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乘雅半偈》~ 第四帙 (14)
第四帙 (14)
1. 牡丹
此花之出,比他花最遠。傳云:唐中宗有宦官,為觀軍容使者,花出其家,亦謂之軍容紫,歲久失其姓氏矣。玉板白者,單葉,長如拍板之狀,色如玉,深檀心,洛陽人家亦少有。潛溪緋者,千葉緋花,出於潛溪寺,寺在龍門山後,本唐相李藩別墅,今寺中亦無此花,而人家或有之,本是紫花,忽於叢中特出緋者,不過一二朵,明年移在他枝,洛陽人謂之轉枝花,故其接頭尤難得。
鹿胎花者,多葉紫花,有白點如鹿胎之紋,故蘇相禹珪宅今有之,多葉紫,不知其所出,初姚黃未出時,牛黃為第一,牛黃未出時,魏花為第一,魏花未出時,左花為第一,左花之前,惟有蘇家紅、賀家紅、林家紅三類,皆單葉花,當時為第一,自多葉花千瓣出後,此花黜矣。
今人不復種也,別有狀元紅、胭脂樓、醉西施、御樓春、壽陽紅、瑞霞蟬、灑金紅、膩玉紅、迎日紅、七寶冠、石家紅、鳳頭嬌、繡球紅、赤玉盤、海云紅、火焰奴、百葉仙人、嬌容三變。曰朱,曰品之以紅著者。紫則又有御衣紫、朝天紫、舞青猊、紫繡球、葛衣紫、淡藕絲、紫雲芳、紫姑仙之類。
若雪夫人、月宮花、玉芙蓉、萬卷書、無瑕玉、水晶球、粉奴香、合德裝。又白中之翹楚,而佛頭青,則先綠後白者矣。又黃之最豔者,如黃絨鋪錦、大素、小素、禁苑、慶雲、界金樓、小黃嬌、軟條黃、縷金黃、歐家碧、種種名相,難以盡述,總屬希世之珍,玄工之幻也。牡丹之名,初不載有文字,唯以藥錄本草。
然於花中不為高第,大都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與荊棘無異。土人皆取以為薪,自唐則天以後,洛陽牡丹始盛,然未聞以名著者,如沈宋元白之流,皆善詠花草,當時有一華之盛者,彼必形於篇詠,而寂無傳焉。惟劉夢得有詠魚朝恩宅牡丹詩,但云一從千萬朵而已,亦不云其美且異也。
謝靈運言永嘉竹間水際多牡丹,今越花亦不及洛陽甚遠,是洛陽自古未有若今之盛也。而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兢為遊遨,往往於古寺廢宅,有池臺處,為市井張幄布㡩,笙歌之聲,相聞最盛者。月坡堤、張家園、棠棣坊、長壽寺、東街,與郭令宅,花落乃罷。
蓋花之美,在朝露夕霞,清風明月,華情恬適,色神始豔,或煙雨霧籠,燈火掩映,更增容冶,若日午鬧喧,糟場膻會,此花罹困窮,轉添憔悴,及其盛時,每多風妒,亦造化之所忌也。從來洛陽至東京六驛,舊不進花,自徐州李相迪,為留守時,始進御。歲遣衙校乘驛馬,一日一夜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黃三數朵,以菜葉實竹籠子,藉覆之使馬上不動搖,用蠟封花蒂,乃數日不落。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者,蓋其花不接則不佳爾。
白話文:
牡丹
