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乘雅半偈》~ 第九帙 (6)
第九帙 (6)
1. 劉寄奴草
(唐本草)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主破血,下脹,止痛,治產乳余疾,止金瘡出血極效。
白話文:
根據《唐本草》記載,這種藥物味道苦且性溫,無毒性。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能夠治療產後和哺乳期的相關疾病,對於止住刀傷出血也非常有效。
【核】曰:出河中、孟州、漢中、滁州、江南、越州,所在亦有。春生苗,高二三尺。一莖直上,葉似蒼朮葉,尖長糙澀,面青背白。九月莖端岐分甤穗,每甤攢簇小花十數朵,黃包白瓣,宛如秋菊,經三四日,花心拆裂如絮。隨結實,絮實都如苦買也。修事,揀去莖葉,只用子。粗布拭去薄殼,酒拌蒸,從巳至申,曝乾用。
白話文:
【核桃】記載說:產於河中、孟州、漢中、滁州、江南、越州,各地均有分佈。春天長苗,高二三尺。一株枝幹直立,葉子像蒼朮葉,尖長粗糙,正面青綠背面白色。九月時莖端分叉成穗狀,每個穗上簇擁著十幾朵小花,黃色的花苞包裹著白色的花瓣,就像秋天的菊花。經過三四天,花心裂開如絮。隨後結出果實,絮狀物和果實都像苦買。製作時,除去莖葉,只用果仁。用粗布拭去薄殼,用酒拌勻後蒸,從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取出曬乾即可使用。
【叅】曰:劉寄奴,古方罕用。唐本草始附隰草部。按李延壽南史,載宋高祖劉氏,小字寄奴,少未遇,伐荻新州,見大蛇射中遂返。次朝再往,聞榛林中作杵臼聲。尋之,有青衣童子,擁眾搗藥。訊其故。曰:我主為劉寄奴所中,搗此以療之。曰:胡不見殺。曰:寄奴王者,不可殺也。
白話文:
《本草綱目·叅》中說:劉寄奴這種藥材,古方的記載很少。唐朝的《本草》才開始將它歸類到隰草部。根據李延壽在《南史》中的記載,南朝宋的高祖劉裕,小名寄奴,年輕時曾到新州砍柴,射中一條大蛇,就返回了。第二天,他又去砍柴,聽到榛子林裡有搗藥的聲音。他循聲而去,看到一個身穿青衣的童子,率領一羣人搗藥。他問童子原因,童子回答:我的主人被劉寄奴射中了,正在搗藥給他治療。他又問:為什麼不把他殺死?童子回答:寄奴是未來的君主,不能殺死他。
叱之盡散。遂收其藥。每塗金瘡輒愈。因稱此草為劉寄奴。鄭樵通志云:江南人,因漢時謂劉為卯金刀,乃呼劉為金。又稱此草為金寄奴。字說云:劉,誅殺也;寄,附托也;奴,執事也。顧主治證形,似悉假血氣,附托以為執事者。功能剖裂而入破之,即所以誅殺之矣。命名之義,或取諸此。
白話文:
對著傷口,用草藥不斷噴灑,直到傷口痊癒。後來就把這種草藥取名叫劉寄奴。鄭樵在《通志》中記載:江南人,因為漢代把「劉」字作為卯金刀的讀音,就把「劉」稱為「金」。又把這種草藥稱為「金寄奴」。《字說》解釋:「劉」表示誅殺,「寄」表示託附,「奴」表示僕從。綜合草藥的治療功效和外形,就像用血氣託附於血塊,使它成為僕從。草藥的功效是剖開傷口,滲入破裂處,這樣就能夠誅殺病竈。草藥的命名,或許是根據這個意思取的。
2. 蓖麻
(唐本草)
【氣味】甘辛平,有小毒。
白話文:
這味藥物的味道是甘甜中帶有些許辛辣,性質平和,但是含有少量的毒性。
【主治】主治水症。以水研二十枚,服之吐惡沫,加至三十枚,三日一服,瘥即止。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屍疰惡氣,取油塗之。
