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之頤

《本草乘雅半偈》~ 第九帙 (6)

回本書目錄

第九帙 (6)

1. 劉寄奴草

(唐本草)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主破血,下脹,止痛,治產乳余疾,止金瘡出血極效。

【核】曰:出河中、孟州、漢中、滁州、江南、越州,所在亦有。春生苗,高二三尺。一莖直上,葉似蒼朮葉,尖長糙澀,面青背白。九月莖端岐分甤穗,每甤攢簇小花十數朵,黃包白瓣,宛如秋菊,經三四日,花心拆裂如絮。隨結實,絮實都如苦買也。修事,揀去莖葉,只用子。粗布拭去薄殼,酒拌蒸,從巳至申,曝乾用。

【叅】曰:劉寄奴,古方罕用。唐本草始附隰草部。按李延壽南史,載宋高祖劉氏,小字寄奴,少未遇,伐荻新州,見大蛇射中遂返。次朝再往,聞榛林中作杵臼聲。尋之,有青衣童子,擁眾搗藥。訊其故。曰:我主為劉寄奴所中,搗此以療之。曰:胡不見殺。曰:寄奴王者,不可殺也。

叱之盡散。遂收其藥。每塗金瘡輒愈。因稱此草為劉寄奴。鄭樵通志云:江南人,因漢時謂劉為卯金刀,乃呼劉為金。又稱此草為金寄奴。字說云:劉,誅殺也;寄,附托也;奴,執事也。顧主治證形,似悉假血氣,附托以為執事者。功能剖裂而入破之,即所以誅殺之矣。命名之義,或取諸此。

白話文:

劉寄奴草

【氣味】味道苦,性溫和,沒有毒性。

【功效】主要能破除瘀血,消除腹脹,止痛,治療產後乳汁滯留等疾病,對於金屬外傷的出血有極好的止血效果。

【考證】這種草藥產於河中、孟州、漢中、滁州、江南、越州等地,其他地方也有生長。春天長出幼苗,高約二三尺。莖部一根直立向上生長,葉子像蒼朮葉,但更尖長,表面粗糙,正面呈青色,背面呈白色。九月時,莖的頂端會分枝長出穗狀的花序,每個花穗上聚生著十幾朵小花,花苞呈黃色,花瓣呈白色,看起來像秋天的菊花,經過三四天,花心會像棉絮般裂開。之後會結出果實,果實和棉絮都像苦買子(一種植物)。處理方法是:去除莖和葉,只用果實。用粗布擦去果實薄薄的外殼,用酒拌勻後蒸,從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曬乾後就可以使用。

【補充說明】劉寄奴這種草藥,古代醫方很少使用。唐朝的《本草》才開始將它列入隰草部(生長在潮濕低窪地的草)。根據李延壽《南史》記載,宋高祖劉裕,小名寄奴,年輕時還沒發跡,在新州砍蘆葦時,看到一條大蛇,射中後就回去了。隔天早上再回去,聽到樹林中傳來搗藥的聲音。尋找過去,看到有青衣童子,帶著一群人在搗藥。詢問原因,童子說:「我們的主人被劉寄奴所傷,正在搗藥治療。」劉裕問:「為什麼不殺了他?」童子說:「寄奴是將來的王者,不能殺。」

童子呵斥一聲,眾人就散去了。劉裕就收起這些藥,每次塗在金屬外傷上都能治癒。因此,人們稱這種草為劉寄奴。鄭樵《通志》說:江南人認為,漢朝時的「劉」字像「卯金刀」,所以將劉稱為「金」。也因此稱這種草為「金寄奴」。文字學解釋說:「劉」,有誅殺的意思;「寄」,有附託的意思;「奴」,有執事的意思。從它主要的治療功效來看,似乎是依靠血氣,附託其上來執行任務。它的功能是剖開、進入並破除瘀血,也就是誅殺瘀血。命名之義,或許是取自於此。

2. 蓖麻

(唐本草)

【氣味】甘辛平,有小毒。

【主治】主治水症。以水研二十枚,服之吐惡沫,加至三十枚,三日一服,瘥即止。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屍疰惡氣,取油塗之。

【核】曰:原從胡中來,今在處有之,北地尤多。夏月生苗,有赤有白。一莖直上,高丈餘,間節如甘蔗,中空如赤箭。葉似葎草,及瓠葉輩,肥厚而大,一葉五尖。夏秋之間,丫中抽穗,黃花累累。每穗作子數十顆,柔刺如蝟。凡三四子,合成一顆,枯時劈開,狀類巴豆,又類牛𧀹,青黃斑褐,間雜可觀。

