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之頤

《本草乘雅半偈》~ 第七帙 (10)

回本書目錄

第七帙 (10)

1.

(神農食經)

【氣味】苦甘,微寒,無毒。

【主治】主悅志有力,令人少睡,止渴,利小便,去痰熱,治瘻瘡。

苦茗(華佗食論)

苦茗,久食益意思。

茶(陸羽茶傳)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痛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核】曰:茗為世所稱尚,頤雖未能知味,然亦未能忘情。每讀治茗諸書,不啻數十種,俱各載稿集,卒難匯考,不揣條錄核左,以備博採。云神農氏前有食經,遵之為首。陸羽茶經,例應為傳。後代諸書,遞相為疏為注矣。傳本不妄去取,余則採其雋永者,人各為政,不相沿襲。

彼創一義,而此釋之;甲送一難,而乙駁之,奇奇正正,靡所不有,政如春秋為經,而案之左氏,公谷為傳,而斷之是非,末則間有所評,小子不敏,奚敢多讓矣。然書以筆札簡當為工,詞華麗則為尚,而器用之精良,賞鑑之貴重,我則未之或暇也。蓋有含英吐花,收奇覓秘者,在編凡十有六,而茶事盡矣。

一、溯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其樹如瓜蘆,葉如卮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棕櫚,蕊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山南以陝州上,襄州、荊州次,衡州下,全州、梁州又下;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壽州下,蘄州黃州又下;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睦州歙州下,潤州蘇州又下;劍南以彭州上,綿州蜀州邛州次,雅州瀘州下,眉州漢州又下;浙東以越州上,明州𭒀州次,台州下。

黔中生恩州、播州、費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嶺南生建州、福州、韶州、象州,其恩、播、費、夷、鄂、袁、吉、建、福、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茶傳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桑苧翁著)按唐時產茶地,僅僅如季疵所稱。

而今之虎丘、羅𡵚、天池、顧渚、松蘿、龍井、雁宕、武夷、靈山、大盤、日鑄、朱溪諸名茶,無一與焉。乃知靈草在在有之,但培植不嘉,或疏採製耳。(茶解羅廩,字高君著)吳楚山谷間,氣清地靈,草木穎挺,多孕茶荈。大率右於武夷者為白乳;甲於吳興者為紫筍。產禹穴者以天章顯;茂錢唐者以徑山稀。

至於續盧之岩,云衡之麓,雅山著於無歙,蒙頂傳於岷蜀,角立差勝,毛舉實繁。(煮茶泉品葉清臣著)唐人首稱陽羨,宋人最重建州。於今貢茶,兩地獨多,陽羨僅有其名,建州亦非上品,唯武夷雨前最勝。近日所尚者,為長興之羅𡵚,疑即古顧渚紫筍。然𡵚有數處,今唯洞山最重。

姚伯道云:明月之峽,厥有佳茗,韻致清遠,滋味甘香,足稱仙品。其在顧渚,亦有佳者,今但以水口茶名之,全與𡵚別矣。若歙之松蘿,吳之虎丘,杭之龍井,並可與𡵚頡頏。郭次甫極稱黃山,黃山亦在歙,去松蘿遠甚。往時士人皆重天池,然飲之略多,令人脹滿。浙之產曰雁宕、大盤、金華、日鑄,皆與武夷相伯仲。

白話文:

[茗]

神農本草經記載,茶性味苦甘,微寒,無毒。能令人精神愉悅、精力充沛,減少睡眠,止渴,促進尿液排出,去除痰熱,治療瘻瘡。

華佗食論中提到,長期飲用苦茶有益身心。

陸羽茶經記述,茶性寒涼,非常適合清心寡慾、生活簡樸的人飲用。如果感到煩熱口渴、胸悶、頭痛、眼睛澀痛、四肢乏力、關節不適,飲用幾杯茶,如同醍醐甘露般舒爽。

本書輯錄關於茶的文獻,參考了從神農本草經到後世眾多茶書,並擇取其精華內容,未作刻意取捨或沿襲前人的說法。各家論述各有其理,或闡釋新義,或反駁難點,正反論述兼備。本書如同春秋左氏傳一樣,對前人著作加以評述,然筆者學識淺薄,不敢妄加評論。本書力求簡潔明瞭,內容精要,並未著重於茶具的精美與茶葉的珍貴。本書共收錄十六種茶相關文獻,內容涵蓋茶事之全部。

一、茶的起源

茶樹是南方特有的優良樹木。樹形像瓜蘆,葉子像卮子,花朵像白薔薇,果實像棕櫚,花蕊像丁香,根像胡桃。茶的別名有茶、檟、蔎、茗、荈。唐代主要產茶地區的排名依次為:山南地區:陝州最好,襄州、荊州次之,衡州再次之,全州、梁州更次之;淮南地區:光州最好,義陽郡、舒州次之,壽州再次之,蘄州、黃州更次之;浙西地區:湖州最好,常州次之,宣州、睦州、歙州再次之,潤州、蘇州更次之;劍南地區:彭州最好,綿州、蜀州、邛州次之,雅州、瀘州再次之,眉州、漢州更次之;浙東地區:越州最好,明州、𭒀州次之,台州再次之。

黔中地區的恩州、播州、費州、夷州;江南地區的鄂州、袁州、吉州;嶺南地區的建州、福州、韶州、象州等十一州的產茶情況,書中未詳盡記載。這些地方產的茶,味道往往極佳。(注:此段根據陸羽《茶經》改編)

現今虎丘、羅𡵚、天池、顧渚、松蘿、龍井、雁宕、武夷、靈山、大盤、日鑄、朱溪等名茶,在唐代都未被記載。可見優質茶葉各地都有,只是栽培和採製方法不同罷了。(注:此段根據羅廩《茶解》改編)

吳楚山區,由於地理環境優越,盛產優質茶葉。一般而言,武夷山所產的茶葉呈乳白色;吳興所產的茶葉呈紫筍色。禹穴所產的茶葉以天章為最佳;錢塘所產的茶葉以徑山為稀有珍品。

至於續盧山的岩茶、衡山的麓茶、雅山的歙茶、蒙頂山的蜀茶等,各有千秋。(注:此段根據葉清臣《煮茶泉品》改編)唐代最著名的產茶地是陽羨,宋代則以建州為最。如今貢茶主要來自這兩地,但陽羨已名存實亡,建州的茶葉也不算上品,唯有武夷山雨前茶最佳。最近流行的是長興的羅𡵚茶,可能就是古代的顧渚紫筍茶。但羅𡵚有好幾個地方,如今只有洞山所產的茶葉最珍貴。

姚伯道說,明月峽的茶葉品質極佳,清雅飄逸,甘香可口,堪稱上品。顧渚也有好茶,現在稱為水口茶,與羅𡵚茶完全不同。歙州的松蘿茶、吳興的虎丘茶、杭州的龍井茶,都可與羅𡵚茶媲美。郭次甫極力稱讚黃山茶,黃山也在歙州,距離松蘿很遠。過去文人雅士都喜歡天池茶,但喝多了容易脹氣。浙江產的雁宕茶、大盤茶、金華茶、日鑄茶,都與武夷茶不相上下。