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之頤

《本草乘雅半偈》~ 第七帙 (12)

回本書目錄

第七帙 (12)

1.

雙徑兩天目茶,立夏後,小滿前,僅摘一次,斷不復採。唯餐雨露,絕禁肥壤,故收藏歲久。色香味轉勝,凌露無雲。採候之上,霽日融和;採候之次,積雨重陰,不知其可。(茶說邢士襄,字三若著)

【評】曰:時不可違,候不可失,桑苧翁時中之聖者歟。千載而下,採製之期,無能逾其時日,羅高君少有更變者,更體山川之寒暄,察草木之含吐,待時而興,應時而起,不妄作勞,不傷物力。

四、揆制

其日有雨不採,晴有云不採。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傳)

斷茶以甲,不以指,以甲則速斷不柔,以指則多濕易損。(東坡試茶錄宋子安著)

其茶初摘,香氣未透,必借火力以發其香。然茶性不耐勞,炒不宜久,多取入鐺,則手力不勻,久於鐺中過熱,而香散矣。炒茶之鐺,最嫌新鐵,須預取一鐺,毋得別作他用。炒茶之薪,僅可樹皮,不用幹葉。干則火力猛熾,葉則易焰易滅。鐺必磨洗瑩潔,旋摘旋炒。一鐺之內,僅用四兩,先用文火炒,次加武火催之。

手加木指,急急抄轉,以半熟為度,微俟香發,是其候也。(茶疏)

茶初摘時,須揀去枝梗老葉,惟取嫩葉,又須去尖與柄與筋,恐其易焦,此松蘿法也。炒時須一人從旁扇之,以祛熱氣,否則黃色,香味俱減。余所親試,扇者色翠,不扇色黃。炒起出鐺時,置大磁盤中,仍須急扇,令熱氣消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鐺,文火炒乾,入焙,蓋揉則其津上浮,點時香味易出。田子萟以生曬不炒不揉者為佳。

偶試之,但作熱湯,並日腥草氣,殊無佳韻也。(茶箋聞龍,字隱鱗,初字仲達著)

火烈香清,鐺寒神倦;火烈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則過熟,速起卻還生;熟則犯黃,生則著黑;帶白點者無妨,絕焦點者最勝。(茶錄張源,字伯淵著)

經云焙,鑿池深二尺,闊一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茶之半乾,升下棚,全乾升上棚。愚謂今人不必全用此法,予嘗構小焙室,高不逾尋,方不及丈,縱廣正等,四圍及頂,綿紙密糊,無小罅隙。置三四火缸於中,安新竹篩於缸內,預先洗新麻布一片以親之,散所炒茶於篩上,闔戶而焙,上向不可覆蓋蓋茶。

葉尚潤,一覆則氣悶罨黃,須焙二三時,俟潤氣盡,然覆以竹箕,焙極干,出缸待冷,入器收藏。後再焙,亦用此法。色香與味,不致太減。(茶箋)

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點之得宜。優劣定乎始鐺,清濁系乎末火。(茶錄)諸名茶,法多用炒。唯羅𡵚專於蒸焙,味真蘊藉,世競珍之。即顧渚陽羨,密邇洞山,不復仿此。想此法偏宜於𡵚,未可概施他茗。而經已云蒸之焙之,則所從來遠矣。(茶箋)必得色全,唯須用扇,必全香味,當時焙炒,此製茶之準繩,傳茶之衣缽。(茗芨)

白話文:

採茶需在立夏後、小滿前僅摘一次,絕不再採。茶樹需雨露滋養,不能施肥,因此採摘的茶葉存放多年後,色香味反而更勝一籌,即使經受露水也不受影響。最佳採摘時間是晴朗溫和的日子,次佳則是陰雨連綿的天氣,其餘時間則不宜採摘。(邢士襄《茶說》)

【評】採茶時機不可違背,時機錯過便會失敗,桑苧翁(指茶聖陸羽)在時間把握上堪稱聖人。千年以來,沒有人能超越他所定的採製時間,只有羅高君稍有改進,他更注重觀察山川的冷暖、草木的生長狀況,待時機成熟才開始採摘,從不妄動,不損耗物力。

