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乘雅半偈》~ 第七帙 (11)
第七帙 (11)
1. 茗
錢唐諸山,產茶甚多,南山盡佳,北山稍劣。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製之,亦是武夷亞匹,惜多焦枯,令人意盡。楚之產曰寶慶,滇之產曰五華,皆表表有名,在雁茶之上。其他名山所產,當不止此,或余未知,或名未著,故不及論。(茶疏許次杼,字然明著)
【評】曰:昔人以陸羽飲茶,比於後稷樹谷然哉,及觀韓翃謝賜茶啟云:吳主禮賢,方聞置茗,晉人愛客,才有分茶,則知開創之功,雖不始於桑苧,而製茶自出至季疵而始備矣。嗣後名山之產,靈草漸繁,人工之巧,佳茗日著,皆以季疵為墨守,即謂開山之祖可也。其蔡君謨而下為傳燈之士。
又曰:茶系生人後天,隨身衣報,蓋地靈鍾秀,或古之所產,今無取焉者,謂冰土頻移,山川性易,靈從何來,秀從何起,生人依報,寧復居恆,人苦不思本耳。以上溯其源也。
二、得地
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野者上,園者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啜。(茶傳)產茶處,山之夕陽,勝於朝陽;廟後山西向,故稱佳,總不如洞山南向,受陽氣特專,稱仙品。(𡵚山茶記熊明道著)茶地南向為佳,向陰者遂劣。故一山之中,美惡相懸。(茶解)茶產平地,受土氣多,故其質濁;𡵚茶產於高山,渾是風露清虛之氣,故可尚。
(𡵚山茶記)茶固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與之間植,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其下可植芳蘭幽菊清芳之物,最忌菜畦相逼,不免滲漉,滓厥清真。(茶解)
【評】曰:疆理天下,物其土宜;廣谷大川異制,人居其間異形;瘠土民癯,沃土民厚;堅土民剛,坉土民醜;城市民囂而漓,山鄉民樸而陋;齒居晉而黃,項處齊而癭。皆象其氣,悉效其形,知其利害,達其志欲,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條其物產,辨其貢賦,斯為得地。人猶如此,奚惟茗乎。
三、乘時
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採焉。茶之芽者,發於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採焉。(茶傳),清明太早,去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若再遲一二日,待其氣力完足,香烈猶倍,易於收藏。(茶疏)
茶以初出雨前者佳。唯羅𡵚立夏開園,吳中所貴,梗桷葉厚,便有蕭箬之氣,還是夏前六七日,如雀舌者佳,𡵚片亦好。(𡵚茶記)
𡵚非夏前不摘,初試摘者,謂之開園;採自正夏,謂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須得此,又不當以太遲病之。往時無秋日摘者,近乃有之,七八月重摘一番,謂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少薄,他山射利,多摘梅茶。梅茶苦澀,且傷秋摘,佳產戒之。(茶疏)
白話文:
[茗]
錢塘附近的許多山區都盛產茶葉,南面的山品質最佳,北面的山稍遜一籌。除了武夷山之外,泉州的清源山所產茶葉,如果用精湛的技藝製作,也能與武夷山茶葉媲美,可惜大多數茶葉都焦枯,令人失望。湖南寶慶府和雲南五華山的茶葉,都非常有名,比雁山茶更好。其他名山所產的茶葉,肯定不只這些,或許是我不知道,或許還沒出名,所以就不贅述了。(茶疏許次杼,字然明著)
【評】說:古人將陸羽品茶比作后稷教民種植五穀一樣重要。從韓翃謝賜茶的奏章中可知,吳王禮賢下士,才開始重視茶葉的製作;晉朝人重視待客之道,於是發展出分茶的技藝。由此可見,茶葉製作的創始雖然並非始於桑、苧,但從季疵開始才逐漸完善。此後名山所產的茶葉,優質茶葉種類越來越多,茶藝也越來越精湛,都以季疵為開山鼻祖。自蔡君謨之後,許多人都繼承和發揚他的技藝。
又說:茶葉的生長依附於後天的環境,與人體一樣受到環境的影響。產地靈氣聚集,有些古代產茶的地方,如今已經不產茶了,這是因為土壤和氣候發生了變化,靈氣也就消失了。人也是一樣,環境改變,人的情況也會改變,只是人們常常不思其根本罷了。以上是追溯茶葉產地的源頭。
二、得地
最好的茶葉生長在腐爛的岩石上,中等茶葉生長在礫石土壤上,最差的茶葉生長在黃土上。野生茶葉最好,人工種植的次之。陰暗的山坡和山谷產的茶葉,不適合採摘飲用。(茶傳)產茶的地方,夕陽西照的山坡比朝陽的山坡更好;廟宇後面的西向山坡產的茶葉也很好,但都比不上洞山的南向山坡,那裡的茶葉因為陽光充足,品質最佳,可以稱為上品。(𡵚山茶記熊明道著)茶葉種植地南向最好,背陰處的茶葉品質就差了。所以同一個山區,茶葉品質的差異很大。(茶解)平地產的茶葉,因為吸收了過多的地氣,所以品質較差;𡵚山產的茶葉,因為吸收了清新的風露,所以品質更好。(𡵚山茶記)茶樹不宜與不好的樹木混雜種植,最好與桂樹、梅樹、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等樹木間種,以便遮風擋雪,遮擋秋日的陽光;茶樹下方可以種植蘭花、菊花等香氣芬芳的花草,最忌諱與菜地相鄰,以免滲入菜地的污濁之氣,影響茶葉的品質。(茶解)
【評】說:治理天下,要根據地方的土質種植適宜的作物;不同的山谷和河流,其產物和居住在那裡的人們也各不相同;貧瘠的土地上人們瘦弱,肥沃的土地上人們強壯;堅硬土地上的人民剛強,鬆軟土地上的人民軟弱;城市裡的人們喧囂浮躁,山村裡的人們淳樸質樸;晉國人的牙齒泛黃,齊國人的脖子腫大。這些都反映了當地環境的影響,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了解了這些利害關係,就能夠根據山川形勢,劃分區域,調查物產,確定貢賦,這才是所謂的“得地”。人尚且如此,茶葉又何嘗不是呢?
三、乘時
採茶的時間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像筍一樣的茶葉,生長在腐爛的岩石和肥沃的土壤上,長到四五寸長,像蕨類植物剛長出來一樣,要在露水未乾的時候採摘。茶芽長在茶叢上,有三枝、四枝、五枝的,要選擇其中最挺拔的枝條採摘。(茶傳)清明節採摘太早,立夏採摘太晚,穀雨前後採摘最合適。如果再晚一兩天,等茶葉長得更加飽滿,香味會更濃郁,也更容易儲存。(茶疏)
雨前採摘的茶葉最好。只有羅𡵚山在立夏才開始採茶,吳地人最珍視這種茶葉,它的莖、葉厚實,帶有竹葉的清香,最好在立夏前六七天採摘,像雀舌一樣的茶芽最好,𡵚山的茶葉片也很好。(𡵚茶記)
𡵚山茶葉只有在立夏前才開始採摘,第一次採摘叫做“開園”;在盛夏採摘的茶葉叫做春茶。那裡氣候較冷,所以必須等到立夏之後採摘,也不宜採摘太晚。以前沒有秋天採摘茶葉的習慣,近年來才開始,七八月份再次採摘,稱為“早春茶”,品質非常好。不嫌茶葉少而薄,其他地方為了追求利潤,大量採摘梅茶。梅茶苦澀,而且秋季採摘會損害茶樹,好的茶葉產地應該避免這種做法。(茶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