殼中有仁,嬌白如續隨子,仁中之油,可調印色。每用去殼淨仁五升,搗極細,以水一斗煮之,有沫撇起,沫盡乃止。遂用文火,煮熬其沫,水去澄清,上無氣升,油即成矣。傾磁器中,冷定,則凝結如脂,經久不變。修事,勿用黑夭赤利子,顆外無刺,兩頭尖,子無斑點,誤服有大毒。

凡使蓖麻子,鹽湯煮半日,去殼及衣,取中仁研細用。有啖蓖麻,一生不得食炒豆者,犯之作脹而死。豆為腎谷,蓖通胎息,天真不足者,轉致氣泄耳。伏丹砂、霜粉,死鉛汞成金。

紹隆王先生云:蓖麻力長收吸,故能拔病氣,奪有形,多從外取,不繇餌服,良有見也。

先人云:蓖麻胚兆,先一陰而始生,以陰為內氣之主,轉陽為形外之固,賦形唯二至之間,生長在蕃秀之季,綴子於來復之初,故餌之何處非生陽之地,何形非生陽之物。內有陽氣人,不須入腹,磕著撞著,生陽遂聚,死陰立消,迅速敏捷,如鼓應桴。

【叅】曰:命名之意亦奇,主治功力亦異。著囟起痔,握掌催生。左風頭置之右,右風頭置之左,摩頂天柱豎,傅踵胞孚下,至若納舌闢竅,解喉疏肌,收子腸,消腳氣,及主剩骨留血,物滯水瘕,疽瘍䐜腫,屍疰丹瘤,與夫喎斜偏瘓,舛錯關機,宜餌宜塗,宜熏宜窒者,莫不如鼓應桴,捷於影響。故蓖者人臍,上從囟,囟取通氣,會奇脈於巔;下從比,比取輔氣,交偶脈於踵。

麻者大鼗,群陰之長也,夏有足鼓,置鼓於趺,殷有楹鼓,貫中於柱。周有縣鼓,植簨𥲤而懸之上,皆鼗也。顧名思義,則知聲氣相通,左右逢源之為用矣。

(蓖者人臍,胎兒之息以臍也。囟取通氣,會奇脈於巔,至人之息以囟也,比取輔氣,交偶脈於踵,真人之息以踵也。楹鼓以喻蓖,縣鼓以喻㐫,足鼓以喻踵,三息並行,三鼗齊擊,是真以鼓應桴,捷於影響。

白話文:

蓖麻

**味道:**味道甘甜、辛辣,性質平和,但帶有微小的毒性。

**主要功效:**主要治療水腫病。將二十顆蓖麻子研磨成漿,服用後會引起嘔吐,吐出泡沫狀的液體,如果劑量增加到三十顆,則需要每三天服用一次,病好就停止服用。對於因風邪、虛弱、寒冷引起的發熱、身體長瘡發癢、浮腫,以及屍疰(傳染病)引起的惡臭氣味,可以提取蓖麻油塗抹於患處。

**關於蓖麻子的描述:**蓖麻原本是從西域傳來的,現在各地都有種植,尤其在北方地區更多。夏天長出幼苗,有紅色和白色兩種。莖幹筆直向上生長,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莖幹的節像甘蔗一樣,中間是空心的,像赤箭草的莖一樣。葉子像葎草和瓠瓜的葉子,肥厚而且很大,一片葉子有五個尖角。夏秋之際,在枝杈中抽出花穗,開出密密麻麻的黃色小花。每個花穗上結數十顆果實,果實外殼長有柔軟的刺,像刺蝟一樣。通常三四顆果實合成一個,乾燥時會裂開,形狀像巴豆,又像牛的陰囊,青黃色和褐色斑紋交錯,看起來很有特色。

果殼裡面有白色的果仁,像續隨子的果仁一樣嬌嫩。果仁中的油可以用來調配印油。每次使用時,需要去掉果殼,取五升純淨的果仁,搗成極細的粉末,然後用水一斗煮。煮的時候會產生泡沫,把泡沫撇掉,直到不再產生泡沫為止。接著用小火慢慢熬煮這些泡沫,讓水分蒸發,留下澄清的油,不再有氣體上升,油就煉成了。將油倒入瓷器中,冷卻後就會凝固成像脂肪一樣的固體,可以長期保存不變質。處理蓖麻子時,不要使用黑色、夭折或帶有紅色且尖利的果實,這些果實外殼沒有刺,兩頭尖尖的,果實表面沒有斑點,誤服會有很強的毒性。