牡丹的產地,比其他花卉都要偏遠。傳說唐中宗時,有一位宦官擔任觀軍容使者,他家裡盛產牡丹,因此也叫它「軍容紫」,只是時間久了,便忘記了這個稱呼。玉板白牡丹,單瓣,葉片細長像拍板一樣,顏色像玉,花心深檀色,連洛陽人家也很少有。潛溪緋牡丹,重瓣緋紅色花,產於潛溪寺,寺廟位於龍門山後,原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別墅,如今寺廟裡已經沒有這種牡丹了,但民間偶爾還能見到。它本是紫色的,卻突然在花叢中冒出幾朵緋紅色的,通常只有一兩朵,次年移到其他枝條上,洛陽人稱之為「轉枝花」,所以它的接穗非常珍貴。
鹿胎花,花瓣多,紫色的花朵上有白色斑點,像鹿胎上的紋理一樣,蘇州尚書禹珪府上就有這種牡丹。多瓣紫色的牡丹,不知道它最初產自何處。在姚黃牡丹出現之前,牛黃牡丹是最好的;牛黃牡丹出現之前,魏花是最好的;魏花出現之前,左花是最好的;而左花之前,只有蘇家紅、賀家紅、林家紅三種單瓣牡丹被認為是最好的。自從出現多瓣重瓣的牡丹後,這些單瓣牡丹便失寵了。
現在的人們不再種植這些品種了,如今流行的品種有狀元紅、胭脂樓、醉西施、御樓春、壽陽紅、瑞霞蟬、灑金紅、膩玉紅、迎日紅、七寶冠、石家紅、鳳頭嬌、繡球紅、赤玉盤、海云紅、火焰奴、百葉仙人、嬌容三變等等,這些都是以紅色為主的品種。紫色的品種則有御衣紫、朝天紫、舞青猊、紫繡球、葛衣紫、淡藕絲、紫雲芳、紫姑仙等等。
白色的牡丹名品有雪夫人、月宮花、玉芙蓉、萬卷書、無瑕玉、水晶球、粉奴香、合德裝等等。其中佛頭青牡丹,先呈綠色,後來才變成白色,是白色牡丹中的佼佼者。黃色牡丹中最豔麗的品種有黃絨鋪錦、大素、小素、禁苑、慶雲、界金樓、小黃嬌、軟條黃、縷金黃、歐家碧等等,還有許多品種名稱,一時難以盡數,總之都是稀世珍品,如同鬼斧神工一般。牡丹這個名字,最初並沒有記載在典籍中,只在藥物和本草書中有所記載。
牡丹在花卉中並不算是名貴品種,大多生長在丹延山以西和褒斜道一帶,與荊棘雜草混生在一起,當地人甚至把它當作柴火燒掉。直到唐朝則天皇后時期,洛陽牡丹才開始盛行,但卻沒有像沈約、宋玉、元稹、白居易等文人墨客那樣,留下著名的詩歌來歌詠牡丹。當時如果真有非常名貴的牡丹,這些文人雅士肯定會在他們的詩歌中描寫,但卻沒有任何記載。只有劉禹錫有詩歌詠歎魚朝恩宅中的牡丹,也只是說有成千上萬朵而已,並沒有說它有多麼美麗奇特。
謝靈運曾說永嘉地區竹林溪邊有很多牡丹,但現在浙江的牡丹也遠遠不如洛陽的牡丹。這說明洛陽牡丹的盛行,是從古至今才有的。洛陽人普遍喜愛牡丹,春天城裡無論貧富貴賤,家家戶戶都要插牡丹,即使是挑夫也一樣。牡丹盛開時,城裡的人們都會爭相出遊賞花,常在古寺廢宅有池塘假山的地方,搭起棚子擺攤設市,笙歌喧鬧,熱鬧非凡。賞花的主要地點有月坡堤、張家園、棠棣坊、長壽寺、東街和郭令宅等地,花謝了才結束。
牡丹的美麗,在於清晨的朝露和傍晚的霞光,清風明月,環境幽靜,花色才會更加豔麗。如果在煙雨朦朧或燈火輝映下,牡丹更是增添幾分姿色。但是,如果在正午的喧鬧吵雜或骯髒污穢的地方,牡丹就會顯得憔悴不堪。而且,牡丹盛開時,往往會遭遇大風侵襲,彷彿是上天的妒忌。以前,從洛陽到東京的六個驛站,都不送牡丹進貢,直到徐州的李相迪擔任留守時,才開始進貢牡丹。每年派衙役騎驛馬,日夜兼程運送,一天一夜到達京城,進貢的也只是姚黃、魏黃等幾朵牡丹,用菜葉墊在竹籠裡,再用蠟封住花蒂,才能讓牡丹在馬路上不至於搖晃,保持幾天不凋謝。洛陽家家戶戶都有牡丹,但很少有長成大樹的,因為牡丹如果不嫁接,就不容易長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