白話文:
【主治功效】主要治療水腫病。以水磨研二十顆服下,會吐出惡沫,逐漸增加到三十顆,每隔三天服用一次,康復後即可停止服用。對於風虛寒熱、身體上生瘡或發癢、浮腫、屍氣惡氣等症狀,取油塗抹患處即可。
【核】曰:原從胡中來,今在處有之,北地尤多。夏月生苗,有赤有白。一莖直上,高丈餘,間節如甘蔗,中空如赤箭。葉似葎草,及瓠葉輩,肥厚而大,一葉五尖。夏秋之間,丫中抽穗,黃花累累。每穗作子數十顆,柔刺如蝟。凡三四子,合成一顆,枯時劈開,狀類巴豆,又類牛𧀹,青黃斑褐,間雜可觀。
白話文:
核桃:
相傳核桃最早來自胡地(西域),如今各地都有種植,尤其以北方數量最多。
夏季生長幼苗,有紅色和白色兩種。每株枝莖筆直向上,長達一丈有餘,節間像甘蔗,中空像紅色箭桿。
葉子類似葎草和葫蘆葉,肥厚而寬大,一片葉子有五個尖頭。夏秋之間,枝丫中抽出張穗,開著累累黃花。
每穗結子數十顆,殼上長著柔韌的刺,像刺蝟一樣。每三、四顆果實合為一顆核桃,成熟後裂開,形狀類似巴豆或牛𧀹,青、黃、褐色斑駁交錯,煞是好看。
殼中有仁,嬌白如續隨子,仁中之油,可調印色。每用去殼淨仁五升,搗極細,以水一斗煮之,有沫撇起,沫盡乃止。遂用文火,煮熬其沫,水去澄清,上無氣升,油即成矣。傾磁器中,冷定,則凝結如脂,經久不變。修事,勿用黑夭赤利子,顆外無刺,兩頭尖,子無斑點,誤服有大毒。
白話文:
鱉殼裡面的肉,柔軟潔白就像續隨子(一種植物的籽)。肉中的油,可以調整印泥的顏色。每次使用的時候,把五升的肉取出殼後洗淨,搗得很細,然後用一斗水煮。煮沸後,把浮沫撇掉,直到泡沫沒有了為止。接著用小火熬煮這些泡沫,直到水分蒸發殆盡,鍋裡澄清,沒有氣泡升起,油就熬好了。把油倒入磁器皿中,冷卻凝固,就會凝結成像油脂一樣。這種油可以保存很久也不會變質。
在處理鱉肉時,不要使用黑色、紅色或有毒的鱉。可以挑選外殼沒有刺、兩頭尖、肉上沒有斑點的鱉。誤食有毒的鱉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凡使蓖麻子,鹽湯煮半日,去殼及衣,取中仁研細用。有啖蓖麻,一生不得食炒豆者,犯之作脹而死。豆為腎谷,蓖通胎息,天真不足者,轉致氣泄耳。伏丹砂、霜粉,死鉛汞成金。
紹隆王先生云:蓖麻力長收吸,故能拔病氣,奪有形,多從外取,不繇餌服,良有見也。
白話文:
凡是使用蓖麻子,用鹽湯煮半日,去殼和皮,取出中間的仁子研磨成細粉使用。
曾經吃過蓖麻子的人,一生都不能吃炒豆子,吃了會脹脹而死。豆子是腎臟的食物,蓖麻子能通胎息,先天不足的人吃了會導致氣虛。
伏丹砂、霜粉、死鉛汞煉成後可以變成金子。
先人云:蓖麻胚兆,先一陰而始生,以陰為內氣之主,轉陽為形外之固,賦形唯二至之間,生長在蕃秀之季,綴子於來復之初,故餌之何處非生陽之地,何形非生陽之物。內有陽氣人,不須入腹,磕著撞著,生陽遂聚,死陰立消,迅速敏捷,如鼓應桴。
白話文:
前人說:蓖麻種子萌芽,先是陰氣生長,然後轉化為陽氣保護外形。蓖麻的生長過程就是陰陽之間的轉化,在花繁葉茂的季節生長,在春回大地之初結出果實。因此,凡是蓖麻存在的處所,都是生長陽氣的地方,所有形體都是生長陽氣的物體。人體內有陽氣,不需要吃下蓖麻,只要接觸到蓖麻,生長陽氣就會聚集,消滅死陰就會立即發生,速度非常快,就像鼓聲一響,鼓槌便會立即應和。
【叅】曰:命名之意亦奇,主治功力亦異。著囟起痔,握掌催生。左風頭置之右,右風頭置之左,摩頂天柱豎,傅踵胞孚下,至若納舌闢竅,解喉疏肌,收子腸,消腳氣,及主剩骨留血,物滯水瘕,疽瘍䐜腫,屍疰丹瘤,與夫喎斜偏瘓,舛錯關機,宜餌宜塗,宜熏宜窒者,莫不如鼓應桴,捷於影響。故蓖者人臍,上從囟,囟取通氣,會奇脈於巔;下從比,比取輔氣,交偶脈於踵。