製茶過程:下雨天或晴天有雲都不採茶。晴天採摘後,需經過蒸、搗、拍、焙、穿、封等步驟才能製成乾茶。(《茶傳》)

斷茶要用指甲,不要用手指,用指甲斷茶速度快且不傷茶葉,用手指則容易受潮損壞。(宋子安《東坡試茶錄》)

新採的茶葉,香氣未完全散發,需要用火炒制才能發香。但茶葉耐熱性差,炒制時間不宜過長,每次炒茶量不宜太多,否則手力不均,茶葉在鍋中受熱過度,香味就會散失。炒茶的鍋最好不要用新的鐵鍋,需提前準備好一個專用的鍋,不能作它用。炒茶的柴火只可以用樹皮,不能用乾樹葉,乾樹葉火力猛烈,樹葉則容易燃燒和熄滅。鍋必須磨洗乾淨,採摘後要立即炒制。每次炒茶量僅限四兩,先用文火炒,再用武火催炒。

用木制工具快速翻炒茶葉,炒至半熟,香味略微散發出來即可。(《茶疏》)

茶葉初採摘時,必須挑去枝梗、老葉,只取嫩葉,還要除去葉尖、葉柄和葉筋,以免炒制時容易焦糊,這就是所謂的“松蘿法”。炒茶時需一人在一旁扇風,去除熱氣,否則茶葉會變黃,香味也會減弱。我親自試驗過,有扇風的茶葉顏色翠綠,沒有扇風的茶葉顏色發黃。炒好的茶葉起鍋後,放在大瓷盤中,要繼續快速扇風,讓熱氣散去,然後用手用力揉搓,再放入鍋中用文火炒乾,最後入焙。揉搓的目的是使茶葉的汁液浮上表面,這樣泡茶時香味更容易釋放出來。田子萟認為生曬不炒不揉的茶葉最好。

我曾經試過生曬的茶葉,只用熱水沖泡,喝起來有股腥草味,毫無佳韻。(聞龍《茶箋》)

炒茶時,火候掌握很重要:火太旺則香味清淡,鍋冷則人疲倦;火太旺則易焦,柴火不足則茶葉顏色不翠綠;炒制時間太長則過熟,時間太短則未熟;過熟則發黃,未熟則發黑;帶有白色斑點沒關係,沒有焦點的茶葉最好。(張源《茶錄》)

古書上記載焙茶的方法是:挖一個深二尺、寬一尺五寸、長一丈的池子,上面築二尺高的矮牆,用泥土和木頭加固,在池子上搭建焙茶架,用木條編織成兩層,高一尺的焙架。茶葉半乾時移到下層焙架,全乾時移到上層焙架。我覺得現代人不必完全照搬這種方法,我曾經建造了一個小型焙茶室,高度不超過一丈,面積不到一丈,四面及頂部都用綿紙糊嚴,沒有任何縫隙。在裡面放三四个火盆,在火盆上放竹篩,先用清洗乾淨的新麻布墊在篩子上,將炒好的茶葉放在篩子上,關閉門窗焙乾,上面不能蓋蓋子。

如果茶葉還潮濕,蓋上蓋子就會悶黃,需焙烤二三小時,待茶葉水分散盡後,再蓋上竹篩繼續焙烤至全乾,然後拿出放涼,再放入容器保存。再次焙茶也用同樣方法。這樣做,茶葉的色香味損失不會太大。(《茶箋》)

茶葉的品質好壞,取決於初始炒制的精細程度,以及保存和沖泡方法是否得當。茶葉的優劣取決於初始炒制,茶湯的清濁取決於最後焙烤的火候。(《茶錄》)許多名茶都採用炒制方法,只有羅𡵚茶專用蒸焙法,其滋味醇厚,深受世人珍愛。即使是顧渚、陽羨等靠近洞庭山的茶區,也不再仿效這種方法。我想這種方法只適合羅𡵚茶,不能一概而論地應用於其他茶葉。儘管古書上記載有蒸和焙的方法,但其起源已久遠。(《茶箋》)要保持茶葉的完整顏色,必須用扇子扇風;要保持茶葉的完整香味,必須及時焙炒,這是製茶的準則,也是傳承茶藝的衣缽。(《茗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