各地都有,但以寧夏產的最為上乘。從國外傳入的茴香,果實大如柏子,剖開後分成八片,每片帶有一個種子,種子的形狀像豆子,顏色是黃褐色,生時有臭味,久放後會轉為芳香,味道也會變甜,俗稱八角茴香。廣西左右江一帶的峒族地區也有這種植物,外形和中原地區的茴香有很大不同,但氣味相同。北方人把它咀嚼後含在嘴裡再喝酒,用於藥材時效果最好。
先人云:深冬生苗,有來復義。葉絲整密,有肌腠義。合入心脾,為心脾用藥也。然以冬藏之生物,稟辛溫之氣味,並可入腎,宜乎偏向於右。
白話文:
古人有云:深冬發芽的植物,象徵著復甦的意義。葉片絲絲分明、排列緊密,就像人體的肌肉與皮膚。此類植物入心脾,可作為治療心脾的藥物。但是,因為深冬發芽的植物承載著冬天收藏的能量,具有辛溫的氣味,所以也適用於腎臟,偏向右側。
【叅】曰:長至宿根再發,效純干剝落,至復而一陽始生,因名蘹香。說文云:本有去意,回來就已也,故主陽消而陰剝者。歸乎歸乎,盈吾懷乎。
(大海洋洋水所歸,高賢愉愉民所懷。)
白話文:
【參考書籍中說:】端午節過後,宿根再次發芽,效力純粹的脫落掉,到了冬至,陽氣開始生長,因此取名為「蘹香」。《說文解字》中說:「去意本有,回來就已經過去了。」因此蘹香主要用於治療陽氣消散,陰氣剝落的疾病。歸,再歸回來吧,充盈我的懷抱吧。
3. 薄荷
(唐本草)
功利咽喉;故異名冰喉尉。
【氣味】辛溫,無毒。
白話文:
這種草藥對咽喉有益,因此有別名為冰喉尉。
它的氣味是辛辣且溫熱的,沒有毒性。
【主治】主賊風,傷寒發汗,惡風,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之,發汗,大解勞乏,亦堪生食。
白話文:
適用症狀:
- 風邪頭痛
- 傷寒發汗
- 怕冷
- 心腹脹滿、疼痛
- 霍亂
- 消化不良
- 促進排氣
用法:
- 煮汁服用,可發汗
- 大量服用,可解除疲勞
- 也可生吃
【核】曰:薄荷多栽時,亦有野生者。莖葉氣味,皆相似也。經冬根不死,二月抽苗,清明分株排種,方莖赤節,綠葉對生,初則圓長,久則葉端漸銳,似荏蘇薺寧輩。夏秋採取,日曝令乾,先期灌以糞壤,雨後方可刈收。不爾,氣味亦不辛涼矣。吳越川湖以之代茗,唯吳地者莖小葉細,臭勝諸方,宛如龍腦,即稱龍腦薄荷;江右者莖肥;蜀漢者更肥,入藥俱不及吳地者良。陳士良食性本草稱菝𦽅;楊雄甘泉賦稱茇葀;呂忱字林稱茇䒷;孫思邈千金方稱蕃荷。
白話文:
薄荷
薄荷有很多人工栽種的,也有野生的。它的莖葉氣味都相似。冬天根部不會枯死,二月份開始發芽,清明節前後分株播種。莖呈方形,節部發紅,葉子對生,呈綠色。剛開始葉子圓圓的又長,時間久了葉尖逐漸變尖,類似荏蘇薺寧等植物。夏秋季節採摘,曬乾之後就可以用。在採摘前灌溉糞水,下雨後才能收割。如果不這樣做,薄荷的氣味就不會辛涼。吳越地區的薄荷可以當茶葉泡水喝。只有吳地的薄荷莖小、葉細,味道比其他地方的都要濃,像龍腦的香味一樣,所以又叫龍腦薄荷。江右的薄荷莖比較粗;蜀漢的薄荷更粗,但入藥都不如吳地的薄荷好。陳士良的《食性本草》中稱其為菝葅;楊雄的《甘泉賦》中稱其為茇葀;呂忱的《字林》中稱其為茇蕫;孫思邈的《千金方》中稱其為蕃荷。
名雖廣,當遵唐本薄荷為正。綱目言薄荷系俗稱,此未解釋名之意耳。一種葉圓小如錢,稱金錢薄荷;一種葉微小,耐霜雪,至冬莖葉純紫,生江南山石間,稱石薄荷;一種胡薄荷,形狀與薄荷無異,但味小甜,多生江浙,俗稱新羅薄荷,今汴雒僧寺多值之,天寶單方稱金錢草者是也。
白話文:
雖然名稱很廣,但應該遵照唐代的《本草綱目》中的薄荷為正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薄荷是俗稱,他沒有解釋這個名字的含義。
有一種葉子又圓又小像錢一樣,叫做金錢薄荷;還有一種葉子很小,耐寒耐凍,到了冬天莖葉全部變成紫色,生長在江浙山林的岩石縫隙中,叫做石薄荷;還有一種胡薄荷,形狀和薄荷沒有區別,但味道略甜,多生長在江浙一帶,俗稱新羅薄荷,現在開封和洛陽的佛寺裡常有種植,唐代《天寶單方》中提到的金錢草就是它。
同薤作齏,清爽可口,瘦弱人久食之動消渴,新病瘥人勿食之,令虛汗不止,貓食之醉,陸農師云,薄荷,貓酒也。
白話文:
把薤白和米一起煮成粥,清爽可口。體質瘦弱的人長期食用會得消渴症(口渴多飲、尿多),剛病癒的人不要食用,否則會虛汗不止。貓吃了會醉,陸農師說,薄荷就是貓酒。
先人云:氣溫性涼,具轉夏成秋,為高爽清明之象,則氣有餘,自與薄弱虛寒,陰營不足者不相類也。第氣象燥金,儻陽明之上為病,並在所忌。
白話文:
古人說:天氣涼爽的性質是寒冷的,特徵是夏末秋初,給人一種清爽明朗的感覺。這種時候,氣候就比較好了,和虛弱寒冷、陰氣不足的情況不同。只不過天氣乾燥金氣旺,如果太陽經上出問題,還是需要注意避免。
【叅】曰:木曰林,草曰薄。薄者疾驅,荷者負荷而驅也。詩言載驅薄薄,顧名思義。方之奇方急方也,味辛氣溫,稟辛金用,驅賊風,表汗出,開上焦,宣穀味,於是宿食消,脹滿解,霍亂定,煩勞之張精續,劑之宣劑輕劑也。通關格,歷關節,去憤氣,卻腎氣,徹風涎,療陰陽毒,破血止痢,利咽喉口齒頭目,治瘰癧癮疹瘡瘍,皆生於風者,取效甚捷,更詳奇急宣輕之義,靡投不善矣。
白話文:
【注釋】:
【叅】:《御藥院方》
【載驅薄薄】:指服用藥物後,會迅速驅散病邪。
注釋中說:木的集合稱為林,草的集合稱為薄。薄字有迅速的意思,荷字有背負著驅趕的意思。詩經中提到「載驅薄薄」,顧名思義,就是指藥物能迅速驅逐病邪。
方劑,是指療效奇特且應急的藥物。它們味辛性溫,具有驅散寒邪、發汗、通暢上焦、宣洩穀氣的作用。因此,服用這些藥物可以消散積食、解除脹滿、止住霍亂,緩解疲勞和精神緊張。
劑之,是指宣通氣機、驅逐邪氣的藥物。它們能暢通關竅、疏通關節、宣洩憤氣(蘊積於體內的熱火之氣)、強健腎氣、清除風涎(風濕致使痰飲停積),治療陰陽毒邪、破血止痢,對咽喉口齒、頭目等部位的病症有益,還能治療瘰癧(淋巴結結核)、癮疹(酒癮引起的皮疹)、瘡瘍等因風邪而生的疾病,療效十分顯著。更詳盡地理解奇急宣輕的涵義,就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煩勞則張精絕,仍使之相續不斷。唐本曰勞乏,省卻四字矣。晉注破句讀之,煩勞則張作句,精絕作句。徒務多聞,每有立言之失。)
白話文:
過度操勞會耗盡精力,仍要強迫自己不斷進行。唐代版本中寫作「勞乏」,省略了「煩勞」兩個字。晉代注釋家將句子拆分為兩個部分,將「煩勞則張」作為一個句子,「精絕」作為另一個句子。然而,這只是為了讓句子看起來更多,從而造成立論上的錯誤。
4. 三白草
(唐本草)
【氣味】甘辛寒,有小毒。
【主治】主水腫腳氣,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積聚,消疔腫。
白話文:
【氣味】味道甘辛,性寒,有一定的毒性。
【主治】用於治療水腫和腳氣病,可以通利大小便,消除痰飲,破除瘕癖,消除積聚病癥,以及療治疔腫。