凡是使用蓖麻子,要先用鹽水煮半天,然後去掉外殼和外皮,取出中間的果仁,研磨成細末使用。有些人吃了蓖麻後,一輩子都不能吃炒豆子,否則會引起腹脹而死。因為豆類是補腎的食物,蓖麻可以通暢胎氣,對於先天不足的人來說,反而會導致氣泄。蓖麻還能抑制丹砂、霜粉的毒性,使鉛汞變成金。

紹隆王先生說:蓖麻的藥力持久,能吸取病氣,移除體內的有形之物,其作用大多是從外部吸收,而不是通過內服,這種說法很有見地。

前人說:蓖麻的生長是從陰氣開始的,陰氣是內在氣息的主導,它可以將陰氣轉化為陽氣,從而鞏固外在的形體。蓖麻賦形在冬至和夏至之間,生長在枝葉繁茂的季節,在陰陽交替之時結出果實,因此,食用蓖麻的任何部位,都是產生陽氣的地方,任何形體都具有產生陽氣的特性。對於體內有陽氣的人來說,即使不需內服,只要接觸到蓖麻,陽氣就會聚集,陰氣就會立即消散,其效果迅速而敏捷,就像敲鼓時鼓槌的反應一樣。

**補充說明:**蓖麻的命名很特別,其主要功效也很奇特。它可以治療囟門(嬰兒頭頂未閉合處)的疾病,治療痔瘡,可以握住手掌來幫助生產。左邊頭痛可以將蓖麻置於右邊,右邊頭痛可以將蓖麻置於左邊,可以按摩頭頂來舒展頭部,可以敷在腳後跟來促進胞胎的發育,甚至可以納入舌頭來開竅,可以疏通喉嚨和肌肉,收縮子宮,消除腳氣,還可以治療剩骨(骨刺)、瘀血、積水、腫塊、毒瘡、丹毒、腫瘤,以及治療口眼歪斜、偏癱、關節錯位等疾病。對於這些疾病,無論是內服、外敷、熏蒸還是封閉,效果都像鼓槌敲擊鼓面一樣,快速而靈敏。所以,蓖麻的“蓖”字,取自人體的肚臍,肚臍向上連接囟門,囟門可以通氣,會聚奇經八脈於頭頂;肚臍向下連接腳後跟,腳後跟可以輔助氣血運行,與偶脈交匯。

而“麻”字,則是形容像大鼓一樣,是群陰之長。夏季有足鼓,放置在腳背上;殷代有楹鼓,貫穿於柱子中間;周代有縣鼓,懸掛於架子上,這些都是鼓。從名稱和意義來看,就知道蓖麻可以使聲音和氣息相通,左右逢源,發揮其廣泛的作用。

(蓖麻的“蓖”字取自人體的肚臍,胎兒通過肚臍呼吸;囟門通氣,會聚奇經八脈於頭頂,至人(得道之人)通過囟門呼吸;腳後跟輔助氣血運行,與偶脈交匯,真人(修道之人)通過腳後跟呼吸。楹鼓比喻蓖麻,縣鼓比喻囟門,足鼓比喻腳後跟,三種呼吸方式並行,三種鼓聲同時敲擊,這才是真正的以鼓應桴,快捷而靈敏。)

3. 萊菔

(唐本草)

【氣味】辛甘平,無毒。

【主治】主下氣,消穀,和中,去痰癖,肥健人,根汁尤良。

【核】曰:萊菔,菘菜也。似蔓荊而稍大,舊說北種菘萊,初年半為蔓荊,二年菘種都絕,蔓荊南種亦然。蓋菘之不宜於北,猶橘之不逾於淮,今則南北俱有矣。爾雅云:苞突,蘆菔。

孫炎注云:紫花菘也。南人呼秦菘;吳人呼楚菘;魯人呼菈⿺辶𦵺(音拉答);秦人呼溫菘;北人四呼之。春曰破地錐,夏曰夏里生,秋曰蘿蔔,冬曰地酥。杜詩曰土酥;蒙古曰篤魯馬;唐本曰萊菔。萊菔者,麳麰之所服,此亦就文取義耳。今遵唐本為正。性喜燒土,隨地可植。