白話文:
【參考資料】說:這顆藥丸取的名字也很特別,它的療效也不同於其他藥物。放進囟門可以治療痔瘡,握住手掌可以催產。左邊的風池穴敷在右邊,右邊的風池穴敷在左邊,摩頂頭頂的百會穴可以讓嬰兒發育端正,敷在腳後跟的崑崙穴可以治療水腫,至於用舌頭塞住穴位來開通竅穴,緩解喉嚨疼痛和疏通肌肉,收斂子宮,消除腳氣,以及治療骨骼剩餘、瘀血殘留,身體有東西滯留堵塞,水腫腹脹,膿瘡腫脹,屍體腐爛和毒瘤,還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關節錯位和筋骨不順暢,都可以用這種藥丸治療,無論是口服、外敷、燻蒸還是塞入穴位,都能像鼓和鼓槌那樣配合默契,見效神速。所以,這顆藥丸的名稱是「蓖」,因為它的氣從人體肚臍出發,由上而下,從囟門開始,通過囟門來疏通氣機,會合奇經八脈於頭頂;再由下而上,從會陰開始,通過會陰來輔助氣機,交合偶數的經脈於腳後跟。
麻者大鼗,群陰之長也,夏有足鼓,置鼓於趺,殷有楹鼓,貫中於柱。周有縣鼓,植簨𥲤而懸之上,皆鼗也。顧名思義,則知聲氣相通,左右逢源之為用矣。
白話文:
「麻」指代大鼓,是所有陰性樂器中最古老的。
夏季有「足鼓」,將鼓放置在小腿上敲擊。
殷商有「楹鼓」,將鼓身貫穿在柱子上。
周代有「縣鼓」,在竹簾上懸掛一個鼓。
這些樂器都是鼓的種類。從名稱中可以看出,它們的聲音可以互相傳遞,像左右相通的源泉一樣,發揮著作用。
(蓖者人臍,胎兒之息以臍也。囟取通氣,會奇脈於巔,至人之息以囟也,比取輔氣,交偶脈於踵,真人之息以踵也。楹鼓以喻蓖,縣鼓以喻㐫,足鼓以喻踵,三息並行,三鼗齊擊,是真以鼓應桴,捷於影響。
白話文:
肚臍如同人的臍帶,胎兒的呼吸是靠臍帶。頭頂的囟門連通頭部的氣,集結身體奇特的經脈在頭頂,聖人的呼吸是靠囟門。腳後跟連結身體的氣,交會身體對稱的經脈在腳後跟,得道者的呼吸是靠腳後跟。鼓的鼓座代表肚臍,懸掛的鼓代表囟門,在地上的鼓代表腳後跟。三種呼吸方式同時進行,三面鼓同時敲擊,就像鼓應和鼓槌一樣,快速得如同影子回應物體。
3. 萊菔
(唐本草)
【氣味】辛甘平,無毒。
【主治】主下氣,消穀,和中,去痰癖,肥健人,根汁尤良。
白話文:
(根據《唐本草》)
【氣味】味道辛甘,性平,無毒。
【主治】能降氣,幫助消化,調和中焦,消除痰濕,使人強壯健碩,特別是它的根部汁液效果更好。
【核】曰:萊菔,菘菜也。似蔓荊而稍大,舊說北種菘萊,初年半為蔓荊,二年菘種都絕,蔓荊南種亦然。蓋菘之不宜於北,猶橘之不逾於淮,今則南北俱有矣。爾雅云:苞突,蘆菔。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萊菔,又名菘菜。外形類似蔓荊,但稍大一些。過去有人說,北方種植的菘菜和萊菔,最初種下時一半會長成蔓荊,第二年菘菜的種子就會消失不見,而蔓荊在南方種植也是如此。這說明菘菜不適合在北方種植,就像橘子不適合在淮河以北種植一樣。但現在,南北各地都有菘菜生長。
《爾雅》一書中記載:苞突,就是蘆菔,也就是萊菔。
孫炎注云:紫花菘也。南人呼秦菘;吳人呼楚菘;魯人呼菈⿺辶𦵺(音拉答);秦人呼溫菘;北人四呼之。春曰破地錐,夏曰夏里生,秋曰蘿蔔,冬曰地酥。杜詩曰土酥;蒙古曰篤魯馬;唐本曰萊菔。萊菔者,麳麰之所服,此亦就文取義耳。今遵唐本為正。性喜燒土,隨地可植。
白話文:
孫炎注釋說:它就是紫色的菘菜。南方人稱之為秦菘;吳地人稱之為楚菘;魯地人稱之為菈⿺辶𦵺(音拉答);秦地人稱之為溫菘;北方人則四種稱呼都用。春天叫它破地錐,夏天叫它夏裏生,秋天叫它蘿蔔,冬天叫它地酥。杜甫的詩中寫作「土酥」;蒙古語稱之為「篤魯馬」;唐本草中寫作「萊菔」。萊菔這個名字是因為麳麰吃了這種植物後會中毒,所以這個名字是根據文獻記載的意義取的。現在按照唐本草的說法作為正確名稱。這種植物喜歡燒焦的土壤,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種植。
夏末布種,秋末刈苗,冬末採根,春末抽薹。高五七尺,開紫碧色花。夏初結角子,如大麻實,圓長不等,色黃而赤,遂可布種。葉大者如蔓荊,細者如花芥,表裡有茸毛。根色有紅白,根形有大小長短,圓扁粗滑,上銳下尖,細腰巨腹,岐尾叉頭,有須無須之別。小者如拇指,大者滿一秤,重者十百斤。
白話文:
在夏末播種,秋末收割稻苗,冬末採收根部,春天末期發出花穗。植株高度約五到七尺,會開出紫色和綠色的花。在初夏時結出果實,形狀類似大麻的種子,大小不一,呈黃色和紅色,可以播種繁殖。葉片的大小,大的像蔓荊葉,小的像芥菜葉,葉面和背面都有茸毛。根部的顏色有紅白之分,形狀也有大小長短的不同,可以是圓形、扁形、粗細、光滑,上端尖銳,下端尖細,細腰大腹,有些會分叉,有的則沒有分枝和鬚根。根部的重量從拇指大小到一秤滿都有,最重的可以達到百斤。
或因種變,或隨水土,大率沙壤者,肥甘而脆,瘠地者,堅苦而辣。可生可熟,可俎可醬,可𫈨可醋,可磄可臘,可飯可羹,蔬菜之最有益者。與地黃同食,令人發白,多啖動氣,姜能制之。伏硇砂、干鉛汞。
白話文:
由於品種不同或生長在不同的土壤和水質環境中,蔬菜的特性也有所差異。通常生長在沙質土壤中的蔬菜,口感肥嫩爽脆;生長在貧瘠土地上的蔬菜,口感堅實苦辣。
蔬菜可以生吃或熟吃,可以煮食、醃製、曬乾、醋漬、磨粉、臘製,也可以當作飯菜或湯羹的配料。它是蔬菜中營養價值最高的一類。
但是,與地黃同食會導致頭髮變白;大量食用蔬菜會引起體內動氣,可以用薑來緩解。蔬菜中還含有伏硇砂、幹鉛汞等成分。
【叅】曰:遍歷四時,具備五氣,有松之操,有芥之烈。三焦咸輔,五液並行,氣中之用,血中之氣也。其根白,其味辛,其皮革,稟從革之金象,故力服麳麰。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松樹能適應四季,具備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能量,它既有松樹的堅韌,又有芥菜的辣味。腎、小腸、膀胱三焦協調,五種體液(精、血、津液、涎液、汗液)運行暢通,松樹作為中藥材,氣血俱全。松樹的根部呈白色,味道辛辣,表皮堅韌,具有金的性質,因此可以補強腎氣。
(前人只說得個有松之操,更參出個有芥之烈,何等親切。唐本只闡得個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更參出個三焦咸輔,五液並行,氣中之用,血中之氣,方才盡得個命名氣味,主治功能的大意。古人用汁,今人用實,繇此觀之,汁勝實矣。
白話文:
以前的人只說得了有松樹的操守,而我進一步提出了還有芥菜的辛辣,多麼親切啊。唐朝的版本只闡述了上焦暢通、宣通五穀氣味、燻養皮膚、充實身體、澤潤毛髮就像霧露滋潤一般;而我進一步提出了三焦共同輔佐、五液同時運行的概念,氣在血中運行,血中也有氣,這樣才能充分理解命名、氣味、主治功能的大意。古人使用汁液,而今人使用固體,從這一點來看,汁液比固體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