【核】曰:出荊、襄,所在亦有,生田澤池畔間。高數尺,六七月莖間三葉,先白後綠。一葉白,其旁遂開花成穗,如蓼花狀,色白微香。結子細小。根長而白,虛軟有節,根間白鬚,宛如蒲根。根汁灑搜麥面,造麴釀酒,已濕消暑,色香味殊勝也。制雄黃,伏南鉛,干砂汞。
白話文:
【核】說:產於荊州、襄陽一帶,其他地方也有,生長在田澤和池畔。高數尺,六七月時莖間長出三片葉子,初期為白色,後轉為綠色。其中一片葉子為白色,其旁邊就開花成穗,狀如蓼花,白色微香。結的果實細小。根部細長而白色,虛軟有節,根間有白色細鬚,狀如蒲草的根。用根部的汁液灑在麥粉上,製作麴來釀酒,可以消暑解渴,顏色香味都很特別。還可以製取雄黃、伏南鉛、幹砂汞。
【叅】曰:弘景雲,葉上有三白點,因名三白。蘇恭云,葉上有三黑點,非白也,古人秘之,隱黑為白耳。藏器云,初生無白。入夏葉半白如粉,農人候之蒔田,三葉皆半白,則草便莠,故謂之三白。時珍云,八月生苗,四月其巔三葉面白,三青變,三白變,余則仍青而不變也。
白話文:
李時珍引用:
弘景說,葉子上有三處白色的斑點,因此稱之為「三白」。蘇恭說,葉子上有三處黑色的斑點,並不是白色的,只是古代人將它們隱晦地稱之為「白」。劉藏器說,最初生長時三白草沒有白色斑點。進入夏季後,葉子的半邊會變成白色,像是塗上粉一樣。農民常根據三白草的這種變化來決定播種時機,如果三片葉子都有一半變成白色,那麼田裡的草就會生長旺盛,因此稱之為「三白」。李時珍說,三白草在八月長出幼苗,到了四月時,其頂部的三片葉子會變成白色,另有三片葉子會變青色,而其餘的葉子則仍然保持青色而不變。
故葉初白食小麥,再白食梅杏,三白食黍子,此皆未識三白形色者也。頤家植此草於庭前者,二十餘載,每見三月生苗,葉如薯葉而對生,小暑後,莖端發葉,純白如粉,背面一如,初小漸大,大則葉根先青,延至葉尖,則盡青矣;如是發葉者三,不再葉而三莠,花穗亦白,根鬚亦白,為三白也。
白話文:
過去有人一開始吃的是小麥,接著又吃梅子、杏子,最後才吃黍子,這是因為他不知道這三種食物的真實樣貌。
我家在庭院前種了三白草二十多年,每年三月時都會見到它生長出嫩芽,葉片和馬鈴薯的葉子很像,呈對生狀。到了小暑過後,莖的頂端會長出葉子,葉子潔白如粉,正反兩面都一樣,一開始葉子很小,逐漸長大;葉子長大後,葉子的根部先轉為青色,逐漸延伸到葉尖,最後整個葉子都變成青色。這樣的葉子生長了三片,之後不再長葉子,而是長出三根莠草,花穗也是白色的,根鬚也是白色的,這就是「三白」了。
設草未莠,而削除之,或六七月,或八九月,雖重生苗葉,亦必待時而葉始白,月令小暑後,逢三庚,則三伏,所以避火刑,以全容平之金德。三白草,不三伏白而三顯白,轉以火金相襲之際,化炎歊為清肅,此即點火成金,不煩另覓種子者是也。故主夏傷於暑,而出機未盡;秋傷於濕,而降令過急者,兩相宜耳。
白話文:
在草還沒有雜草的時候就把它除去,可能是六、七月,也可能是八、九月,即使草重新長出嫩苗和新葉,也必須等到適當時機才會變白。小暑節氣過後,遇到三個庚日,就會出現三伏天,三伏天的目的是躲避火刑,以保護金德的平和。三白草,不用在三伏天就能三次變白,轉化在火和金互相作用的時候,將酷暑變成清涼。這就像點火煉金,不需要另找種子。所以三白草對於夏季因暑熱而身體受傷,但治療不徹底的人;以及秋季因濕氣而身體受傷,但治療過於急促的人,都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