夏末布種,秋末刈苗,冬末採根,春末抽薹。高五七尺,開紫碧色花。夏初結角子,如大麻實,圓長不等,色黃而赤,遂可布種。葉大者如蔓荊,細者如花芥,表裡有茸毛。根色有紅白,根形有大小長短,圓扁粗滑,上銳下尖,細腰巨腹,岐尾叉頭,有須無須之別。小者如拇指,大者滿一秤,重者十百斤。

或因種變,或隨水土,大率沙壤者,肥甘而脆,瘠地者,堅苦而辣。可生可熟,可俎可醬,可𫈨可醋,可磄可臘,可飯可羹,蔬菜之最有益者。與地黃同食,令人發白,多啖動氣,姜能制之。伏硇砂、干鉛汞。

【叅】曰:遍歷四時,具備五氣,有松之操,有芥之烈。三焦咸輔,五液並行,氣中之用,血中之氣也。其根白,其味辛,其皮革,稟從革之金象,故力服麳麰。

(前人只說得個有松之操,更參出個有芥之烈,何等親切。唐本只闡得個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更參出個三焦咸輔,五液並行,氣中之用,血中之氣,方才盡得個命名氣味,主治功能的大意。古人用汁,今人用實,繇此觀之,汁勝實矣。

白話文:

[萊菔]

**【氣味】**味道是辛辣、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主要功能是降氣,幫助消化,調和脾胃,化解痰積,使人身體健壯,尤其以根的汁液效果最好。

**【考證】**有人說:萊菔就是菘菜的一種。外形像蔓荊但稍大,以前的說法是北方種植的菘菜,第一年長得像蔓荊,第二年菘菜的種子就絕跡了,在南方種植蔓荊也是如此。大概是菘菜不適合在北方生長,就像橘子不適合在淮河以北種植一樣,但現在南北各地都有種植了。《爾雅》中說:苞突,指的就是蘆菔。

孫炎的注釋說:是開紫色花的菘菜。南方人稱之為秦菘;吳地人稱之為楚菘;魯地人稱之為菈⿺辶𦵺(音拉答);秦地人稱之為溫菘;北方人則有四種叫法。春天叫破地錐,夏天叫夏里生,秋天叫蘿蔔,冬天叫地酥。杜甫的詩裡也稱它為土酥;蒙古語稱之為篤魯馬;《唐本草》稱之為萊菔。萊菔這個名稱,是因為它能讓小麥類作物有所收穫,這也是根據文字來解釋它的意思。現在我們遵循《唐本草》的叫法。這種植物喜歡鬆軟的土壤,隨處都可以種植。

夏天末尾播種,秋天末尾收割莖葉,冬天末尾採收根部,春天末尾長出花薹。高度約有五、七尺,開紫藍色的花。夏天初開始結角果,像大麻的果實,圓形或長形不等,顏色黃中帶紅,就可以用來播種。葉子大的像蔓荊,小的像花芥,表面和背面都有絨毛。根的顏色有紅有白,形狀大小長短不一,有圓的有扁的,有粗有滑的,上端尖,下端也尖,有的腰細肚子大,有的尾部分叉,有的有鬚根,有的沒有。小的像拇指,大的能有一個稱那麼重,重的能達幾百斤。

有的因為種子變異,有的因水土不同,一般來說沙質土壤種出來的,肥厚甘甜而脆嫩,貧瘠的土壤種出來的,則堅硬苦辣。可以生吃,可以煮熟吃,可以做成肉醬,可以醃製,可以加醋,可以加糖,可以做成臘味,可以用來做飯和羹湯,是蔬菜中最有益的。與地黃一起吃,會使頭髮變白,多吃會使氣機運行,生薑可以抑制它的副作用。它還能抑制硇砂、乾鉛汞的毒性。

**【參悟】**萊菔遍歷四季,具備五行之氣,有松樹一樣的挺拔,又有芥菜一樣的辛烈。能輔助三焦,使五液運行,它是在氣中發揮作用,也是血液中氣的表現。它的根是白色的,味道辛辣,它的表皮,具備金屬可以隨形狀變化的特性,因此能克服小麥的藥性。

(前人只說萊菔有松樹的挺拔之氣,現在更參悟出它有芥菜的辛烈之性,何等貼切。《唐本草》只說明它能開發上焦,宣發五穀之味,使皮膚滋潤,毛髮光澤像霧露的滋養;現在更參悟出它能輔助三焦,使五液運行,氣中之用,是血液中的氣,這樣才完全了解了它的命名,氣味,主治和功能。古人使用它的汁液,現在人使用它的果實,由此看來,汁液比果實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